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本来与电子商务关系不大,曾经也做过拍拍、易迅、高朋等,但基本上都折戟,后来干脆将电商业务卖给了京东,但是,自从微信要“连接一切”以来,腾讯的电商梦死灰复燃。
如今,聚集在腾讯流量的大旗之下,有京东、拼多多、微商微选等等,随着腾讯疯狂在零售领域进行投资,家乐福中国、沃尔玛中国、永辉超市、步步高超市等等也形成了众星捧月的态势。
我们还是要看到,虽然这些公司看起来都团结在腾讯周围,但互相之间却是竞争关系,京东与永辉是竞争对手,所以即便京东很早就投资了永辉,却在此后变成了纯粹的“财务投资者”。
腾讯为什么要亲自做一个拼多多,有人说,是因为京东在接入微信一级入口以后并没有达到腾讯的理想,不仅未能把手机端做起来,也未能有效遏制淘宝流量的增长,所以不得不亲自出手。
拼多多的发展也确实给京东带来了严重的冲击,首要就是让京东的手机APP的用户增长与活跃度都出现了问题,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即便微信流量惊人,但依然不是取之不竭,在微信上增加购物有此消彼长的后果,太多的同类在一起是不相容的。
在2017年的猎豹大数据电商类APP排行榜上,拼多多超过了京东,一跃成为居淘宝之后的第二名。另外,也有报道显示拼多多的日订单量也早已经超过京东。在另外一份数据中,淘宝的用户数量与活跃量都在增长,拼多多的增长更是迅猛,唯独下降的却是京东APP,可见,拼多多的增长主要是抢夺了京东的客源,而非其他。
京东与拼多多有竞争关系吗?只要是购物的,就应该有,但是两者的理念不一样,看起来竞争并不多。
显然,京东也是不屑于与拼多多为伍的。一直以来京东都是高调宣传自己的正品质量,企业口号也是“正道成功”。但是,有数据显示,2016年拼多多投诉量跃居行业第一,高达13.12%。累计接到投诉227宗,被投诉的主要问题为假货、服务态度差、罚款不合理等,这显然与京东的理念格格不入。
当然,即便如此,京东的宣传上也从来没有将拼多多的质量问题挂在嘴边,毕竟“本是同根生”,同样都是腾讯投资的产业。对于腾讯来讲,京东是对标天猫的,拼多多是对标淘宝的,属于典型的一高一低的搭配。理论上很好,但现实却不一样,淘宝是给天猫引流的,内部也是打通的,但拼多多与京东却是“对手”,至少在现在是无法整合。
拍拍网卖给了京东,本来京东可以将拍拍与京东组合成类似淘宝天猫的格局,但京东的团队缺乏对抗社会性假货泛滥的管理能力,不得不进行了放弃,以至于从此失去了在移动端上追赶阿里巴巴的机会。
据说,腾讯管理体制中最有效率的就是同一个业务之间会有多个团队来竞争,以此来保证活力,但这种模式适合做产品,或者说更适合做生命周期小、更新换代快的游戏业务,对于需要长期持续运营、追求客户服务体验、组织管理经验高沉淀的商务领域,这种“赛马”机制并不合适。如果让京东与拼多多在不同的跑道上比赛,看谁能颠覆阿里巴巴,这种思维的结果可能是自相残杀。
不管是京东,还是拼多多,或者美团、58,都会向腾讯要流量,现在又要加上唯品会、永辉等等,但流量也并非万能的,流量更不是无限的。在2018年春节,腾讯公布的大数据中,特别指出了用户微信发信息量、朋友圈的量,而这些正是加强合作伙伴信心的公告体现的是流量的增长乏力,未来加上分配机制和公平性问题,京东与拼多多肯定会在“争宠”中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