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蒙克的呐喊三部曲,阐述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的艺术特征阐明它对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如题所述

爱德华·蒙克挪威近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出生于1863年,在他5岁的时候,母亲劳拉因肺结核去世;14岁的时候,姐姐苏菲又因为相同的疾病而死亡。这在当时年龄尚小的蒙克心中造成很大的影响,如他自己所说的:“疾病、疯狂和死亡,是我出生时站在摇篮旁的黑色天使,自那时起我的一生便无法摆脱他们。”疯狂是指他父亲克里斯蒂安,由于受不了劳拉的死而精神异常。尔后弟弟的早逝,妹妹的精神分裂,他自己的疾病缠身,更印证了这句话,这是他的画作一直无法摆脱沉滞的压迫感而难以愉悦人心。
绝望以被友人遗弃的人来表现绝望与孤独。其实这只是表面所能看到的,实际上画中所表达的被遗弃感也是画家自己心中的自我孤立,不完全是环境的因素。蒙克因为生活的压迫及不顺,加上心中长年的阴影使他觉得绝望并不足以表达他的感受,便又作了情感更强烈的呐喊。要呐喊的并不是在画面前方的画家自己,而是大自然,那个表情痛苦的主角,只是反衬出这种呐喊的异常尖锐。蒙克的呐喊表现出画家的阴郁本质,以及他对自己的存在强烈怀疑的态度,也借由画面告诉观赏者这种深深埋藏的不安,使人有触目惊心的感觉,产生很强的情感共鸣。这已不是画中血红的天空中央画家自己写的“只有疯人才画得出”几个小字,而是普遍存在每个人心中的呐喊了。之三忧虑,画中用色对比十分鲜明,浓浊的服装色彩与每个人惨淡的脸色相互呼应,烘托出一种无法化解的愁苦无奈之感,正如画家想借画中人物呆滞的表情所表现的人生观“活着就是走向死亡”。
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
在北欧各国的传统艺术中早就存在着表现主义的因素:在早期日尔曼人的蛮族艺术、中世纪的哥特艺术、文艺复兴中的鲍茨、勃鲁盖尔等画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变形夸张的形象、荒诞的画面艺术效果,这些都表露出强烈的表现主义倾向。
19世纪末,出现了象征主义的影响和现代风格混在一起的第一个表现主义运动,先驱代表画家是荷兰人凡·高、法国人劳特累克、奥地利人克里姆特、瑞士人霍德勒和挪威人蒙克,他们通过一些情爱的和悲剧性的题材表现出自己的主观主义。
20世纪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是德国,这决定于德国的社会现实,同时受到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斯泰纳的神秘主义的影响。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03
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Thomas M.Messer著《爱德华·蒙克》,Harry N.Abrams,INC,Publishers,NewYork,第84页。笔者译。)
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
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分析蒙克的呐喊三部曲,阐述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的艺术特征阐明它对西方绘...
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

表现主义绘画艺术之父: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
爱德华·蒙克,挪威艺术界的先驱,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绘画艺术之父。他的作品以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闻名于世,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毕加索、马蒂斯等艺术家从中获得启发。蒙克以生命、死亡、疾病等主题,通过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和大胆奔放的笔触,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的...

表现主义绘画艺术之父: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呐喊》,那幅作品犹如心灵的呐喊,流露出对孤独、死亡的恐惧以及个人情绪的无尽宣泄。蒙克的画风被赞誉为“心灵的现实主义”,以强烈对比和情感深度见长。《圣克卢之夜》与《卡尔.约翰街的傍晚》是他风格转变的标志,他的创作源泉直指内心深处,用画面揭示出不安与忧郁的交织。例如,通过...

油画《呐喊》的简介?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爱德华.蒙克(1863-1944)是具有世界声誉的挪威艺术家,西方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先驱。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毕加索、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德国和法国的一些艺术家也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启发。人们发现...

从呐喊中解析蒙克艺术
他的绘画,对于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成了“桥派”画家的精神领袖。评论家指出:“蒙克体现了表现主义的本质,并在表现主义被命名之前就彻底实践了它。”(罗伯特·休斯著,刘萍君等译《新艺术的震撼》,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46页)1890年,他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

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特点 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特点是什么
1、表现主义主要活动基地在德国,由后印象主义发展而来,反对印象主义,主张表现精神的美和传达内在的信息,强调绘画语言的重要性,表现一种扭曲变形的美,作品中常流露出悲观伤感的情调,前后创立了三个社团。2、蒙克是挪威画家对表现主义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作品呐喊表现了人对死亡和孤独的恐惧,青春期反映...

系说艺术丨来自蒙克内心深处的《呐喊》
1910年,蒙克创作了蛋彩画版《呐喊》,艺术家心境的变化在画布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幅作品因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远的象征意义,成为了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如《时代》杂志封面的常客,也激发了无数电影和艺术创作的灵感。然而,作品被盗事件的频发并未掩盖其光芒,大多被成功追回,见证了《...

想知道的各种艺术流派——德国表现主义
艺术的创新浪潮:德国表现主义 在艺术的长河中,德国表现主义如同一道炫目的闪电,挑战着传统,追求精神的深度和内在的表达。它拒绝机械地复制现实,而是将焦点转向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强调艺术语言的力度与形式的象征性。两大艺术支柱:桥社与青骑士 1905年,"桥社"在德累斯顿悄然升起,聚集了一群追求创新的...

蒙克,西方“表现主义绘画”大师,画出了现代人的精神焦虑
表现主义在西方绘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它承接和脱胎于梵高、高更、塞尚等人的 “ 后印象派 ” 风格,又对后来的野兽派、抽象主义、立体主义等风格产生深刻影响。可以说,表现主义对西方绘画的转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究竟是什么?要表达什么?或者说艺术的最高形态是什么?是哲学?是...

呐喊和蒙娜丽莎油画的作者国家题材风格特点
您好,《呐喊》的作者是:爱德华·蒙克,挪威画家 风格是:表现主义绘画 特点是:表现主义绘画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