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德育评价

家长如何写自己孩子的德育评价?有范文?

21世纪新加坡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改革及启示
发布时间:2007-12-18 作者:王学风

--------------------------------------------------------------------------------

摘要:21世纪伊始,新加坡对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我国学校德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学校德育课程;教材多样化与科技化;要注重东西方德育方法的融合。
要害词:课程;教材;教法;改革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向来是与时俱进的。在世纪之交,世界局势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亚洲金融风暴的发生.对亚洲现存的一切都造成巨大的冲击,影响波及整个世界,新加坡亦不能幸免。但在所有遭受金融危机的国家中,新加坡最早最成功地抵御了这一危机。21世纪来临之际,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未雨绸缪,于 1999年4月发表声明,为了顺应变迁迅速的社会,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必须做出适当的修订。为此,新加坡对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新加坡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改革

21世纪新加坡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改革是基于以下理论基础的:(1)先进的科技已为学生开拓了无限的空间,并给予他们浩瀚的选择机会。因此,在面对决策和道德两难的困境时,道德认知与创意思维显得更重要。(2)全球化的冲击给作为公民的个体对国家的效忠与承诺带来永恒的挑战。因此,让学生从小培养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与归属感,更显得无比迫切。(3)采用指导原则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能确保适当的有关独立情境成为各主题及其学习成果的基础。根据上述理论,新加坡教育部对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宗旨与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个人,使他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能对社会作贡献。为此,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从知识、技能及态度三方面着手,在知识方面使学生了解做出正确决定前要注重的道德准则;在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把握面临困难时应付、处理问题的技能;在态度方面,通过灌输各种道德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此,新加坡中小学对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进行了改革。
(一)《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改革
新世纪伊始,新加坡教育部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小学将原来的《好公民》课改为《公民与道德教育》课,课程内容发生根本变化;中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名称不变,但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并规定小学各年级《公民与道德教育》课逐年推行(详见表一)。

表1 新加坡小学各年级(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的推行

推行年份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年级
小一和小四
小二和小五
小三和小六

改革后新加坡小学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涵盖了五大主题:
1.个性塑造;
2.与家庭的联系;
3.对学校的归属感;
4.作为社会一分子;
5.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
这五大主题引导学生从熟悉个人开始,然后扩展到家庭和学校,最后延伸到社会和国家。
《公民与道德教育》具体包括了十个方面28个德目,它们是:
1.了解自我:(1)自尊;(2)自我肯定。
2. 廉洁正直:(3)老实;(4)勇气;(5)信用;(6)公正。
3.自律:(7)毅力;(8)耐性;(9)礼貌。
4.责任感:(10)对己;(11)对他人; (12)对学校和社会;(13)对国家。
5.爱家:(14)孝顺;(15)家庭凝聚力; (16)尊敬长辈;(17)维护家庭声誉。
6.爱校:(18)以学校为荣;(19)尊重与关怀学校的成员。
7.团队精神:(20)合作。
8.社区生活:(21)种族和谐;(22)互敬互重;(23)关怀和体谅。
9.爱国:(24)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 (25)对国家有信心;(26)应变能力。
10.熟悉与了解邻国:(27)相互依存; (28)和平及稳定。
中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每个年级包括6个范畴,分别阐述课程标准中所列明的各个主题;每一个范畴又划分为若干单元。表二是新加坡中学三年级公民与道德课教学内容。

此外,为了有效地推行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新加坡教育部鼓励学校提供“5E”,即榜样(Example)、阐释(Explanation)、规劝(Ex hortation)、环境(Environment)、和经验(Experience)等辅助活动。
(1)榜样:以能够把学校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所教导的价值观身体力行的校内成年人,作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2)阐释:教师对各种行为都能以适当的理由给予解释,学生就能理解和接受其中的道德准则。学生对各行为的理由有所理解,就能把内在化的价值观应用到新的情况中去。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察看全文

http://www.lwwang.net/13/2/20071218/32486.html

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初探
发布时间:2007-12-15 作者:未知

--------------------------------------------------------------------------------

提要:德育课程建设是个尚需深入研究的课题。作者针对传统德育课程的缺陷,比较中外德育课程的得与 失,提出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这一新的课程体系由熟悉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体制意义上的德育课 程、气氛意义上的德育课程、隐性的熟悉性德育课程和隐性的活动性德育课程组成。
* * *
在培养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的德育中,各种教育因素(体智德美劳各育)、各种教育力量( 家庭、学校、社会)、各种教育影响(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以及各种教育形式(活动教学、学科教育与 环境中的体制和气氛的教育作用)是各成系统并各以整体的形式发挥其全息整体教育作用的;同时,各个系统 又是以特定方式构成一个更大的整体对学生发生综合性的教育作用的。因此,我们认为,要从四个方面考虑德 育课程的改革问题:1.根据系统论与全息论关于整体系统与全息联系的观点,我们提出以体立德、以智启德、 以美冶德等方法与途径;2.实施家庭、学校与社会全息对应的整体教育与整体德育;3.发挥全面参与社会整体 生活(经济、政治与文化生活)的德育作用;4.建立由两类正规的、显性的课程与四类非正规的、隐性的课程 组成的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即熟悉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体制意义上的德育“课程”与气氛意义上 的德育“课程”以及前两类德育课程中“隐性的”或“潜藏的”德育“课程”。

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是熟悉性德育课程。熟悉性德育课程也称理论性德育课程,它是通 过有关思想、政治与道德的知识、观念与理论的学习与教学(育)去促进学生道德熟悉、道德观念与道德理想 甚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这种熟悉性德育课程与传统的德育课程相类似,或者 说是从这些课程“原型”中脱胎而来的。但是,无论在目的与任务、内容与途径(或组织形式)、过程或规律 、原则与方法乃至效果的测试与评定等方面,这种熟悉性德育课程与传统的知识性德育课程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欧美国家德育课程发展史看,从学校教师、校长对学生进行的比较零碎的劝诫、说教、讲演,到《圣经 》学习、公民课、社会课、道德哲学、哲学研究、道德科学等比较系统化、理论化的德育课程,都属于从知识 、理论角度入手培养学生道德品性的知识性德育课程。这种传统的知识性德育课程及其具体的实施方法直至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一直在欧美学校中普遍存在着,也正是从那时起,由于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等因素才受到人们的 批评与否定。当时,从理论角度对这种“传统品格教育”提出批评的主要是杜威。在《道德教育原理》等论著 中,杜威批评“传统品格教育”中直接讲授道德规范或美德知识的方法与方式实质上是将道德教育变成了“特 定的问答教学”,“关于道德的功课”,因而是不合理的,也是无效的。
对于欧美学校中传统德育课程的性质与效果作出科学的否定性评价与批判的是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 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哈桑与梅领导的“品格教育研究会”对当时的德育——“品格教 育”进行了科学研究并得出了否定的结论。这一研究发现:人们在口头上主张老实是道德的价值,但与他们的 实际行动毫无本质关系,一些要欺骗的人在口头上会与不欺骗的人一样或者更激烈地反对欺骗;教师在班级内 认为的老实的人数与实验测量出来的人数不相符。
这一科学角度的研究与前述社会变化、理论家批评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不仅证实了传统德育课程,非凡是 知识性德育课程的不合理性与无效性或低效性,而且直接导致或加剧了传统德育课程在学校中的被否定与消失 。
从中国德育工作的最近几十年历史与现状看,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有如下三类:1.名 称不一的各种“正规”德育课程,如公民课、大学生修养、法律基础课、思想品德课、中共党史或中国革命史 (及国际共运史)、政治理论课以及各种集会与活动中的道德谈话。我们将这一类课程称作“知识性的”或“ 理论性的”德育课程;2.课外与校外各种班、团活动及其它校内外德育活动。我们将这一类称作“活动性的” 或“实践性的”德育“课程”;3.“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即有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作用。这种德 育体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其积极作用,而且现在仍在发挥作用。但是,从具体的分析看,这种德育课程 体系一方面表现出繁多、过量而效果不好,另一方面却存在着不完整、在应该予以重视的地方没有给予注重的 问题,例如,上述第三类德育因素或德育“课程”经常因为它是隐蔽的或无形的而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第二 类各种旨在德育的活动在多数情形中经常会变成各种单纯的道德行为“练习”的活动,从而在实际上效果不大 。至于第一类各种“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可以从三个方面看。第一,在这种德育课程中,被 用来教给学生的是被编成各种形式的教材或教科书和学习资料中的“有关道德的”知识(Knowledge about Mor ali-ty)或“道德方面的”观念(Ideals about Morality),它们是伦理学与道德学或道德社会学中的知识内容 或观念体系,是非道德的(Unmoral)知识与观念,而不是道德与道德教育意义上或范围内的“道德知识”(Mora l Knowledge)与“道德观念”(Moral ldeals)。对于前者的教育与学习在本质上只是一种智育范围内伦理学的 知识性教育与学习,只是一种“特定的问答教学”或“关于道德的功课”;而对于后者的教育与学习,只要其 正确合理,就是一种真正的德育意义与范围内的教育与学习,它将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真正能影响与指导其 实际道德行为的那种道德熟悉、道德信念或信仰。第二,在学校的这一类德育课程中,存在脱离学生实际情况 与发展水平、接受愿望的现象。第三,知识性德育课程的内容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缺乏自身的稳定性、逻 辑性与科学性。
总之,这种“知识性德育课程”或“理论性德育课程”,因为其“道德功课”的性质与一定程度的“空洞 说教”的缺点,在其对学生的实际影响或“教育”作用上,从积极方面看,能让学生们“学会”或“知道”一 些“非道德的”知识或观念,即“有关道德的”知识或“道德方面的”观念,但是,在形成真正的道德熟悉、 道德信念、道德理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方面就收效甚微了。
对于传统的与现行的知识性德育课程的上述缺点,不少欧美国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改革实验。在其中,最 值得我们重视、研究与借鉴的是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的德育方法,非凡是他所创导的课堂道德两难问题讨 论法及其德育课程的理论与方法[1]。作为德育课程及其教学领域的一种新探索,它对于学生道德判定发展和道 德行为成熟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它作为一种特定的道德教育方法,某些方面是有限度的;当这一方法与其 他教学活动和社团活动及各种隐性课程相联系时,其作用将得到保证和扩大。在我国学校熟悉性德育课程及说 理、讨论、辨别等德育方法的建立、改进、发展与实施过程中,这种课堂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方法与道德推理课 是值得批判性借鉴的。当然,借鉴国际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的熟悉性德育课程,非凡是德育课程的 教学方法与途径还有待于大量的比较研究、探索创造与验证性实验。

全文
http://www.lwwang.net/13/1/20071215/11153.html

关于德育课的几点想法
发布时间:2007-12-15 作者:未知

--------------------------------------------------------------------------------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指对学生进行社会道德规范的引导;政治教育指引导学生形成鲜明的政治态度、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思想教育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把握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这三者之中,道德品质教育属第一层次,政治教育属第二层次,思想教育属第三层次,在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中,这三者原则上是密不可分的,但因为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的不同,在各个教育阶段,施教者所进行的德育内容也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来决定施教内容的比例。

以小学德育来说,小学生正处于7至12岁这一年龄段,他们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小学德育内容应以道德品质教育为主,另二者为辅。这是因为,儿童最初的品德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下,在与人们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自发性的观察和模拟产生的,再经由四周成人给予肯定或否定强化而固定下来的。在德育的三个层次当中,道德品质教育是小学生最易接受的德育内容,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理解施教者向他们阐述的这部分德育内容,并有可能真正化为自己的品质,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由于德育的实质是把社会主义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所以在小学生的德育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大段的说教和阐述,而是通过运用各种灵活、有趣的手段,并融入教师自身对于教材的感知,寻找激情创设课堂的高潮,在师生的共鸣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师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并化为他们自己的品质,进而指导他们的行为。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理论修养,把握教材的精义,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熟悉道德规范的内容。小学思想品德课本第七册第一课《我一定要回到祖国去》是爱国主义教育,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爱国人物的事迹,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一般来说,每个学生都有很高的爱国热情,对于爱国教育比较轻易接受。但我并没有因此而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说教,而是对学生这种爱国热情进行了几点分析。小学生的爱国热情多半是从家长、老师,以及影视媒体处耳濡目染来的,对于爱国的本质要求,他们并不一定清楚。另外,对于一直生活在国内的人来说,对于祖国的热爱,往往流于肤浅,在这方面通常是海外归国的华侨更能理解爱国的本义。我在讲课时先把中美两国当时的经济状况进行对比,得出结果:美国的条件和待遇都要比中国优厚。这时,我问学生,他(钱学森)为什么舍弃在美国的地位和待遇,而回到祖国效力?学生们异口同声: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此话一出,整间教室霎时洋溢起“我是一个中国人”的浓厚气氛,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这堂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使德育课更加生动、吸引学生,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不妨借鉴语文教学的一些手段。其实,品德课和语文课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品德课的课文很像语文课的记叙文部分,只不过没有语文课上分析字词等部分。有的老师在上品德课时,是利用一个个和该课教学有关的小故事串联而成。这种方法固然不错,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教师在课堂上过分依靠故事的时候,学生们往往会只被故事本身所吸引,而忽视了故事背后的东西。小学生究竟涉世不深,他们还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假如教师只是一味地将品德课上成“故事课”,听任他们自发地探索问题,那么非但教学效果成效甚微,严重者会使一些其他不良影响趁虚而入,使学生走上弯路。因此,我的观点是不必过多地讲“故事”给学生们听,只需选取一二典型事例,像分析语文课文一样,给学生们讲解,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思考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当然,这其中就更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努力,不要把课上得教条乏味,走上歧途。我在上品德课时积极借鉴语文教学的方式,精心设计各种轻易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力争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而且学会独立思考。比如,我在讲《老实是美德》时,在讲课的最后,我问学生:老实是一种很高贵的品质,你们能不能找出一些事物来比喻它,形容它的高贵?于是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有的说老实像宝石,有的说老实像清泉,有的说老实像大熊猫。我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像宝石说明了老实的宝贵;像清泉,说明老实的人的心地清亮无比;像大熊猫说明老实的人和大熊猫一样可爱。这些各种各样的形象的比喻,充分说明了学生们对于老实已经有了很形象的把握,从而为他们熟悉老实,并努力做老实的人铺平了道路。

教师上德育课应该永远保持旺盛的精力,充沛的感情,讲究以“德”服人。所谓以“德”服人,就是在宣扬各种美德时,不是向学生们灌输大道理,而是引发他们自觉接受;不是利用教师的非凡地位,强迫学生同意教师的观点,而是答应学生质疑,通过师生辩论,得出正确的结论。有的老师可能觉得这么做,会使教学目的落空,怕学生为了“辩论”而“辩论”。其实不然。不是有一句话吗,“真理越辩越明”。既然我们的德育课所讲的都是历经考验真金不怕火炼的真理,又何惧学生们的大胆质疑呢?而且学生们会通过辩论这种形式,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又锻炼了口才和胆识,真是一举多得,何乐不为!比如我在给学生上《老实是美德》,听到有的学生窃窃私语“老实值几个钱” 时,我没有粗暴地训斥那名学生,而是很欣赏地把他叫起,首先肯定他敢于质疑的好品质,接着又鼓励他大胆说出说“老实值几个钱”的理由。那名学生在认定我不是在“刁难”他时,说出了他自己的看法:这个社会上“老实人吃亏”。既而我又问全班还有谁也持同样的看法,不一会儿,又有几个学生举手示意。在这样的情形下,我没有长篇大论地“讲道理”,而是把持正反观点的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我自然站在“老实是美德”一方。经过当堂辩论,那几个持反对意见的学生终于放弃了他们原先的立论,倒向了我们一边。我相信,那些学生的转变是真诚的,因为他们的质疑精神已经被我肯定并且欣赏,所以他们没有必要作出虚伪的选择再博得一次我的“欣赏”。可见,德育课不仅向学生宣扬美德、真理,同时也鼓励学生们大胆向这些真理质疑,使他们真正地、心悦诚服地接受正确的观点,进而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又由道德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即道德熟悉,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熟悉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熟悉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知、情、意、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全文
http://www.lwwang.net/13/1/20071215/10866.html

文章来自 中国最权威的免费论文网 http://www.lwwang.net
拥有免费论文15万余篇供您免费浏览!!!

相关文章 http://www.lwwang.net/13/1/index.html

参考资料:http://www.lwwang.net/13/1/index.html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4-13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又由道德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即道德熟悉,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熟悉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熟悉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知、情、意、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第2个回答  2008-04-20
有效的德育评价

有这样一则网络广告:

《中小学生评语大全》能彻底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迅速地写出评语。本大全分别从总体评价、上课情况、作业情况、学习成绩、爱好特长、存在问题、提出希望等方面提供了200多句评语,而且评语均可随时修改增补。如果您还未注册,请立即注册,您将拥有前所未有的轻松体验。

如今,像这样的评语大全、评语集锦、评语荟萃可谓数不胜数。这是一种评价的流水生产线与罐装车间,一段评语就是整个德育评价,内容模糊,语言老套,失去应有的教育、激励功能。

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以人的外貌来说,即使是双胞胎,他们的父母和亲友也能根据细微的差别准确无误地认出他们。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没有两个人生长得完全一样,每个人都以自己的自然素质区别于另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特点。这样的“人”才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有着其独立的人格、权利、能力和主观体验。

既然个别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教师在评价活动中要做的就不是漠视、扼杀这种差异,也不是抹平这种差异,而是要让评价成为一种动力,让不同的学生从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找到最能发挥其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为他带来创造和欢乐。

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多元评价

其中有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评价内容多元化

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男孩子成绩很差,门门不及格,还常以各种各样的恶作剧把女教师气得双手发抖,面孔发白。当男孩子的家长决定让其辍学时,女教师如释重负,其他教师也都向她表示祝贺。事隔半年,女教师的电视机坏了,那位上门修理的师傅手艺高超,很快修好了电视,并开出了保修三年的单据,而他就是当年那位男生。女教师百感交集,愧疚于心:“这完全不是当时在我课堂上的那个人啊……”

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而现实中这样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其实是有很多途径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证明自身的价值的,只不过我们老师要做的是帮他们寻找到。

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以后,有记者到其家乡采访杜鲁门的母亲。记者首先称赞道:

“有哈里这样的儿子,您一定感到十分自豪。”

“是这样。”杜鲁门的母亲赞同道,“不过,我还有一 个儿子,同样使我感到自豪。”

“他是做什么的呢?”记者问。

“他正在地里挖土豆。”

在杜鲁门的母亲看来,认真地做事,快乐地生活,不论成就的高低,都值得自己骄傲。教师如果都能拥有杜鲁门母亲这样的良好心态,就等于攥紧了开启一扇扇心扉的钥匙。

2、评价主体多元化

参与评价活动的人除了教师外,还可由学校的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学生群体和个体以及学校内外的其他有关人员承担,实施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使评价从单向性转变为交互性,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3、评价标准多元化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更不可能有一无是处的孩子。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也应拓宽教育思路,使学生身上被忽略的潜能得到发展,未发展的潜能得以激发,已发展的智能得以完善。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价值,让孩子在正确评价下建立自信,汲取动力,获得成功!

4、评价方式多元化

根据德育工作的评价目的、性质和对象,激励性评价是首选,如各种形式的表彰是对优秀生、优秀集体的评价;举办个人作品展示应是对特长生的最高评价;更多的质性评价、开放性评价方式将是教师个性化教育风格的有益尝试。

当然根据不同的需要,还可以采用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等不拘一格的评价方式,也可以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运用。

二、过程评价

有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碟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

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再破茧而出,而后才能飞得起来,省去了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德育的内化过程必须遵循人的理性观念形成的规律,它需要经过多次甚至无数次的从感受、体验、实践到反思、理解、领悟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才能逐步实现。

传统的评价方式属于终结性的评价,它通常以书面的形式体现,内容也是结论性的:寥寥几句话概括学生一个阶段的积极表现和存在的缺点或者不足,然后给出一个诊断性的结论。这种终结性评价,最大的弊端在于,它用一种静止的观点来评价学生,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之外,以及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发展;看不到学生本身所具备的潜力,以及这种潜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简言之,终结性评价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评价,缺乏对学生成长过程应有的关注。

相比之下,过程性评价能充分体现对学生成长过程的终极关注。这就决定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应当贯穿在学生的成长过程当中,而不是对学生某个阶段某个方面的断章取义。它决不是面面俱到的累词赘语,应是从分散到集中,从现象到本质,从主观到客观进行评价的过程。

过程性评价应具体体现在收集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的数据和资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而不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下一个结论。

三、人文评价

“几个例子,莫不过居里夫人、瓦特、爱迪生、张海迪------勤奋学习加上爱因斯坦,不怕失败的是爱迪生,助人为乐的是雷锋,淡泊名利的是居里夫人,兢兢业业的是孔繁森。”——韩寒《三重门》

理解、容忍、接纳和尊重,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都应在评价中得到体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学习上的落伍者、智能上的滞后者、家庭条件上的困难者都应算作教育对象中的弱势群体包括。这部分学生,由于认识比较浅显,行为习惯比较差,学习成绩不好,在老师头脑中他们是绝对的“差生”。对这部分学生,评价不能忽略他们,更不能伤害他们,要及时、到位地关心和关怀这些学生,给予真诚的关爱。关爱每个学生是每个老师的天职,是没有任何先决条件的。。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因为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个体,并且被认为是一个权利之体。教师评价学生时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与个人观点,才能体现出人性与人文。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在他们的身上都同时存在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只有使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得到强化,扬长才能避短,积极因素才能战胜消极因素。广为流传的陶老“四颗糖”的故事,不正是评价人文性的表现吗?陶老通过对学生错误中的可取部分的肯定,使他在提高道德认识,改正错误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这就是德育评价的睿智,这就是工作的艺术。

四、在评价的同时,还需注意什么?

1、真诚。

诚意、真挚的激励最能打动人心。孩子的心是敏锐的,他可以从老师、家长的声调、表情上感觉出师长的赞美、激励是否真心。如果孩子觉得来自师长的激励是虚情假意,那么对孩子的伤害将更大。如一个平时表现不好的孩子突然做了一件好事时,老师忍不住脱口而出的话就是“哎哟!太阳简单从西边出来了“。这对孩子的打击有多大!

2、适度

太空、太泛的激励评价往往会被孩子误解为是讥讽、挖苦。如“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比爱因斯坦还能干”,孩子听多了这样的评价之后就会觉得“这是老师和家长在敷衍”,可能会打击他的自信心。

3、明确

德育评价的内容不能过于笼统甚至不可捉摸,如说一位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就过于抽象。如果一个学生在热爱祖国方面被评为“中”或“差”,其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如果一个学生这个月得到“优”,下个月又变为“良”,其评判的依据又是什么?

4、针对。

(1)对低年级孩子的激励以精神鼓励为主。激励可以用微笑、抚慰、点头或亲切的语言进行。并且对于低年级孩子的奖励应该持续不断。

(2)对于中年级孩子来说,我们更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受激励的机会和舞台,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从中获得自信。

(3)对于高年级学生的激励,真实诚挚的语言比什么都重要。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快速生长的时期,心理的敏感程度相当大,我们更应该学会与他们民主、平等的交流。

5、与批评相结合

小学德育应是对学生心灵的呼唤,真正有效的德育应是顺应儿童的天性,站在生命哲学的高度,去真正地把学生当作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去唤醒他们的道德生命,激活生命力量,使德育彰显更多的灵性与诗性。

家长对学校或学生的德育工作评价
1. 孩子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表现出色,学会了尊老爱幼,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家庭中,她能够与父母有效沟通,理解他们的苦心。尽管在学习上还有提升空间,如能增强自主性和刻苦精神,将更加出色。2. 她自幼文静聪明,成绩优异,很少让父母操心。她热爱广泛,包括书画、...

关于教师德育工作评价五篇
1. 教师德育工作评价1 在平凡的岁月中,我度过了又一个学年。回顾这一年,我感到自己有所成长,特别欣慰的是,我始终坚持自己的基本原则:以诚待人,以诚感人,以诚育人。我尽我所能,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虽然并不都成功,但我始终在努力。首先,我注重以“爱”为中心的师德修养,努力在教育教学的...

怎么评价大学生德育表现
1、该生政治上积极要求上进,热爱集体,学习刻苦认真,工作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能出色的完成交给的各项任务,勤奋诚实,为人踏实,乐于助人,富有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能力,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2、善良的孩子最让人欣赏,恰好你就是;乐观的孩子最若惹人喜爱,恰好你也是;懂事的孩子最值得称赞,恰好还...

家长对学校或学生的德育工作评价
家长对学校或学生的德育工作评价如下:1、曾经的一些小毛病在初中的三年里基本上得到了“治疗”,懂得孝敬父母、善解人意,也懂得得了换位思考,对事情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能大胆地表达出来。在家里在能够与父母沟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天资聪慧但学习方面还缺乏一些自主和刻苦,如果能在方面有所...

德育评价家长评语简短
德育评价家长评语简短可以如下表述:“孩子品德优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德育成果显著,我们家长深感欣慰。”德育评价是对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全面考量。在家长评语中,简短而精准地表达对孩子德育发展的认可与鼓励至关重要。这样的评语不仅体现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关注,也为...

教师德育工作评价【五篇】
教师德育工作评价1 一个学期以来,我能按照自我制定的德育 工作计划 进行工作,注意自我的师德形象,重视对学生进行品德 教育 ,现将情景评价如下: 1、认真学习师德规范,结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十不准为标准,在家长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2、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思想道德建设落实到实处,在学...

家长对学校学生的德育工作评价怎么写
家长对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评价应这样写:学校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助力孩子全面发展 孩子在学校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德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学校组织的各类德育活动丰富多彩,既培养了孩子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提升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也注重将德育内容融入课堂,让孩子在学习的同时...

德育评价家长评语简短
德育评价家长评语简短可以这样写:“孩子品德优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德育成果显著,我们家长非常欣慰。”德育评价是对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综合考量,家长评语则是这一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简短的家长评语,虽然字数不多,但却能够精准地反映出孩子在德育方面的表现...

德育表现评定家长怎样写
1、在遵守校规校纪方面,孩子的表现良好,但还需要提醒他们在考试时不要作弊,继续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2、在尊重师长方面,孩子的表现非常优秀,值得肯定。家长可以在这方面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成为更加懂礼貌、尊重长辈和老师的好孩子。3、在德育方面,孩子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地方是他的自律能力...

家长德育评价
八、该同学是个善良聪明的孩子,尊敬长辈,爱护幼小,非常富有同情心。学习比较粗心,不是很勤奋,书写潦草,但作业能按时完成,在家里能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九、郝铃,总体来说比较理想,对人和善,做事认真,尊敬老人长辈,爱护小生命花草,不破坏公共设施,热爱班集体,从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