第1个回答 2022-10-22
1.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印度的装饰性雕塑与中国的写意性雕塑交融,形成了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特有风格,并呈现着由装饰性为主向写意性为主的转化,这是石窟雕塑的总趋势。
中国雕塑往往有背景的描绘,独立的圆雕毕竟在表现空间体量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背景中图像的雕绘可以起到意蕴方面的补充。
中国特有的塑绘结合的艺术,寓装饰性于空间感中,那山水画一般的空灵意境之表现,使得有限的空间深远化、无限化了。
以形写神,重表现以及情感因素
传神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要求。
面部表情是最能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佛的庄严、观音的慈祥、愤怒的天王、骡悍的力士都要通过人的眼神、嘴唇的微妙变化传达出来,当然,眼睛离不开五官的谐和,神态也离不开身姿手势的表征。
除个体形象本身的传神之外,传神还表现在人物关系之间及巨幅造像的整体意境中。
石窟艺术中那些最为美丽的人体雕塑,盛唐的飞天、菩萨、供养人往往衣着华美而富有表现力。
中国的人体雕塑很注意在服装刻画上下功夫,表现了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不仅雕像衣服质地的轻薄、厚重之感能真切地刻画出来,人们更常常通过衣纹的走向折变表现人体绅动态、身段,甚至巧妙地利用衣纹的特征烘托人物的精神气质和内在性格。
而西方雕塑多为裸体人像,没有用衣饰来充当表现人物情感的工具,
一切都通过 *** 于外的筋肉及面部表情、外在动态姿式表达出来。
这也构成中国雕塑的一大特色。
线的艺术
中国绘画重线条的表现力也影响到中国雕塑的风格。
以体积为主要表现手段,并辅之以既有表现力又有形式美的线条,这就使中国传统雕塑在世界雕塑中具有鲜明的东方民族风格。
与突出团块、光影效果的雕塑造型方法相比,突出线条作用是一种概括性极强的造型方法。
中国雕塑运用抽象于万事万物的形式枣线条概括物象的形态神情,能获得圆满的立体效果。
这个效果不在雕塑实在的形态上,而超乎于形表之外,它产生于观赏者的头脑,是一种由主体精神补充上去的立体空间感。
在佛教造像中,常用粗硬的线条刻画出迎叶的“瘦”与天王的“猛”,用细柔的阴刻线刻画菩萨颈下横纹,表现其肌肤的丰腴细腻。
在人物衣纹的处理方面更见出线条的功夫与魅力。
如麦积山16号造像碑上的佛龛造像,线条的表现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龛内三世佛的宽大衣裙因坐势而簇集垂聚成皱褶层迭的状态,坚硬的石头竞被刻成轻盈柔软的织物,像绸缎又像丝绒,石质竟然产生纺织品的光泽。
这些线条常常表现得如毛笔般得心应手,衣裙层迭的线条宛转自如,衣内人体的动势巧妙地表现出来,且线条本身的美感和生气也通过这线条的韵律和节奏感得到充分流露。
中国雕塑塑线条作用而造成的不拘泥于形体形表的空灵的空间感中,有着一种与西方团块雕塑的实在空间感大异其趣的美感。
程式化倾向
但是受佛教仪轨和思想制约的中国传统雕塑在题材、造型和审美范围内,长期摆脱不了印度佛教雕塑之“制”的影响。
制;是程式化题材和表现形式的规范,包括题材内容、造型约定、配置原则。
尽管佛教造像的题树很丰富,但都可以从佛经中找到出处和造型根据,在这点上讲,从事佛像制作的艺术家是没有创造自由的,必须受“制”于经典、范品和粉本的规范。
人物造型五种规范模式(大小等级、正侧面、空间经营位置、色彩配置、人物动态)也造成了人物形态的类型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雕塑匠师的写实能力的提高。
上述各方面的造型规矩限定了佛教艺术的基本表现效果。
它以一种恒定的面目反复深化其宗教内容和审美功能,达到独特的造型效果。
它们既代表宗教理想也代表了审美理想。
佛教雕塑艺术的成熟与程式化几乎成了同义语,愈到后期,这种程式化倾向愈明显。
毋庸置疑,它对中国传统雕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内容上由以表现人和动物为主题,变为着重表现佛、菩萨的宗教信仰崇拜。
在技巧上由简明朴质发展到了精巧圆熟。
在风格上由雄伟、挺秀转为庄严、富丽。
2.西方现代雕塑艺术
西方雕塑发展的历程中出现过三个高峰:古希腊、罗马是第一个高峰,雄居峰巅的是菲狄亚斯
;意大利文艺复兴是第二个高峰,雄居峰巅的是米开朗基罗;第三个高峰是公元19世纪的法国,
雄居峰巅的巨匠是罗丹。
菲狄亚斯、米开朗基罗和罗丹所创造的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体
现了古典文明的最高成就。
罗丹为传统雕塑艺术划了一个句号。
此后,西方雕塑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现代雕塑时代。
所谓“现代雕塑艺术”,是指罗丹、马约尔之后的西方雕塑艺术,雕塑家们企图摆脱古典雕塑
的束缚,追求新观念、新价值,并采用新的表现形式。
这种艺术流派,统称现代派。
现代派的
艺术家们远离理性,接近感性,不再模仿自然,开始“脱离自然”,“安排自然”,“表现自然
”,“解剖自然”,“感受自然”,把自己融化到自然中去。
总的说来,现代派艺术家重感性和主观内在的精神表现,用感觉代替观察,运用综合、抽象和
半抽象代替具象,不再表现客观存在的形,而努力追求发掘自我心灵的形,否定艺术的功利性,
认为艺术只是有意味的形式。
现代艺术是传统艺术发展的必然,也是现代社会在艺术家精神
上反映的产物。
综观公元20世纪西方美术创作的基本倾向,出现了表现、抽象和象征三种趋势。
在这类艺术
家中突出的是布朗库西,他对于现代雕刻的影响犹如马蒂斯和毕加索对现代绘画的影响一样。
未来派雕塑
未来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产生于意大利的文艺思潮,由诗人马里奈蒂发起,波丘尼等积极
参加组织,他们共同发表了一个混乱而难以理解的宣言。
这个宣言宣称:必须蔑视一切模仿的
形式,歌颂一切创造的形式;必须反抗协调与风雅这种字眼的制约,运用这些非常富有弹性的
措辞,就能打垮伦勃朗、戈雅和罗丹的作品;艺术批评无用或者有害;必须彻底扫除一切发霉
的、陈腐的题材,以便表达现代生活的旋涡——一种钢铁的、狂热的、骄傲的和疾驰的生活;
必须把那些曾经用来钳制创新者的“疯子”,当着一个高贵的、荣誉的称号;绘画中的补色主
义具有绝对的必要性,正如诗中的自由诗和音乐中的复音一样;应该把万物运动论运用到绘画
之中,作为一种动态感;忠实性和纯真性比其他任何品质更为重要,为解释自然所必需。
未来派强调静中表现运动,他们认为一匹奔跑的马不是4条腿而是20条腿,它们的运动是三
角形的。
根据这种理论,他们画人和动物都画成多肢体,处在连续的或者放射状的安排之中。
未来派用无约束的构图,狂乱的笔触、色彩、线条表现“动感”、“力感”、“速度感”;未
来派还要求表现暴力,歌颂赞美战争、恐怖、杀人、冒险和破坏,认为战争是世界上唯一最卫
生的事业,是伟大的交响音乐。
他们还主张用骚动、喧闹、速率、闪光等作为新艺术的韵律
。
超现实主义雕塑
公元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兴起规模巨大、影响深广的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它涉及文学
艺术的各个领域。
超现实主义的理论根据,是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梦幻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说。
根
据这种学说,超现实主义者宣称,现实世界以外,还有一个所谓彼岸的世界,这便是无意识或潜
意识的世界。
他们倡导把现实同梦境结合起来。
布列顿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说:“我相信,表
面上大家认为矛盾的两个状态,终究是可以解决的。
”他们认为,用现实主义的方法表现客观
的、物质的世界是古典艺术家已经完成了的任务,超现实主义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究
过的那部分心灵世界,以扩大和开辟艺术的表现领域,使潜意识世界(指下意识的活动、偶然
的灵感、心理变态、无目的幻想、梦境)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
超现实主义者主张艺术家表
现“纯真的心理动力”,“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摆脱所有审美或道德的偏见”,否定人
的理性活动,宣扬神秘主义。
他们企图把具体的细节描写,同任意的夸张、变形、省略以及象
征等手法结合在一起,创造介于现实与臆想、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
。
因此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形象是怪诞的、神秘的。
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的雕刻家主要是毕加索、亨利·摩尔和贾柯梅蒂。
超级写实主义雕塑
超级写实主义,又称照相写实主义,主要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超级写实主义的美术家
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极为细致地再现日常生活场景和普通人的形象,仿佛照相机摄下的物象一
样。
超级写实主义的雕塑作品如同真人一样,代表性的雕塑家有杜安·汉森和约翰·迪安德
列亚。
超级写实主义雕塑家塑造的人物如真人般大小,它们在展览会上展出时,有站有坐有卧,观众
首先觉得它们是真人,因为太活灵活现了。
雕塑家把人物都塑成真人大小,用聚酯材料和玻璃纤维翻造,然后用颜色描绘真实细节,安上
头发,有的裸体,有的穿上衣服,佩戴手表,还拿着购物用提包。
这些形象不受时间限制,却有
生动的姿态,可以流传久远,使人真切地认识一个社会时代的人。
“乱真”是超级写实主义的
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