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发生的夷陵之战的起因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听网上说,起因是因为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导致关羽之死而攻打吴国,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还有刘备主要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听说,他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基本上被陆逊烧的全军覆没了。据说,他一开始伐吴都进行的挺顺利的,好像是后来刘备过于虚张声势,被陆逊看破了,才导致失败的,这是真的么?还有那时候刘备出战的时候,诸葛亮有跟他一起出战么,难道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难道没看出来吴军有阴谋么?还有,吴军是怎么放火烧刘备大本营的,放火的时候难道蜀军没有一点察觉么,蜀军真的那么笨么?吴军是放多少火,把蜀军基本上都烧的全军覆没的。

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孙权背盟令刘备狂怒不已,既然孙刘联盟已经不复存在,那么先讨伐实力较弱的孙权一方从战略上来讲其实不能算错。

其实刘备在东征安排上还是做出了比较慎重的考虑的。他首先是知道关羽死讯后没有立即发作,而是等到曹操死了之后,才开始部署军事行动。其次他也不是倾巢出动,而是把比较能打的名将重臣都留在了后方,防备曹魏可能的袭击。当时刘备特意把马超的部队调到汉中,加强了汉中的兵力,这才放心出阵的。诸葛亮坐镇成都,赵云在永安接应。张飞为先锋,黄权率领水军,刘备自己统领后军,四万大军水陆并进。这个部署基本上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这个部署还是有一点小的隐患。首先是张飞死了,当时大军都已经开拔,刘备临时换将已经来不及了,最后前锋选将是提拔的新人。其次是刘备大军是顺江而下的,推进起来固然顺利,一旦战事不顺想要后退,就会非常悲剧。正是这两点最后导致了刘备在夷陵之战的悲剧。

==================================================

下面我给你说一下这场战争的前半部分过程。

战役开始没什么悬念,吴军组织了几次会战都被刘备击溃,大将甘宁在逃跑过程中被杀,剩下的吴军被刘备军分割包围在几个据点里。孙权当场就怂比了,求和不成之后,向曹丕递降表,然后重新组建了一支五万人的部队由陆逊率领,迎战刘备。

当时刘备军的兵力分为两部分。黄权曾经向刘备建议,由自己率领水军向前推进,万一出现意外,刘备再率主力接应。结果被刘备否决了,因为刘备兵力不足,只有四万人。让黄权直面陆逊主力,可以说没有任何胜算,其次刘备需要水军驻扎在北岸防备曹魏可能的袭击。所以为了和陆逊作战,刘备基本是全军展开,做好会战姿态的。怂比陆逊这时候很懂事地收缩兵力,避其锋芒,连被包围的吴军都放弃了。当时孙权的侄子也正处在围困之中,陆逊也放弃了,就因为这个差点引起军队哗变。最后吴军放弃了山区,完全退入平原地带。

这其实说白了,就是TM标准的消极避战。一方面吴军倾巢出动,一旦后方被曹丕袭击,将没有可以防守的兵力。另一方面,由于他把兵力都集中在一点,一旦被刘备突破,后方将一马平川。

这时就出现了两个意外。第一个意外是,当时东吴北方防御空虚,司马懿力劝曹丕立即发兵南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魏军将领纷纷请战,结果曹丕犹豫不决。这简直就是官渡之战前夕田丰苦谏袁绍袭击许昌的翻版。曹丕作为自己参加过官渡之战的人,居然能重蹈袁绍覆辙,这TM简直就是奇葩。刘备这也算是第二回被坑了。第二个意外是刘备军缺乏猛将,攻坚战打的稀烂。不仅不能正面突破陆逊的防御,被分割包围的吴军据点也很难吃掉,久攻不下。后来陆逊反攻时,这些人冲出城来进攻刘备后队,刘备全军崩溃就是这么来的。

事实上夷陵之战东吴军的防御远比不上曹操在汉中的部署,吴军将领也大都是无名之辈,远不是夏侯渊、张颌这些宿将的对手。刘备投入的兵力也比汉中之战时要充足。如果张飞、黄忠不死,或者刘备带上赵云、魏延,最好是当时关羽活着回到了四川然后参与了这场战争,都会无悬念改变战争的结局。

双方对持了半年,这期间刘备屡次挑战,陆逊都坚守不出。这就是诸葛亮五丈原模式的翻版。因为蜀军兵力不足,也缺乏强力将领,所以也没有能力正面击破陆逊的防御。双方就这么耗着。刘备后来想了个作死的办法,派人带老弱病残在前送死,自己率精锐在山谷里埋伏。结果等了三天陆逊还是坚守不出。TM他实在是太怂比了,就凭他的优势兵力,真吃了刘备送上门前的几千老弱病残,刘备那点伏兵也未必能拿他怎么样。即使这样,他也不愿意打。这人的军事能力我个人觉得都是吹的出来的,除了他怂比得手的两次之外,基本没什么大的作为。

===================================================

然后这时候随着对峙的进行,刘备犯了两个非常致命的错误。第一个是,当时对峙了半年,将士非常疲惫懈怠。顿兵于坚城是兵家的大忌,这时再不退兵就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诸葛亮最长一次也就和司马懿对持了四个月,刘备居然在深入敌境的情况下蹲了半年多,而没有再推进一里,这是非常危险的处境。人一旦懈怠,就容易出错。半年不打仗,部队的戒备也就放松了。

第二个是刘备虽然把溃败的吴军的分割包围,但是都没有吃掉。这样一来也就等于他自己事实上也就分散了兵力。这时候他犯了一个致命的大错:把部队驻扎在山谷里。山谷地形狭窄,部队无法完全展开,也就成了事实上的分散状态。这点极为致命。当陆逊发起反攻后,刘备的部队基本上处于于各自为战状态,营地一片火海,首尾不能相顾,最后全军崩溃。而且他还把他的主力都放在了山里,甚至由于天气热,一部分水军也上岸驻扎。这就太要命了:出事的时候,连个照应的人都没有。

陆逊基本就是抓住了他这最致命的一点,发起进攻的。集中兵力突袭刘备中军大营。所谓打蛇打七寸,失去指挥后,分散各地的刘备军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就全军崩溃了。这时候话又要绕到前面去了,如果刘备身边带了像张飞、黄忠这样可靠的宿将,完全就可以分成两部,前锋驻山区,刘备自己在后接应。又或者中军大营被陆逊集中兵力袭击时,如果张飞还活着,一定会组织亲兵救援,发起反击。陆逊想偷袭得手未必就那么容易了。

=========================================================

刘备被火烧连营后基本全军崩溃,这时候胜负已分。北岸的水军因为后路被截断,黄权率部投降了魏国。蜀军前锋被吴军轻易突破,绕到了蜀军后方,蜀军溃不成军。

其实这时候蜀军还只能算是战争失败,还不能说损失有多么惨烈。冯习、张南等人死战为刘备撤退争取到了时间。但这时候刘备干了一件奇蠢无比的事。他没有立即组织撤退,而是居然逃到了夷陵西北的一座孤山上企图阻击吴军。如果说马谡当年这样守街亭被人击破是因为他缺乏常识,刘备是老兵油子了居然也这么做,这智商拙计啊!陆逊见他不跑,立即全军围攻。

蜀军这次连一个时辰都没撑到就崩溃了,而这次崩溃接近于全军覆没。光死者就超过万人。投降的溃逃的不计其数。最后刘备逃回永安,收拢残军只有一万多人。幸亏当初把赵云留在这里接应,陆逊追到这里一看没了悬念才最后撤退。说来讽刺,刘备把胜负手都留在大后方看家,这种仗他能打赢才是奇了怪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13
起因: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公元221年,刘备于益州称帝,年号为章武。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
  
过程:陆逊上任大都督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猇亭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眼下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5000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同月,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再加上他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托孤于诸葛亮,亡故于白帝城。
这场战役诸葛亮和赵云都没有参与,赵云仅仅是在结束之时带援兵救了刘备,而诸葛亮镇守成都没有参与。所以此次战役刘备的手下没有诸葛亮这样的军师也没有赵云这样的勇将,可谓文没什么文,武没什么武。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2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口号竟然是为关羽报仇。出兵讲究师出有名,但刘备的这个口号太经不起推敲了。虽然曹操喊出了“宁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口号。可是我觉得把这个口号做的极致的当属刘大耳。此公多次抛弃妻子,衣带诏事件撒丫子先跑了,一句话把吕布交代在白门楼了,就是抢的地盘也是他的所谓的汉室宗亲的。所以刘皇叔的伐吴的口号个人觉得只是一个借口。夷陵之战诸葛亮没有随军出征,刘备战争初期都很顺利,后来陆逊采用火攻将刘备驻扎在山林之中的八百里联营付之一炬,刘备大败而逃,最终在白帝城悲怆地死去。诸葛亮做阵后方,他是算出了一些名堂,但是他感觉刘备不会这么傻。吴军放火烧刘备大本营,当时是在平原上,火来势很快,刘备又是八百里连营,蜀军就是反应过来也没有办法的。夷陵之战的失败我感觉是刘备太轻率没有听从诸葛亮的话,硬要发动战争,还有就是刘备战争前期打的太顺,觉得东吴已经不足惧了,让蜀军在没有任何屏障的山林之中扎营八百里,才中了陆逊之计。
第3个回答  2013-06-13
名义原因,报关羽之仇,实质原因,夺回荆州,夷陵之战,蜀军连番获胜,陆逊磨刘备耐心,坚守不出,刘备想引蛇出洞,没有成功,撤回伏兵,给陆逊反击,尽管反击,还是试探刘备军力,试探期间,发现蜀军营债,用木栅栏组成,所以决定用火攻,封锁江面,水路并进,让蜀军无路可逃,连被吴军夺得四十座营寨,推屍如山,塞江而下,蜀国武将,有斩杀,有请降、有战死,有无奈投归魏国。

诸葛亮没跟去,历史上,诸葛亮内政比军事强,没小说那般用兵如神。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6-14
其实当时刘备听取了法正的意见,经过多年的积累蜀国已经有了一定的积蓄可以维持大战的开销,法正建议刘备先攻吴再伐魏,虽然跟诸葛亮联吴抗魏的方针抵触,但是刘备从自身条件考虑,再加上对诸葛亮的猜忌还是决定采用法正的政策,所以借由关羽之死想要拿下荆州,更进一步那下东吴。战争初期比较顺利,功绩突出,最失败的是70多座营寨背山扎营,虽然或为犄角但是也造成撤退的被动和迟滞,陆逊抓准时机800里火烧连营才导致的刘备的失败,刘备还是太着急,又看不起陆逊,因为刘备在三国并不像三国演义上所说只知道听诸葛亮的,他也打过很多胜仗,有丰富的经验,陆逊是新人,所以轻敌了

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发生的夷陵之战的起因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孙权背盟令刘备狂怒不已,既然孙刘联盟已经不复存在,那么先讨伐实力较弱的孙权一方从战略上来讲其实不能算错。其实刘备在东征安排上还是做出了比较慎重的考虑的。他首先是知道关羽死讯后没有立即发作,而是等到曹操死了之后,才开始部署军事行动。其次他也不是倾巢出动,而是...

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发生的夷陵之战的起因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失败原因:刘备“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

三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会失败呢?
第二,当时手下缺乏猛将良谋,我们在《三国演义》中就能看到,刘备夷陵之战时时并没有什么出名的武将谋士。当时蜀国的五虎上将中,张飞关羽已死,黄忠在之前的战斗中战死,因为在伐吴之前赵云曾向刘备建议不要征伐吴国,结果被刘备用来监押粮草,说白了就是留在后方不用;马超在镇守西羌那边,威信较高,...

《三国》夷陵之战
客观原因为刘备兵力本不占优势,加之手下缺乏得力将才,后勤供应困难,以及水军力量薄弱。主观原因则为,刘备未做好充分准备,贸然出兵;初期的军事胜利,使其产生了骄傲轻敌情绪;对形势认识不足,缺乏战略考量,卒为敌所乘。 一 从战略上谈第一 刘备支持关羽伐吴,变恶两国关系,这是违反孔明隆中对的终旨—西和诸戒,南据...

夷陵之战刘备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 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劣势的吴军一举击败兵力占有优势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 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 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

夷陵之战,蜀汉为何就一蹶不振了
蜀汉衰败的真实原因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七月至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吴、蜀之间爆发了一场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性战役--夷陵之战。在三国时期,这场历时十五个月(章武二年闰六月)的战争,既是最为持久,也是最为惨烈的战争之一。夷陵之战的惨败,蜀汉集团从此彻底退出荆州争夺战,蜀汉君臣们兴复汉室、...

夷陵之战中,刘备为何败的如此惨烈?
大败而归,刘备连夜逃到了白帝城。夷陵之战刘备大败,一半的原因都是输在了谋略上,军师陆逊过于聪明狡猾,一点小计谋就让蜀军招架不住,而刘备身边也没有这方面的能人,另一半原因就是吴国的实力,要比刚成立的蜀国要强,就算刘备身边有诸葛亮,这场战役也未必能胜利,只能说不会输得太惨。

对于夷陵之战的失败,你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夷陵之战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蜀汉方面的战略失误。在进攻受到挫折时,刘备将部队带入到狭长的山道,无目的的结营给东吴以可乘之机,将部队带入没有退路的绝境。当然,除了这一根本原因外,其他因素也在导致蜀汉失败。第一,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目的是替关羽报仇,属于临时起意性质的战争,没有充足的准备...

在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里,刘备集团为何失败呢?
刘备、张飞的死因与为关羽报仇一事密不可分,这就要说到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夷陵之战,为报关羽被吴国所杀之仇,刘备尽起大军,连绵七百余里杀向吴国,然而却在夷陵被吴国火烧连营,在军事实力对比上大占上风的刘备,为何败的如此惨烈,这都源于他的一系列错误决策,刘备可谓是手握上上签,却做了...

输掉蜀国前途的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之间进行的一场大战,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历史上一次着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吴国打败蜀国,获得了全面的胜利。蜀国在这一次大战中,被打得惨败,可怜的刘备被打得很郁闷,导致整个国家基本上失去了再和魏国、吴国争天下的能力。三、夷陵可不是个小地方 夷陵在长江西陵峡两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