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概况】
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原黄县)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总面积893平方公里,海岸曲线长68.4公里;辖13个镇(区街)、632个村(居),人口63万。 龙口市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隶属于烟台地区。东临烟台,南近青岛,北与大连、天津、秦皇岛隔海相望,是环渤海经济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市人民政府驻地邮编:265700。行政区划代码:370681。区号:0535。
【行政区划】
龙口市辖3个街道、10个镇:东莱街道、龙港街道、新嘉街道、徐福镇、黄山馆镇、北马镇、芦头镇、东江镇、下丁家镇、七甲镇、石良镇、兰高镇、诸由观镇。
【历史沿革】
龙口市历史悠久,商末建莱国,秦设齐郡,始置黄县,是中国最早的县治单位之一。龙口市既是秦代著名方士徐福的故里,又是2200多年前徐福率船队东渡日本的启航地。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消黄县,设立龙口市。五千年沧桑变幻,为这块物阜民丰的土地留下了诸多历史古迹和人类文明,增添了她的神秘和魅力。先后涌出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滑稽擅辩著称,讽柬齐威王建立霸业的淳于髡;秦代率领数千童男童女和五谷百工扬帆东渡,开创中、日、韩友好先河的著名方士徐福;三国时代英勇善战的东吴名将太史慈;明朝开国元勋越国公胡大海为官清正的尚书王时中,内阁首辅范复粹,著名国画家姜隐;清代掌管文衡多年的礼部尚书贾桢;参加国史编修的翰林院士王守训;民国初期的书法家、金石篆刻和古文学家丁佛言等一批历史名人,可谓人杰地灵。改革开放以来,龙口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增强,1991年即跻身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94年居全国百强县第35位,在山东省居第2位。
1986年撤销黄县,设立龙口市。因原黄县有龙口镇而得名。
1988年11月22日,撤销乡城、新嘉、羊岚、兰高、东江5个乡,分别以原乡的行政区域设立乡城、新嘉、羊岚、兰高、东江5个镇。
1989年4月7日,撤销海岱乡,设立海岱镇;撤销黄山馆乡,设立黄山馆镇;撤销下丁家乡,设立下丁家镇;撤销大陈家乡,设立大陈家镇。
1993年9月28日,撤销文基乡,设立文基镇;撤销田家乡,设立田家镇;撤销七甲乡,设立七甲镇;撤销丰仪乡,设立丰仪镇。1993年11月19日,撤销龙口镇,以原龙口镇的行政区域设立西城街道办事处,原龙口镇人民政府驻地为西城街道办事处驻地。
1995年3月8日,将下丁家镇的达沟、西马两个村划归东江镇管辖。
1997年6月10日,将芦头镇南张家村划归东江镇管辖(鲁政函民字[1997]26号)。
1998年4月13日,乡城镇更名为徐福镇(鲁政函民字[1998]11号)。
1999年7月1日,将下丁家镇上观村划归东江镇管辖(鲁政函民字[1999]16号)。
2000年,全市总面积893.8平方千米。辖19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635个行政村。年底全市总人口62.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26万人。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龙口市总人口671335人;辖1个街道、19个镇,各乡镇人口: 西城街道 77267 城关镇 86911 羊岚镇 21398 徐福镇 38371 新嘉镇 27207 中村镇 32012 海岱镇 22388 黄山馆镇 12389 大胨家镇 20421 北马镇 41451 芦头镇 35746 东江镇 55720 下丁家镇 22140 七甲镇 12699 田家镇 14499 丰仪镇 14755 石良镇 43573 丈基镇 25139 兰高镇 26331 诸由观镇 40918
2000年12月19日,撤销羊岚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诸由观镇;撤销丰仪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石良镇;撤销文基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兰高镇;撤销田家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七甲镇;撤销大陈家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北马镇;撤销城关镇,设立东莱街道办事处,将原城关镇的行政区域和兰高镇的马家庄、大李家、窦家庄3个村,东江镇的赵家庄、阎家疃2个村及新嘉镇的松岚、王家疃、杨家疃、荷百4个村划归东莱街道办事处管辖,办事处机关驻原城关镇人民政府驻地;撤销新嘉镇,设立新嘉街道办事处,将原新嘉镇除划归东莱街道办事处管辖的松岚等4个村外的其他行政区域划归新嘉街道办事处管辖,办事处机关驻原新嘉镇人民政府驻地;撤销中村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西城街道办事处,西城街道办事处更名为龙港街道办事处,龙港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原西城街道办事处驻地;撤销黄山馆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海岱镇(鲁政函民字[2000]79号)。
2001年,全市总面积893.8平方千米。辖13个镇(街道办事处),1个外向型工业加工区,634个行政村(居委会)。年底全市总人口62.4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67万人。
2002年,全市总面积893.8平方千米。辖辖3个街道、10个镇,2个经济开发区,633个行政村(居委会)。年底全市总人口62.6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4万人。
2003年,全市总面积893.82平方千米。辖12个镇(街道办事处),2个经济开发区,633个行政村(居委会)。年底全市总人口6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9万人。
【自然资源】
龙口境内建有全国唯一的低海拔大型海滨煤炭基地,褐煤总储量26亿吨,年开采量400多万吨;南部山区盛产黄金,花岗岩、石灰石、铅锌、萤石、石英砂等矿产资源;沿海大陆架储藏有丰富的石油,属"富集型"油区,在渤海中部发现的蓬莱19-3油田,距龙口仅48海里,属于特大型整装油田,已探明地质储量为10亿吨,可采储量约为6亿吨;距龙口市96公里的渤南油气田位于渤海湾南部,已探明天然气储量225亿立方米,可开采储量为108亿立方米,中海石油公司已确定在龙口市建设一个年产4亿立方米天然气的终端处理厂,目前已完成地质勘探工作,一期工程预计今年底投产供气,2004年6月全面建成。
【气候】
龙口市属温带季风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2℃左右,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左右,无霜期190多天。
【城市建设】
龙口市公路交通发达,航运方便,已基本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24.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58.8公里。公交车辆达155辆,日发车600班次,遍布整个城乡区域。大莱龙铁路龙口段已全线铺通,11.6公里进港线于今年开工建设,建成通车后,港口腹地将扩展至西北、华北等地,港口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大大促进龙口经济尤其是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206线高速公路龙口段路基和桥涵工程已全部完成,将与烟青、烟威、同三、济青高速公路一起形成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到烟台机场仅需40分钟。烟台机场现已开通国际航线2条(至香港和汉城)、国内航线20多条,可直达国内各大中城市,平均每周起落飞机40多架次。全国最大的地方港--龙口港是国家一级对外开放口岸,拥有码头岸线3000余米,生产泊位2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8个,设有危险品、煤炭、集装箱、客滚专用及多用途泊位和散杂泊位等,年货物吞吐能力达1500多万吨,客运量50多万人次,目前已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各港通航,并开通了龙口至东南亚、韩国、日本及国内黄浦和沿海内贸集装箱班轮航线。2002年集装箱吞吐量达5.7万TEU,预计今年可达8万TEU。龙口港总体布局规划已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属国家重点建设港口。规划中的港口陆域布局分东港区、中港区、西港区三部分。东港区以老港区为基础,属于建成区,中港区位于东港区北面,可建设万吨级以上泊位30至40个。2020年前规划建设集装箱、钢材、盐、水泥等专用泊位7个,港口吞吐能力可达2000万吨以上。西港区位于屺母岛端部,是预留深水泊位区域,具备建设10-25万吨级码头的自然条件,拟建10万吨级以上的大宗散货、石油化工深水码头。随着大莱龙铁路的开通和渤海天然气、石油进行开采,龙口港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海上辅助设施齐全。胜利油田在我市设立了海洋石油船舶公司,作为该公司陆上生产生活基地。该基地拥有拖轮、货轮、油轮、浮吊、驳船等各型船舶29艘,拥有5000吨级泊位3个,3000吨级泊位4个,石油专用码头1座,可承担各类钻采、作业平台的拖航就位、物资供应、应急守护及油类运输、试油作业、大型海洋工程吊装、港池航道疏浚、特大型结构件江海直达运输、海上消防救护等任务。通讯事业发达。全市每年用于通讯建设的资金均在4000万元以上,通讯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程控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1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8万户,电话普及率29部/百人,建成全省第二个电话市。全市已经铺设光缆700多公里,形成了环形网结构,拥有宽带接入能力和小区接入能力。百年电力公司是全国第一座由中央和地方集资兴建的坑口电厂,装机总容量106万千瓦,2002年发电量56.2亿千瓦时。境内共有大中型水库3座,蓄水能力达2.2亿立方米,建有亚洲最大的地下水库----黄水河地下水库,城区日供水能力达到9万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设立了新区和海滨经济园区,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中,初步形成了"东城西城相融、南山北海呼应、新区居中、组团式发展"的城市建设新格局,目前建成区面积达到2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4%,城市的经济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经济发展】
2001年,在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评比中居第25位。2002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9.5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亿元(新口径),分别增长26.5%和32.2%;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亿元,增长40%。农业以产业化经营及标准化绿色农业著称。2002年,高值田发展到8.7万亩;果品总产量22.2万吨,水产品产量19.1万吨,山东梨、龙口粉丝、龙口草莓、龙口对虾、桑岛海参等土特产品远近闻名;规划实施了以"双十双五"工程为主枢架的农业产业化和"山区经济二次创业"战略,标准化农业和绿色农业得到全面实施,农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显著提高。全市粮经比例调整到1:4,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27处,建设了总库容达12万吨的中国北方最大的气调库、冷风库群,有7家企业、14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证书,优质苹果、山东梨首次打入北美市场。2002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75亿元,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县"称号。工业基础雄厚,运行质量逐年提高。全市现有工业企业1942家,形成了机械、家电、化工、纺织、轻工、建材等6大支柱行业,新型建材、食品、电子电器、汽车关键零部件四大新兴支柱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现已培植出了十大企业集团、十大民营企业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骨干企业,拥有上市企业3家,被省体改委列入省资本运营重点联系市。2002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49家,最高达45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32处,最高达7亿元。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8个,其中"威龙"牌葡萄酒属于中国名牌产品,"龙丰"商标被国家认定为全国驰名商标,通过ISO质量体系或产品认证的企业达到98个。2002年,全市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10亿元,利税33.7亿元,分别增长16.3%和17%,工业动力用电量达到17.6亿千瓦时,增长10.4%。第三产业繁荣活跃。南山景区二期工程、东海108洞国际高尔夫球场、龙鼎广场、糖酒大厦、博商广场等大型商贸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发展第三产业打下了良好基础。果蔬家具装饰材料批发市场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被中国商业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评为"全国百强工业批发市场"。目前各类市场发展到66处。200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5%;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35亿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亿元,增长15.5%。现代物流业方兴未艾,拥有胜通物流和兴隆道恩两大物流企业,其中胜通物流是我省唯一一家具备二级资质的县级物流企业。全市加入第三方物流企业达到20户,年配货额过亿元的物流企业已达2处,小型物流配送点35个,超市内部配送中心3个。以南山风景区、屺姆岛旅游区、徐福故里旅游区和之莱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旅游业,成为我市新兴产业中的亮点。2002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100万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6亿元。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全市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1.6万户,注册资本2.42亿元,从业人员3.14万人;私营企业达到1514户,注册资本8.19亿元,从业人员1.85万人。2002年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税收1.15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的12.1%。
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
多年来,龙口市紧紧围绕推进经济国际化这一主线,内抓载体建设,外抓招商引资,努力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主要是规划建设了"四区六园"(龙口经济开发区、龙港经济开发区、黄城工业园、北部海滨经济园区、城市新区、南山工业园、丛林工业园、科亿达工业园、兴隆道恩工业园和海盟机械工业园),新设立的经济开发区、黄城工业园和海滨经济园区已初具规模,对外开放的承载能力大为增强,并进一步健全了服务机构,完善了基础设施,为国内外客商到龙口投资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近年来,已同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有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龙口投资,特别是成功地吸引世界500强企业三井物产株式会社来我市投资。2002年,全市共举办利用外资项目68个,累计达到559个;完成合同外资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累计分别达到11亿美元和7亿美元。2002年,全市实现出口创汇1.7亿美元,增长25%。龙口市涉外机构齐全,海关、检验检疫等联检机构配套,实行24小时服务,通关便利
【科教事业】
1994年,我市被山东省科委确定为全省唯一成县(市)建制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1996年,在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评比中列第12位;1997年,被原国家科委确定为全国两个"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之一;1998年,被确定为山东省唯一的"全国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示范区",1999年两个示范区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验收。1999年和2002年,我市聘请专家成立了第一届和第二届政府科技顾问团,组建了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开通了科技经济信息网。到2002年底,全市已累计实施省级以上"火炬计划"77项,申报专利1646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9家,创国家级新产品122种。龙口市在国内率先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中小学和职业学校达到191所,拥有国家批准设立的民办大学和中加合作的东海外国语学校,初步形成了幼教、普教、高教、职教、成教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在校学生9.3万多人,2002年向全国高等院校输送学员1900多人。
【文明建设】
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并落实了领导干部任期制、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和聘任制。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为总抓手,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在镇级探索推行了以“三定一公开”为主要内容的“一线工作法”,切实把镇级工作重心下移到农村一线。按照“五个好”要求,全面加强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效维护了党纪政纪的严肃性。认真扎实地进行了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制定了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目前全市共有烟台市级以上文明单位67个,其中省级文明单位12个,国家级文明单位2个。去年获得全省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综合实力】
1991年跨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居第60位;1992年跃居第37位,1994年上升到第35位,2003年位居第25位,去年位居第21位。2005年全市初步核算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0.4亿元,比上年增长25%,一二三产比重为6.2:64.1:29.7;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17.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亿元,分别增长26.4%和4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5亿元,增长48.5%;合同外资6.2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92亿美元,出口创汇5亿美元,分别增长37.1%、99.7%和21%。获得“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单位”称号。
【社会事业】
1996年,在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评比中列第12位;1997年,被原国家科委确定为全国两个“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之一;1998年,被确定为山东省唯一的“全国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示范区”;去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市”称号。全市已累计实施省级以上“火炬”计划117项,申报专利2718件,创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1家,开发国家级新产品130个。全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达到165所,在校学生8.6万人,2005年向全国高等院校输送学员3713人。拥有国家批准设立的民办大学—烟台南山学院,初步形成了幼教、普教、高教、成教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同时,文化、环保、卫生、民政、民兵预备役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先后获得全国教育、文化、科技进步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社会和谐稳定】
在城市,深入开展“五城联创”活动,即创建全省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省全国平安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努力建设平安龙口、和谐龙口和生态龙口。在农村,围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坚持党委、政府主导推动,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稳步实施了“五通双建六保”工程,农村面貌和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广泛开展了“知民情、解民忧,让群众满意”活动,为群众办了一批实事、好事,使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实惠。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信访工作,广泛开展了信访工作“双教育、双规范”活动,推动信访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加快推进普法和依法治理步伐,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2005年,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8%。先后获得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工作和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人民生活】
200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20元,比上年增加129元;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住宅居住面积分别达到6.62平方米和14.2平方米;每百户居民彩电、电冰箱、摩托车、空调和电脑拥有量分别达到105台、83台、51辆、14台和7台。截止2002年底,全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01.7亿元,人均1.6万元。
http://baike.baidu.com/view/133306.html?wtp=tt参考资料:http://www.yantai.gov.cn/cn/content/county_economy/gm/index_longkou.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