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才叫谦虚

做人存几分谦逊,往往事情结果千差万别,但怎样才叫谦逊?

经常微笑处世是成熟、友好的表现
有利于人际关系及生活、工作
适度的笑可以维护和促进机体功能的相对平衡:
--有振奋精神、益智安神、强身健体的作用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8
不要过于谦虚,那样反而会起到反作用的。。。
第2个回答  2013-07-18
不张扬
第3个回答  2013-07-18
盲目骄傲自大的人就像井底之蛙,视野狭窄,自以为是,严重阻碍了自己继续前进的步伐。科学家巴夫给青年人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切勿让骄傲支配了你们。由于骄傲,你们会在应该统一的场合固执起来。由于骄傲,你们会拒绝有益的劝告和友好的帮助。而且由于骄傲,你们会失掉客观的标准。”当然,我们要让孩子分清楚自信和骄傲的区别。
  自信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能使人乐观上进;而骄傲是对自己的不全面认识,是盲目乐观,常会让人不思进取。对于父母来说,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但不能让他们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形式上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常会让人迷惑,孩子们常会把自己那点小得意看做是自信的表现,这时父母应该让孩子分辨出两者的区别。
  家长应该让孩子认识到骄傲也是健康成长的绊脚石,任何成绩的取得只能是阶段性的、局部的,只能作为一个起点。在学习上,知识是无边的海洋,如果一时一事领先就忘乎所以,恰恰是知识不够、眼界不宽的表现。 “满招损,谦受益”,家长应有意识地给孩子介绍一些成功者的经验,告诉他们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在取得成绩后仍能保持谦虚奋进的人。

  建议二:帮助孩子全面认识自己。

  孩子产生骄傲往往源于自己的某方面特长和优势,父母应该先分析这种骄傲的基础:是学习成绩比较好、有某方面的艺术潜质,还是有运动天赋什么的。然后应让孩子认识到,他身上的这种优势只不过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放在一个更大范围就会失去这种优势;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积极进取,而不是骄傲懈怠;并且优势往往是和不足并存的,同时应该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父母要教育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确实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但是不要忘记这里也包含着家长的培养、老师的教诲和同学的帮助。
  另外,不正确的比较往往也容易滋长骄傲情绪。在班集体中,若以己之长与别人之短相比较,这样比较的结果,自然容易沾沾自喜,自以为什么地方都比别人强,因而看不起别人。父母应该开阔孩子的胸怀,引导他们走出自我的狭小圈子。带他们到更广阔的地方走走,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了解更多的历史名人的成就和才能,以丰富的知识充实头脑,使之变骄傲为动力。

  建议三:让孩子正确面对批评建议。

  正确面对批评和建议是终身的学问。骄傲自满往往也和不能很好处理别人的批评和建议有关。
  小军已经小学五年级了,是个爱学习的男孩,由于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因此非常自负。在家里,小军已经认为自己是个大人了,对于父母说的话越来越不放在心上。在学校里,小军也非常清高,不太愿意与成绩不好的同学一起玩,觉得跟他们在一起没什么意思。对于任课老师,小军也不太尊敬,他认为老师的水平不过如此,自己自学都能够学到很多知识。惟一令小军比较敬重的是他的班主任侯老师。侯老师是一位快退休的语文老师,他对小军非常好,经常给小军介绍一些学习方法,讲一些名人的故事。
  有一次,小军在一篇交给侯老师的周记中表现出自己看不起同学的思想,他还提到了一次与数学老师发生的争执,原因是数学老师批评小军做作业不够仔细。
  侯老师后来在小军的本子上是这样写的:
  “有人批评你,并不是他看不起你,而是他希望你进步。因为,他不批评你,你不会怨恨他,他批评你,你则会怨恨他,而他却选择了批评你,原因就是他希望你进步。侯老师也是这么希望的。”
  小军深受触动,后来,他果然慢慢改正了自负的毛病。
  批评往往直指一个人的缺点,如果一个人能够接受批评,他就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对于孩子来说,他在评论自己时常会出现偏差,原因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若能经常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就能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建议四:不要轻易地表扬孩子。

  许多人都看过《卡尔 �6�1威特的教育》这本著名的书,这本书写于1818年,是世界上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之一。
  卡尔 �6�1威特在生下来时是一个智障儿,但他的父亲老威特运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小威特8岁时,就已经掌握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六种语言,同时,小威特还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小威特在9岁时就考上哥廷根大学。当他未满14岁时,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时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对于这样一位才华出众的天才,父亲老威特非常注意培养孩子谦虚的习惯,他禁止任何人表扬他的儿子,生怕孩子滋长骄
第4个回答  2013-07-18
做真实的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