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方经济学里的“工资刚性”理论,是不是到了民企就不起作用了?

如题所述

4、、倒因为果的AD曲线凯恩斯在推导总量需求曲线AD时,是以货币供给量不变为前提,假设“物价水平变化”,来观察国民收入是如何变化的。很显然,这是一种倒因为果的分析方法。在经济社会中,国民经济的运行是通过商品交换进行的。商品交换则是以货币为媒介,货币的正常流动代表商品交换的正常进行。所以,货币在经济体中的流动是因,全体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PY(即国民财富)是果。用公式表示就是MV=PY。在正常运行着的经济体中,货币供应量(M)没有变化,货币的流通速度(V)是没有道理发生突变的。这就象是一条在正常的流动着小河,在水量(可比作货币供应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河水流速(可比作货币流速)怎么会出现加快的情况呢?如此一来,国民收入又怎么会发生突变?物价水平又如何会发生突变?凯恩斯的这个假设是没有任何道理的!现实情况是:国民收入不变,货币供给量增加则物价水平提高,货币供给量减少则物价水平降低。货币供给量与物价水平是水与船的关系,水涨(货币供给量增加)则船高(物价水平提高)。反过来则不成立——如果说水没涨船却高了,这可是天下最大的怪事了!船是怎么高上去的?这可不是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能办得。到的,只有依靠“上帝之手”了。当然了,如果硬要说一下AD曲线的道理,那就是:(对任一条AD曲线而言,)在使用同一货币的不同经济体中,在相同的货币供应量条件下,在不同的物价水平时,对应的国民收入也不同。重新强调一遍,它只能指的是不同的经济体。至于总量供给曲线AS,就更是胡说八道了。在这里凯恩斯故意把由于增发货币而引发的通货膨胀和成本上涨混为一谈。增发货币而引发的通货膨胀对经济而言是恶性的,因为这样会掠夺公众的财富(如果央行是全民所有的则可通过补贴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分配公平化);成本上涨则是良性的。下面解释一下为什么说生产成本上涨是良性的:在一个国家,不同企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生产力水平)都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生产率最高的企业的工人工资是最高的,而同行的生产率较低的企业的工资也不会比生产率最高的企业低太多,因为如果差别太大则优秀员工会大量流失造成企业破产。如此一来,生产率较低的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比较高。随着一个国家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所有企业的工人工资都会跟着提高,生产成本也会跟着提高(生产率先提高的企业先涨以吸引人才,生产率落后的企业不得不跟着涨工资)。对于生产型的企业如此,对于提供服务的企业更是如此。比如饭店,社会生产率是否提高对工饭店服务员的工作效率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如端盘子的服务员),可他们的工资依然会跟着整体社会的整体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就是这个道理。这种生产成本上涨是良性的。如果生产率提高了而所有工人的收入没有提高,因生产率提高而多生产出来的商品由谁去消费?生产是需要消费来拉动的。生产持续扩张而消费能力不足会影响经济增长。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生产成本始终都没有上涨,倒是说明这个国家有问题了。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成本上升出口会受阻。这倒是正确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随着一个国家生产率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才会越来越高。而凯恩斯又意识的把成本上涨与通货膨胀混为一谈,给狼披上了羊皮,居心何在?通货膨胀是指货币过量发行,而成本上涨是因为工人收入提高。二者绝对不是一回事。因为AS、AD曲线都是错误的,所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型是毫无价值的。至于那些精英们用AS-AD曲线分析出来了的形形色色的通货膨胀理论,全部都是骗人的鬼把戏。从逻辑性方面来看,凯恩斯的《通论》(即凯恩斯的革命理论)完全可以说是胡编乱造。一套理论编得如此糟糕还能成为正统的理论,确实是大本事。时势造英雄,一点都不假。在此,我也正告中国经济教育界的爱国学者们,到了编一本逻辑上讲得通的经济学教材的时候了。 三、西方经济学的狭隘性 受制于西方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即“如何实现个体最优化”,精英们在分析宏观问题时,总是容易犯下“差之毫厘,缪以千里”的错误。下面通过一个被凯恩斯写进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案例来看一下西方经济学的狭隘性,这个案例就是“节俭的佯缪”。勤俭持家,节约储蓄,在任何社会都是个人的美德,但是,按照西方经济精英的说法,对一个社会而言,这种观点往往不成立。他们的理由是:假如一个社会还存在着发展生产的潜在能力,在这场合,假如每家每户都节制消费,产品会因缺乏需求而表现为生产过剩,由此导致社会生产进一步减少和个人收入下降、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而且,这一动态过程是累积性的恶性循环,最后会引发经济危机。这个经济分析号称是经过“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检验的”。事实果真如此吗?拿中国经济做例子吧。从1952年到1978年26年间,中国的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是6.5%(当时的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这一速度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项背的。这26年的时间,中国在一个连造罐头的马口铁都得靠进口的落后的农业国基础上建立起了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强大国家。中国的工业体系之完善,除美俄两国之外,再无第三国可比。不得不强调的是,那时中国绝大多数年份处于被封锁状态,没有外来投资,全靠中国人民苦干实干。当然,我们的收获都是货真价真的:没有通货膨胀,没有内债,没有外债,不卖资源,不恶化环境。但是,在那近三十年的时间内,中国人民吃不好、穿不好,举国上下无比节俭,也正是因为如此,直到1978年,中国的轻工业企业并不发达。如果按照“节俭的佯缪”的观点,近三十年的“恶性循环”下来,中国经济应该空前危机才是,可为什么那时的中国经济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恶化”迹象?是精英们错了还是中国错了?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只不过,那些眼里只有“个体最优”的精英们永远都不会懂。还是让我这个只学了十八天宏观经济学的门外汉给他们上上课吧。的确,生产是靠消费需求来拉动的。如果消费需求萎缩则生产规模也发展不起来。不过,消费需求并不只包括个人消费需求,还包括社会需求(或者称集体需求),比如兴修水兴、改造农田、修桥筑路等等(这都是毛主席给我们打下的好基础呀),社会需求的旺盛同样会拉动生产的高速发展。这才是我们的共和国建国28年来重工业发展迅速、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也不怪那些精英们不懂这个道理,他们眼里哪有国家利益、民族大义?只有“私人利益的最大化”。在他们眼里,失业率能降到4%就是奇迹了,他们哪能理解当时的中国零失业是如何实现的!正在因为他们太“理性”,才会有“公地悲剧”:一群牧民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这个道理还不简单吗?有便宜不赚王八蛋。在精英们眼里,这居然是合理的! 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完全是一套建立在虚幻假设基础上的、没有实用价值的理论,是一套为掩盖资产阶级剥削行为的实质的理论。宏观经济学则是一套淡化资产阶级剥削行为、并帮助大资产阶级掠夺广大百姓利益的理论。那些西方经济精英都是在替资本家做辩护,没有一个是为老百姓说话的。所以,当他们从嘴里再吐出不象人话的惊人之论的时候,一律板砖伺候!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0
一样起作用。工资刚性指的是工资只能涨不能跌或是难以跌的这么一种现象,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实际上是价格刚性(希克斯《工资理论》),即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以及商品的供求价格在一定时间内是比较稳定的,即使发生了变化,雇员从认识到采取行动要求工资上涨中间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这就造成了工资相对稳定;在经济危机发生价格下跌的情况下,由于雇员的消费习惯要改变过来是比较困难的,会遭到他们的抵制,所以工资下跌也是比较缓慢的,这时企业只好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或是解雇员工来实现过冬的目的,这种现象在美国1929-1933年及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第2个回答  2013-08-10
西方就业理论演进剖析 就业这一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就业理论。西方经济学家对就业问题的长期研究和探索,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就业理论。如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等。 (一)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 萨伊定律是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的基石,其基本内涵是供给创造需求。该学派经济学家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庇古等,他们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认为市场上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发调整。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决定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供求平衡时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水平。进而认为,只要不存在工资刚性,工资率可以自由伸缩,市场机制能自由的发挥调节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被用于生产,劳动力市场总能达到就业均衡,长期持续的非自然失业不可能存在,存在的只是自愿失业和短期性摩擦性失业。 他们认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是消除货币工资的刚性,使货币工资能够随市场的需求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古典学派将自由竞争作为前提条件,主张市场调节平衡就业,否定了失业问题的普遍性。但换个角度理解失业的产生仍然是有可能的,失业问题正是竞争不充分所导致的结果,要解决失业问题首先就应该解决劳动力市场竞争的不充分问题。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凯恩斯就业理论是以有效需求原则为核心,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失业之所以持续不断,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一般情况均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即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不足,由此造成较多的社会失业,即不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的促进就业理论实际上主张降低工资,即在不降低名义工资的情况下,降低实际工资。但前提是扩大总需求,因为总需求的扩大,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工人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相对减少。为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必须摒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依靠国家干预,提出需求管理政策,从而达到促进生产,增加就业的目的。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的困境,凯恩斯理论失灵了。因而以托宾、杜生贝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经济学家提出“结构性失业问题”,力图用市场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认为是微观市场的不完全性和结构变化引起滞胀。得出结构性失业是因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失调,结构性失业的存在必然引起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由于强大的工会力量使工资易涨不易跌,所以尽管社会上存在着失业,但货币工资却不下降,而只要存在工作空位,货币工资就会迅速上升。于是,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就转化为失业与货币工资上涨并存,进而转化为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并发症。该理论主张从就业内容或就业结构角度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如政府要指导收入政策,即政府要采取措施限制工资和物价的上升,以缓和通胀;注重完善劳动力市场,缓和因劳工市场技术结构变化造成的失业;适当修改完善失业补助金制度,激励失业者就业。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理论主要包括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两方面。名义工资粘性是由于长期劳动合同的存在和交错调整工资所致,工资通常是由于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不能随市场供求行情而调整。即使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的企业粘性工资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隐性合同理论认为,雇员与雇主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之间会形成某种稳定收入的非正式契约,从而使工资具有粘性。隐性合同导致失业的原因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因信息有限,决定了均衡合同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因而通常会解除工人。效率工资论则说明了雇主会主动付给员工高工资,以提高雇员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跳槽和偷懒的机会成本同时吸引有能力及高技术人才。内部人——外部人理论则指出,内部人由于受到劳动转换成本的保护,在工资决定上有着重要的讨价还价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地位。致使工资调整主要取决于在职人员而不是失业者,于是,便
第3个回答  2013-08-10
工资刚性是一个国外的概念,主要是基于国外通常具备强大的工会组织使得雇主提供的工资只有升高没有降低。中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资源供应充足,且一般不具有强大的工会组织,工资刚性的假设不完全成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关于西方经济学里的“工资刚性”理论,是不是到了民企就不起作用了?
工资刚性指的是工资只能涨不能跌或是难以跌的这么一种现象,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实际上是价格刚性(希克斯《工资理论》),即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以及商品的供求价格在一定时间内是比较稳定的,即使发生了变化,雇员从认识到采取行动要求工资上涨中间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这就造成了工资相对稳定;在经济危机发生价格下跌的情况下...

关于西方经济学里的“工资刚性”理论,是不是到了民企就不起作用了?
应该还有用,不过理论和实践是不太一样的。

经济学上讲的“刚性”是什么意思?
工资刚性 【定义】:是指工资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反映迟钝,不能灵敏地对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应像所有其他商品一样,由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劳动力需求量大,工资就高,反之工资就低。然而,当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时,工资不能下降到新的均衡工资水平,这...

经济学上讲的“刚性”是什么意思?
2. 西方经济学理论: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工资应当像所有其他商品一样,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当劳动力需求增加时,工资上升;需求减少时,工资下降。然而,在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时,工资往往不能下降到新的均衡水平,从而表现出工资刚性。3. 工资刚性的成因:工资刚性通常被认为是由工会、劳动合同...

“刚性”是什么意思?
工资刚性【定义】:是指工资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反映迟钝,不能灵敏地对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应像所有其他商品一样,由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劳动力需求量大,工资就高,反之工资就低。然而,当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时,工资不能下降到新的均衡工资水平,这就...

西方经济学中,古典学派关于劳动市场和利率的观点是什么?
储蓄=投资 推崇自由派的经济学家总认为,在劳动市场上存在着工会这个强大的势力,严重影响工资的灵活变动,工资具有刚性,工资只能上调,不能下降,所以无法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工资的调节,使更多的人获得工作.因为高价格,生产者只好降低对工人的需求,反而采用更高技术手段来弥补工资的高价格 ...

[第十二章]《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重要)_百度知...
货币工资刚性指的是货币工资不随劳动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而迅速调整的现象。当劳动需求量低于供给量时,即使存在迫使工资下降的因素,工资的绝对水平或相对水平也可能保持不变。这是由于劳动者对货币收入的幻觉导致的。货币工资刚性是凯恩斯主义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理论基础。在主流经济学派中,总需求曲线通过分析...

西方经济学中的长期和短期是指什么?
宏观着眼于总产出 社会平均价格 失业率(也就关系着社会平均工资) 货币流量(也就关系着利率) 所以如果社会平均价格 平均工资 利率在短期出现(外生的\/意外的)冲击时 这些变量将不会调整到新的均衡 而是停留在原地 出现一些扭曲 而长期这些变量将调整到新的均衡 另一种说法就建立在预期理论下 认为...

请帮帮忙是关于西方经济学里短期供给曲线的问题~急需
(当AR<AVC时,也就是说厂商获得的总收益小于总可变成本,这意味着厂商获得的收益连可变成本都补偿不了,更不用说补偿不变成本了)。所以,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短期边际成本曲线大于或等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那一部分。(长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大于或等于平均成本曲线的部分)4.由边际报酬...

结合西方经济学的失业原理谈谈对中国失业的看法
在西方经济学里,“需求”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购买愿望,二是购买能力,缺一不可。国外使用工资能买房、买车和出国旅游。除了工资高外,整个的社会保障体系很健全。而国内工资只有国外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如果必须从别的地方“来钱”,或者灰色、甚至黑色,这种扩大“内需”的方式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另外,中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