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分析存在的问题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多少人?会列式吗?小组讨论,汇报所写算式:(28+17)+23,28+(17+23)
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生:……
师:算算看,结果怎样?
生:……
师:我们发现这两个算式结果相同,所以可以用等号连接,等号左边是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右边是后两个数先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

换成一个更形象的比喻小孩子更容易懂
比如:小强手里有1个苹果,老师一开始给了小强2个苹果,现在小强有3个苹果了。过一会儿老师又给了他1个苹果,最后小强一共有4个苹果

如果老师先给小强1个苹果,后面再给他2个苹果,那结果呢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6-05
这个叫加法结合律,不是交换律!
第2个回答  2014-06-05
虽然结果一样,但后面的算法更简便。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但是,这种教育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不顾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生拉硬扯地进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视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的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再来审视上面的三个教学案例,问题来了。 案例1中,学生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西...

小学数学优秀案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
1、教师的主观分析:对于初次接触“倍”的学生来说“倍”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此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决》后的一个学习内容,而学习理解“倍”的概念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基础就是乘法,为此应将乘法作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基础来展开教学,以旧引新...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育案例分析怎么写
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 一年级教学课本中,有部分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实际生活中早已接触过,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我们何不借助他们已有的经验来使教学中比较烦琐、费时的内容变得简化、...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案例分析
首先我认为练习课的各种练习教师应该精心设计,突出针对性、趣味性、层次性。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享受成功。 三、案例:例如:刚刚我们五年级学习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让学生,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

一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5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案例描述】片段一:循循善诱,引入新知 师:在算术本上用递等式的形式计算360÷12+6×5(黑板上写着)。谁来黑板上算?生:我来。师:你是怎么算得呢?生1:先算360÷12,再算6×5,最后算加法。生2: 我有意见,先乘除后加减,所以360÷12和6×5可以一起先算。师:真棒!总结一句话是...

小学数学优秀案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
棵。并让学生看图练习说一说这样的话。整个过程是由直观操作到抽象思考,引导学生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之后的练习也要让学生分析每题的数量关系,加深对“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几倍”转化为“几...

六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课例名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一册第112页实践活动“算出它们的普及率”。[活动目标]1、使学生能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计算出本班同学家庭的电话、电脑的普及率,并能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和估计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等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2、使学生体会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培养学生应用...

八、教学案例分析(12分) 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16页有这样一题:例4...
很好,多开发孩子在这方面的思考能力,是初中阶段的最大必要,在初中,34个解的题目比比皆是,所以应该从小培养谨慎做题的态度,以免丢掉不必要的分数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怎样写
案例分析:《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所以,特意设计了一节《平均分》的实践课。通过谈话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把平均分的活动与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习有生命的数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