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楚策三 评价苏秦和楚王

如题所述

在《战国策·楚策三》中,有关苏秦与楚王的故事共有二则:


一则:苏子谓楚王

原文内容:

苏子谓楚王曰:“仁人之于民也,爱之以心,事之以善言;孝子之于亲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忠臣之于君也,必进贤人以辅之。今王之大臣父兄,好伤贤以为资,厚赋敛诸臣、百姓,使王见疾于民,非忠臣也;大臣播王之过于百姓,多赂诸侯以王之地,是故退王之所爱,亦非忠臣也,是以国危。臣愿无听群臣之相恶也,慎大臣、父兄,用民之所善,节身之嗜欲,以百姓。人臣莫难于无妒而进贤。为主死易,垂沙之事,死者以千数。为主辱易,自令尹以下,事王者以千数。至于无妒而进贤,未见一人也。故明主之察其臣也,必知其无妒而进贤也。贤之事其主也,亦必无妒而进贤。夫进贤之难者,贤者用,且使己废;贵,且使己贱,故人难之。

原文大意:

苏秦对楚怀王说:“仁德的人对于民众,真心实意地爱护他们,用好言好语事奉他们。孝顺的子女对于双亲,用真心爱护他们,用财物事奉他们。忠臣对于国君,一定推荐贤明的人辅佐他们。如今大王的群臣父兄,喜欢伤害贤明的人作为自己进身的凭借,向贤人和百姓征收厚重的赋税,使大王被民众所憎恨,这些人都不是忠臣。群臣向民众散布大王的过失,又用大王的土地广泛贿赂诸侯,因此使大王所喜欢的臣子退避,这也不是忠臣,所以使国家牌危险之中。臣下倚望您不要听信群臣互相诽谤的话,谨慎地任用大臣和父兄;重用民众喜欢的人,节制自身的嗜好和欲望,以安定百姓。作为大臣来说,没有什么比没有嫉妒而推荐贤人更难的事了。为君主去死容易做到,垂沙战役,战死的数千人。为君主受侮辱容易做到,从令尹以下,忍辱负重事奉大王的数千人。至于没有嫉妒并能推荐贤人的,却没有见过一个人。所以贤明的君主考察他的大臣时,必须了解他有没有嫉妒之心,并且能否推荐贤明的人。贤明的人事奉君主,一定能做到没有嫉妒并推荐贤明的人。推荐人困难的原因,就在任用贤人将使自己无用,贤人尊贵将使自己低贱,所以人们难以做到这种事。”


二则:苏秦之楚三日

原文内容: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原文大意:

苏秦到了楚国,三天才得到被楚王接见的机会。两谈完话,苏秦告辞准备离开楚国。楚王说:“寡人久闻先生大名,如同仰慕古代的贤人一样。如今先生不远千里来会见寡人,竟然不肯停留,希望听到您不肯留下的原因。”苏秦回答说:“楚国的食物比美玉还贵,柴火比桂树还贵,传达的官员像鬼一样难以看见,大王像天帝一样难以拜会。如今您是让我吃美玉烧桂树,通过鬼去见天帝。”楚王说:“先生到客馆安歇,寡人听到您的命令了。”


从上述两则故事苏秦与楚王的各自表现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苏秦聪明睿智,而楚王高傲自负;苏秦能说会道,而楚王口舌迟顿;苏秦机智善辨,而楚王木讷愚笨。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25
评价哪一篇?两篇内容是不同的,而苏秦和楚王各自的情况也是不相同的。

战国策~楚策三 评价苏秦和楚王
从上述两则故事苏秦与楚王的各自表现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苏秦聪明睿智,而楚王高傲自负;苏秦能说会道,而楚王口舌迟顿;苏秦机智善辨,而楚王木讷愚笨。

苏秦对楚国的评价可以归纳成哪几点
楚国物价高、供应差、官僚之风严重 典出《战国策·楚策三》: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原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於玉,薪贵於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苏秦之楚三日评析
苏秦的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辩论家,更是一位深谙人心的外交家。而楚王虽然初看起来傲慢,但他并非固执不化,反而能够接纳并采纳正确的意见,这表明他具有慧眼识珠的能力,能够分辨出真正有价值的观点。

苏秦为何比谒者更难见楚王?
在战国策卷十六的《楚策三》中,讲述了苏秦游说楚王的一段故事。苏秦初次来到楚国,经过三天的等待,才得以见到楚王。会谈结束后,他起身告辞。楚王惊讶地说道:“我听说先生的名声,如同古代的圣贤。如今您不辞千里而来见我,却不愿在此停留,我想听听您的高见。”苏秦回答道:“在楚国,食物的价格贵...

战国策楚策三翻译
战国策楚策三翻译:苏秦对楚王说:“仁爱的人,对于人民,用真心实意去爱他们,用好话去抚慰他们,让他们为自己服务;孝子对自己的双亲,用真心实意去爱他们,用钱财去奉养他们;忠臣对自己的国君,一定要推荐贤能的人去辅助他。现在大王的宗室、贵戚,喜欢毁谤贤能的人,以此作为进身的资本,对臣民加重...

苏秦之楚原文
楚王道:“先生请回寓所,我已领命。”(选自《战国策.楚策三》)苏秦前往楚国,却在三日后才得见楚王。他言谈完毕,辞行离去。楚王听闻先生之名如同听闻古人,赞叹不已。然而,苏秦却不愿在楚国久留,楚王问其原因,苏秦以楚国之物之贵,见楚王之难,类比为食玉炊桂,见鬼见帝,表达了对楚国的...

苏秦之楚三日译文
苏秦答道,他发现楚国的粮食贵重如珍宝,柴火珍贵胜过桂木,大臣们的尊贵程度令人难以接近,而想要面见楚王,更是难于登天,仿佛祈求天帝的恩准。他以生动的比喻形容,楚王的接待犹如要他以宝玉充饥,以桂木为薪,通过小鬼去接近天帝。听到这里,楚王打断了苏秦,表示理解和接受他的言辞,并邀请他留宿客馆...

苏秦之楚三日原文
我明白了您的意思。”苏秦的比喻揭示了楚国的官僚体系过于繁复,难以接近,即使是贤能之士也需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得到王室的接见。他的言辞犀利,点出了楚国官场的现状,同时也暗示了自己所受到的冷遇和不被重视。楚王听后,虽然没有直接改变政策,但至少表示了理解和接纳苏秦的谏言,允许他离开。

米珠薪桂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米珠薪桂出自《战国策·楚策》,苏秦去楚国求见楚王,三个月才见到,见完以后就提出要离开楚国,楚王问原因,苏秦说:楚国的米贵的像珍珠,薪(柴火)贵的像桂木,负责引荐的人像小鬼盘剥,楚王像天帝一样难以见到,意思是楚国物价太高,官僚腐败君主不亲民,苏秦在楚国待不下去,于是楚王表示知道错了,...

米珠薪桂出自于哪里
米珠薪桂出自于西汉·刘向的《战国策·楚策三》。米珠薪桂,汉语成语,拼音是mǐ zhū xīn guì,意思是米贵的像珍珠,柴贵的像桂木。形容物价高的出奇,人民生活极其困难。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成语故事:苏秦前往楚国,三天之后才见到楚王。面谈一结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