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清廉的故事有哪些?拜托各位了 3Q

如题所述

传说中的包拯家世清贫,命运偃蹇,生下来就是个“黑漆漆、 亮油油”的小儿,被父母遗弃。幸蒙兄嫂怜爱,将其抚养成人, 并聘请恩师,教悔他一举成名。这也不符合实际。事实上, 包拯的幼年、少年时代,深受父母恩爱和教养。 包拯长大后也极为孝顺父母,所以史书上说他“少有孝行, 闻于乡里。”正因为他孝顺父母,故在他29岁中进士后, 竟辞官归里,颐养双亲,以终天年。直到先后给父母送终, 并且守制满期后,包拯才出去做官。先任天长县知县,后又任端州( 今广东肇庆)知州。端州出产一种名砚——端砚, 作为向朝廷进贡的贡品。由于过粗官吏大量贪污, 每年进贡端砚数不断增加,人民不堪负担。包拯上任后, 下令只按规定数进贡,任何官员不得加码、贪污,一扫往日贪风, 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而包拯自己后来在离任时, 连一方端砚也没有带走。 包拯的廉洁无私、受到人们的赞赏。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 包拯被调往京城任监察御史,这虽没有多大实权, 但包拯能够尽职尽责,对宋朝的内政外交提出许多批评和建议。 三年后,包拯调任三司户部判官,协助三司使掌管全国户口和税务。 他曾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负责一路(相当于后来的省) 的财政、监察事务,工作干得很出色,故两年后又升为户部副使。 皇祜二年(公元1050年),包拯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天章阁是存放朝廷图书文献的地方,待制之衔,有名无权。 包拯又称包待制,就是由此而来。知谏院,即兼任谏官之职, 这倒是很重要的职务,可以指出朝政的种种弊病。在此任上, 他曾多次抨击不法的权臣,而且对时政提出种种批评和建议。 然而包拯在此任上并未干多久。两年后,包拯被改命为龙图阁学士, 龙图阁是皇家“图书档案馆”,这也是包龙图这一称号的由来。 龙图阁学士是个虚衔,包拯带着这个虚衔又先后在河北、庐州、 池州、江宁等地任地方官,十几年后他才回到京城,任开封府尹。 在开封府任上,他只干了三年,就升为权三司使之职。 第二年又升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之职。 传说中说包拯是宰相,甚至是首相,人们呼之为“包相爷”, 恐怕就是据此夸张而来,其实包拯从未任过宰相。 不过,此时包拯已是年过六旬的垂垂老翁了,两年后, 包拯就病死在开封。弥留之际,仁宗还亲临包拯府第看望。 包拯死后,宋朝追认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所以人们也称包公为“包孝肃”。 包拯无论在什么任上,也确实能做到不畏权势。他最受到百姓爱戴, 还是在开封府任上。因为在此任上,他经常直接处理百姓中的事情。 据历史记载,他在任开封府知府期间,有两件事比较突出: 一是简化了民众告状的手续。当时尽管朝廷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 但一个平民百姓要想告状,还是难于上青天。不但手续繁多, 机时且根本见不到长官的面,这就为那些奸吏豪强舞弊创造了条件。 包拯到开封府上任后,作出新规定:大开官衙正门,凡是告状之人, 都可以进去直接见官,当面陈述案情,任何人不得刁难。这一改革, 深受百姓欢迎。 二是疏通惠民河。开封城内有一条惠民河, 河两岸既有平民百姓的住宅,也有达官贵人的府第。一年天下大雨, 河水泛滥,淹没街道,使许多平民无家可归。包拯经过调查, 发现河水泛滥,在于河流淤塞不通。之所以如此, 就是因为一些达官贵人在河上筑堤修坝,将坝内之水据为己有, 种花养鱼,并和自己的住宅连成一片,建成水上花园。要疏通河流, 必须拆毁堤坝,冲走水上花园。包拯不顾达官贵人们的反对, 毅然下令将所有堤坝和花园拆毁。虽然后来权贵们告到仁宗那儿, 由于包拯做得完全正确,仁宗也只得缄口不言。 正因为包拯敢于为民作主,不畏权贵,所以京城流传一句民谣:“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说, 尽管百姓打不通关节也不要紧,因为有包拯为我们做主。 但是,包拯毕竟权力有限,并非像传说中的那样法力无边, 凭着皇帝赐给的三口“钢铡”,可以“先斩后奏”。 因为当时宋朝法律规定,该判流刑和死刑的罪犯, 地方上是无权判决的,必须上报中央审批,经皇帝钦定后才能实行, 任何人包括包拯在内都没有“先斩后奏”的权力。 包拯也从来没有所谓权威无边的三口“钢铡”。 而且宋朝的死刑执行方式也只有斩、绞二种,尽管后来出现过“ 凌迟”(即千刀万剐),但也是极个别的特例罢了。 历史上的真包拯确实大公无私,做了官以后对家里人的要求也很严。 他曾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后世子孙仕官, 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已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谁要是做官犯了贪赃, 死后不得葬进包家祖坟。 所以包拯一直被人们视为心中的清官偶像也就不奇怪了。 有一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千古流芳。这就是清正廉洁、 万世景仰的包拯。在宋代,他因整顿吏治、惩治贪官、 解除民困而被称为“包青天”,后世则敬称他为包公。 包公出生于合肥,成名在端州(今肇庆),扬名于开封。 然而如今关于包公的故事大都来自开封。 有几人知晓包公与广东肇庆的历史渊源—— 包公于公元1040年到端州任知州,即端州最高行政长官, 当时他42岁,是第一次担任州级长官。 包公主政端州3年,政声斐然。他因地制宜, 开创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式农业之雏形; 他创建了端州第一个交通和邮政总站,创办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学校; 他设立了一座庞大的储粮备荒的谷仓——丰济仓。这几件大事, 是包公为端州成为西江中下游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中心而作的筹划与贡献。包公主政端州期间, 还促进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共同繁荣,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而在端州流传最广的一件事是包公“不持一砚归”。 当时端州出产的砚十分珍贵,被作为献给皇帝的贡品, 实行限额开采。过去端州的地方官都以“进贡” 名义层层加码掠夺百姓,而包公离开端州时,却“不持一砚归”, 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后来更衍变为一个美丽的传说。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包拯清廉的故事有哪些?拜托各位了 3Q
端州出产一种名砚——端砚, 作为向朝廷进贡的贡品。由于过粗官吏大量贪污, 每年进贡端砚数不断增加,人民不堪负担。包拯上任后, 下令只按规定数进贡,任何官员不得加码、贪污,一扫往日贪风, 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而包拯自己后来在离任时, 连一方端砚也没有带走。 包拯的廉洁无私、受到人们的赞...

谁是中国史上最清的官拜托各位了 3Q
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

举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一个事例.拜托各位了 3Q
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

展昭何许人也拜托各位了 3Q
展昭,一位出现在《包公案》中的武侠人物,武功高强,是包拯的得力干将,从史料记载未能考证是否确有其人。很多电视剧作品中都有众多版本的展昭形象。 人物事件 少年行侠,仗剑四方,好不平事,百里传名。时人因其久居江南,尊为“南侠”。 及长,遇包孝肃于危难,数活其命。希仁感其人,爱其才...

...和杨家将是同时代的吗?他有没有在政治上帮帮杨家将拜托各位了 3Q
没有,杨家将是在仁宗前期,包公在仁宗后期,包公比杨家将入朝晚了至少三四十年吧。另外政治哪有那么简单,不能按小说那么来的。

少年包青天还有第四部吗拜托各位了 3Q
有第四部 包拯坠崖未死,被人救到双喜镇去了.但没有失去记忆,而是像少将军一样,看透了很多东西.而小蛮也并没有成为皇后,因为她后来实在忘记不了包拯,皇上也看出来了这一点,于是没有和她结婚.而小蛮向往快乐自由的生活,后来去了双喜镇找原来的姐妹、原来的快乐时光。却发现了包拯也在那里,后来在一...

包公怎么死的?死后埋在了什么地方?拜托各位了 3Q
包拯(999—1062),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

为什么蹲过监狱的人被有些公司看不起拜托各位了 3Q
对于有前科出狱的人,公安局为了防微杜渐,再有案件发生首先会考虑这些有前科的人。何况那些工厂企业呢? 此事以后尽量不提。与人为善,少些火气,让知道你事情的人真正看到你的改变,时间长了自然就对你放下了成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或者离开你现在的居住地,去外边闯荡一番事业,外地人不知道情...

古代像海瑞这样的清官你还能举出一些吗?拜托各位了 3Q
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

中国最有谋略皇帝是谁?拜托各位了 3Q
扒一扒龙鳞,却发现此君的“宣传工作”做的才最好,贞观盛世么,细算GDP,也不是最高的,勤于朝政么,似乎身前后世诸多帝王比他累吐血的大有人在,善于纳谏么,宋明的好多皇帝比他更有气量,至于那不光彩的玄武门之变,更是传得走了样,大哥三弟全成了吃喝玩乐的浪荡公子,亲爹高祖李渊成了是非不非的老迷糊。好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