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根火柴考试重点

考试重点
明天之内

重点研读:

1 、文中哪一情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尝试着用几个字来概括这一故事情节,并完成下面的填空

的情节(横线上可添需、指、掏、数、交、用等词语)

2 、文中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他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完成下面的填空。

的无名战士(横线上可填奄奄一息、一心为革命、舍己为人等词语)

3 、请你用一分钟的时间,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完成下面的填空。

的环境(横线上可填恶劣、变幻无常等词语)

(其一,同桌之间说说悄悄话,进行交流合作。其二,体现“主问题”的设计思想,三个中心问题的设计保证了学生有自读、自思、自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其三,创设一种宽松的问题环境,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随意发挥,从而张扬个性。例重点研读中的第一题,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情节进行概括、赏析,从而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其他各题亦然。其四,教师要善于问为什么,从而进一步理解、赏析文章的内容、语言、感情等。例:你为什么要用奄奄一息这一词语来修饰无名战士?)

详见:http://www.163st.cn/Article/Article_14184.html

语文新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找准三个纬度的最佳结合点,课程目标才能得到全面落实,学生素养才能得到整体提高。我在设计《七根火柴》时,就有意识的体现这些要求。

1 、注重了读的训练。课的一开始,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是读准,这是读通的问题;第二层次是读畅,这是读熟的问题;第三层次是读出感情,这是读懂的问题,因为只有读懂了,才能读出感情来。并且,这三个要求是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的。最后,我又安排了回读课文,通过回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并受到感情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这正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对读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并且,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圈点评注的读书方法,培养了学生一种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从而很好的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这个目标。

2 、巧妙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①学生自主的学习。我开始就让学生用深沉、悲壮的感情基调读课文,并用圈点评注的读书方法作阅读提要,然后试着说一说文章为我们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接着我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其中又引导学生揣摩了文章的语言。这些做法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教师设计的问题体现出了一定的层次性和开放性,较好的激活了学生思维,又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避免了自主学习留于形式。

②体现合作意识。我在第三、第四个教学环节中安排了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这都体现了合作的意识。在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中,我安排了主持人,记录员,发言人等角色,让每个合作小组中的成员都有任务,让每个人都做点事情,让每个人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保证了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在师生合作交流中,我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我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和学生一同交流、讨论、争辩,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其次,我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回答。给学生创设一中宽松的问题环境,如让学生读自己最感动的情节,评析自己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给学生选择的空间和成功的机会;在和学生的交流中遵循“无错误”原则,从而让学生能自由发言,激活了思维。这些都保证了师生之间合作交流的顺利进行。

③因势利导,拓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我与学生学习完课文后,并不满足于教材上已有的材料和信息,而是巧妙的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没有的东西,让学生想象作文,补叙无名战士是如何度过那个风、雨、雹交加的漫漫长夜的情节。这既深入理解了文章内容,又拓展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3 、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中,我并没有生硬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应该学习无名战士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但是在教学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被无名战士的高尚品质深深的震撼了,这都是在让学生有感情的读书过程中悄悄的渗透进去的。同时,整节课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在平等的对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似乎成了学生中的一员,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在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对话。这些做法,师声之间的距离拉进了,学生对教师亲近了,也就喜欢上了这门课,从而落实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

课程改革并不是象有些教师所想的那样,只是换一套新的教材,而是教学观念的改革。若教材变了,而观念不变,等于是新瓶子装旧酒。即使是教材不变,若观念变了,实际上我们已经在进行课程改革了。

教学建议
一、关于题目的内涵
《七根火柴》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体验里得到。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段落层次
以“七根火柴”为线索来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三、课文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夹杂着冰雹的坏天气,紧接着又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荒草躺倒在烂泥里”“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这些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动的背景 ——艰苦的长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他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

四、以“火”为线索组织材料
这篇小说有关“火”的文字多次出现且贯穿始终。第一次出现是描写卢进勇暴雨下追赶部队,又冻又饿,渴望有火的情形。第二次出现则强调部队断火三天,卢进勇希望落空。两次描写,火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这时,卢进勇遇到无名战士,面对饥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战友,卢进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对火的渴望。“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而这一次他居然见到了火柴——无名战士不惜用生命来保存的火柴。文章至此之后,“火”的字眼接二连三地出现,并随着主题的升华、情节的发展而变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火”在实质上已经成为无名战士的精神的形象写照。小说最后描写“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 “在闪闪跳动的火光下”,卢进勇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这个场面进一步揭示了火柴的作用、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小说就是这样以“火”为线索安排情节,环环相扣集中笔力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

五、小说的人物刻画
这篇小说用最经济的笔墨神形毕肖地塑造了一个宁愿牺牲生命为革命保存火种,不愿为保全自己生命而耗用火柴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其独到之处在于运用了映衬手法。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但作者在他身上却是惜墨如金;相反,对于另一位次要人物卢进勇的描写却是浓墨重彩,不惜笔力。小说从一开始介绍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用的就是卢进勇的眼光、卢进勇的感受;进而主人公的出场是由卢进勇的听觉引出,主人公的神貌是通过卢进勇的观察感觉到。与此同时,作者还用卢进勇的心理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精神品格。卢进勇发现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凭直觉感到“他一定饿坏了”“要是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而这时他却推开卢进勇给他送到唇边的青稞面,拒绝卢进勇扶他前行,用尽力气掏出珍藏的党证和七根火柴,郑重嘱托卢进勇转交给部队。寥寥几笔,无名战士的形象赫然而立,其精神品格突现出灿烂的光彩。在描写无名战士的过程中,作者舍弃了许多次要场面(无名战士如何掉队,如何得到并保存火柴,如何度过这几天的草地生活……),紧紧抓住他向战友转交火柴的一瞬,抓住人物震撼人心的一连串语言和动作,抓住无名战士如何对待火柴的态度,烘托出人物整个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而小说最后,又以卢进勇郑重地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火柴,“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结束,更是衬托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非凡意义。所以说,小说作者虽寥寥数笔描写主人公形象,但主人公的英雄性格却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现。

六、课文的叙述视角
叙事作品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故事和叙述者。故事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叙述视角。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则叙述者存在于虚构的小说世界中,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人物的世界与叙述者世界完全统一。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作者叙述视角,即叙述者外在于人物的世界,叙述者的世界成为与小说人物世界不同的世界。另一种是人物叙述视角,叙述者由一个反映者所取代,此反映者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感受、观察、思考,但却不像一个叙述者那样对读者讲话。读者是通过反映者个性的眼光来看待小说中其他人物、事件的。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采用的是一个第三者的全知视角而非第一人称视角。然而作为故事发展见证人的卢进勇,实际上是起到了第一人称“我”的作用。作品时时刻刻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一切、感受一切,并从卢进勇的角度来描写发生的一切,如此一来,卢进勇便如同第一人称的“我”一样可直接描绘一切,且令人觉得真实可信。另一方面,卢进勇这一角色又具有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全知性”与“自由性”,这又使得小说在创作时伸缩性更大,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同时,作为主人公的映衬,有了卢进勇,无名战土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结构的特点,学习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2.训练学生对人物刻画的细节描写。
(三)情感目标
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2.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而表现的思想美和意志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想象法认识无名战士对党和革命的忠诚之心和甘愿牺牲自己而忍受折磨等待同志转交火柴的顽强毅力,通过比较法认识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丰碑》类比解决主人公是谁的问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以景物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随堂练习。 2.火柴一盒。 3.如有可能则可准备红军过草地的电视片段或电影片段。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讲解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今天学习王愿坚同志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火柴,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看起来是极其平常的。可是,你们可曾想过: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小小的火柴,发出多少热,放出多少光,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
(二)讲读分析第一部分 (第l-7自然段)
1.提问思考:主人公无名战士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出现的?他怎样被引到读者面前?他的出现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2.指定一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并对下列字正音。 冰雹(báo) 撮(zuō) 寒颤(zhàn) 蓦(mò)地
3.先看集中写环境的第2、3两个自然段。请学生阅读,找出描绘草地的气候、草地的天、草地的地特点的关键词语。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先用“怪”字点出草地气候的特征;又用“明明”、“忽然”、“霎时”、“接着”准确而具体地描绘草地气候的变化莫测,变幻无穷。草地气候真是瞬息万变,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 接着又抓住天、地的特点,渲染环境。天,阴沉沉的,草地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地,是烂泥、污水、荒草,路看不清。这样抓住草地、气候、无、地的鲜明特征来写,告诉读者这儿的环境。红军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行军,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更何况处于这种环境的又是一位因伤口发炎而掉队的同志?如果不写这样的环境会有什么不同?
4.略讲第4、5、6自然段,过渡到无名战士的出现。卢进勇经过一夜暴风雨的浇淋,清晨凉风一吹,他强烈地感到身上怎样?(冷,连打了几个寒颤。)肚里怎样?(饿得难以忍受。)他渴望着什么?(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然而,早就没有火种了。就在他渴望有火烤,正要把从裤袋里找出来的、已经捏成长条的青稞面送到嘴边时,主人公出现了。
5.朗读第6、7自然段。请学生回答:主人公怎样被引出来的?他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主人公的出现,别具特色。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使得在阴森荒凉环境里的卢进勇“墓地听见”,从而主人公被引到读者面前。卢进勇起了“引出”主人公的作用。主人公的声音异乎寻常,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这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声音使卢进勇“愣了”,也把我们读者的心给紧紧抓住了。这声音从哪儿发出来的?为什么那么微弱,低沉?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随着瞒珊而行的卢进勇的足迹去寻找吧。
(三)讲读分析第二部分 (第8—21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8、9自然段。 启发思考:无名战士的形象是怎样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告诉我们他已经是怎样的一个人了?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的形象是由卢进勇的“看”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他的形象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已经是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就拿眼睛与身子来说,眼睛“努力地睁着”“吃力地张开”,说明他眼皮已经不听指挥,身子衰弱到极点;身子“没有挪动”“想坐起来却没能动得了”,表明他已经完全丧失活动能力。只有“抖动”的喉结、低沉的呼唤“同志”的声音说明他还活着。从无名战士的形貌,我们可以想象到在革命征途中他经受了多少艰难困苦。冷风、暴雨、冰雹的袭击,长期的饥饿疲劳,耗尽了他的精力。他已奄奄一息,但却以惊人的顽强的毅力支撑着、等待着,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呼唤着“同志一同志”。他为什么这样期待着同志的到来?此时此刻,他想的是什么呢?
2.指名学生朗读第10-l3自然段。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卢进勇怀着对同志深厚的感情,把自己仅剩的一点青稞面“递”到无名战士的嘴边,无名战士怎样呢?他吃力地“推开”,拒绝了。从齿缝里挤出几个字,“不,没……没用了。”是呵,粮食极端短缺,他要留给同志。卢进勇要扶他走,他怎样?“摇了摇头”,又拒绝了。两次拒绝,清楚地表明他盼望同志到来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活下去。那又是为了什么呢?是另有希望,另有嘱托。提问启发:嘱托什么呢?请抓住描绘无名战士动作、语言的关键词语揭示他的精神世界。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积攒着自己浑身的力量,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他顽强地支撑着,原来有十分重要的任务。无名战士的— “推”、—“摇”、—“指”,使我们深深感觉到忘我的崇高思想在闪光。
3.指名学生朗读第14、15自然段。提问启发:这位战士要奉献给党的珍宝是什么呢?火柴。哪个句子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当宝贝一样地珍藏着?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归纳:因为是珍藏,所以火柴“干燥”。这“干燥”的火柴与“湿漉漉的衣服”,冰冷的胸口,脸上的雨滴、“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告诉我们:为了珍藏火柴,他经受了多少痛苦,具有多么顽强的革命意志。这火柴与比自己生命还宝贵的党证放在一起,并“压”在“朱红的印章的中心”。一个“压”字,重有千钧,意味深长。这哪里是几根火柴!分明是一颗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心啊!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在一只抖抖索索的手里,犹如跳动的一簇火焰,升起在无边的草地上,划破阴沉沉的天空,扫尽了草地上的荒凉凄清孤寂的气氛,给人以光明、温暖和力量。
4.学生朗读第16-21自然段。
(1)提问思考,无名战士怎样极其郑重地嘱托战友的?作者怎样描绘他初次嘱托时的语言和动作?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作者用细致感人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无名战士对战友的嘱托,“招招手”、“伸开”、“拨弄”、“数”、“望”,这一连串的动词显现了庄重严肃,无限深情。就在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之时,一瞬间,神奇的情况出现了。无名战士的脸色“舒展”了,他的眼睛“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他的抖抖索索的手,僵直的手指竟然能“捧”火柴,“放”到卢进勇手里,并且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捧”、“放”、“握”这一连串的动作,描述了无名战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革命的忠诚而爆发出来的巨大力量。
(2)无名战士再次嘱托时留给人间的最后的话是什么?最后的动作是什么?刻画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教师归纳:他留给人间最后的话是“记住,这,这是,大家的!”“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他离开人世前的最后动作,是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他没有用一根火柴为自己取暖;他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死亡线上挣扎而硬不咽下最后一口气。他一心想着大家,一心想着党,想着长征途中的战友们,无私忘我,生命爆发出耀眼的火花。
5.小结。
(1)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七根火柴故事的核心内容。无名战士的形象我们看到的虽然只是他临死前的一刻,但很高大,不仅矗立在茫茫的草地,而且活在我们的心中。这是由于作者紧紧抓着人物性格历史的一段,抓着人物性格闪出耀眼光辉的“一刹那”来刻画表现的。从语言上看,他没说几句话,前后就出现了五个“同志”,言为心声,他心里念念不忘的是革命同志,是党的事业。他的动作和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与语言一样,反映了他舍身忘己,一切为了战友,为了革命。作者选材精当,文字精练。
(2)既然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为什么用许多笔墨写卢进勇呢?这是因为要在两千字的短小篇幅里突出主人公、在结构上作的巧妙安排。文章以卢进勇作为故事的线索,展开情节。主人公的出现是通过他的“听”引出来的;主人公的外貌是通过他的“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他的“想”、他的“说”,突出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品质,托出了主人公牺牲的全部意义。特别是第21自然段饱含感情的描写,更是感人。(指导学生朗读第21自然段,由缓慢而低沉而高昂。)这是一个极其悲壮的场面。“模糊”与“清晰”同时运用,既表现卢进勇失去战友的无限悲痛,又给无名战士高擎的手加上一个特写镜头。两者交织在一起,伴随着整个草地的哭泣,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唱哀歌,唱赞歌。(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说明。)英雄的品质像荷花一样洁白,像菊花一样坚忍。
(四)随堂练习
一、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
二、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
三、“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中加点的“挤”表明了什么?
四、在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的草地里,无名战士却能使火柴干燥地保存下来,这该怎么理解?

第一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七根火柴
二、无名战士
三、表明无名战士生命危在旦夕,他在积攒力量等待同志来转交火柴。
四、无名战士怀着对党和革命的无限忠诚,用惊人的毅力和生命的代价珍藏火柴,因而火柴才会干燥地保存下来。

第二课时
(-)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第22—24自然段) 提问思考:卢进勇从战友身上吸取了力量,带着战友的嘱托飞快地赶路。他把火种送到部队给战土带去了什么?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把珍贵的火柴交给指导员的?
1.指名学生朗读,理解。卢进勇按照无名英雄的遗愿把火种送到了部队,火给战士们带来了光,带来了热。围着熊熊燃烧的火,战士们谈笑着,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卢进勇像天亮时无名英雄把七根火柴嘱托给他时一样,极其庄重地一根一根数交给连指导员。 “悄悄走”、“颤抖的手指”、“异样的声调”,寓含着复杂的情意,最后落在一个“数”字上。
2.启发思考:他“数”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人的语句,并联系起来考虑,体会这几根火柴的意义与价值,重温无名战士的言行,想象卢进勇澎湃的心潮,说说“数”寓含的发人深省的丰富内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这“数”,使我们认识了火柴的意义与价值。在无边的草地上,在冷风暴雨、气候无常的恶劣环境中,火柴是最最需要的东西,可以解除饥饿,驱除寒冷,救活同志。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了这极其珍贵的东西。这“数”,使我们认识这几根火柴包含着无名战士的宝贵生命,反映了共产主义战士无限忠于党的事业的伟九心灵,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在我们眼前升腾、闪现。这“数”,还饱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这“数”,也在我们面前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在今天,我们该怎样牢记先烈为革命付出的代价;以先烈为光辉榜样,继承他们的遗志,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

(二)总结全文作者以饱蘸革命深情的笔歌颂了无名英雄的高贵品质。这无私忘我、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是无名战士的,也是卢进勇以及千百万红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一曲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的悲壮赞歌。 文章以“数”着“一,二,三,四……”来结尾,言未尽,意无穷。(三)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全文,加深理解与感受。 (四)归纳《七根火柴》是通过一件事歌颂人物,歌颂了红军战士忘我无私、献身革命的崇高品德。文章在叙事中抒发了作者对无名英雄的无限热爱、敬仰之情,是“以小见大”。在写法上,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在记叙中饱含作者的感情。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较多地抓住细节以突出人物,特别是抓住了火柴和火加以描写,这火柴和火把整个故事贯串了起来,既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又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味,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复述第二部分。要求: ①主次分明,突出无名英雄的形象。 ②扣紧外貌、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

(六)随堂练习
一、“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的原因是他的小腿发炎的伤口好了吗?
二、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文章写无名战士数火柴“一,二,三,四……”中间本应用顿号却用了逗号,作用何在?
四、文章结尾处写卢进勇以一种异样的声调数火柴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①不是;②是他受到了无名战士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的鼓舞。 二、烘托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伟大意义,更好地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
三、语气表达舒缓,与无名战士当时身体极度虚弱相一致,同时突出火柴的宝贵,交火柴的郑重。 四、①使我们认识火柴的意义与价值。②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和纯洁的心灵。③也饱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和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04
《七根火柴》复习资料
一、词语积累
月朗星稀 霎时 倾泻 迷蒙 一撮撮 寒战 妄想 黏黏的 绞 吝惜 蓦地 一瘸一拐 蹒跚 贮 脸颊 塌陷 一张一翕 酸涩 呆滞 翕动 雾蒙蒙 腋窝 惶惑 湿漉漉 抖抖索索 簇集 僵直 小心翼翼 偎依 擎着 篝火 颤抖 积攒
二、课文理解
1、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1)表现了卢进勇处境的恶劣和他苦恼、焦急、盼“火”的内心活动;
(2)暗示“火”对征途中战士的重要性。
(3)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作铺垫。
结尾的篝火也是环境描写,烘托出红军战士的欢乐情绪,烘托出部队的生机和活力,表现火种对长征和革命的巨大作用,赞颂了无名战士舍己为公的革命品质。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他有怎样的品质? 无名战士
舍身忘己,大公无私,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不怕艰险的大无畏革命豪情。
3、文中为什么没有写出无名战士的真实姓名?
表明像这样为了革命事业牺牲的红军战士还有很多,无名战士只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的代表,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典型,他们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的崇高精神永存,这正是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4、卢进勇在文中的作用。 (1)他是文章的线索人物。 (2)他也有着无名战士一样的品质:
卢进勇由于“小腿伤口发炎”,掉队了,在伤痛、寒冷、饥饿面前,发现面团时“暗自庆幸”,表现他抱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小撮青稞面粉,足以成为一顿美餐,但当他听到无名战士的呼唤后,他的眼睛“一阵酸涩”,他毫不犹豫地把珍贵的青稞面送到那战士的嘴边,表现出他对革命同志的无限的同情和关爱之情。
文章结尾卢进勇按照无名英雄的遗愿把火种送到了部队,火给战士们带来了光,带来了热。他也是大公无私,忠诚于党和革命事业。

5、文章为什么以“七根火柴”为题? (1)全文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展开情节的。 (2)突出红军长征中火柴的重要性
(3)七根火柴象征了无名战士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6、如何理解“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 表现了卢进勇对无名战士的缅怀、崇敬之情。
7、两次数火柴时为什么用到逗号?
(1)无名战士数火柴:说明他数火柴的动作缓慢、吃力,暗示他生命衰竭,更表现他对这七根火柴的珍视和对战友的殷切希望。
(2)卢进勇数火柴:反映卢进勇数得很慢,表现他对每根火柴都很珍惜。
7、对无名战士眼睛的描写:
“失神、呆滞”是因为:身体极度虚弱
“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是因为:完成心愿的喜悦
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无名战士完成心愿时的喜悦心情,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崇高精神。
8、“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无名战士献火柴时的郑重和对战友的殷切希望,说明他十分关心红军集体而珍视这七根火柴。他献的不仅仅是火柴,而且是他的整个生命和对党无限忠诚的火热的心。

9、“记住,这,这是,大家的!”……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这是无名战士留给人间的最后的语言和雕塑般的动作,从他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无名战士的大公无私,他这雕塑般的动作,寄托着无名战士对战友的无限希望,表现了无名战士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和必胜信念。指明了战友寻找前方部队的方向,就是指明了长征前进的方向,也指明了革命胜利的方向,他的崇高精神品格,照亮了红军前进的方向。
10、文中,一切都是“雾蒙蒙的”与“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是否矛盾?
不矛盾。“模糊”写卢进勇的悲痛心情,“清晰”写受托后神圣的使命感,无名战士指明了战友寻找前方部队的方向,指明了长征前进的方向,他的崇高精神品格,也指明了革命胜利的方向。
第2个回答  2013-04-14
第一篇(练习)
1.给下列形似字分别组词:
躺(   )  稞(   )  腕(   )  偎(   )
淌(   )  棵(   )  婉(   )  煨(   )
2.给下列带点字注音:
他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意外地,手指触到一点粘粘(  )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  )下身,把裤袋翻过来。果然,在裤袋底部粘(  )着一小撮(  )青稞面粉。
3.文中有许多贴切、生动的比喻,找出一例加以分析体会。
例: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
用“路标”来比喻高擎着的手,不只是外形上相似,而且揭示了这一动作的内在精神和产生的效果。
例句:
赏析:
4.小说《七根火柴》的主人公是(  )
A、卢进勇  B、无名战士  C、卢进勇和无名战士  D、战士们
5.说说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深层含义。
⑴那同志……跟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
⑵卢进勇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
6.课文前几段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
读选文,回答问题:
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手停在半空,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这一刹那间,他觉得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那人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二,三,四……”
一共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进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咝——咝”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7.当卢进勇将青稞面递到那位重伤战士的嘴边时,重伤战士为何推开?
8.“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坏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这一句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9.“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0.受伤战士牺牲时,文中说:卢进勇的眼睛模糊了,眼前的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在这里,“模糊”与“清晰”是否矛盾?为什么?
11.课文最后写卢进勇“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火柴,怎样理解“异样”二字?为什么卢进勇还要数?
12.你对长征有哪些认识?说说你的感觉。
第二篇(提纲)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明确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 本文的题目是“七根火柴”这七根火柴来自无名战士。无名战士献出七根火柴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献出的火柴在长征途中的暗夜里终于点燃了一簇簇篝火。这一过程虽然是通过卢进勇的活动展开的但小说着力表现的人物还是无名战士。
2.既然无名战士是主人公为什么作者连个名字都没给他写上? 其实作者完全可以很自然地交代这位战士的姓名因为当他在曙光中揭开党证党证中定然会清楚地出现这位战士的姓名。作者有意不写这位战士的名字正是他匠心独运之处。庄子曾有“大象无形”之说。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无数的革命战士为了党的事业为了集体为了战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雄业绩光照千秋可是他们的名字却鲜为人知。无名战士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的代表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典型有名固可忆无名亦光辉。
3如果说无名战士是小说主人公的话那么为什么作者用了许多笔墨去写卢进勇? 明确卢进勇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对他的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①卢进勇的所见使读者历历在目、身临其境他的所闻使读者觉得无名战士衰竭的生命与顽强的意志之间的反差是那样巨大他的所感、所想时时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和感情的波澜。这样小说的真实性、艺术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②第一部分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第二部分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交替描写第三部分再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卢进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无名战士的形象饱满而丰富放射出灿烂的光彩。 ③卢进勇是红军部队中的普通一兵他同无名战士一样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