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辨别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倒装、宾语前置…

如题所述

首先,句子成分要能区分得清,这是最基本的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A.莫我肯顾 正常顺序:莫肯顾我
B.古之人不余欺也 正常顺序:古之人不欺余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有两种类型:
(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
例:A、豫州今欲何至? 正常顺序: 豫州今欲至何?
属动宾结构,至,动词;何,代词。(以下情况类推)
B、沛公安在?(动宾)
(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
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
例: A.何功之有哉?
有何功(有什么功劳?)
B.唯马首是瞻。
类似于“唯命是从”“唯才是举”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正常顺序: 居高之庙堂(高高的庙堂),出远之江湖(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是“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其中“之”是结构助词“的”,整句话意思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放在中心词前修饰中心词的就是定语,如“美丽的校园”,“美丽的”就是定语,校园是中心词。而“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定语“利”、“强”却在中心词“爪牙”“筋骨”的后面,所以被称为“定语后置”。
正常顺序: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繁重之赋税。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之马,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约与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之食客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沛公军霸上兵十万。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正常顺序:青于(从)蓝取之,而于(比)蓝青。
(靛青这种染料从蓝色蓼草中提取出来,却比蓼蓝更青)
B、王尝语暴以好乐。
正常顺序:王尝以好乐语暴。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你真的太不明智了!)
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虚词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而”所连接的两部分处于平等地位,物高下之分,有时候可以对调。这个考试中经常考。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蟹的六条腿和两只钳子,都是属于蟹肢体的一部分,属于同等地位,故为并列关系。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常考)
“而”连接的两部分,后者比前者的程度更加深一步,就可判为递进。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常考)
“而”连接的两部分,有时间先后的顺序关系。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常考)
这个很明显,最容易判断。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而”连接的两部分,通常后者为动词,前者的动作是来修饰后者的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跂而望,望是中心词,你是怎样去眺望的呢,是“‘跂’而望”,踮起脚后跟去眺望。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23
一、状语后置
(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1.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泽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1.屠惧,投以骨。 (《狼》)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三)其他。
1.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伤仲永》)
“还自扬州”是“自扬州还”的倒装,介宾结构“自扬州”后置。译为“从扬州回来”。
二、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1.介宾倒装。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要放在介词的前面。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谁”为疑问代词,“与”是介词。
2.谓宾倒装。
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之”,代词,代抄写,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莲说》)
“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1.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
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2.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
“全石以为底”是“以全石为底”的倒装,可译为“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
(五)其他,表强调。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2.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可译为“大雁离开衡阳”。

怎么辨别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倒装、宾语前置…
回答:首先,句子成分要能区分得清,这是最基本的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A.莫我肯顾 正...

怎么判断文言文里的那些什么宾语状语前置后置的?
1. 宾语前置:首先,了解疑问代词如“何”、“孰”等作为宾语时,通常会前置。其次,否定句中,当代词作宾语时,也往往前置。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代词宾语的其他情况相对较少,名词宾语前置可能会引起歧义,通常不前置。2. 状语后置,也被称为介宾短语后置,指的是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的结构。在现代汉语...

文言文中怎么判断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判断句式结构,需细致分析。如判断宾语前置,通常宾语会出现在动词前,这是识别的关键点。状语后置,则其特征在于状语被放置在动词后,这一现象能帮助我们识别其位置。而定语后置的识别,关键是观察动词与宾语间的定语是否后置,若在二者之间,则为定语后置。实际应用中,需结合上下文理解文意,有...

语文中文言文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怎么分辨
讨论宾语前置,以一句“我打球”为例,对象“球”被支配,为宾语。文言文中,否定句、疑问句的代词宾语常前置,例如:“不顾之”的“之”前置表示“不管它”,疑问句“何在?”中的“何”前置表示“在哪里”。再谈状语后置,状语分两类:一类修饰行为状态,如“高兴地等待”,一类表示处所、时间,如...

如何区分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哪一种倒装句?(例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等...
”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二、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

如何区别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的句子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一)、宾语前置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如何分辨
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

语文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怎么区分
1.宾语前置:宾语移动到前面。如:何陋之有?直译为:什么简陋的有?但实际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此处宾语“何陋”就前置了。2.状语后置:状语移动到后面,一般“于”,“以”是其标志。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直译为:公和他坐一架马车,战斗在长勺。但实际意思是: 公和他坐一架马车,在长勺...

文言文中怎么判断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

在文言文中,什么样的句子焦斌与前置句,什么样的句子叫定语后置句?能举...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