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构造特征

如题所述

2.2.2.1 构造基本特征

在洋壳板块俯冲和碰撞造山作用下, 区内断裂、褶皱发育, 由一系列北北西向紧密线性褶皱和同向断裂组成, 是控制沉积建造、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及其有关矿产的主要构造, 而次级同向断裂及近东西向断层则为容岩 (矿) 构造, 晚期发育规模较小的北东向断层, 切错了早期断裂及褶皱。

2.2.2.1.1 褶皱

区域内褶皱均为红山复式背斜的次级褶皱, 规模较大的主要有: 小雪山背斜、上村倒转向斜、促钠卡背斜、亚拉夏向斜、诺布伊向斜、亚杂向斜、力通永倒转向斜、则曼宗向斜、王洛向斜、冈错向斜、普朗向斜、热绒背斜。现将主要的红山复式背斜简述如下。

红山复式背斜: 位于研究区中部, 褶皱产生于T3q、T3t地层中, 形态不对称, 西翼倾角61°, 东翼倾角38°, 次级褶曲发育, 形成明显的背斜山、向斜谷, 构成一个不对称的复式背斜。其余次级褶皱特征见表2.1。

表2.1 区内褶皱特征简表

2.2.2.1.2 断裂

区域上以北北西向格咱断裂为主要断裂, 次一级北西向及东西向断裂发育 (图2.4)。区域性断裂具长期性、继承性活动的特征, 属导岩、容矿构造; 其余均属切穿中生界地层的印支-喜马拉雅期浅表脆性断层, 属容矿或破矿断裂。 以逆冲-平移断层为主, 规模大, 互相交切, 有前冲后落、背冲和叠瓦状、先冲后平移组合特点。 现将有代表性的格咱断裂 (F1)、娘央-夏隆瓦断裂 (F2)、红山断裂 (F3)、黑水潭断裂 (F4) 叙述如下。

(1) 格咱断裂 (F1): 位于图幅西部边缘, 呈NNW向延伸, 南、北均延出图, 区内长57km, 中段被第四系掩盖。属德格-乡城断裂带之南延部分, 为中甸弧后盆地和格咱岩浆弧分界断裂。在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 对区内沉积建造、岩浆岩活动、构造变动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沿断裂带上岩石破碎, 断面东倾, 倾角41°左右, 发育5~60cm宽的破碎带、构造挤压透镜体、断层泥、牵引褶曲、叠瓦状构造、线性断层三角面及倾竖褶皱。 断裂东盘为图姆沟组, 西盘为哈工组, 为一多期活动的逆断层。 从倾竖褶皱特征看,显示该断裂后期叠加具左行走滑特征。据断裂切错地层和对两侧的沉积、岩浆活动的控制作用, 结合区域构造分析, 该断裂为形成于印支期以前, 直至现代仍活动之断裂。

(2) 娘央-夏隆瓦断裂 (F2): NW向延伸, 长约40km。 切穿曲嘎寺组地层, 东盘为灰岩、板岩, 西盘为变质砂岩、板岩。 沿断裂带发育宽5~8m的破碎带, 见构造角砾岩和挤压透镜体 (角砾为灰岩、砂岩, 次棱角状, 其扁平面东倾)、断层泥、牵引褶曲, 后期石英脉沿断裂贯入, 岩石片理化强烈, 见线状分布的温泉和钙华, 地貌特征明显。 断面东倾, 倾角42°, 为一逆断层。

(3) 红山断裂 (F3): NW向延伸, 长约25km。 东西两盘分别为T3t和T3q地层, 旁侧次级小断层发育, 常使主断裂线产生水平错移, 主断面倾向南西, 倾角65°, 沿断层有角砾岩带存在, 为一张扭性正断层。

(4) 黑水潭断裂 (F4): NW向延伸, 南延出图, 图内长39km。 断裂切错了δμ、δοπ等。 断裂带上岩石破碎, 破碎带宽5~6m, 构造角砾岩和构造挤压透镜体断续分布, 角砾为变质砂岩、灰岩, 砾径5~10mm, 铁泥质胶结。 岩石片理化、碳酸盐化、硅化, 石英脉和石英闪长玢岩脉顺断裂侵入。 断裂造成地层缺失, 具线性排列断层三角面和冰湖。 断面东倾, 倾角41°, 为一逆断层。 其余断层特征见表2.2。

表2.2 区内断层特征简表

续表

2.2.2.2 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

在晚二叠世, 甘孜-理塘带扩张形成洋盆的基础上, 洋盆主体于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开始向西俯冲消减于中咱微陆块之下, 伴随甘孜-理塘大洋板块的向西俯冲, 义敦地区在前岛弧期堑-垒构造格局的基础上, 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开始义敦弧盆系的生成、发展和演化, 大体经历了俯冲造山、碰撞造山、后造山伸展及内陆汇聚走滑剪切四个演化阶段 (图2.5)。

对区内构造格局有重大影响的构造运动主要有三期: 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 甘孜-理塘小洋盆停止扩张并开始向西俯冲消减, 在格咱形成不成熟岛弧, 发育了曲嘎寺组以安山玄武岩为主的中基性火山-沉积岩系, 中晚期洋盆继续向西俯冲, 使格咱岩浆弧进一步发展为成熟岛弧, 发育了图姆沟组以安山岩、英安岩为主的中酸性火山-沉积岩系;晚三叠世晚期洋盆封闭, 在格咱一带发生同熔型中酸性岩浆活动, 伴随有斑岩型、斑岩-矽卡岩复合型及矽卡岩型等重要的铜金多金属矿化。侏罗-白垩纪为碰撞造山阶段, 晚期发育碰撞 (S) 型酸性岩浆侵入, 伴有铜、钼、钨矿化, 在构造活动强烈区伴有较强的变质作用和矿化。喜马拉雅早期本区主要表现为陆内伸展裂陷, 发育正长 (斑) 岩-二长(斑) 岩类, 伴有斑岩型金、铜矿化。相应出现三期岩浆侵入及与之有关的矿产, 印支期岛弧型中-中酸性浅成-超浅成侵入岩是区内最重要的岩浆岩类, 以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为主, 石英二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次之。其中晚末期的石英二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与矿化关系密切, 其热液蚀变强烈, 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床系列, 产有雪鸡坪、普朗等三十多个矿床 (点), 部分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在背斜核部、穹隆、断裂等构造有利部位形成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 如红山等。燕山期滞后型花岗闪长岩系列位于北部休瓦促、热林, 主要岩类有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岩等, 形成钨、钼矿化。喜马拉雅早期二长 (斑) 岩-正长 (斑) 岩分布于甭哥、诺东、东炉房等地, 岩体蚀变强烈, 是金矿化母岩, 产有甭哥等斑岩型金矿。

图2.5 义敦弧盆系构造演化(据潘桂棠等, 2003)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中国四大构造域的特征
1、西北地区深居中国西北部内陆,具有面积广大、干旱缺水、荒漠广布、风沙较多、生态脆弱、人口稀少、资源丰富、开发难度较大、国际边境线漫长、利于边境贸易等特点。2、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也有高原和山地。代表地形: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北方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气...

区域构造特征
区域性断裂具长期性、继承性活动的特征, 属导岩、容矿构造; 其余均属切穿中生界地层的印支-喜马拉雅期浅表脆性断层, 属容矿或破矿断裂。 以逆冲-平移断层为主, 规模大, 互相交切, 有前冲后落、背冲和叠瓦状、先冲后平移组合特点。 现将有代表性的格咱断裂 (F1)、娘央-夏隆瓦断裂 (F2)、...

区域地质特征
一、构造特征 准噶尔盆地是欧亚板块的组成部分,北邻西伯利亚板块,西接哈萨克斯坦板块,南依天山造山带。区域构造位于阿尔泰褶皱带、西准噶尔褶皱带和北天山褶皱带所夹持的三角地带。盆地内发育较全的上古生界至新生界地层,其中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构成了盆地内主要含油气勘探目的...

区域构造特征
研究区内构造形迹以线型断裂及断裂作用所形成的断陷盆地为特征。其中规模宏大的断裂构造有:贵东-蕉岭和佛冈-丰良东西向深大断裂带;河源、大埔、潮安和南澳等4条北东向深大断裂带;三河-大埔、丙村、大龙华、丰顺、饶平-上杭等5条北西向大断裂带。上述大断裂带中,东西向断裂带因受到北东、北西等...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矿床类型
(一)构造特征 根据新近的地球物理和区域地质构造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壳幔结构具有“多层、断块”性质。在纵向上分为陆相中-新生界、海相中-古生界、浅变质岩、深变质岩、下地壳和上地幔6大层,在横向上被10多条岩石圈断裂分割成若干块段。本区这种“层、块交错、立体网络”构造格局,是经长期地史演化形成的。根...

区域构造-岩石-成矿背景分析
1.区域构造特点对成矿的制约 藏东区域构造特点是,构造单元以区域断裂为界,区域断裂常形成构造变质带,带中有超基性岩侵位体、残片,并伴生糜棱岩化作用,少数地段出现有高压变质矿物和构造混杂堆积,属长期多次板块汇集而成。因此,Ⅱ、Ⅲ级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造成矿产资源的复杂化或多样性及矿种的低温、中...

区域构造
(1)庞西垌-金山断裂带 庞西垌-金山断裂带分布于研究区域中北部,是本区的一级断裂构造。在断裂不同的部位和断裂的不同演化阶段,断裂的力学性质有一定差异,但其主体为压扭性,显示多次复活构造特征。庞西垌-金山断裂带长度大于100km,宽度20~200m。断裂带走向35°~55°,倾向北西,倾角55°~...

区域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其Sr同位素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基性火山岩微量元素具有大陆裂谷玄武岩之“穗齿状”特征(见图1-9、1-10)。火山岩主元素、微量元素及Sr同位素的初始比值均具双峰式或双端员特征。代表源岩浆具有幔源与陆壳部分熔融的二元混合成因,为大陆裂谷环境。2.古板块构造体制海相火山活动 北祁连山的古板块构造...

构造特征
晚石炭世-二叠纪,乌拉尔造山运动形成了乌拉尔和新地岛褶皱带;早-中三叠世,西北欧地区的构造活动以沿古大西洋边缘的地壳伸展为特征;晚二叠世,主要构造状态为伸展,并伴随着强烈的沉降(Johansen et al.,1993);晚二叠世伸展作用和沉降作用持续到三叠纪,而且到早三叠世沉降速率加快。在三叠纪期间,东部的乌拉尔高地以及...

区域构造
岩石圈最基本的结构特征是垂向分层、横向分块。不同级别或深度的断裂,将岩石圈划分成不同规模的块体。其中深大断裂具有切割深度大、空间延伸远、发育历史漫长的特点,其作为一、二级构造单元界线,控制了不同构造单元的沉积作用、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深大断裂强烈的构造-热动力作用,开辟了深部岩浆流体的上升通道和定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