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在国外的影响力?

李小龙在国外的影响力?
都有什么影响力??

李小龙生于美国三藩市,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香港度过的。李小龙幼时身体非常瘦弱。他父亲为了儿子的体魄强壮,在他7岁时便教其练习太极拳。李小龙在13岁时跟随名师叶问系统地学习了咏春拳,并在家中设一座木桩,每天对着木桩勤练不辍。此外,他还练过洪拳、白鹤拳、谭腿、少林拳、戳脚等拳种,为后来自创截拳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技击水平,李小龙除了勤习中国拳术外,还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他一边参加西洋拳训练班,一边节省零用钱购买世界拳王路易士的拳击赛纪录片,从中学习拳王的步法、身法、拳法和训练方法;他还经常参加校内外的拳击比赛,不断丰富实战经验。赴美深造自创截拳道

由于害怕李小龙学坏,在他18岁那年,李小龙的父母决定送李小龙到美国留学。 李小龙在西雅图的生活相当艰苦,进入大学就读以后,他除了学习外,把精力都放在研习武术上。他在学校里组织了一支“中国功夫队”,经常在校园里进行训练和表演,博得了师生们的好评。

李小龙经过精益求精的潜修苦练,使功夫逐渐娴熟乃至达到更高的境界。其中的“李三脚”、“寸拳”和“勾漏手”更是他的绝招。 李小龙是个多面手,除了精通各种拳术外,还擅长长棍、短棍和二节棍等各种器械,并研习气功和硬功。

李小龙为了宣扬中华武术,在大学2年级期间,租了校园的一个停车场角落,挂起了“振藩国术馆”的牌子。他边教边练,刻苦磨炼,技术大有长进,尤以腿功造诣更为精深。 在振藩国术馆里,他认识了来学武术的医学院女学生莲达,经过一年多的交往,他们渐渐产生了感情,在1964年8月,他俩正式结婚。婚后,李小龙夫妇双双辍学,合力经营武术馆。

自从李小龙在佛罗里达州唐人街赤手空拳制服4个持刀歹徒,勇救华人少女的消息在报纸上刊登之后,李小龙的名字便传遍了美国,佛罗里达州等电视台也请他表演腿法,中国功夫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他创办的振藩国术馆也逐渐兴旺起来了。为了扩大影响,李小龙经常到各处参加武术比赛,并先后在西雅图、奥克兰、洛杉矶等地开设武术分馆授徒。国术馆的规模和设备不断完善,世界上许多显赫的武打明星如美国空手道冠军罗礼士等都争着拜他为师,好莱坞的著名电影明星如占士亨宾和史提夫都是他的门徒。世界拳王阿里也曾登门拜访,与他交流经验。美国国内各流派的拳师经常聚集在李小龙的武馆切磋武艺,他的“以武会友”的宗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涉足电影界功夫震全球

20世纪70年代初,一股中国功夫影片的狂潮席卷着世界。李小龙这个响亮的名字震撼全球。

1971年夏季,李小龙接受香港嘉禾电影公司的邀请,以1.5万美元的片酬签了两部影片,第一部是以中国武术为题材的《唐山大兄》。该片预算只有10万美元,而且剧本也是边拍边写的,在这种情况下却创下了香港开埠以来的电影最高票房纪录,达到了300万港元。 继《唐山大兄》之后,李小龙又拍摄了《精武门》,《精武门》比《唐山大兄》增加了一倍的预算,引起更大的轰动。李小龙在片中的大无畏精神和惊人的打斗技巧,特别是他表演中的“李三脚”和“地躺拳”和“双节棍”,令人赞不绝口。 此后,李小龙又自组协和电影公司,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猛龙过江》和《死亡游戏》,还与美国华纳电影公司联合拍摄了《龙争虎斗》,并亲自担任了主角。 正当李小龙雄心勃勃,大展宏图,准备继续拍完《死亡游戏》的时候,由于药物过敏,1973年7月20日突然在香港逝世,享年才33岁。

李小龙由于在武术和电影等方面有卓越的贡献,他先后在1972年和1973年两度被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1972年还被香港评为十大明星之一。美国报刊把他誉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 武之圣者”,香港报纸赞誉他为“当代中国武术及电影史上的奇才”。在美国、日本、英国、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同时出版了纪念李小龙的多种多样的杂志和特刊,都称他为“发扬中国武术最有成效的人。”

李小龙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如同一颗耀眼的彗星划过国际武坛的上空,对现代技击术和电影表演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主演的功夫片风行海外,中国功夫也随之闻名于世界。许多外文字典和词典里都出现了一个新词:“功夫”(Kung fu)。在不少外国人心目中的功夫就是中国武术,李小龙也成了功夫的化身。许多国外武林高手、空手道拳师,泰拳大师看过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后都承认:“李小龙确有真功夫。”确实,还很少有一位东方武术家能像李小龙一样突破国家、种族的领域,并且在死后声威依然不减。

李小龙多才多艺,亦文亦武。他每当练功之余,埋头研究武术理论与训练方法。他逝世前留下了七大本学武笔记和六本著作手稿:《截拳道》、《截拳道研究》、《功夫记录》、《二节棍法》、《布鲁斯-李拳术图解》(英文版)和《布鲁斯-李武打技法》(英文版)。世界各国技击杂志仍在不断地研究、介绍他的武功,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依然崇拜他。当回顾作为一位中华武术传人的李小龙一生时,人们将永远怀念他那颗热爱中华民族、振奋中华民族精神,渴望中华民族强盛的赤诚之心。

李小龙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如同一颗耀眼的彗星划过国际武坛的上空,对现代技击术和电影表演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主演的功夫片风行海外,中国功夫也随之闻名于世界。许多外文字典和词典里都出现了一个新词:“功夫”(Kungfu)。在不少外国人心目中的功夫就是中国武……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0

在国外咏春拳是非常火的,李小龙的影响力遍及全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3-01
挺大,能跟泰森相提并论了。
第3个回答  2013-08-13
影响力很大
第4个回答  2013-08-13
挺不错的

库里谈李小龙,李小龙在美国的影响力为何会这么大?
12. 李小龙在武术界的巨大影响力无人能及,他让世人重新认识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人都会功夫。13. 李小龙的标志性双节棍在外国也有着重大影响,甚至在美国被列为禁止携带的武器。14. 李小龙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每次打败对手后,他会扶起对手并解释胜利的原因,这显示了他不断进步的决心。15. ...

李小龙影片《龙争虎斗》被选最佳!当年的他在外国究竟有多有影响力?
1. 李小龙不仅在中国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具有极高的知名度。2. 他的影片如《龙争虎斗》和《精武门》等,为观众带来了难忘的武术表演。3. 李小龙的武术电影不依赖现代特效,而是真正的武艺展示。4. 《龙争虎斗》被评为最佳影片,反映了他在外国的影响力。5. 他的电影弘扬正义,表达爱国情感, re...

库里谈李小龙,李小龙在美国的影响力为何会这么大?
李小龙在武术领域的影响力之大,无可匹敌,更为重要的是他让外国人重新认识华人,给许多外国人留下了一个的深刻印象:那就是中国人都会功夫。李小龙的一手招牌双节棍,也对外国影响重大,在美国甚至被列为禁止携带的武器。李小龙有着比较强烈的创新精神,当李小龙与别人比武把别人打败以后,他会把人扶起来...

李小龙影片《龙争虎斗》被选最佳!当年的他在外国究竟有多有影响力?
从这一层号中就可以看出,外国人对理想的评价都非常的高,从此可以看出他的影响力之大,他也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也是中国武术的一个代表,他主演的功夫片风行海外,中国功夫也随之闻名于世界。许多外文字典和词典里都出现了一个新词:“功夫”(kung fu)。在不少外国人心目中的功夫就是中国武术,李小龙...

李小龙在国外的影响力?
20世纪70年代初,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电影风靡全球,他的名字震撼了整个世界。他接受香港嘉禾电影公司的邀请,拍摄了《唐山大兄》等影片,创下了香港电影票房纪录。随后,他又拍摄了《精武门》等影片,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李小龙在武术和电影方面的卓越贡献,使他在生前就获得了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评选的...

多个酷似李小龙形象商标被宣告无效,李小龙的影响力有多大?
在国内甚至是国际上都是非常有声誉的名人,容易对消费者产生错误的判定。可能很多人都会好奇李小龙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其实李小龙对于国际上的影响力不外乎2点。首先就是李小龙的功夫电影非常成功,甚至凭借龙争虎斗在全世界收获了9,000万美元的票房。影视方面的成功也让李小龙的名气正式在国际上...

在国际上,哪个华人的影响力最大?
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华人有许多。比如,“梅派”艺术的创始人梅兰芳、赌神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周润发、拍过很多电影的成龙等许多许多。不过我认为最具有影响力的华人应该是功夫巨星李小龙。李小龙原名李振藩,出生在美国,祖籍中国广东,小时候在香港居住一段时间。1973年,年纪仅有32岁的李小龙在中国香港...

李小龙在国际上为什么有那么大影响力?
1. 李小龙,1940年11月27日出生,1973年7月20日逝世,是国际武术界变革的先驱、武术家和哲学家,也是MMA(综合格斗)的奠基人之一。他创立了截拳道,并以华人武打电影演员的身份享誉全球,是中国功夫在全球推广的第一人。在香港拍摄的四部半电影创下了多项纪录,其中《猛龙过江》打破了亚洲电影票房记录...

李小龙在海外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和梦露,赫本等老明星比起来怎么样?
李小龙在国外生活过许多年,而且他很优秀,他经常在国外表演中国武术,让国外人知道我们中国武术最具影响力。他在国外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再说说赫本吧,她是英国人,说实话,她是我偶像。她通过《罗马假日》一举成名,获得英国最出色的女演员。她还有许多作品,如《蒂凡尼的早餐》、《窈窕淑女》等具有...

成龙和李小龙,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谁比较大?
而李小龙的影响力是全世界的。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还是很贫穷落后的,华人在世界上地位低下,西方国家从骨子里带有傲慢和偏见的有色眼睛来看待中国和华人。李小龙用精彩绝伦双节棍和拳脚功夫征服了白人世界,提高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特别是提高了海外华人的地位和形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