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名著读书笔记,题材不限,3000字以上不要网上抄的,不知道有木有贵人相助~~

如题所述

理智与情感:作者:(英)简·奥斯汀。类型:爱情/哲理。本文作者:愿咸与恒。
这部作品还是奥斯汀一贯的风格,轻松幽默,嬉笑怒骂之间写尽人情世态,用诙谐的语言讽刺那些自私自利,谄媚无耻的人。
这部作品的原名叫做《埃莉诺与玛丽安》,书中的埃莉诺代表的就是理智,玛丽安代表的事情感,作者通过这两姐妹的对比,向读者传导了自己的情感价值观。
埃莉诺是大姐,玛丽安是妹妹,两个人还有一个小妹妹。母亲是她们的父亲的继室,三姐妹的上面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约翰,故事一开头,三姐妹的父亲就死了,临终前托付约翰要好好照顾她们姐妹几个,约翰本来还愿意给她们每个人一千英镑,但是收到了他的太太范妮的枕边风,一同对话下来,约翰成了铁公鸡,一毛不拔了(好现实)……
而后呢,因为老庄园的主人死了,母女四人感觉自己成了外人,这个家已经不属于她们了,反你也总是给她们脸色看,于是她们就赶紧找了一处房子,搬走了。
来到了巴登庄园,认识了约翰爵士,约翰爵士热情好客,他的夫人冷漠缺乏活力,只是非常礼貌(总觉得书中的人物如此形象啊),总而言之夫妇两个还是非常不错的,比起他们的哥哥嫂子来。
另外,还有另一个人,布兰顿上校,为人正直,但是年龄比较大了,有三十五岁了,他并不掩饰自己对玛丽安的爱慕,但是玛丽安觉得两个人根本就不可能,在他的面前一直表现出一副“尊老爱幼”的姿态(呵呵)。
作者在一开始就已经写作姐妹两个人的性格特征,埃莉诺冷静、睿智,习惯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喜怒不行于色。妹妹玛丽安个性直爽,热情开朗,对于情感无所顾忌,感觉上更像是一个天真单纯的少女一样。反正埃莉诺处处为母亲和妹妹着想,是他们两个人的军事。而她们的母亲也不过是年长一些的玛丽安罢了。
然而,范妮的弟弟爱德华是一个善良的青年,与埃莉诺相爱。两个人的恋情相对比较“冷漠”,这一点经常遭到玛丽安的不解,她以为爱情一定要轰轰烈烈,平静如水的感情她觉得死气沉沉。爱就要爱得死去活来(反正这个观点我不同意,个人还是赞成埃莉诺)。
但是来到巴登庄园,埃莉诺自然要与爱德华分离,何况爱德华的母亲根本就不喜欢埃莉诺,对她们姐妹两个都非常讨厌,埃莉诺意识到自己与爱德华的感情注定要受到阻碍,但是却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忧虑,一切的无奈只能够自己去承担。
不久之后,玛丽安也遇到了她的“白马王子”,一个长得非常帅,又热情精力充沛的公子威洛比,邂逅依然是英雄救美,两个人很快就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了,但是埃莉诺并不十分感到高兴,她觉得威洛比的真实人品有待考证,自己不能够像母亲和妹妹一样听凭自己的情感摆布,而无视理智的呼唤,埃莉诺一直在冷静观察。
不久之后威洛比离开了,两个人难分难舍。玛丽安一直是一副相思病的样子,简直是有些为了爱情而爱情(这句话的意思比较难懂)。而她们的生活并不寂寞,因为很快,又有一个人将要到来……
斯蒂尔姐妹,姐姐名叫安妮,妹妹名叫露西。姐妹两个都庸俗不堪,只会用奉承来讨好别人,借机达到自己的目的。
埃莉诺姐妹很不喜欢她们两个,但是斯蒂尔姐妹总是往他们两个人身边凑热闹,她们只能冷淡应付。但是这并不是最严重的,露西找了一个机会,告诉埃莉诺自己与爱德华早已订婚,埃莉诺吃惊不已,但是证据确凿无法否认,露西借机示威。
埃莉诺失恋了,但是没有人知道,因为她没有告诉任何人,露西要求她保守秘密,埃莉诺虽然觉得露西不仁,但自己不能不义。埃莉诺只能一个人默默的承受失去恋人的痛苦,没有人来安慰她,事实上玛丽安还觉得姐姐比自己幸运得多,做梦也不会想到埃莉诺心中的煎熬。
埃莉诺的决定是用理智来控制,甚至压抑情感,她没有失态,用冷漠平静的态度来反击露西的攻击。
不久之后,埃莉诺和玛丽安一行人随詹宁斯太太(约翰爵士的丈母娘)来到了伦敦,玛丽安一心希望可以见到威洛比,她果然如愿了,在一封又一封的情书寄出无果之后……一次舞会之上,玛丽安看到威洛比与另一位小姐手挽着手,并且分明威洛比在刻意逃避着她,玛丽安回来就病倒了。
威洛比写来了一封信,告诉之前她和玛丽安的“恋情”只是一场误会,玛丽安伤心不已,整日哭泣,詹宁斯太太也一直指责威洛比的负心。事情终于真相大白,威洛比找了一位富有的小姐结婚,抛弃了玛丽安(他和玛丽安也并没有事实上的婚约)。玛丽安整天用痛苦来折磨自己,不论埃莉诺如何安慰,事实上埃莉诺自己也承受着失恋的打击,但是她还要来安慰妹妹,为妹妹的不争气而痛心。
而这个时候,布兰顿上校来访,告诉了威洛比的“光荣事迹”,之前他就曾经与一位私生女私定终身,但是之后又抛弃了那位姑娘。埃莉诺暗自庆幸,感到威洛比和玛丽安此生无缘是她们的幸运。
玛丽安在得知了威洛比的事情之后终于有些醒悟,逐步归于平静。而两姐妹的哥哥约翰也来到了伦敦,兄妹相见,客套一番自然避免不了,约翰向两姐妹一味哭穷,好像唯恐她们管他要钱似的(什么人性)。
爱德华的母亲也来到了伦敦,斯蒂尔姐妹也来了(好热闹啊)。一群人开展了一番正面交锋,玛丽安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定要维护埃莉诺,不惜顶撞爱德华的母亲(一个老巫婆),因为爱德华的母亲趋炎附势,嫌贫爱富,为了贬低埃莉诺不惜故意抬高平庸的斯蒂尔姐妹(那副嘴脸我仿佛历历在目)。
露西想要提前和自己未来的婆婆搞好关系,于是就到范妮的家中做客,一开始她的谄媚奉承的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范妮很快就对她赞不绝口(找到同类了,呵呵),但是好景不长,安妮透露出了露西与爱德华私自订婚的事情,结果暴风骤雨来临了……
爱德华的母亲逼迫爱德华解除婚约,爱德华不和那个富家小姐结婚就算了,居然还找了这样一个没有钱的女孩(不光无钱还无德呢),绝对不能够接受,爱德华拒不屈服,和母亲断绝了关系,母亲把留给他的遗产给了他的放荡弟弟罗伯特。
有趣的是,这个时候,一向对埃莉诺并无好感的范妮一干人倒是觉得爱德华和埃莉诺在一起更让人接受一些(早干嘛去了!)。
埃莉诺要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向布兰顿上校求助,帮助爱德华成婚(呜呜……)。与此同时,玛丽安也终于明白了自己姐姐的忍辱负重,坚强理智,她悔恨不已,为了自己的懦弱无能,为了自己对埃莉诺的冷酷无情……玛丽安终于振作了起来。
玛丽安受了风寒,很快病重,埃莉诺心急如焚,盼着母亲赶紧来到。这个时候,威洛比却突然到来,向埃莉诺说明自己的“苦衷”,他并非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只是缺乏毅力,他真的爱上了玛丽安,但是做不到抛弃荣华富贵的生活,只能够为了金钱而牺牲自己的婚姻。但是他甚至希望自己的妻子死去……从而和玛丽安再续前缘,这一点让埃莉诺无法接受(谁都不能够接受的)。
埃莉诺对他并非完全痛恨,甚至有了一丝丝同情,她觉得一个人受到了社会的影响,不能够摆脱奢华的习气,最终只能够悔恨。然而玛丽安和他终究还是不合适的,因为一个贤惠的妻子,未必比得上舒适的生活(至理箴言)。
玛丽安终于康复了,让所有的人,尤其是布兰顿松了一口气。两姐妹的母亲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她觉得布兰顿是一个很好的人。玛丽安在听到了威洛比的告白之后也终于释怀,决心向埃莉诺学习。
这个时候,传来了费勒斯(爱德华姓费勒斯)先生结婚的消息,埃莉诺突然内心无比失落,虽然早已有所准备,但是当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她还是很伤心很伤心。就在她伤心的时候,爱德华到来了,他只有一个目的,来向埃莉诺求婚。
原来,露西嫁给了爱德华的弟弟罗伯特。而两个人如何相识相爱(真的相爱过吗),露西是了何种手段使罗伯特这个放荡公子爱上自己,露西的为何要抛弃爱德华(这一点显而易见,因为罗伯特有了爱德华的财产),种种一切,成了一个谜了。
这一切对于埃莉诺都不重要了,她的心中只有,幸福,幸福,等待终于有了结果。虽然前途依然还要受到爱德华母亲的阻碍,但是只要有真心的爱,什么都不可怕。
两个人婚后过着平静的生活。而爱德华的母亲,之前虽然气愤露西的可耻行径,但是架不住露西的讨好功力段位太高,最终还是承认了露西,并很快的喜爱上了她,埃莉诺依然不受待见,但是这又有什么要紧的?露西和范妮争风吃醋,露西和罗伯特的婚姻也并不十分幸福(究竟如何读者都可以想见)。
两年之后,玛丽安终于嫁给了布兰顿,做了一位全心全意爱自己丈夫的妻子。威洛比得知之后虽然伤感了一段,但是该怎样还是怎样,自己的快活日子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终究不是真爱,或许这才是生活的真实)。
大家都各得其所了,埃莉诺和玛丽安依旧和未出嫁之前一样和睦。
在这部小说当中,作者写的还是一种财产与婚姻之间的关系。为了财产和抛弃爱情无论如何也是不可取的,除非你愿意做威洛比,当然我相信,在真实的生活当中,很多人做了威洛比,但是也有很多人,爱的只是一个人,不是他(她)的钱,不愿意用自己的婚姻作为交换,那么这种人无疑是值得敬佩的。
书中写的自私自利的约翰和范妮夫妇,爱八卦的詹宁斯太太,昧着良心趋炎附势的露西,缺心眼儿的安妮,都是如此活灵活现,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人情世故的画卷。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自己是永远支持埃莉诺的,因为她的睿智与勇气,还有隐忍。但是也许……有时候自己的感性放纵一下,也会赞同玛丽安的恋爱观,觉得人生在世,如果为了世俗的目光而去牺牲爱情的烈焰,那么无疑是不值得的,反正总而言之吧,用理性去控制情感比较好,情感不能够放纵,否则带来的,就不会是快乐了。这一点,无论是威洛比,还是玛丽安,都是受害者,因为因果,因为人总要想想后果,如果不能够承担那么放纵的后果只能是悲剧。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10
《第二十二条军规》
海勒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的基调是比较绝望的。他在表现现实时虽有愤怒,但总是用解嘲的态度以减轻痛苦,以无可奈何的心情接受既成的现实。他的作品在黑色幽默文学中影响最大,成为这一流派的支柱。
在地中海的“皮阿诺沙”岛上驻守着一个美国的空军中队。中队司令官是野心勃勃的卡斯卡特上校。他为了能早日当上将军,千方百计来博取上级的欢心。他自告奋勇从联队司令官德里特将军那里讨来战斗任务,一再增加轰炸飞行的次数,企图用部下飞行员的性命来换取自己的升迁。他为了讨好佩克姆将军,命令随军牧师祈祷:“让炸弹落得更加集中。”因为佩克姆将军认为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更加好看。上校也趁此机会把自己的照片登在报上,以扩大个人影响。然而部下却对他非常愤恨,有人想让他的飞机失事而死,有人则想一枪干掉他。
斯克斯考夫中尉负责空军军官的操练。他号战成性,战争爆发使他心花怒放。他对战争所造成的巨大伤亡无动于衷,因为“每过八个星期就有一批要进屠宰场而被宰掉的年轻小伙子落到他手里”任他宰割。为了得到佩克姆将军的赏识和提拔,在训练中他竟想用铜丝把飞行人员的手腕固定在胯骨上,来演习不摆动双臂的步伐。后来中尉终于以不甩手的行军步伐,夺取了阅兵比赛的锦标,被誉为“军事天才”。从此他一路高升,竟压倒了佩克姆将军,跃为指挥全军的中将司令官。
二十七岁的米洛是飞行中队的伙食管理员。他巧妙的争取到军官们的支持,开始时以伙食采购的名义调飞机搞投机生意,既赚了钱,又把伙食搞得不错,因此大家都进了他的伙食联营机构。后来米洛的伙食联营机构发展成为规模巨大,资金雄厚的跨国公司,连德国政府也来入股。跨国公司的飞机在世界各地畅行无阻,米洛也成了国际上的头面人物,当上了巴勒莫的市长、奥兰的王储、巴格达的哈里发、大马士革的教长以及阿拉伯的酋长。米洛所到之处,人们竖起他的画像,像他欢呼致敬。他一方面和美军订合同,包炸德国桥梁;一面又和德军订合同,包打美国飞机。而他从两方则各抽取百分之六的利润;另外他还提出,德军击落一架美机,他自己应得到一千美元的奖金。为了谋取暴利,他甚至调美国飞机把美军驻地炸了个稀巴烂。米洛认为他所干的一切都是按“道德准则”行事的,是理所当然,问之无愧的。
尤索林是上尉轰炸员。他是个富于正义感,具有爱国心的小伙子。他在战争初期,抱定了为祖国而战的信念,在战斗中非常勇敢,因此被提升为上尉,并获得一枚勋章。后来他发现当官的和有些人利用战争——人类的悲剧在拼命捞钱,于是他意识到替这些人升官发财去卖命是毫无意义的,就想方设法来保全自己的生命,并在内心深处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为了活下去,他躲在医院装病拒绝参加战斗,或在执行任务时,找借口脱离战斗返航。不久,他又装疯要求按第二十二条军规办事。根据军规,疯子可以停止飞行。但申请必须由本人提出,而一个人意识到飞行危险而请求停飞,那么就意味着他神智清醒,并不是疯子。这样,尤索林仍必须执行飞行任务。他转而寄希望于另一条规定,因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还有:飞行任务满三十二次者,可以不再执行任务。但在停止执行任务之前,必须服从长官命令,不得违抗。当尤索林满怀希望的完成了规定的飞行次数后,卡斯卡特上校又不断的增加任务。这时尤索林才恍然大悟,所谓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原来是一个永远也摆脱不掉的圈套。尤索林被逼无奈,只好公然拒绝起飞而要求回国。上级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有个条件:要把他“作为英雄送回国”,宣传他的“英雄事迹”,借此来提高士气。并威胁他,如不照办,就把他送上军事法庭。尤索林“一时软弱”同意了这笔交易。事后他发觉这“是一笔卑鄙下流的交易”,这不是与卡斯卡特之流同流合污来欺骗人吗?他下决心放弃这笔交易并准备逃跑。在几个知心朋友的帮助下,尤索林终于开了小差,逃到瑞典去了。
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揭露了美国的经济军事官僚体制的内幕,指出“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是权利和蛮不讲理的象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