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寺是什么的名字 是寺院吗?

如题所述

八王寺原名大法寺,位于大东区边墙路112号。创建于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1638年(清崇德三年)重修。因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施舍银两重修庙宇,大法寺住持僧为了感谢其施舍之恩,在寺院的左侧修了八王祠,从此就变成了阿济格的家庙,俗称八王寺。此后这座寺庙分别在乾隆四年、同治十一年重修扩建。

寺院东南50米处有清泉一眼,俗名八王寺井,此后清帝东巡时皆饮用八王寺清泉水,故称之为御用之水.
新的八王寺也已经破土动工了.
新八王寺整体占地面积11136平方米,使用面积8609平方米,仅大殿面积就有600平米。建设后的八王寺北到距离居民楼8米远处,南侧临街。内有观光区、封闭式生活区,后面建有方丈楼等,功能十分齐全。中间是万佛法殿,一万座释迦牟尼佛将在此殿内,旁边是配殿。工程投入资金1千多万元,完全由佛教协会自己筹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3-21
当然不是
是一种汽水的商标名

八王寺是什么的名字 是寺院吗?
八王寺原名大法寺,位于大东区边墙路112号。创建于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1638年(清崇德三年)重修。因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施舍银两重修庙宇,大法寺住持僧为了感谢其施舍之恩,在寺院的左侧修了八王祠,从此就变成了阿济格的家庙,俗称八王寺。此后这座寺庙分别在乾隆四年、同治十一年重...

沈阳的八王寺是老十二阿济格重修的,为什么却叫做“八王寺”呢?
八王寺原来叫作“大法寺”,位于沈阳市大东区边墙路112号,创建于1415年。1638年,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路过这里,看到寺庙有损坏,便施舍银两重修。当时大法寺的住持为了纪念阿济格,于是便在寺院的左侧修了一个祠堂。在一个误会下,他把祠堂起名“八王祠”。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他...

八王寺的历史沿革
八王寺原名大法寺,位于大东区边墙路112号。寺院坐北朝南,三层院落,占地三十余亩。前为山门,门楣上悬挂“大法禅林”匾额。山门内塑有哼哈二将,气象威猛,形体高大,翘首望之,始见其面。东西两侧建有钟楼、鼓楼。 中为天王殿,内塑四大天王巨像,后为大殿供奉释迦牟尼、菩萨诸佛。配殿供奉千手千眼...

八王寺寺庙由来
为了铭记阿济格的善举,大法寺主持僧在寺的左侧修建了一座八王祠,以此向他表达感激之情。因为阿济格在当时的京城王府中与八位世袭罔替的“八大铁帽子王”同居,尽管他的地位实际上高于他们,但民间误以为他是八王之一,于是将他家庙的名称定为“八王寺”,以此来纪念他的特殊身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

沈阳大东区有什么 寺院???
上回好像已经说过了吧,沈阳市大东区有大法寺(即沈阳八王寺,也称之为八王祠)、关帝古刹、二台子土地庙、三皇庙、天后宫、火神庙、东塔护国永光寺等等。拆除的有魁星楼、为什么、白虎庙、老虎庙、珠林寺、法华寺、邓公祠(即邓大人庙)、观泉寺、堂子庙等等。可能还有,但是我记不住了。据说大东...

八王寺可以免费进去吗
奉吉寺,俗称八王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边墙路112号。奉吉寺是沈阳现存的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唐朝。经过历史的沧桑,寺院几经毁坏和重建。在清朝乾隆年间,奉吉寺得到重建和扩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作为一座古老的佛教寺院,奉吉寺在沈阳市的佛教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寺院内的建筑...

沈阳八王寺万佛殿的三尊大佛都是谁
万尊释迦如来。 八王寺主体建筑万佛宝殿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共三层。顶层为万佛殿,供奉万尊释迦如来;中间供奉三世佛祖。下二层为功德堂,可为佛教界及社会各界提供安放亡故家亲之灵位,寺院两侧为非常齐全的配殿。八王寺原名大法寺,位于沈阳市大东区边墙路112号。创建于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1638...

沈阳有哪些寺庙
大佛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三段慈恩寺巷14号,古名“保安寺”,始建于唐朝,因年久失修,逐渐荒废。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大佛寺,发现了唐朝遗碑,清乾隆十二年(1649年)、五十六年(1693年)、宣统二年(1910年)多次重修。2,大法寺 八王寺原名大法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

沈阳十大景点排名榜
八王寺原名大法寺,位于沈阳市大东区边墙路112号。创建于1415年,1638年重修。因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施舍银两重修庙宇,大法寺住持僧为了感谢其施舍之恩,在寺院的左侧修了八王祠,从此就变成了阿济格的家庙,俗称八王寺,这就是八王寺的由来。6、永安石桥 永安石桥,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

大法寺的历史沿革
清崇德三年(1638年)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王阿济格来到大法寺,见到当时的寺院已破旧不堪,发心重修庙宇,塑佛金身。当时住寺僧十分感激,于是在寺内建起了八王祠以表其功,从此大法寺变成了八王阿济格的家庙,后来人们习惯将大法寺称之谓八王寺,而大法寺的名称渐渐被人所淡忘。 清乾隆五十四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