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死前跟李二说的三件事其中一个就是长孙皇后是怎么防范长孙无忌?详细叙述

长孙皇后和李世民

  长孙皇后去世,李世民称:“顾内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他说皇后“每能规谏,补朕之阙”,以后入宫“不复闻善言”。李世民承认皇后能够弥补自己的过失。这很重要。皇后的很多话,在李世民听来都是“善言”。长孙皇后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他们从小同甘苦共患难,相互的信任历经考验,所以,李世民是很听从长孙皇后的劝告的。
  李世民究竟在什么事情上听从皇后的话,历史记载有限。我们从皇后的角度看看,她是如何充当皇帝顾问的。
  首先,顾问以不问为前提。长孙皇后这个皇帝的顾问,经常是皇帝问而不答,这给人以强烈印象。皇帝有所问,她就是不回答。皇帝一再问,她就说这是皇帝的事情,我可不能妇人干政。李世民然后就百般解释你没有干政嫌疑,皇后才会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是为什么?皇后真的没有意见吗?是在扭捏作态吗?都不是。经过这么一个过程,是让李世民确认是否真的需要皇后的意见。这是一个意见再筛选的过程。皇后只回答李世民确实需要回答的问题,换句话说:皇后只回答重要的问题,只回答唐太宗确实拿不定主意的问题。什么小事都问你,你就是秘书,只有大事才问你,你才是顾问。
  其次,长孙家的利益,皇后很坚持。在这个问题上,皇后一改以往的习惯,不是回避而是坚持。这当然是因为她是长孙家族的最有权势的人,她也自认为对长孙家族有一份责任。对此,两件事最突出。
  皇后和长孙无忌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长孙安业,早年曾有虐待继母和弟弟妹妹的不良记录。按照当时人的看法和习惯,后来有了势力的皇后和长孙无忌,一定会报复他们的哥哥的。贞观元年,长孙安业参与了李孝常等人的谋逆阴谋,要杀皇帝搞政变。这当然是重大的政治案件,按照律法,这属十恶不赦之条,一定要杀头。当时也是重要大臣的长孙无忌没有说什么话,可能他的愿望是希望他的这个同父哥哥依法处置。但是,皇后出面了。她对皇帝说:
  安业之罪,万死无赦。然不慈于妾,天下知之,今置以极刑,人必谓妾恃宠以复其兄,无乃为圣朝累乎!
  皇后对着皇帝不禁哭泣起来:我们长孙家真是很不幸,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啊。陛下对安业多好啊,没有立什么功劳,却当上了监门将军。他不图报答,反而谋逆,真是死有余辜啊。
  皇帝心头立刻乱了,你是什么意思啊?李世民问。
  皇后说,我家哥哥干出了这样的勾当,死不足惜,可是天下人会怎么理解啊?人们一定会以为是我们兄妹迫害哥哥,因为哥哥当年对我们不好,这尽人皆知啊。如果这样,不是很拖累朝廷吗?
  李世民说:我当然不会让他拖累朝廷,也不能让他拖累皇后。
  最后,长孙安业没有被杀,长流岭南。
  长孙皇后的这次努力,确实在保护安业的性命,虽然是从朝廷名声出发进行论证,毕竟是保全安业不死。皇后这样做赢得了广泛的同情,因为她没有公报私仇,也没有继续发展家庭内部的斗争。这是让人同情的,也是让人赞许的。窝里斗,毕竟是一种丑恶的行径。同样的家庭关系,武则天是怎样处理的?她杀掉了她所有的哥哥,都是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武则天成了皇后以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她的哥哥们再不能左右她了。但是,她就是咽不下那口气,非置他们于死地不可。权力是那种东西,即使你远离它,也知道它的强力存在。如果你拥有它,你就会如毒品一样上瘾,而越是过度地运用它,它越会给你快感。长孙皇后拥有一种坚毅的理性,对权力也有这样的理性。在保护安业问题上如此,在阻拦长孙无忌掌权的问题上也是如此。
  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在唐朝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在唐太宗夺取最高权力的过程中,功劳很大。李世民当然最信任他。李世民掌权开始,长孙无忌就担任吏部尚书,后来李世民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尚书仆射,就是贞观时期的宰相。但是,皇后就是不同意。她的理由很简单,就是预防外戚干政。这一点,李世民很不理解。所以,还是让长孙无忌当了右仆射。之后,有一次,朝中议论,说长孙无忌有揽权的倾向,唐太宗当众说:我信任无忌,如同信任儿子。朝中的议论戛然而止。但是,皇后还是很坚持,她让无忌自觉退出。无忌当然想掌权,但是敌不过皇后的坚持,只好申请退出,皇上也就同意了。皇后听后很满意。对于外戚干政的防范,有这么必要吗?何况唐太宗是一个很强势的皇帝,怎么可能放任长孙无忌呢?可能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但是,她比任何人都了解长孙无忌,比任何人都了解李世民。
  长孙皇后的远见卓识,要到很多年以后才被证实。
  长孙皇后对长孙无忌如此防范,而对于另外两个人却是认真推荐,那就是魏徵和房玄龄。李世民对魏徵的纳谏也不是历来心平气和的,有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有一次魏徵在朝堂上给唐太宗提了意见,唐太宗接受不了,怒气冲冲一摆袖子走了。回到后宫,余怒未消。皇后就说,陛下,您这是怎么了?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乡巴佬,整天找我麻烦,早晚有一天我会杀了他。说的还是魏徵。这时候皇后是怎么做的呢?她就进到里间,改换了衣服,穿上了朝服,朝服就是正式见皇帝才穿的服装,来向皇帝祝贺。她跪在皇帝面前,皇帝吓了一跳:这是为何啊?她说,我听说史书上说,主贤臣忠,只有君主贤能,臣下才能忠诚。魏徵敢于提出很多意见,那是因为他效忠您,他敢于这样,正好证明陛下是贤能的。现在我有一个贤能的夫君,我能不祝贺吗?这是国家、人民之福啊,所以我要祝贺。
  史书上没有记录李世民的反应,想来一定是喜上眉梢。注意皇后说服皇上的角度,她是从表扬皇上的立场来维护魏徵的直言。试想,她如果从批评皇上度量狭小入手,那么问题一定会更复杂,甚至完全弄糟。这种方式的成功,是建立在对人性弱点认识的基础上的。让皇上接受意见,还不能让皇上威风扫地,否则就是南辕北辙了。
  皇后不仅能提意见,而且善于提意见,这种方式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对于后宫的事情,皇后也向来如此。长乐公主要出嫁了,因为是皇后亲生女儿出嫁,皇帝特别嘱咐要多准备嫁妆。结果朝廷准备的嫁妆十分丰盛,甚至超过了长公主。魏徵出来发言了,说这样于礼不合,于情未安。李世民把魏徵的意见转述给皇后,皇后深有感慨:魏徵真是难得,作为皇帝妻子的我尚且察言观色。过去只听说陛下重用魏徵,不知道理由,现在终于知道了,魏徵是能够“以义制主之情”的人。忠言逆耳利于行,魏徵真是社稷之臣啊。然后皇后命令赏赐魏徵。
  我们看到,皇后不仅赞赏魏徵,更能对魏徵进行分析,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能“以义制主之情”,其实,唐太宗也说过魏徵类似的话:魏徵每言,必约我以礼。
  我相信,唐太宗对魏徵的信任重用,这其中有皇后的因素存在。此外,皇后处处维护皇帝形象,也如同魏徵等人一样。
  太宗有一匹骏马,他特别喜爱,总在宫中饲养,有一天这匹马却无病而暴亡。太宗对养马的宫人非常生气,一怒之下想杀掉她。皇后谏道,过去齐景公以马降罪于人,晏子云:你养马而死,是罪责之一。如果你因马杀人,百姓知道,肯定抱怨你,这是罪责之二。诸侯国听了,必然轻视吾国,这是罪责之三。齐景公这才没有杀人。陛下读书熟知此事,怎么会忘记呢?太宗怒气才解。他还对房玄龄说,皇后拿平常事启发我,真使我受益匪浅。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24
贞观十年(636),长孙皇后病逝,时年36岁。长孙皇后弥留之际,对唐太宗说了一番话,三件事:一是相信房玄龄,二是不要重用外戚,三是要求薄葬。
对于长孙无忌的事情,长孙皇后并没有要李世民防范长孙无忌,只是说不要重用,以免外戚干政。毕竟长孙无忌是自己的亲哥哥,长孙皇后心底里还是希望让李世民保持与长孙无忌的良好关系。

《资治通鉴》:
……及疾笃,与上诀。时房玄龄以谴归第,后言于上曰:“玄龄事陛下久,小心慎密,奇谋秘计,未尝宣泄,苟无大故,愿勿弃之。妾之本宗,因缘葭莩,以致禄位,既非德举,易致颠危,欲使其子孙保全,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足矣。妾生无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愿勿以丘垄劳费天下,但因山为坟,器用瓦木而已。仍愿陛下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屏谗慝,省作役,止游畋,妾虽没于九泉,诚无所恨!儿女辈不必令来,见其悲哀,徒乱人意。”因取衣中毒药以示上曰:“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不能当吕后之地耳。”己卯,崩于立政殿。

《新唐书》:
……及大渐,与帝决,时玄龄小谴就第,后曰:“玄龄久事陛下,预奇计秘谋,非大故,愿勿置也。妾家以恩泽进,无德而禄,易以取祸,无属枢柄,以外戚奉朝请足矣。妾生无益於时,死不可以厚葬,愿因山为垅,无起坟,无用棺椁,器以瓦木,约费送终,是妾不见忘也。”又请帝纳忠容谏,勿受谗,省游畋作役,死无恨。崩,年三十六。

《旧唐书》:
……将大渐,与太宗辞诀,时玄龄以谴归第,后固言:“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弃之。又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其年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5-21
贞观十年(636),长孙皇后病逝,时年36岁。长孙皇后弥留之际,对唐太宗说了一番话,三件事:一是相信房玄龄,二是不要重用外戚,三是要求薄葬。
对于长孙无忌的事情,长孙皇后并没有要李世民防范长孙无忌,只是说不要重用,以免外戚干政。毕竟长孙无忌是自己的亲哥哥,长孙皇后心底里还是希望让李世民保持与长孙无忌的良好关系。
第3个回答  2012-12-28
没有说要防范长孙无忌,只是说不要让长孙家的人做大官,给个闲职就好
第4个回答  2012-12-27
是的~

长孙死前跟李二说的三件事其中一个就是长孙皇后是怎么防范长孙无忌...
所以,还是让长孙无忌当了右仆射。之后,有一次,朝中议论,说长孙无忌有揽权的倾向,唐太宗当众说:我信任无忌,如同信任儿子。朝中的议论戛然而止。但是,皇后还是很坚持,她让无忌自觉退出。无忌当然想掌权,但是敌不过皇后的坚持,只好申请退出,皇上也就同意了。皇后听后很满意。对于外戚干政的防范,有这么必要吗?何况唐...

长孙皇后的遗嘱中,为何有一条是让丈夫李世民弃用哥哥长孙无忌?
被立为皇后后,长孙皇后便时刻警戒自我,不干预政事,不希望长孙由此显贵召来祸事。只是她的遗言李世民并不没照做,继续重用长孙无忌,最终长孙无忌不知进退,“不知自检”,导致祸事。

长孙皇后的智慧故事
在促成亲外甥李治继位这件事上,长孙无忌更是夺得头功,高宗李治即位后,立即拜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唐高宗即位初年,实际是长孙无忌在执掌朝政。公元659年七月,得罪了武则天的长孙无忌,被亲外甥李治流放黔州。三个月后,他被迫自杀,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或杀,全部财产没官。那一刻...

长孙皇后死后为何让唐太宗痛哭不已?
一是相信房玄龄,二是不要重用外戚,三是要求薄葬。除了第三个问题以外,前两个问题,不仅关系唐太宗的最终名声,也关系后来的政局。皇后病重的时候,房玄龄正好犯了一个错儿,被李世民停职。皇后觉得这件事做得不当,所以把这件事提出来。皇后认为,房玄龄为人谨慎,忠心报国,最值得信任。对于房玄...

唐太宗是怎么处置长孙无忌的?
所以唐太宗至死不忘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临死前仍对大臣们说:“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1〕 李世民成了皇太子后,长孙无忌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不久李渊把帝位让给了李世民,长孙无忌升为左武侯大将军,后任吏部尚书,晋封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唐太宗几次要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但长孙皇后一再说:“妾备...

李世民死前说了三句话,一句自信一句霸气,第三句如何堪称神预言?
其实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非常确信李治会成为一个好皇帝,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他的品行和性格都是非常了解的,所以他说出这句话就是在告诉他们不要有妄想,要好好辅佐李治。第二句时对着李治说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两个人是值得信任的人,肯定是你管理朝廷的得力助手,有他们在一旁帮助你,肯定会...

长孙皇后的“污点”有哪些,其中一个被洗白,另外两个无可辩驳?
还有一点就是长孙皇后的护短,在面对亲人和国家利益方面,她也是那个“重情”之人,这一点上的确失去了作为皇后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长孙皇后的一位兄弟叫做长孙安业,这个人是十足的纨绔子弟,虽然才华平平,但野心大大。掌管一直禁军之后竟然起兵造反,最后被李世民抓住判罪,本来这种事情要...

唐太宗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为何阻止?
因为长孙皇后的缘故,李世民十分宠信长孙家。其中身为长孙皇后兄长的长孙无忌也是与李世民自小关系交好,所以李世民登基之后也是特许长孙无忌随意进去内室。除此之外,李世民还曾多次想要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但是长孙皇后却因担心自家势力过盛而一再劝阻。后来李世民执意授予长孙无忌大权,长孙皇后便转而劝说兄长...

长孙皇后对唐太宗的劝谏相当巧妙你能说说妙在哪吗
长孙皇后有名的那几件事第一个不愿涉政,当时唐太宗一定要她说看法,不犯威严的话,不该是顺着说或者推辞一下就说,反正李世民都说没关系了,可长孙皇后的反应是始终不回答。皇帝问意见,而且在你推辞了之后还是“固要之”,结果一点面子不给就是不回答,这是不敢犯威严嘛?然后长孙无忌辞官事件,...

长孙皇后为什么请求太宗不要给长孙家族权力?
因为长孙无忌人不行,长孙皇后怕长孙无忌害了自己,也害了家族.首先要说长孙无忌,虽然他是名将长孙晟的儿子,但其实因为他爹死的早,他没学到什么,所以,他偏文,他不是不会武,只是非常一般.李世民平定诸侯的战役中,李世民的指挥才能是古代少有的,所以没他什么功劳,说到底,长孙无忌只是借着裙带关系蹭功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