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更多的事迹

如题所述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厦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时尚。
  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9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附注:徐霞客的曾祖父——徐经——“会试泄题案”,一般说法是 与唐寅同路赶考的江阴巨富之子徐经,暗中贿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试题。事情败露,唐寅也受牵连下狱。 是年京城会试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东阳。两人都是饱学之士,试题出得十分冷僻,使很多应试者答不上来。其中惟有两张试卷,不仅答题贴切,且文辞优雅,使程敏政高兴得脱口而出:“这两张卷子定是唐寅和徐经的。”这句话被在场人听见并传了出来。 唐寅和徐经到京城后多次拜访过程敏政,特别在他被钦定为主考官之后唐寅还请他为自己的一本诗集作序。这已在别人心中产生怀疑。这次又听程敏政在考场这样说,就给平时忌恨他的人抓到了把柄。一帮人纷纷启奏皇上,均称程敏政受贿泄题,若不严加追查,将有失天下读书人之心。孝宗皇帝信以为真,十分恼怒,立即下旨不准程敏政阅卷,凡由程敏政阅过的卷子均由李东阳复阅,将程敏政、唐寅和徐经押入大理寺狱,派专人审理。徐经入狱后经不起严刑拷打,招认他用一块金子买通程敏政的亲随,窃取试题泄露给唐寅。后刑部、吏部会审,徐经又推翻自己供词,说那是屈打成招。皇帝下旨“平反”,程敏政出狱后,愤懑不平发痈而卒。唐寅出狱后,被谪往浙江为小吏。唐寅耻不就任。

  徐霞客 千古奇人徐霞客
  “曾有霞仙居北坨, 依然虹影卧南旸(yang扬)。”
  在江苏省江阴县城南四十里,有个村庄名叫南阳岐,村南有座古老的石桥。这副对联就是刻在桥椽上的。对联的意思是说曾经有位霞仙居住在石桥的北边,如今霞仙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就象彩虹一样,永远飘在南阳岐的上空。这里的霞仙指的就是徐霞客。人们为什么这样称颂他呢?这要从徐霞客的经历讲起。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宏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号。他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十五岁那年,他应过一回童子试,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筑了一座万卷楼来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他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他都能记得。家里的藏书还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还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他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没有准备马上出游。他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说:
  “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就象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非常激动,决心去远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就离开了家乡。这一年,他二十二岁。从此,直到五十六岁逝世,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徐霞客在完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见的边疆地区。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徐霞客二十八岁那年,来到温州攀登雁荡山。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子悬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结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还有一次,他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徐霞客没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铁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山坡背阴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结成坚冰,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徐霞客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他还走过福建武夷山的三条险径: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云岩的千仞绝壁和接笋峰的“鸡胸”、“龙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时,已是日头将落,下山寻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悬的荆棘,“乱坠而下”。他在中岳嵩山,从太室绝顶上也是顺着山峡往下悬溜下来的。徐霞客惊人的游迹,的确可以说明他是一位千古奇人。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在什么地方住宿,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他写下的游记有二百四十多万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来的经过后人整理成书,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这部书四十多万字,是把科学和文学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如他对福建建溪和宁洋溪水流的考察,就是一例。黎岭和马岭分别为建溪和宁洋溪的发源地,两座岭的高度大致相等,可是两条溪水入海的流程相差很大,建溪长,而宁洋溪短。徐霞客经过考察,找出宁洋溪的水流比建溪快的结论。“程愈迫则流愈急”,也就是说路程越短,水流越急。这个地理学上的著名结论,就是由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得出来的。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他对许多河流的水道源进行了探索,象广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萧、彬二水,云南南北二盘江以及长江等等,其中以长江最为深入。浩荡的长江流经大半个中国,它的发源地在哪儿,很长时间都是个谜。战国时期的一部地理书《禹贡》,书中有“岷江导江”的说法,后来的书都沿用这一说。徐霞客对此产生了怀疑。他带着这个疑问“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查出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一千多里,于是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上源。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徐霞客没能找到长江的真正源头。但他为寻找长江源头,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在他以后很长时间内也没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国家派出考察队才确认长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
  徐霞客还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泛。徐霞客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作了详细的考察,对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详细的描述、记载和研究。他还考察了一百多个石灰岩洞。在湘南九嶷山,他听说有个飞龙岩,就请当地的和尚明宗引导,带着火炬去考察。飞龙岩是个巨大的洞穴,曲曲折折,洞里有洞,洞内又是坑又是水,很难行走。徐霞客全不顾及,一直深入进去,他的鞋跑掉了也不在乎。明宗几次劝他回去,他都不听。直到火炬快烧完了,他才恋恋不舍地往回走。他没有任何仪器,全凭目测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学。如对桂林七星岩十五个洞口的记载,同今天我们的地理研究人员的实地勘测,结果大体相符。徐霞客去世后的一百多年,欧洲人才开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称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学者。
  徐霞客在地理科学上的贡献很多。除上述所说,他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对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因地势高度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都作了认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对各地的名胜古迹演变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都有生动的描述和记载。他的这部奇书,在文学上的价值也很高,篇篇都可以说是优美的散文。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636年,那时他已五十一岁了。这次他主要游历了我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至1640年重新返回家乡。他回乡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还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标本。临死前,他手里还紧紧的握着考察中带回的两块石头。
  徐霞客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在科学事业上奋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永远学习的。

  徐霞客志在四方
  一个雨后放晴的夜晚,停泊在湘水之中的一艘客船上,乘客们在连绵好些日子的阻雨之后,看到了皎洁的明月,观赏月光下的山形水色,精神顿觉爽朗异常。正当乘客们尽兴之后上床休息时,忽然喊杀声骤起,一群强盗窜上船来,一时火炬乱晃,刀光剑影交错,大难降临船上。这时,只见一个人飞身跳入水中,逆流而行,躲进了别的船里。
  这个跳水的人,年约五十开外,身材修长,看上去精力旺盛,行动敏捷。他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声,霞客是他的号,明万历十四年 (公元1586年)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他的祖上曾经做过官。在明代,知识分子要做官,就要按照政府的规定读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并参加考试,即所谓“科举”,考试所作的文章也得遵循政府规定的八股形式,超出规定的范围就不会被选取,也就是“落第”。因此,大多数知识分子都走上了死读经书,硬作八股文的道路。知识分子的思想被紧紧地束缚住,学术风气死气沉沉。徐霞客也曾参加过八股考试,但失败了。此后,他便决定不再走考试做官的道路,决心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地理考察事业。这一抉择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它意味着与当时流行的社会风习的决裂,是要有勇气和胆识的,而且还要承受一些守旧的人的讥笑和指责。徐霞客坚定地这样做了,他的家庭,特别是他的母亲有力地支持了他,她说:“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哪能让儿子像篱笆中的鸡,车辕下马,被困着呢?”
  徐霞客从小就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他喜欢读地理、历史和游历探险方面的书,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生活。徐霞客在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便埋头专心攻读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学著作。但是,他并不是把前人的著述当作一成不变的经典盲目地相信,而是在吸取前人知识的同时,进行独立思考。在攻读中,他发现前人著述的内容,很多是历代沿袭,转抄自较早的地理学著作,很少有人进行实地的考察。因而,有的地理著作记述错了,也被照抄照搬,以讹传讹。前代的人错了,后代的人也跟着错。他对前人著作中的不少问题,提出了大胆的怀疑。例如关于长江的源头问题,在被认为是经典地理著作的《禹贡》中,说是“岷山导江”,后来不少人都沿袭这一说法,徐霞客提出了为什么长江比黄河长,而长江之源那么短,黄河之源却那么长的疑问,认为《禹贡》上的说法是解释不通的。为了搞清祖国河山的真实面貌,徐霞客决定亲身进行实地考察。

  游历生活
  从22岁起,徐霞客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间,他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19个省、市、自治区。在三四百年前,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的两条腿。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赞叹不已了,便何况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呵。不难想象,他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这从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献身大自然的决心是如何大,意志是如何坚强。徐霞客的考察探险活动,持续进行到公元1640年他55岁的时候。当时,他正在云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阴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说,徐霞客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
  徐霞客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上面说的湘江遇盗,跳水脱险的事,便是发生在公元1636年他51岁时的第四次出游中。这次出游,他计划考察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出游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强盗,他的一个同伴受伤,他的行李、旅费被洗劫一空,他自己也险些丧命。当时,有人劝他不如回去,并要资助他回乡的路费,但他却坚定地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徐霞客继续顽强地向前走去。没有粮食了,他就用身上带的绸巾去换几竹筒米;没有旅费了,就用身上穿的夹衣、袜子、裤子去换几个钱,……重重的困难被他踩在脚下,他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更为可贵的是,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么劳累,都要把当天的经历和观察记录下来。有时跋涉百余里,晚上寄居在荒村野寺之中,或露宿在残垣老树之下,他也要点起油灯,燃起篝火,坚持写游历日记。他先后写了2000多万字的游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可惜的是,他的日记大部分已经散佚,现存的《徐霞客游记》,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仅存的4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仍然向我们展现了他广阔范围的考察记实,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地理风貌。

  获得的成果

  在世界上,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付出的代价愈多,收获也就愈大。徐霞客艰苦卓绝的地理考察活动,终于结出了丰硕的科学成果。
  徐霞客通过亲身的考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材料,论证了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否定了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禹贡》中关于“岷山导江”的说法。同时,他还辨明了左江、右江、大盈江、澜沧江等许多水道的源流,纠正了《大明一统志》中有关这些水道记载的混乱和错误。他认真地观察河水流经地带的地形情况,看到了水流对所经地带的侵蚀作用,并认识到在河岸凹处的侵蚀作用特别厉害。他还注意到植物与环境的关系,观察在不同的地形、气温、风速条件下,植物生态和种属的不同情况,认识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纬度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对温泉、地下水等,徐霞客也都有一定的科学认识。
  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欧洲人中,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广泛考察和描述的是爱士培尔,时间是公元1774年;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是罗曼,时间是公元1858年,都比徐霞客晚了一二百年以上。
  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写的游记,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他的游记,与他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这一点也不过分。读他的游记,使人感到是一真与美的享受。大自然雨、雾、晴、晦的千变万化,山、水、树、岩的千姿百态,再现在徐霞客的笔端,仿佛使我们也随着徐霞客的足迹,跋涉奇峰峻岩、急流险滩,置身于祖国的秀丽山河之中,为之陶醉,为之骄傲,心中油然升起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明末徐弘祖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此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情事,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5-08
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先世事迹,赖《江阴梧塍徐氏宗谱》的发现,得以知其梗概。本文就《宗谱》记载,并参考其它资料,对其直系先世的事迹,进行一些评述。
徐霞客出身于一个累世赀财丰厚的诗礼之家。其一世祖徐锢,在北宋末的曾为开封府尹。惜《宋史》无传,其他史籍亦不见记载。《宗谱》只说他在金兵南侵、宋室南渡之际,带了大批“中原文献”,扈跸南来,随南宋小朝廷播迁于杭州。丁文江先生在《徐霞客先生的谱》中肯定其原籍是河南新郑。但从徐霞客及其祖上与友人的诗文往来中,均称“其先代盖南州高士之后”,证明祖籍是在南方而不在北方。如称徐霞客的九世祖徐麒是“南州高士一裔”,十世祖景南“尝慕乃祖南州孺子之名,所以字之曰景南者,有以期之也”;南州高士当是指东汉末年的徐穉为江西南昌郡人氏。
徐锢之后,二传克谊,从《梧塍徐氏宗谱》“先世小传”所载事迹,与《宋史?徐谊传》完全一样,但徐克谊是否就是徐谊?有待考证。三传允恭,其经历无文字可稽。至四世祖守诚,在南宋宁宗庆无间,曾任吴县尉,家遂迁至苏州。此后“诸子姓散居荆溪、云间、琴川”,即宜兴、松江、常熟一带。守诚有二子,名千十一,千十四。兄弟分家时,千二一始迁至江阴县西顺乡梧塍里居住。故五世祖千十一实为江阴梧塍徐氏之创基者。
从千十一开始,我们应当注意到以下一些事实:首先,以数字命名。这与汉传统的命名方法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次,南宋已经灭亡,元蒙贵族入主中原,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以数边际命名的人名。究其原因,不外元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不准“南人”有名。但“南人”明里以数字命名,暗中却往往保留汉人传统取名之法,故千十一又名君实。其次,居住地点的变迁。因守诚的子孙“俱誓不仕元”,千十一才从苏州迁至江阴梧塍。所以徐霞客祖上迁至江阴梧塍的时间,并不象他的连襟吴国华所说的那样,“余惟霞客之家世,自南渡来梧塍”。实际上是元灭宋之后,徐家子孙为了“不仕元”,才迁到江阴梧塍的。至于梧塍在什么地方?记载和传说也不一样。“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人们往往由此进行猜测,认为徐霞客故居所在的江阴县马镇乡的南旸岐就是梧塍。有的记载又称梧塍为“西顺之乡、梧塍之里”。我们认为“西顺之乡、梧塍之里”说得比较具体。考光绪《江阴县志》“西顺乡“相当于现在的江阴县祝塘乡;“梧塍里”即大宅里一带。这是一个距离江阴、无锡、常熟三县城均为三十里的偏僻农村,适合于当时那些不愿出仕的江阴汉族地主藏迹田野,过悠闲的生活。
千十一有三子,据《宗谱》所载,他们的名字为伯三、伯四、伯十。这个“伯”字,就是“佰”字,伯三,实际上就是“佰三”。他是徐霞客的六世祖。伯三有两子,取名为亨一,亨二。亨一为徐霞客的七世祖。祖孙三代均隐居梧塍,从事农业方面的开发。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元蒙贵族入主中原后,汉族地主之所以仍然能过安逸的生活,是因为元蒙贵族虽推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但对于南方的汉族地主在经济上则采取了保护政策。正因为如此,徐氏三代虽隐居不仕,他们凭借祖上遗留下来的大量四产和拥用的文献材料,仍能以博采诗文为乐,以致郡中称江阴梧塍徐氏为“文献巨室”。
亨一有三子,取名闻、谅、直、俱隐迹梧塍。此时,元蒙贵族的统治已经垮台。故自亨一以后,汉人中抛弃了以数字命名的方式,恢复了传统的取名习惯。
徐直是徐霞客的八世祖,字均平,善诗画,与元末著名画家倪云林友善。倪云林于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曾到梧塍造访徐直,在他的《题书屋图》中写道:“余旧友徐均平之子,甫十岁,父远征未归。”据此,徐直很可能在元末曾参加朱元璋的抗元斗争,故于此时尚未还归故乡。但《民谱》有关徐直的记载,却既简单又矛盾,在世系表中,只说他是亨一长子,卒葬梧塍,其余则一无所载。可是在其弟《徐谅小传》中,又引用《山谱》说他“值例谪戍滇南,终葬其地。”说明他是客死云南,未葬梧塍。又称“谅即直”。因为谪戍滇南的只有一人,不是徐直便是徐谅,可是万历徐仲图所修之谱谪戍滇南者却又肯定是徐谅而不是徐直。以此观来,徐直的世系是有问题的,按理说,徐直是八世祖,且是徐麒的父亲,又活动于明初,记载应该详细,而现存梧塍徐氏宗谱却略而不详,这是由于明代旧谱在明清鼎革之际被焚毁的结果。不过我们从元未画家倪云林为徐麒《题书屋图》。他少有大志,青年时代从宋濂问学、习诗,“读书不屑章句之学,通大义而已”。家富赀财,洪武间下诏选材使蜀。郡中推举他的学行,以布衣应诏,出使西蜀,招抚羌人。宋濂作诗相送,刘基也作《蜀川图》相赠。事毕返京,朝廷本欲授以显职,他却不愿为官,辞章三上,坚决请求告归故里。经恩准后,给一品朝服,荣归梧塍,一时名传朝野。徐麒能功成身退的实际行动,不仅在当时士大夫中有很大的反响,且对徐氏的后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初功臣多半出身草莽,功成之后,大都喜广置四产。徐麒也受这种风气的影响。加之在出使巴蜀途中,目睹民生之艰辛,粮食之可贵,在思想上对农业生产更为重视。所以告归故里之后,在家乡广置田产,从事农业开发,宗谱中称其“手自开辟田亩,广连阡陌”。杨信民为宗谱所写的序中也提到徐麒“辟田若千顷,积书数千卷,列郡甲胄之家,冠盖逢掖之士,莫不与之契合”。可见当时的徐家已成为辟田近千顷,即已拥用近十万亩土地,藏有数千卷书籍的素封之家。
徐麒平时能礼贤下士,赈穷恤匮。他尝言:“粟不可不储,不可不散;不储则难以展德,不散则易以致殃,吾有余而人不足非仁也”。他的这种“散有余,瞻不足”的观点,足以证明他在封建地主阶级之中确是一位有识之士。明正统间遇灾荒,徐麒命景南、景州两子各出谷两千石救灾。晚年他自筑一室,外莳花木,内列书史,绝迹市廛,谢绝人事,因自与曰“心远”。徐麒有四子,取名忞、懋、悆、应。
长子徐忞(公元1393—1476年),即徐霞客的十世祖,字景南。六岁丧母,事父及继母甚孝,对异母弟友爱甚笃。虽“承累世丰硕之业,以赀甲于江南”,平时却生活节俭,读书好礼,修身慎行。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遇灾荒。景南承父命输粟赈灾。英宗景泰间,北方外患紧急,又进鞍马助边。事上闻,赐冠服,旌为义民;并旌其祖墓(即祝塘大宅坟)。
徐忞为人急公好义,对当地修桥铺路的事,也甚是热心。在家自筑“梅雪轩”,于室外植梅数株,因自号“梅雪”,以示己专之高洁。晚年悠游陇亩,与文士骚客诗酒相酬酢,退然自乐,又更号曰“退庵”。有三子:颐、泰、坤。
徐颐(公元1422——1483年),字惟正,号一庵,是徐霞客的十一世祖。少习《周易》。壮年时期游京师,学书法于少卿黄养正,故精六书,“以翰墨重缙绅间”。英宗朝,徐忞被旌为义民,旋又征徐颐至京,以楷法入中书科,掌诰敕。三载后,提升为中书舍人,值文华殿。徐颐为中书舍人一事,当时人认为他是“以财得官”。据明代五绮《寓圃杂记》记载:“正统间,江阴布衣徐颐、常熟上舍魏两家甚富,必欲得一京职。其时朝廷尚重名爵,徐谋于中官王振,魏恳于当道大臣,所费不赀,答尤甚焉,后皆得为中书舍人。不久徐以党人罪归,魏则迁主事,京师称为‘金中书’、‘银主事’”。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中也有类似记载。徐颐家富赀财,捐资求官之事,根据其平日热衷于子孙科举之事的思想,是完全可能的。通过宦官王振得“中书舍人”,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正统间王振专权,事无大小,皆决于王振。至谓“后以党人罪归”,似不可信。因为与他同时在朝的李东阳为其作墓志铭时曾提到“得疾予告归”;“疾既愈,或劝俾就职,君曰:‘违养图仕非志也。’终不复出。“若因党人罢官,李东阳就不会写这篇墓志铭了。明代的中书舍人,地位并不如唐代那样显赫,它仅是一般抄写法令文诰的部员而已。徐颐在京任职期间,与大学士李东阳等友善。后以疾病辞官,返归故里,终老乡间。
徐颐为人严毅寡言语。虽家赀万贯,但平时衣不重裘,食不兼味。曾以私财修复颓坏的江阴城南永安桥。对于子孙的学业督责甚严,尝延请四方文学之士,至其家授业。据记载:“钱鹤滩福以殿撰罢官居家,余邑梧塍徐氏以五百金为脯月延延致家塾”。徐颐出于庸俗的富贵思想,为了子孙科举,用重金聘师。但他同时又能对社会上家贫无力入学的优秀青年,概然加以资助,以此甚得当地舆论好评。其子与孙的书房,不与乡镇相接,每日亲自课授学业,至半夜方休。徐颐有两面三刀子,长曰元献,次曰元寿。
元献是徐霞客的十二世祖,字尚贤,号梓庭,生于明代宗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是梧塍徐氏以文才著称的佼佼者。从小资禀颖异,十岁即能赋诗,四座为之惊叹。后拜武进翰林张享父为师。元献好学不倦,攻《易》之外,对其他经、史、子、集广加涉略,博闻强记,名噪一时。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应天乡试,洗马罗明仲、学士李宾之得其卷,奇之,擢居第三名。明年赴礼部试不第。归后,更发愤苦读,冀图再次大比高中,因用功过度,年仅二十九岁而夭。著有《达意稿》若干卷。时人称其诗文“英迈而雅”。其父徐颐,痛子之亡,也于次年六月病故。一场科举梦,造成两代人的死亡。徐元献有一子,名经。
徐经字衡父,又字直夫,自号西坞。生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在其祖父颐、父元献的影响下,自幼酷爱诗书,乐学不倦。一切家计,都由其母薛氏与妻杨氏掌管,自己则埋头于举业。平时足不出闾,目不窥市。家富藏书,梧塍徐氏所筑“万卷楼”中藏有大批从宋、元两代兵荒马乱中幸存下业的古文献。其中有不少天文、地理、游记之类的著作。他的友人钱福在《万卷楼记》中说:“兹楼也,储川岳之精,泄鬼神之秘,究古今之奥,焕斗牛之躔,知不可以金谷、平泉视也。”这样丰富的藏书,为徐经提供了优越的涉学条件,故弱冠即中宏治乙卯(公无1495年)乡试举人。有人说他与唐寅同榜。查唐寅系宏治戊午(公元1498年)解元,而徐经则是宏治乙卯第四十一名举人,其中举时间比唐寅为早。徐经与吴郡文士多有交往,与唐寅最为莫逆,欲以才名相引重。至宏治己末(公无1499年)大比之年,两人相约同船赴京会试。抵京,客于施舍,“六如文誉籍甚,公卿造请者阗咽于巷。徐有优童数人,从六如日驰骋于都市中,都人瞩目者已众矣”。由于徐、唐两人在京师的行动惹人注目,会试中三场考试结束,顷刻便蜚语满城,盛传“江阴富人徐经贿金预得试题。”户科给事化昶便匆匆弹劾主
考程敏政鬻题。事连徐经、唐寅。明孝宗敕令程敏政毋阅题,其所录之卷,由大学士李东阳会同其他试官进行复审,结果证明徐、唐两人皆不在录取之中。鬻题之说,虽属乌有,但舆论仍喧哗不已。明廷为平息舆论,便着锦衣卫加以审讯,查无鬻题实据,最终以徐经进京晋见程敏政时曾送过见面礼;唐寅也因曾用一个金币向程敏政乞文,送乡试座主梁储,使两人均遭削除仕籍,发充县衙小吏使用。程敏政因此罢官还家。华昶因奏事不实,也遭降职处分。一场科场大狱,以各打五十大板结案。事后三个被告均不服,程敏感政归家后愤郁发疽而亡。唐寅耻不就吏,归家后夫妻反目,自己消极颓废,筑室“桃花坞”以自娱。徐经加梧塍后,闭门读书,并作《贲感集》以明志。至公元1505年明孝宗死,徐经一心盼望新天子的赦令,希望再返科举仕途。次年以慕司马迁的齐、鲁、燕、赵壮游为名,北上京师探听消息,但因科场失意后体质一天比一天差,不胜旅途劳顿,至京便卧病于永福禅寺,于正德丁卯(公元1507年)客死京师,归葬于江阴砂山。年止三十有五。
徐经是徐霞客的高祖,他是梧塍徐氏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对徐氏家人影响颇大。特别是宏治己未会试科场大狱,是徐氏家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大事,对徐霞客的思想不可能没有一定的影响。徐经有三子:沾、洽、治。
徐洽是徐经的次子,字悦中,又字恒修,号云岐。生于宏治丁已(公元1497年),卒于嘉靖甲子(公元1564年),他是徐霞客的曾祖,能世其家学。年十七,好由痒生入太学,由博士弟子补国子监生。在国子监学业名列前茅,但七次参加会试,均名落孙山。其中尤其使他痛心的是嘉靖辛卯(公元1531年)会试,他已在录取之中,结果却因参加会试的监生数字超过比例而落榜。奋斗了大半生,最后在科举仕途无望的情况下,只得捐资历入鸿胪序班,官至鸿胪主簿。在职九载,便辞官归里,优游林泉,以此终老。其年著诗文曰《小稿》。自徐颐、徐元献、徐经至徐洽,四世皆有文名。徐洽时,母杨氏为三子析产,徐洽分得四产一万二千五百九十七亩。析产后,徐洽从梧塍分居到江阴县马镇乡老暘岐。从徐洽所分得的四产数字,可以看出明初徐麒“辟田若千顷“的数郓并非夸张。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徐经为“江阴富人”的名声亦非虚传。徐洽有五子:衍芳、衍嘉、衍成、衍禧、衍厚。
徐衍芳是徐洽的长子,字原润,又字汝声,号柴石。生卒年不详。他是徐霞客的祖父。少游邑庠,有文名。徐洽科场失意后,一心盼望长子学有所成,争个金榜题名。特地在江阴马镇湖庄(南暘岐)筑书屋,令衍芳终年读书其中。他遵从父亲教导,穷年累月地啃《四书》、《五经》、《性理大全》以及科举时文,可是科场遭遇也和他的交亲一样,累试不中。在兄弟五人分家时,衍芳虽为长子,却不住祖房,而另就其读书的书屋,出居南暘岐。今南暘岐徐霞客故居,即当时的湖庄书屋旧址。梧塍徐氏的文集大部分藏在这里。而且它是徐家科场悲剧的见证。徐衍芳在科举仕途无望的情况下,只得以“诗酒写性灵”,习草、楷于书舍,抑郁悲愤,最后导致中年夭殂。徐洽见子因科场失意而早亡,自己也抑郁成疾,离开了人世。又是两代人在科举制度下所演的悲剧。徐衍芳著《柴石小草》。生有六子,取名有开、有造、有勉、有及、有登、有敬。
徐有勉是徐衍芳的第三子,即徐霞客的父亲。字思安,号豫庵。生于嘉靖乙已(公元1545年),卒于万历甲辰(1604公元年)。他出生时徐家的家道已经中落。十九岁丧父,娶江阴大族王城东女。兄弟六人分家时,有勉分得中堂,他坚让于长兄有开,自己甘处东侧厢屋。其妻王氏人很达观,且善于治家教子。那时江南农村经济发达的地区,资本主义已开始有所萌芽,一些商人和有识见的地主开始从事商品经济的生产。在世乱年荒的岁月里,徐家虽有田产,但有勉夫妇并不单靠收租生活,而开始从事织布生产。王氏是当地著名的织布高手,她在门前辟有大片园区,广种扁豆,搭成凉棚,在里面乘凉纺纱织布。家有“织机二十余张”,能织“轻弱如蝉翼”的优质布,运销至无锡、苏州市场。在市场上很受顾客欢迎。徐有勉又鉴于父祖科场挫折的教训,便决心绝意仕途,当有人劝他参加科举考试时,他掉头不答而去,暇日常带三五家僮,乘扁舟往业于苏、杭之间。平日在家,爱好木石,筑园自隐。徐有勉是一个秉性鲠直,不喜与有权势者结交的人。中年避盗往梁溪(无锡),骑马归家,不慎堕河,跌断一足,愈后扶杖而行,从此更少与人往来,梁溪秦中丞、侯司谏敬其为人,亲自登门造访,他闻讯后,深藏竹林不与相见,事后也不报谢。晚年幼子宏褆所住的马镇冶方桥田舍,为盗所困,因受惊,归后哮喘病复发,数月而卒。得年六十。
徐有勉有三子:长子宏祚;次子宏祖,即霞客,均为王氏所生,三子宏褆,为妾所生。徐有勉死后,在王氏的主持下,为三子鼎分了家产。王氏随次子宏祖居。
纵观徐霞客先世的情况,自一世祖徐锢携“中原文献”,随宋室南渡以来,历宋、元、明三朝之鼎革,经五百年世事的变迁,至徐霞客出生前,仍然是“富有赀财”的书香门第。这在我国封建家族史上是不多见的。从徐家的财产变化来看,其九世祖徐麒曾“辟田若千顷”,在江南拥有良田近十万亩。至十三祖徐经死后,其妻杨氏为三子分家时,所作的《杨氏夫人手书分拨》一文中,可以得到较为详细的了解,次子徐洽尚分得土地一万两千五百九十七亩。至第十六世徐霞客的父亲时,虽家道已经中落,但夫妻努力经营,使“家业得以复振”。故徐霞客跋山涉水,外出旅游之资,就是靠祖一的这部分遗产。至于家中藏书,因徐家一直富有,除原有的“中原文献”外,十一世徐颐,为了子孙习举业,不惜以重金广求文籍。这些大量的藏书,自然都归于为雪父耻,奋志于举业的徐洽所得。他在马镇乡南暘岐建湖庄书屋,由其长子徐衍芳攻读并分居中到这里。在其六子分家时,三子徐有勉就在这里分得了部分房屋和资历产,故徐霞客就出生在湖庄书屋中。这样使他从小就能接触目惊心那些内容丰富的历史、地理、方志、游记之类的著作,这对培养徐霞客的兴趣爱好,自然有着直接的关系。再从十六代先人的经历来看,自第五世千十一从苏州迁居江阴梧塍后,祖孙四代,俱不仕元。他们的隐迹乡间,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入明之后,九世祖徐麒,白衣应诏使蜀,建立功勋后,却辞官不受;十世祖徐景南出谷赈荒,进鞍马助边。这些爱国、爱民的行动,对梧塍徐氏的后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明代中期,八股取士成为用人的唯一途径,十一世祖徐颐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造成连续四代人的科场院悲剧。这样,到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时,终于摒弃了对科场的追逐。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刺激下,从事织布业的经营。徐氏先人连续四代的科场悲剧和徐有勉的摒弃科举,使徐霞客得以比较容易地从《四书》、《五经》、《性理大全》以及科举时文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立志于祖国大地的旅游考察。同时,四代人在科举不遂后所留下的《达意稿》、《贲感集》、《云岐小稿》《柴石小草》等诗文著述,也毫无疑问地会激发徐霞客写游记的著述之志。
总之,通过对徐霞客直系先世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伟大的旅游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成长。但这项工作由于长期资料的缺乏,故研究者甚少,近年来随着梧塍徐氏宗谱的发现,对这方面不过是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徐霞客的故事
徐霞客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湘江遇盗,跳水脱险的事,发生在崇祯九年(1636年)他51岁时的第四次出游中。这次出游,他计划考察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出游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强盗,他的一个同伴受伤,行李、旅费被洗劫一空,人也险些丧命。当时,有人劝徐霞...

徐霞客的故事
徐霞客好识友,如云南纳西族土司木增、诗人唐泰。[7]黄道周、文震孟、钱谦益、项煜、陈仁锡等与徐霞客经常唱和。崇祯元年,徐霞客入闽游罗浮,即走访黄道周、郑_。陈函辉写有《徐霞客墓志铭》。扩展资料: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直隶江阴县人,祖籍江西南昌,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纵...

徐霞客的光荣事迹
徐霞客的游历,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徐霞客对许多河流的水道源进行了探索,象广西的左

徐霞客的简介
除了地理学方面的贡献,徐霞客还是一位文学家。他的游记文笔生动、流畅,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他的文学作品也展现了他的广博知识和深厚文化底蕴。徐霞客的一生致力于地理学的研究和探索,他的贡献不仅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地理资料,也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的事迹和...

徐霞客探险故事
在长达三十多年的考察中,徐霞客不仅关注地理奇观,更致力于科学发现。他对建溪和宁洋溪水流的考察,揭示了地理学原理,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则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此类学者。他的游记不仅记录了自然现象,还涵盖了农业、手工业、交通状况以及各地风土人情,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尽管晚年病重,...

徐霞客更多的事迹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厦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视徐霞...

徐霞客的事迹和成就
徐霞客,汉族,江苏江阴人。明末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文学家。经过30年的调查,他写了260多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系统观察自然和地理描写自然的新方向;它不仅是一部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学巨著,也是一部描绘中国风景资源的旅游巨著。是一部文字优美,在国内外影响深远的文学巨著。近年来...

中华爱国人物故事:四海为家徐霞客内容简介
永不磨灭的精神象征。徐霞客作为其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他的事迹展示了四海为家的壮志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他的旅程不仅是一种地理探索,更是一种精神的追寻,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之情。他的人生经历和精神风貌,无疑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诠释和传承。

徐霞客的主要事迹
1.徐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文学家 2.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徐霞客出生在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

徐霞客的主要旅行事迹
徐霞客的旅游事迹源远流长,他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独自游历中国大地,绘制了大量的地图和地理资料,为后来的地理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旅行主要是为了探索中国的地理和人文,他喜欢登山、探险和察看当地的风土人情。他的旅行始于1596年,一直持续到1641年去世。在此期间,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见识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