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与对策

可以是沈阳市的各个分行 急用 谢谢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与防范
  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虽然未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明显的重大损失,但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对我国金融机构和部门提出了严重警示。我国加入WTO之后, 国民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溶入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市场化、一体化更加明显,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快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国际竞争力,把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来抓,以提高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抵抗能力和防范能力。(大资金正绞尽脑汁预谋新一轮大行情!)

  一、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信贷风险是指银行信贷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的成因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一)来自于银行方面的原因

  1.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理论认识和观念上存在误区。尽管商业银行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实行了“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方针,但因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商业银行一直给人的感觉是企业但又不象企业,不是行政机关又象行政机关,往往以政府“帐房先生”或“出纳员”的角色出现,大部分银行从业人员商业意识、风险意识比较淡薄,信贷活动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常常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国企改革绝大部分贷款,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帮助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困境,迎接即将入世的挑战,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但这种责任和义务应该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应有自己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而不应完全根据政府政策的意图实行偏好性的倾斜贷款,这样做往往是怀着美好的愿望,造成更大的问题。使商业银行在其经营活动及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和不安全的隐患。

  2.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由于我国金融制度的不完善,各商业银行之间彼此之间进行了盲目、无序的竞争,如放弃原则为企业多头开户,致使企业逃避了信贷资金的监督。同一银行内部,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强健、高效、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如信息部门未能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即便是所掌握的信息,也未能被有关部门和决策领导采用;信贷部门对信贷管理不严,在信贷过程中,贷款审批职责模糊不清,“三查”制度没有严格落实,只是流于形式,对信贷对象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在贷款发放后,未能及时实施有效的跟踪监督;会计结算部门发现银行贷款被挪作他用未能够及时予以阻止,超过期限的贷款该扣留的也未予以扣留;稽督部门对贷款的运行情况没有进行全面的稽查、监督,使一些本来可以追缴回来的贷款沦为风险贷款。

  3.商业银行缺乏高素质人才,是导致银行产生信贷风险的又一个内部因素。信贷管理工作需要大量既憧银行业务又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既有深厚而渊博的经济、金融、法律知识,又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既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的人员。

  (二)来自企业方面的原因

  1.企业认识上出现偏差,长期以来,受计划体制的影响,许多企业领导片面地认为企业是国家的企业,银行是国家的银行,银行贷款就是国家的贷款,赚了钱是国家的,亏损也是国家的,生产经营活动完全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理所当然地认为,企业盈利是由企业创造的就应该由企业来支配,一旦企业亏损,就依赖政府,依靠银行贷款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根本不考虑企业是否有能力偿还贷款,只要能从银行拿到资金,就可以给职工发工资、搞基本建设,根本不考虑成本的高低,长期负债经营。银行则背上了企业转嫁过来的包袱。

  2.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低下、社会负担过重、设备老化,经营管理仍然走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老路子,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市场应变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有限,所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下,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产品积压,难以销售,亏损严重,银行贷款无力偿还,积累了大量的不良债务,从而形成信贷风险。

  (三)来自于政府、政策等其他方面的原因。

  1.政府干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出于本位主义的角度,片面地追求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争贷款、争投资、争项目,运用各种手段,乃至是行政手段来寻求银行的信贷支持,银行被迫执行“行政贷款”、“条子贷款”,这些贷款往往无法收回,形成滞帐、呆帐。甚至在银行依法追缴贷款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不同程度地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干涉司法程序,导致银行贷款无法追。

  2.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化和运行态势,也对银行的信贷资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根据国内和世界的经济、政治环境,在不同时期采取相应的货币、金融等经济政策,银行信贷行为一旦与经济政策的变化或经济环境的变化无法完全适应,也容易形成不良信贷,让我们来看看货币政策时紧时松的情况:货币政策宽松时,容易导致信贷管理出现忽视贷款的质量而大最放款的现象;在货币政策紧缩时,信贷管理又不得不压缩正常贷款,“一刀切”的货币紧缩政策,使许多运营良好的企业生产资金严重短缺,无足够的资金来购买原材料,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甚至被迫停产,资金正常运转也受到阻碍,贷款到期不能归还,同时由于货币紧缩,市场购买力下降,企业产品大量积压,占用大量资金,从而影响贷款的效益。

  3.战争、自然灾害等其他意外事件的影响。因自然灾害,如地震、火灾、洪水、干旱等不可预测的原因,破坏企业生产,造成企业财产损失,从而影响贷款安全。

  二、信贷风险的防范与调控

  商业银行针对导致信贷风险的种种原因,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系统措施,形成系统的防范、调控机制,减少乃至杜绝产生新的不良贷款。

  (一)真正建立起市场意识、商业意识,使商业银行能按照国际惯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摆脱传统观念和意识的束缚,从政府的庇护下完全溶入到市场经济中,努力摆脱政府的行政干预,真正明确自己的经营目标,必须以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作为自己的经营原则,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完善经营管理体制,把商业银行办成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金融企业。

  (二)建立和健全信贷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许多事情的发生部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商业银行将有关企业的一些统计指标组成一个较完善的指标体系。利用企业在这些指标上的统计资料,通过定量分析与定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通过对企业的监测,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发出预警。这个情标体系通常包括如下指标:

  1.企业偿债能力指标

  (1)流动比率,又称营运资金比率,是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

  (2)速动比率,又称酸性测试比率,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其中,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待摊费用

  (3)资产负债比率,是指负债总额与全部资产净值之比。

  2.企业盈利能力指标

  (1)资产收益率,又称投资收益率。 它是用来衡量企业有效利用所有资产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收益率=税后净利润/(资产总额-无形资产)

  (3)销售利润率,是指企业税后利润与销售收入之比。

  3.企业营运能力指标

  (1)存货周转率,是指销货成本与平均存货之比。

  其中,平均存货=(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2)应收帐款周转率,又称为收帐比率,是指赊销净额与平均应收帐款之比。

  (三)建立和健全信贷风险的防范机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风险规避机制、风险分散机制、风险补偿机制。

  1、风险规避机制。主要是多种规避方法的综合运用,常见的方法有:

  (1)资产结构短期化,即提高短期资产的比重或降低资产的平均期限, 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利率订价处理市场风险或利率敏感性来调整资产负债,又可以增强资产流动性的应付信用风险;(2)在开展外币业务时, 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实力和对汇率变动的准确预测,市种选择上选择收硬币付软币、借软市贷硬币;(3 )债务互换,所谓债务互换是指两个或多个债务人依据各自的相对优势,通过金融中介相互交换所需支付债务本息的市种和利率的种类与水准;(4 )避重就轻地进行投资,对待众多的投资项目,尽量选择投资风险小的项目,力求避免风险过大的项目。

  2.风险分散机制。风险分散的做法各种各样,其精髓就是“不将全部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商业银行不将贷款集中于某一行业,不将贷款集中于某一地区,不将贷款集中于少数客户手中,通过这些办法,将银行信贷资产进行调整,使其结构多样化,尽可能选择多样的、彼此相关程度较小的资产进行搭配,从而降低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程度。

  3.风险补偿机制。补充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建立风险后备金制度,试办银行贷款保险业务,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完善商业银行的监督体系,构建风险稽查机制。

  防止和减少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健全监督稽核机制。稽核检查是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信贷风险进行经常性的跟踪稽查,既稽核经营者,又监督管理者。通过对信贷资产运动全过程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对发现的问题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并提出改进的建议,最大限度地降低信贷风险。

  (五)建立和健全人才培训与任用机制。

  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更长远的一项措施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训与任用制,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对银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如思想素质培训、岗位培训、知识更新培训、业务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长期、稳定、协调发展。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4-08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与防范
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虽然未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明显的重大损失,但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对我国金融机构和部门提出了严重警示。我国加入WTO之后, 国民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溶入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市场化、一体化更加明显,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快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国际竞争力,把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来抓,以提高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抵抗能力和防范能力。(大资金正绞尽脑汁预谋新一轮大行情!)

一、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信贷风险是指银行信贷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的成因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一)来自于银行方面的原因

1.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理论认识和观念上存在误区。尽管商业银行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实行了“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方针,但因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商业银行一直给人的感觉是企业但又不象企业,不是行政机关又象行政机关,往往以政府“帐房先生”或“出纳员”的角色出现,大部分银行从业人员商业意识、风险意识比较淡薄,信贷活动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常常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国企改革绝大部分贷款,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帮助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困境,迎接即将入世的挑战,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但这种责任和义务应该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应有自己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而不应完全根据政府政策的意图实行偏好性的倾斜贷款,这样做往往是怀着美好的愿望,造成更大的问题。使商业银行在其经营活动及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和不安全的隐患。

2.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由于我国金融制度的不完善,各商业银行之间彼此之间进行了盲目、无序的竞争,如放弃原则为企业多头开户,致使企业逃避了信贷资金的监督。同一银行内部,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强健、高效、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如信息部门未能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即便是所掌握的信息,也未能被有关部门和决策领导采用;信贷部门对信贷管理不严,在信贷过程中,贷款审批职责模糊不清,“三查”制度没有严格落实,只是流于形式,对信贷对象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在贷款发放后,未能及时实施有效的跟踪监督;会计结算部门发现银行贷款被挪作他用未能够及时予以阻止,超过期限的贷款该扣留的也未予以扣留;稽督部门对贷款的运行情况没有进行全面的稽查、监督,使一些本来可以追缴回来的贷款沦为风险贷款。

3.商业银行缺乏高素质人才,是导致银行产生信贷风险的又一个内部因素。信贷管理工作需要大量既憧银行业务又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既有深厚而渊博的经济、金融、法律知识,又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既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的人员。

(二)来自企业方面的原因

1.企业认识上出现偏差,长期以来,受计划体制的影响,许多企业领导片面地认为企业是国家的企业,银行是国家的银行,银行贷款就是国家的贷款,赚了钱是国家的,亏损也是国家的,生产经营活动完全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理所当然地认为,企业盈利是由企业创造的就应该由企业来支配,一旦企业亏损,就依赖政府,依靠银行贷款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根本不考虑企业是否有能力偿还贷款,只要能从银行拿到资金,就可以给职工发工资、搞基本建设,根本不考虑成本的高低,长期负债经营。银行则背上了企业转嫁过来的包袱。

2.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低下、社会负担过重、设备老化,经营管理仍然走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老路子,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市场应变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有限,所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下,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产品积压,难以销售,亏损严重,银行贷款无力偿还,积累了大量的不良债务,从而形成信贷风险。

(三)来自于政府、政策等其他方面的原因。

1.政府干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出于本位主义的角度,片面地追求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争贷款、争投资、争项目,运用各种手段,乃至是行政手段来寻求银行的信贷支持,银行被迫执行“行政贷款”、“条子贷款”,这些贷款往往无法收回,形成滞帐、呆帐。甚至在银行依法追缴贷款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不同程度地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干涉司法程序,导致银行贷款无法追。

2.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化和运行态势,也对银行的信贷资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根据国内和世界的经济、政治环境,在不同时期采取相应的货币、金融等经济政策,银行信贷行为一旦与经济政策的变化或经济环境的变化无法完全适应,也容易形成不良信贷,让我们来看看货币政策时紧时松的情况:货币政策宽松时,容易导致信贷管理出现忽视贷款的质量而大最放款的现象;在货币政策紧缩时,信贷管理又不得不压缩正常贷款,“一刀切”的货币紧缩政策,使许多运营良好的企业生产资金严重短缺,无足够的资金来购买原材料,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甚至被迫停产,资金正常运转也受到阻碍,贷款到期不能归还,同时由于货币紧缩,市场购买力下降,企业产品大量积压,占用大量资金,从而影响贷款的效益。

3.战争、自然灾害等其他意外事件的影响。因自然灾害,如地震、火灾、洪水、干旱等不可预测的原因,破坏企业生产,造成企业财产损失,从而影响贷款安全。

二、信贷风险的防范与调控

商业银行针对导致信贷风险的种种原因,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系统措施,形成系统的防范、调控机制,减少乃至杜绝产生新的不良贷款。

(一)真正建立起市场意识、商业意识,使商业银行能按照国际惯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摆脱传统观念和意识的束缚,从政府的庇护下完全溶入到市场经济中,努力摆脱政府的行政干预,真正明确自己的经营目标,必须以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作为自己的经营原则,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完善经营管理体制,把商业银行办成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金融企业。

(二)建立和健全信贷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许多事情的发生部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商业银行将有关企业的一些统计指标组成一个较完善的指标体系。利用企业在这些指标上的统计资料,通过定量分析与定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通过对企业的监测,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发出预警。这个情标体系通常包括如下指标:

1.企业偿债能力指标

(1)流动比率,又称营运资金比率,是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

(2)速动比率,又称酸性测试比率,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其中,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待摊费用

(3)资产负债比率,是指负债总额与全部资产净值之比。

2.企业盈利能力指标

(1)资产收益率,又称投资收益率。 它是用来衡量企业有效利用所有资产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收益率=税后净利润/(资产总额-无形资产)

(3)销售利润率,是指企业税后利润与销售收入之比。

3.企业营运能力指标

(1)存货周转率,是指销货成本与平均存货之比。

其中,平均存货=(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2)应收帐款周转率,又称为收帐比率,是指赊销净额与平均应收帐款之比。

(三)建立和健全信贷风险的防范机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风险规避机制、风险分散机制、风险补偿机制。

1、风险规避机制。主要是多种规避方法的综合运用,常见的方法有:

(1)资产结构短期化,即提高短期资产的比重或降低资产的平均期限, 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利率订价处理市场风险或利率敏感性来调整资产负债,又可以增强资产流动性的应付信用风险;(2)在开展外币业务时, 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实力和对汇率变动的准确预测,市种选择上选择收硬币付软币、借软市贷硬币;(3 )债务互换,所谓债务互换是指两个或多个债务人依据各自的相对优势,通过金融中介相互交换所需支付债务本息的市种和利率的种类与水准;(4 )避重就轻地进行投资,对待众多的投资项目,尽量选择投资风险小的项目,力求避免风险过大的项目。

2.风险分散机制。风险分散的做法各种各样,其精髓就是“不将全部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商业银行不将贷款集中于某一行业,不将贷款集中于某一地区,不将贷款集中于少数客户手中,通过这些办法,将银行信贷资产进行调整,使其结构多样化,尽可能选择多样的、彼此相关程度较小的资产进行搭配,从而降低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程度。

3.风险补偿机制。补充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建立风险后备金制度,试办银行贷款保险业务,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完善商业银行的监督体系,构建风险稽查机制。

防止和减少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健全监督稽核机制。稽核检查是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信贷风险进行经常性的跟踪稽查,既稽核经营者,又监督管理者。通过对信贷资产运动全过程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对发现的问题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并提出改进的建议,最大限度地降低信贷风险。

(五)建立和健全人才培训与任用机制。

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更长远的一项措施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训与任用制,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对银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如思想素质培训、岗位培训、知识更新培训、业务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长期、稳定、协调发展。

沈阳市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与对策
在贷款发放后,未能及时实施有效的跟踪监督;会计结算部门发现银行贷款被挪作他用未能够及时予以阻止,超过期限的贷款该扣留的也未予以扣留;稽督部门对贷款的运行情况没有进行全面的稽查、监督,使一些本来可以追缴回来的贷款沦为风险贷款。3.商业银行缺乏高素质人才,是导致银行产生信贷风险的又一个内部因素。

消费信贷风险的来源有哪些方面?
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1.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和收入波动。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当面对证或上门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同时,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导致信贷风险上升。一些借款人由于收入大幅下降或暂时失业等市场原因,无法按期...

怎样降低信贷风险措施
怎样降低信贷风险措施(一)内部风险 1、素质风险。是指因信贷人员个人素质原因导致的信贷风险,信贷人员个人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品德素质两个方面。业务素质偏低的信贷员一般很难对一笔贷款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贷款的风险增大;品德素质较差的信贷人员则容易导致、以贷谋私的道德风险。 2、程序风险。信贷审批程序复杂往往...

如何控制消费信贷的风险
消费信贷证券化作为资产证券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解决消费信贷的流动性风险,实现抵押贷款资金的良性循环,优化消费信贷资产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后,商业银行可以将长期的抵押贷款债权通过包装上市转化为证券,并相应地将证券化后的贷款资产转移到资产负债表外,以达到合理降低银行风险资产总额...

消费信贷的风险因素
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决定了消费信贷的开展程度。中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

个人消费信贷个人消费信贷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个人消费信贷中的风险因素主要源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用风险,这包括收入的稳定性、道德品质和个人信用环境。在收入稳定的前提下,银行的信用评估决定信贷规模。然而,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资源有限,商业银行缺乏有效评估借款人资信的手段。收入不透明、税收机制不完善以及征信部门...

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时,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什么
(null) 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时,面临的风险主要有( )。A.资产流动性风险 B.利率风险 C.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D.抵押物产权风险 E.抵押物市场价值波动的风险 查看答案解析 [答案] ABCDE [解析] 本题考查消费信贷的风险。消费信贷的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简述消费信贷存在的主要风险及其含义。
与银行的其他资产业务一样,消费信贷业务也面临着多种风险,其中主要的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借款人信用风险及其他风险等。(1)商业银行是通过吸收存款来发放贷款,银行的存款通常以中短期为主,如果贷款中中长期的占比例过高,造成银行资产与负债在期限上的不匹配,中长期贷款流动性较低,造成...

信贷风险控制的方法 消除风险
信贷风险仍是主要风险,因为在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在我国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制度还未发生根本转变的情况下,存贷款业务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贷风险的把控方法,希望你们喜欢。信贷风险的把控方法 1、贷前调查要充分,核实借款人资金需求,用途...

如何解决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强化信贷人员和银行管理层的风险意识:一是要全面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全员风险意识和合规文化。态度可以决定一切。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从主观上可以指引信贷人员进行规范化操作。二是要解决商业银行信贷质量不高的问题,必须从提高信贷人员素质这一基础性工作抓起,加强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防范操作性...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