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马嵬鉴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8-02
  《马嵬》为咏史诗,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诗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现。三四句承上铺写。“空闻”、“宵柝”,即未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此皆承上两句“徒闻”、“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五六句转入实事。“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李、杨两人的爱情也一同“驻马”了,幻灭成空。“七夕笑牵牛”,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 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诗人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纪”,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约为四纪。“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此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马嵬二首》的作者是谁?又该如何鉴赏呢?
此诗咏叹马嵬事变。马嵬事变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商隐生活在晚唐那种国势颓危的氛围下,这不能不使他对历史抱有更多的批判意识,对政治怀有更多的拯救情绪,对荒淫误国者含有更多的痛恨心理,因此写下这组诗以达讽喻之意。

《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的原文及译文鉴赏
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鉴赏:此诗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现。三四句承上铺写。“空...

马嵬李商隐翻译及赏析
翻译节选: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赏析: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马嵬·其二 唐代: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传 一...

马嵬的翻译和赏析
《马嵬》为咏史诗,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诗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

马嵬其一赏析(马嵬其一赏析自埋红粉自成灰)
但李商隐的《马嵬》却如一曲哀歌,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历史的冷峻与诗人的悲悯。这些诗篇,如同清明的诗篇,唤醒我们对生活与历史的反思,以及对情感与权力的深层理解。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诗歌都以独特的方式,承载着情感的波澜与人生的哲理,让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寻自我,感受生命的深沉与广阔。

马嵬其一赏析(马嵬其一赏析自埋红粉自成灰)
马嵬其一赏析(马嵬其一赏析自埋红粉自成灰)唐诗《马嵬二首》中,李商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安史之乱中马嵬坡的悲剧。其一诗中,"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描绘了叛军的汹涌和唐玄宗无奈之下亲手埋葬爱妃的凄凉情景。诗人质疑,如果玄宗真认为杨贵妃有倾国之力,为何不坚守长安,而要仓皇...

马嵬原文及赏析
作者写这首诗不是把眼睛只盯在唐玄宗和杨贵妃身上,既没有替天子分忧:“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也没有为贵妃写怨:“地下阿瞒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罗隐《帝幸蜀》),而是高瞻远瞩,纵览天下,反思历史,从宏观上进行对比,在比较中作出判断,从而寄同情于“石壕村”的...

马嵬作品评析
诗人通过马嵬坡事件,对唐玄宗的政治失误进行了尖锐的讽刺。他用"纪"的概念,暗示玄宗的在位时间虽长,但未能保全爱情和江山。最后一问,将皇帝的境遇与普通百姓的生活进行对比,质问为什么身为天子的玄宗,反而不如普通人家保有爱情。这不仅是对玄宗的讽刺,也是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洞察。

《马嵬》其二颈联手法并简要赏析
赏析:这首诗借吟咏马嵬抒情,提倡诗歌要多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主张,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文学创作观点。此诗虽为抒情之作,实际是议论之诗。前两句借马嵬为题提出论点,后面两句借用典故论证上述观点。作者为自己提出新的观点服务,旧的也变为新的,颇有点铁成金之妙。一、诗句原文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

马嵬李商隐翻译
李商隐的《马嵬》是唐代自杜甫以来咏马嵬之变之诗中的杰作,也是李商隐咏史诗中,借历史上荒淫腐败而招致祸乱败亡之君昭示历史教训、讽刺现实政治的以古鉴今之作。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在挖苦与讽刺。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从杨贵妃死后唐玄宗令人寻其魂魄写起,暗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