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课文 译文 书下注解 文学常识 给我一份呗 我书丢了 谢谢了啊

《马说》 课文 译文 书下注解 文学常识 给我一份呗 我书丢了 谢谢了啊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30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食马者:食——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3-31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石(shí)在古代并没有dàn的读音,但由于它是计量单位,为了与一般的含义区分,以现在的语言习惯,在古文中和译文中读作dàn   *食(sì):通“饲”,喂。译文  世界上有了伯乐,才会有日行千里的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马,只是在奴役的手中受到耻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能吃一石的饲料。饲养马的人不知道(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与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饲养它又不能使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不识得千里马吧. 一、注释  1 辱:受屈辱    2 祗zhǐ:只是,注意:在古文中,“祗”译为“只是”,并不是通假字。   3 奴隶人:仆役    4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5 骈(pián):两马并驾   6 骈死:并列而死   7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8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9 以:把。   10 一食:吃一顿。食,吃。   11 或:或许,表猜测。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 外见:表现在外面   19 见,同“现”,表现;显现。   20 且:犹,尚且。   21 欲:想要。   22 等:等同,一样。   23 不可得:都做不到。   24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5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6 策之:鞭打马   27 策:动词,用鞭子打。名词,马鞭。   28 之:指千里马,代词。   29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30 道:正确的方法。   31 食之:食,通“饲”,喂养它。   32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3 材:通“ 才 ”,才能。   34 鸣:马叫,   35 之:无意义。   36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7 临:面对   38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0 其(2):其实,表推测   41 邪:同“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2 石(shí)在古代并没有dàn的读音,因此,在原文中读shí,在译文中读dàn。 理解式默写  1 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领起全文作用)   2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 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 全文的主旨句 中心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9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 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1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的感叹):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2 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3 写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文体介绍   文体说,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第3个回答  2013-03-30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如下: 《马说》 韩 愈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幼年早孤,由嫂抚养。25岁考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长安曾3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经此挫折后,他不得不到汴州依附宣武节度使董晋。董死后又去依附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仕途如此坎坷,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难遇。就是在这种心情下,他大约于贞元十一一十六年(795—800年)间写出了《马说》。

贞元十九年(803年)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宽民徭免田赋,被贬为阴山令。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几遭杀身之祸,后又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后遇赦回京任吏部侍郎,曾代理京兆尹。
韩愈是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和西汉古文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和发展,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革新精神的散文。韩愈被前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古文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第4个回答  2013-03-30
你买本书不就有了

马说文学常识
4.《马说》 课文 译文 书下注解 文学常识 给我一份呗 我书丢了 谢谢了啊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送东阳马生序文学常识 书下注解 段意 10个重要的译句 谢谢了哈 最好给...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 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也。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1]加冠:...

谁能给个高中文学常识?要有课文题目…作者…出处…评价…代表作…麻烦...
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后来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

初中语文所有重点课文有哪些,不要星号的
小石潭记 书下注解 段意 文学常识 重点句翻译岳阳楼记 同上醉翁亭记 同上桃花源记 同上 经常出的题: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社会理想陋室铭 同上爱莲说 同上 重点题:本文描写莲花却同时写菊和牡丹,有什么作用? 答:用菊花和牡丹为衬托,突出了莲花高尚的品格出师表 同上 本篇文学常识很主要,经...

初中语文文言文表格式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16《人琴俱亡》17《小石潭记》18《记承天寺夜游》19《治水必躬亲》八年级下册720《马说》21《陋室铭》22《活板》23《核舟记》24《口技》25《送东阳马生序》九年级上册727《陈涉世家》28《桃花源记》29《与朱元思书》30《捕蛇者说》31《岳阳楼记》32《醉翁亭记》 3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请帮我策划一个中考冲刺计划
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二要选好篇目。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

求人教版初中语文所有重点课文拜托各位了 3Q
求人教版初中语文所有重点课文拜托各位了 3Q 小石潭记 书下注解 段意 文学常识 重点句翻译 岳阳楼记 同上 醉翁亭记 同上 桃花源记 同上 经常出的题: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社会理想 陋室铭 同上 爱莲说 同上 重点题:本文描写莲花却同时写菊和牡丹,有什么作用? 答:用菊花和牡丹为衬托,突出了莲花高尚的品格 出师表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