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见习期这个概念,有法律依据吗

我单位每年升一次工资。在07年5月大家都 有升工资的时候
我却没有,理由是我到公司还不到一年(当时我到公司已有九个月了),要升工资,要轮到下一次大家都有
机会升的时候才有一起升,也即要等到08年5月。请问,公司这个理由成立吗?老劳动法规定实习期最多6个月,公司却以我
不到一年,在实习期内为由,不给升工资,我现在还有理由向公司讨个说法吗?

公司说你实习期不到一年为由不给你晋升工资是不对的,我国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都规定了试用期至多为6个月,而没有见习期或者实习期这个概念,也就是说你公司违反法律规定,擅自提高试用期限,《劳动合同法》规定超过最高试用期限的规定应该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所以你公司在试用期上的规定是不合法的。
至于工资的晋升的问题是你们公司内部的规定,只要不违反国家的法律规定,你公司完全有权利规定如何管理或者调整公司的工资制度,也就是说你公司在晋升你的工资方面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6-03
没有这个概念,法律上只有实习期,只要实习期符合法律规定就好了,具体可参考劳动法哦。许多见习期的规定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只有试用期和转正的说法,。
关于试用期与见习期、实习期

所谓“见习期、实习期”,其并非法律上的概念,它们强调的是尚未毕业的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从本质上看,见习期、实习期也是一种试用期,但它并不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在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试用期”。而且试用期主要适用于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用人单位;而见习期专门适国家机关、高校、研究机构等单位,实习期则没有限制。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学生在用人单位见习、实习期间,与用人单位还不是劳动关系,二者之间问题的解决依据尚不能援引《劳动法》。因此,它与在法律上明确规定的“试用期”不同。

实习期与见习期也有明显不同,其中见习期一般是专指行政、事业单位在人事制度的框架下对应届毕业生进行业务适应及考核的一种制度。毕业生见习期限一般为六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其中一年见习期主要是为适应当初的毕业分配体制,为工资定档等提供依据而设定,见习期间实行见习工资,不得调动工作,期满经考核合格方转正定级。同时现行法律法规对见习期内权利、义务并没有具体规定。而实习期是指在校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

实习属于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实习的大学生与学校有着教育的关系,大学生的档案等个人履历文件也放在学校,接受实习生的单位不与实习大学生建立劳动关系。但是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化配置进程的加速和高校招生计划的不断大,高校毕业生的实习形式已经从原来的高校集中统一组织逐步向毕业生个体选择实习单位的方式转变。这种实习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具有打工的特征,实习大学生与接受实习生的单位之间事实上形成了民法上的劳务关系。

另外,根据《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或建立劳动关系后,试用、熟练、见习期间,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其所在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其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所以毕业生在见习期是有期限的,也是应当有工资收入的,而对于实习期则没有期限和工资方面的规定。

当下有些用人单位混淆使用试用期、见习期和实习期,六个月的试用期约束后甚至继续以见习期的名义继续试用毕业生,或以实习生名义替代试用期等,从而达到使用廉价劳动力的目的。
第2个回答  2008-06-03
1、劳动法所规定的试用期与见习期不同。
2、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在此前提下,用人单位有权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第3个回答  2008-06-06
  见习期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人事制度的框架下对应届毕业生在转为干部编制前进行业务适应及考核的一种制度,见习期满向当地人事部门办理转正定级手续,核定定级工资,《转正定级表》归入个人档案。 但必须明确的是企业招聘录用高校毕业生不得约定见习期。
  我们国家自50年代起以行政规章的形式开始实行见习期制度。如1981年10月4日国家教委、计委、劳动人事部联合发布的《高等学校毕业生调配派遣办法》,其中的第26条规定:“毕业生分配到达工作岗位后,实行一年见习的制度。见习期满后,经所在单位考核合格的转正定级。考核不合格的,可延长见习期半年到一年,延长见习期仍不合格的,按定级工资标准低一级待遇”。1987年7月22日发布的《高等学校毕业生见习暂行办法》第2条规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分配工作后,原则上都要安排到基层见习。见习期为一年。对入学前已从事一年有关实际工作的,经所在单位批准,可免去见习期。有些行业的人才,需要更长时间的实际锻炼,可以在见习期满后自行安排。”因此从性质上看,见习期也是一种试用期。 国家规定,原为教龄在一年以上的民办教师;考取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仍从事教师工作的,可不实行见习期;原为工龄在一年以上的全民或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正式职工(不含未转正的学徒工、练习生、试用人员以及临时工、合同工等),考取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可不实行见习期;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的毕业研究生到企事业单位工作,不实行见习期。 见习期满如果合格,则由毕业生撰写个人小结,填写《大中专毕业生转正定级表》,基层单位签署意见,盖章,报当地人事部门,并根据转正定级人员总结及基层意见核定定级工资,转正定级表归入个人档案。如果见习期满,达不到见习要求的,可延长见习期半年到一年,或者降低工资标准;表现特别不好的,可予以辞退,由学校重新分配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发生很大的变化,1997年3月24日国家教委发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毕业生就业实行“供需见面及双向选择”,原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同时废止。199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50号)文件强调:要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200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19号,文件强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要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要进一步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 有关原作为见习期制度设立依据的《高等学校毕业生调配派遣办法》、《高等学校毕业生见习暂行办法》等随着时代的推移,已经失去了有效性。
  事实上, 由原国家教委和原劳动人事部制定的关于高校毕业生见习期的制度,明确针对的都是毕业后由国家或者政府分配工作的毕业生。原劳动部在1996年的复函也重申了见习期的问题,但针对的也是分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并没有明文废止见习期制度,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已经取消了计划经济体制,所有企业也不再具有行政性质和享有行政级别。同时劳动关系的建立形式也发生着变革,高校毕业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已经基本消亡,因此高校毕业生见习期制度也失去了立足的根基,已形同虚设。 在我国现阶段,已经不实行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制度,因此原来的见习期制度已基本不适用。高校毕业生(劳动者)与企业通过市场招聘等双向选择而建立的劳动关系,则其行为受现行国家劳动法律法规保障政策调整,用人单位不应以见习期制度为由来设法规避劳动法(广义的)规定的法定义务和责任。自2008年1月1日起,凡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适用国家《劳动合同法》的法律条款。 当前许多的国有企业仍旧要求毕业生执行见习期制度,由于这类企业一路由计划经济时期走来,被计划经济时期政策的束缚也较多。但是不论如何,见习期制度明确只适用于国家分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而不适用通过双向选择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当前国家劳动法律法规和毕业生就业政策明确的情况下,企业如仍以实行见习期为名要求通过市场招聘形式而录用的毕业生实行长达1年的试用期,是混淆概念、变相延长试用期的违法行为。

  综上所述,当前对见习期的理解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适用范围。根据国家教育部、人事部、劳动社会保障部的相关规定,(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国人部发[2006]59号),见习期仅对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因为他们没有劳动合同,而有劳动合同的企业单位不得再约定见习期,否则没有任何法规依据。
  第二,时间限制。国家对机关新聘用人员实行见习期时间也有明确规定,明确规定见习期为六个月到一年,一年是它的上限。

  ——————————————————————————————————————————————————
  热点问题解答

  1. 《劳动合同法》中也没有关于见习期的规定,上网查资料后发现说:见习期是针对国家分配工作的毕业生才有的,现在没有分配的问题也就没有见习期了,这个说法对吗?
  答:“现在没有分配的问题也就没有见习期了”,这个说法是对的,最少对于企业是对的。原因是:原作为见习期制度设立基础的行政文件(行政规章)已经失效,1997年3月24日国家教委发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毕业生就业实行了“供需见面及双向选择”,原有规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同时废止,这个十分显而易见的,具有法律效应。目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都是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来实行的,也不可能再按原计划经济时期的规定给你分配工作。同时,2008年1月1日起,国家《劳动合同法》生效实施。企业要订立劳动合同,就必须按照现行的国家法律条文来办事,否则是违法行为。其超越《劳动合同法》私自约定的事项也不受法律的保护,劳动者也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 那么既然作为原见习期制度的规章文件(注意是行政规章)已经失效,那么事业单位为什么又可以实行见习期呢?
  答:那是因为,事业单位的数十年来的文件具有承袭性,最近全国性的事业单位工资文件即国人部发[2006]59、95、100号等文件等,仍然沿用了见习期这个称谓和叫法(而公务员的工资文件( 国人部发〔 2006 〕 58 号)里是使用“试用期”的称谓)。但必须指出,文件只在事业单位内有效,企业不可能来套用具有行政编制的事业单位的文件。事业单位归属人事部门管理,而企业归劳动部门管理。在劳动部门的劳动法律和行政文件中,现已经没有“见习期”的说法。

  3. ”见习期是对转正定级为国家干部前的考查”,这个说法对吗?
  答:这个说法是对的。原因是:见习期制度从来只针对有行政性质的单位(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也享有行政级别和行政待遇)。目前,见习期只在事业单位中实行。当然期满,事业单位会给毕业生向当地人事局报定行政级别,如办事员(十至十五级)、科员(九至十四级)、副主任科员(九至十三级)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请问,关于见习期问题?
1、没有见习期一说。2、按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3、你不接受完全可以...

国家有关应届毕业生实习期的规定
试用期是国家规定的不得超过半年,在此期间双方可随时解除合同。过了试用期,签订正式合同,要解约就得按有关规定了。而见习期、实习期是用人单位自己规定的,合同上写上了就得执行,没有法律规定。

见习期与试用期有何区别?
《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实施,其中并未涉及见习期的规定。因此,原国家部委关于见习期制度的法律作为下位法,与《劳动合同法》这一上位法相悖,不再具有法律效力。相反,试用期制度在《劳动合同法》中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根据《劳动合同法》,试用期的设定需满足一定条件,并且试用期的长短不能超过...

实习期 观察期 见习期 试用期哪位法律高手帮我解释一下区别及政策_百度...
法律上只有试用期的规定,并没有所谓的实习期、观察期、见习期。法律对试用期的期间有规定: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 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见习期是什么?见习期和试用期有什么区别?
只涉及在校学生。所以实习期内与单位没有形成劳动关系,拿低于当地最低工资不违反法律规定。实习期是针对在校学生的。2、试用期,是合同双方当事人为了进行相互了解、考察和选择而在合同中所约定的一定的期限。①试用期条款是劳动合同中的约定条款,并非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②劳动合同的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

实习期和见习期总共时间
而"见习期"也不是法律层面的概念,它是行政、事业单位在人事制度下对应届毕业生进行业务适应及考核的一种制度。实际上,见习期是一种试用期,但不是劳动法意义上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试用期。在试用期内,双方的权利义务并不完全对等。法律更多地保护劳动者在试用期内的权利,而要求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义务...

有无见习期这个概念,有法律依据吗
公司说你实习期不到一年为由不给你晋升工资是不对的,我国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都规定了试用期至多为6个月,而没有见习期或者实习期这个概念,也就是说你公司违反法律规定,擅自提高试用期限,《劳动合同法》规定超过最高试用期限的规定应该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

见习期最长为几个月?
这导致了至今在试用期、见习期概念使用上的混乱。 但是我个人认为,前面劳动部的批复比较明确是针对采取毕业分配的毕业生的,不适用于非分配制度下的毕业生。特别是劳动合同法出台以后,它和劳动合同法存在抵触。根据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新法优于旧法的法律效力规定,现在适用劳动合同法的领域,即不应...

见习期制度热点问题解答
2. 事业单位之所以可以实行见习期,是因为它们的文件承袭了过去的行政规定,如人事部门的文件中仍使用“见习期”一词。但这种规定仅限于事业单位内部,不适用于企业单位,因为企业由劳动部门管理,其劳动法律和行政文件中已无“见习期”概念。3. “见习期是对转正定级为国家干部前的考查”这个说法是正确...

应届毕业生有关见习期说法
见习期确实是违法行为,这点我在见习期词条中已经给予解释了,当前只要是企业都不得实行见习期,必须按《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办理。但社会上各类企业也出于一定的目的在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强制要求毕业生有一年的试用期。但鉴于我国当前的法制情况,对违法行为的追究尚比较困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