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的兴起与衰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9
思普区历史上的盐茶马道,是伴随着盐茶的生产、运输、销售而兴起的。据光绪《普洱府志》载,普洱茶早在唐代就已行销西番。其卷十九《食货志》载:“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代时已开始有茶马市场,以茶易马。元代时茶叶已成为边疆各族人民相互交易的重要商品。到明朝时,谢肇淛己在《滇略》中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的记载。万历年间,在普洱已设官管理茶叶贸易。
据考,历史上普洱茶运销量号称10万担以上,清顺治十八年(1661),仅从普洱运销西藏的茶叶就有三万驮之多。“清代中叶,清政府已在普洱府和思茅厅增设茶局,商人经营茶叶要向官方领取茶引”(即执照)。雍正七年,清政府在攸乐山设“攸乐同知”,统兵五百防守山寨,征收茶捐,当时每年约有马帮一千余驮运茶叶,然后转运普洱府加工精制。
由于瘴疟流行,乾隆元年(1736),清政府将攸乐同知移往思茅,改称思茅同知,从此思茅又成了普洱与西双版纳之间的茶叶中转站,思茅也因“普茶远销”而繁荣起来。从道光至光绪初年(1821—1876),思茅城商旅云集,市场繁荣。年有千余藏族商人到此,印度商旅驮运茶、胶(紫胶)者络绎不绝,滇南商道已成为一条“茶叶商道”,印度、缅甸、暹罗(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各国,均有商人来往于西双版纳和思茅、普洱之间。这时期的普洱茶马道异常兴盛。清人檀萃《滇海虞衡志》中云:“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矣。”道光《普洱府志》载:“车里(景洪)为缅甸、南掌(老挝)、逎罗(泰国)之贡道,商旅通焉。威远(景谷)宁洱产盐(指磨黑),思茅产茶,民之衣食资焉;客籍之商民于各属地或开垦田土、或通商贸易而流寓焉。
1983年思茅地区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古茶马驿道,至今还有那柯里驿道、茶庵塘驿道等。“那柯里驿道”在思茅至普洱之间,即今普洱县境内同心乡那柯里村的一条古茶马驿道。清光绪时,称那柯里塘,设兵6名,归中营左哨头司把总管辖。今还可见用人工打制的条石和砾石铺就的石道,路面宽1.4米,有石台阶盘旋而上,全长断续30公里。“茶庵塘驿道”是普洱至磨黑以北到省城昆明,内地南下到思普区的一条古茶马驿道,在普洱县城东北12.5公里的茶蓭塘坡头(海拔1960.7米),是古代重要关哨讯塘之一。清光绪年间,曾在此茶庵塘设兵五名住守。驿道在婉蜒的群山峻岭之中,过去有一小寨人住在这茶蓭塘道旁,除从事一点农业外,多数是设店卖茶卖饭,接待过往茶马道的行人马帮的,因称茶蓭寨子。茶庵塘因山高路险,故有“茶庵鸟道”之称,故亦成了清代普洱郡八景之一。现今还可看到宽约2米,断续长约5公里的茶马古道,石上已踏出2厘米深的马蹄印,历史之久,由此可知。
普洱六大茶山和其他一些产茶区的少数民族,均以茶作主要经济来源和物物相换的对象,所以几乎处处种茶,户户卖茶,马帮塞途,商旅云集。据考,这一时期每年约有马帮五万匹于春秋二季来回于滇西、滇南及缅、越、老等地运输茶叶,随着茶叶运输的繁忙,客栈、食馆、商店也应运而起,生意兴旺,第三产业在交通沿线发展起来。往来于思普区的马帮运输有几条干线。其一,由下关经凤庆(顺宁)、云县、临沧、景东、景谷、双江运输勐库茶、凤庆茶至下关加工为沱茶,每年约有驮马4—6千匹驮运。其二,由蒙自向西至临安(建水)、石屏,往南至城抵西双版纳。其三,以玉溪为起点,经石屏、元江、磨黑至普洱思茅。海关的设立也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运销。清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895年6月21日),清政府与法国在北京签订《中法商务专条》,其中第三条规定:“议定云南之思茅开为法越通商处所。”光绪二十三正月初三日(1897年2月4日),英国又强迫清廷在北京订立《中缅条约附款十九条》,其中第十三条规定“将在思茅设立英国领事官驻扎。”,根据上述条款,1897年1月2日,法国在思茅建立了海关。1902年5月8日,英国在思茅建立海关。据海关统计,自民国元年巨民国十二年(1912—1923)经由思茅海关出口的红茶,价值白银110210两。
十八、十九世纪在思普区进行茶叶贸易的茶商有两大部分,石屏茶商主要垄断易武茶区的茶叶运销;腾越、思茅茶商主要垄断勐海、勐遮茶叶的运销。此外,中甸、德钦(当时称为间墩子)的藏族商队,每年有驮马三百至五百匹来到西双版纳驮运茶叶,销往西康、西藏,每年约三千担。在茶叶加工制作上,本世纪三十年代,思茅曾重立过“思普企业局”,并在勐海南糯山建立思普茶厂。解放前,墨江县有私营景星茶厂,为加工生产好茶作了努力。
普洱茶发展了,产量增多了,利润增多了,而封建官府对茶商茶农的课税和勒索也增加了。光绪年间,云贵总督在普洱增设盐茶道,下设官茶局及盐举司,加重了茶商、茶农的苛派。由于茶捐过重,茶农受损,茶商亦无利可图,以至造成“普洱产茶,颇为民害”(见吴应枚《滇南杂记》。)到光绪末年,普洱茶已由过去年产八万担的高峰跌落到五万担。许多茶商和马帮只得另走他途,过去马帮络驿,商贾云集的景象一蹶不振。到抗日战争结束的1945年,全区茶叶产量降到15000担。到1949年时,全区茶叶种植残存面积仅31400亩,产量仅6992担,降到了历史最低点,普洱茶马道亦从兴盛逐渐走向了衰落。

茶马古道的兴起与衰落
思普区历史上的盐茶马道,是伴随着盐茶的生产、运输、销售而兴起的。据光绪《普洱府志》载,普洱茶早在唐代就已行销西番。其卷十九《食货志》载:“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代时已开始有茶马市场,以茶易马。元代时茶叶已成为边疆各族人民相互交易的重要商品。到明朝时,...

茶马古道的风雨历程:兴盛与衰落
茶马古道,作为思普区历史上与盐茶生产紧密相连的交通网络,起源于唐代。早在那时,普洱茶就已远销西番,成为了边疆人民的重要交易商品。宋代时,茶马交易兴起,以茶换取马匹。元代时,茶叶贸易进一步发展,到了明朝,茶叶已经成为普洱民众的日常必需品,谢肇《滇略》中提到“普茶”广泛使用。清朝时期,普洱...

茶马古道如何形成
"有一条路,从远古走到现在。有一根线,拴起过去和未来。"它就是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贯穿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滇川向西藏输入的物资以茶叶为大宗,以马帮为运输工具,今人木霁弘等学者将其命名为"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兴起于唐宋,繁荣于明清,兴盛在民国,衰落于20世纪50年代。...

“茶马古道”为什么最后衰落了?“丝绸之路”最后为什么衰落了?
相对来讲,陆上丝绸之路要比从前有所衰落,但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也被频繁地利用,如马可·波罗来华前后的蒙元时代。可见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是因为战争和海上航路的开辟。第二,茶马古道的衰落是因为封建官府对茶商茶农的课税和勒索增加。光绪年间,云贵总督在普洱增设盐茶道,下设官茶局及盐举司,加重了...

简述茶马古道消失的原因
茶马古道的衰落是因为封建官府对茶商茶农的课税和勒索增加。光绪年间,云贵总督在普洱增设盐茶道,下设官茶局及盐举司,加重了茶商、茶农的苛派。由于茶捐过重,茶农受损,茶商亦无利可图,以至造成“普洱产茶,颇为民害”(见吴应枚《滇南杂记》。)到光绪末年,普洱茶已由过去年产八万担的高峰跌落...

茶马古道衰落的原因正确的是
交通建设、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外茶崛起等原因。1、交通建设,破坏了植被和地质稳定性:随着交通运输量和运输频率的增加,茶马古道所经过的地区遭受了大规模的交通建设,包括公路、铁路等。建设活动破坏了原本的植被覆盖,导致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的增加,使得茶马古道的通行变得困难和危险。2、现代交通工具...

简述茶马古道消失的原因
1. 茶马古道衰落的因素之一是封建官府加重了对茶商和茶农的税收和勒索。2. 在光绪年间,普洱地区增设了官茶局和盐举司,导致茶商和茶农面临更重的赋税和苛捐。3. 由于沉重的茶捐,茶农利益受损,茶商无利可图,普洱茶产量从高峰时期的八万担跌至五万担。4. 到了光绪末年,普洱茶的产量进一步减少,...

茶马古道形成过程
唐代开始,四川茶叶流入西藏,开启了藏族饮茶历史,青藏道成为主要的交通线路。然而,随着吐蕃王朝的衰落,宋代青藏道失去了军事和官方价值,但茶的特殊功能使藏区人民饮茶成风,促进了西北地区茶马贸易的兴起。北宋时期,政府在四川设置茶马司,大量茶叶经川藏道运往西北换取战马,青藏道转变为茶道。明朝时期...

茶马古道的历史意义
茶马古道发源于南北朝,盛行于明,衰落于清朝,这期间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对于整个中国和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笔者将从当时和后世两个方面来阐述茶马古道的历史意义。首先,从当时意义来看,茶马古道在古代经历了一个发展壮大的过程,对于中国的茶叶贸易和经济起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茶叶的兴盛,而茶叶...

茶马古道的形成过程介绍
茶马古道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起始于唐代。最初,青藏道是主要的茶叶输送路线,随着明代川藏茶道的兴起,特别是宋朝北宋时期茶马互市的发展,川藏道逐渐取代了青藏道在经济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唐朝时,四川的茶叶开始传入西藏,青藏道成为内地与西藏交流的主要通道,包括和亲公主的入藏之路。然而,到...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