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介绍、出生

墨子的介绍

墨子出生何地,故里安在,中国学界历有宋国人、鲁国人、鲁阳人和外国人诸说不一,两千多年无有定论。 1982年,刘蔚华教授于《中州学刊》第四期发表《墨子是河南鲁山人——兼论东鲁与西鲁的关系》,为墨翟故里“鲁阳说”提供了新的依据,引起学界的广泛注意和重视。为了使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早日“落下户”来,笔者也开始翻阅资料,发现清嘉庆《鲁山县志》载:墨翟鲁山人也。同时还发现墨子在鲁山的一些传说、遗迹,众云鲁山县城西二郎庙乡有“墨翟故里”碑石一方,就是其一。从查考结果看墨翟确属河南鲁山人无疑。 为了论述方便,首先将外国人说和宋国人说作以简要说明。 一、 关于外国人说 1929年,胡怀琛发表《墨子为印度人辩》,认为墨翟是印度之 佛徒。他的结论是:“墨翟者,‘墨狄’也。因面黑或衣黑而称‘墨’。因外国人而称‘狄’。”因而“墨翟印度人也。”他还认为“‘兼爱’‘节用’佛学也。‘天志’‘明鬼’佛教也。”“摩顶放踵,秃头赤足之僧装也”。 1935年,卫聚贤在《古史研究》第二集曰:“墨子旧以姓墨名翟,鲁人或宋人,均非。……宋鲁谓其居住地,非其产生地,产生地究为印度或亚(阿)拉伯亦不易定”。他的根据是墨子“色黑”、“鼻高”、“秃头而发不黑”,相貌如外国人。 另有金祖同、陈盛良二君,认为墨翟是阿拉伯回教徒,其根据是墨子著作中,不少句法不是中国人的句法,“有与中国边地民族及外国之句法相近,尤其是回文”(陈盛良《墨子文法的研究》)。因而认定墨子为阿拉伯回教徒。 外国人之说,当时已被方授楚先生驳得理屈词穷。因为那些说法毫无根据,墨子著作和其它典籍中既无反映,墨子一生活动中又找不到与外国人的任何联系。在那时,一个外国人,能身居异国“苦而为义”,“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却又有如此深刻、如此丰富的思想,这些思想又与那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以及民情、世俗发生如此紧密的联系,都是不可能的。 二、 关于宋国人说 《史记�6�1孟子荀卿列传》载有“墨翟,宋之大夫。”《隋书�6�1经籍志》载:“《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宋大夫墨翟撰。”《汉书�6�1艺文志》载:“墨子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等。其实《史记》、《隋书》、《汉书》都说的是“宋大夫”,范文澜也只把“宋人”当其一说。再则,墨子于宋的活动较多,误以为宋国人者,不足为怪。但墨子公输篇载,墨子到楚国说服楚王不要功宋之后曰:“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纳也。”既然墨子是宋国人,为什么墨子从楚国回来不说是回宋或返宋,而要说过宋。难怪梁启超不但不认为墨翟是宋国人,而连在宋国当大夫也不承认。他说:“查本书中,绝无经仕宋的痕迹。……墨子曾说:‘道不行不受其赏,义不听不处其朝’(《贵义》篇)。当时的宋国,就会行其道听其义吗?墨子是言行一致的人,如何肯立宋之朝?所以我想:墨子始终是个平民,没有做过官的。”笔者为探究墨子宋人说的依据,曾专程到古宋国遗地,今河南商丘一带,寻找墨子的遗迹。但民间不曾有任何流传,也未见地方志书有任何记载,可见宋人之说是没有依据的。 现在讨论鲁国说和鲁阳说。 研究这两说,是考清墨翟故里的关键。因为鲁国与鲁阳,同是一 个“鲁”字。尤其是鲁国说,影响甚大。因而首先靠清鲁国说,就成了关键的关键了。 闲 持鲁国说者,孙诒让是其代表,在他颇有影响的《墨子闲(注:闲——门字里一个月字,念闲,智能abc打不出来)诂》中,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观点:“以本书考之,似当以鲁国人为是。《贵义》篇云,‘墨子自鲁即齐’,《鲁问》篇云,公输般为云梯欲为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淮南子�6�1修务训》亦云,‘自鲁国趋而往,十日十夜至于郢’,并墨子为鲁国人之确证。”他还说:“考古书无言墨子为楚人者,《渚宫旧事》载鲁阳文君说楚惠王曰:‘墨子北方贤圣人。’则非楚人明矣,毕武说殊谬。” 孙诒让说的鲁国人,即是鲁国人,他说的毕武即毕沅和武亿是也,因为毕沅和武亿为鲁阳说者。毕沅据《吕氏春秋�6�1慎大览》高诱注:“墨子名翟,鲁人也,著书七十篇,以墨道闻也”的记载,在其《墨子注�6�1序》中认为:“鲁人则是楚鲁阳,汉南阳县,在鲁山之阳,本书多有鲁阳文君问答,又亟称四境,非鲁卫之鲁,不可不察也。”武亿篡清嘉庆《鲁山县志》云:“鲁即鲁阳,春秋时属楚,古人于地名两字,或单举一字,是其例也,《路史�6�1国名记》:“鲁,汝之鲁山县,非兖(奄)地。”看来毕武不但考察了诸说中的“鲁”,而且考察了鲁与四境的关系位置以及鲁为何属,是较为细密的,而孙氏却完全抛开鲁阳(西鲁)之鲁,而仅就鲁国之鲁(东鲁)自圆其说,实为牵强。 关于东鲁与西鲁的关系,刘蔚华论述的很清楚,本文再就河南鲁山县的名称演变作些说明。 河南鲁山早于夏朝就称为鲁县,尧之裔孙刘累迁鲁县后,就把原鲁山故城邱公城(现鲁山县城西三十里之邱公城遗址)改称鲁阳。经周初、春秋、战国至秦一直称鲁阳,汉以后称鲁阳县。《汉书�6�1郡国志�6�1南阳郡》载:“鲁阳有鲁山,古鲁县,御龙氏所迁”。《竹书纪年》云:“帝孔甲七年,刘累迁于鲁阳。”《春秋分纪》云:“在夏为鲁县,刘累迁于此。” 在山东曲阜一带称奄,周成王“践奄”再封伯禽为鲁公才称鲁。《书经�6�1蔡中之命》:“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据刘蔚华考证:“周武王克商后,曾进行过一次不大的分封,伯禽代周公首先就封于鲁山地区,称鲁侯。武王死后,武庚勾结管叔、蔡叔发动叛乱,徐戎淮夷也起而**,经过周公东征,成王践奄,才平定了叛乱。“……固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嗥之墟。”(《左传》定公四年)这时称为鲁公。刘文还引《诗�6�1鲁颂�6�1 闭宫》:“俾侯于鲁,……乃命鲁公,……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句,说明了伯禽两次受封。从原河南鲁阳迁于山东曲阜的过程。刘蔚华认为:“周公东征后,把商奄改为鲁,实是初封于鲁山在名称上的沿用。”此话说的甚当。 又据今台湾学者柏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载:“鲁国,共三十七君,三十七侯,立国八百六十四年。建都:河南鲁山,山东曲阜。疆域:河南省中部,山东省西部。忘于楚。”东鲁与西鲁的关系也很明白。 搞清了东鲁与西鲁的关系,即鲁国与鲁阳的关系,就可以看出孙诒让所举“墨子自鲁即齐”,“越王为公尚过束车五十乘以迎子墨子于鲁”,“自鲁见荆王曰”,“自鲁趋而往,十日夜至郢 ,”“所提到的‘鲁’”,就不一定均指鲁国,很大的可能是指鲁阳。笔者查遍墨子著作,从不见言鲁国者,看来孙氏的论断是缺少依据的。 下面就依据以上之说和其它鲁国说者之论点,考辩于后。 一、 关于“自鲁趋而往,十日夜至郢” 《淮南子�6�1修务训》载:“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 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荆王。” 鲁国距当时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按地图之直线距离,也有两三千里之遥。在当时落后的交通条件下,十日夜至郢是不可能的,何况又是步行。因而刘蔚华认为:如果理解从鲁阳出发,出鲁阳关,经方城或南阳,路程仅及鲁国至郢的三分之一,倒是有可能的。故此,把鲁都认为是鲁国,是有点武断了。 二、 关于“南游于楚” 方授楚在考证墨子故里时,也曾驳斥毕武之说,他说:“按楚人之说,(鲁阳当时属楚)毕沅、武亿均由误解‘吕览’高注(即《吕氏春秋�6�1慎大览》高诱注),谓鲁人即是楚之鲁阳,而非鲁卫之鲁。考《贵义》篇称:‘墨子南游于楚,’若自楚之鲁阳往,当云游郢,不当云游楚,……其非楚人可知。”就以此认定,墨子不是鲁阳人。笔者认为,这要从两方面来考察。首先是鲁阳地区的隶属沿革。武亿篡清嘉庆《鲁山县志》载:“鲁阳于周,为东都近畿地,春秋时属郑又属楚。”这就是说,鲁阳原为东周的直属地域,后又属郑,在其后又属楚。原来并非楚地。而且鲁阳又是鲁阳文君的封地,是一个独立王国,对楚来说有它很大的独立性。其次,这时的墨子已不仅是个鲁阳人了,而是一个“以天下怀游走四方的学者,一个有严密组织的墨派巨子。经常来往于宋国、鲁国、齐国、卫国、楚国等许多地方。”鲁阳虽为故里,但早已是个外乡人了。说他“南游于楚”,不言南游与“郢”,也无不可。 三、 关于“北方贤圣人”和“臣北方之鄙人也” 孙诒让还根据《渚宫旧事》载鲁阳文君说楚惠王曰:“墨子北方贤圣人”和《吕氏春秋�6�1爱类》“公输般为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之句,认为墨子“则非楚人明矣。”(孙诒让《墨子传略》) 他认为墨子既是鲁阳人,自然是楚国人,既然他是楚国人,说他是“北方贤圣人”,而不说楚国贤圣人,那墨子就不是楚国人。 笔者认为,这里说的“北方”,同“南游于楚”的含义一样,因为墨子已名显齐、鲁、宋、卫诸国,不仅仅是鲁阳的贤圣人了。又齐、鲁、宋、卫等均国均居楚之北方,说他是“北方贤圣人”,才能显示出墨子的声望、地位和影响。而且北方这一概念,也完全包含了楚之北方,鲁阳就在楚之北境,因而鲁阳文君向楚王介绍墨子是“北方贤圣人是十分确当的。如果说墨子不是楚国鲁阳人,鲁阳文君反而不能说“北方”。如晏子使楚的故事,楚王向大臣们介绍晏婴说:“晏婴齐之善辞者也”,齐在楚之东北方,他为何不言“晏婴是东北方善辞者”呢?正因为晏子非楚国人。 关于“臣北方之鄙人也”一语,过去一些人把“鄙人”理解为墨子自贱的谦词,实际不然。古人把内地称国,边地称鄙,这句话正是说墨子是楚国北方边陲的人。当时鲁阳正处于楚国北方边境,此语也是十分确当的。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云:“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和《墨子�6�1鲁问》:“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皆即此意。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30
墨子(约前480-前400年),是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本名翟,鲁国人,有的说是宋国人。

墨子平民出身,是小工业者。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想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和"贱人"。汉朝的王充甚至说,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

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团体,最高的领袖被成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他还曾和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

墨子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时期名辩思潮的渊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在《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于》等书中有所体现,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家弟子所编写的《墨子》一书中。

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在所传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来都写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的著述资料,这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史籍。按内容,《墨子》一书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七篇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掺杂有儒家的理论,应当是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痕迹;后四篇主要是尚贤、尚同、天志、节用、非乐等理论。从《尚贤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为一组,系统地反映出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墨子》一书的主体部分,《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物理、光学等内容,前人因其称"经",定为墨翟自著,实际是后期墨家作品,这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的珍贵资料。《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言行记录,体例与《论语》相近,是墨子弟子们辑录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备城门》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专讲守城技巧与城防制度,其制度与秦相近,是战国时期秦国墨者所作,这是研究墨家军事学术的重要资料。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3-31
墨子简介
(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
姓墨名翟,鲁国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人称“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渚宫旧事》),汉代王充甚至说:“孔墨祖愚,丘翟圣贤。”(《论衡·自纪》)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其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庄子·天下》)。
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墨子·公孟》)。《庄子·天下篇》称赞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而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行迹所至。东到齐,西游郑、卫,南至于楚、越。曾与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分别见于《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于》等书,其思想则主要保存在墨家后学《墨子》一书中。 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西汉刘向整理为七十一篇,六朝以后渐佚,今传《道藏》本五十三篇。旧题墨翟著,但包括了墨子弟子乃至后期墨家的著述资料,是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典籍。
按内容,《墨子》一书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七篇为墨子早期著作,其前三篇掺有儒家理论,当为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痕迹;后四篇多尚贤、尚同、天志、节用、非乐理论,前人颇以为即以后相关篇章理论之叙余,其实正有对后来各篇提纲挈领的作用。
从《尚贤上》到《非儒下》共二十四篇为一组,系统反映墨子“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墨子》一书的主体部分,各篇多分上、中、下篇(《非儒》分上、下),前人认为是“三墨”各自所依据的经典,其实是《墨子》一书在先秦流传的不同版本,汉人整理合三为一,现今某些“阙失”的篇目,或许在内容和文字上与今存者同,故仅存其目。《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物理、光学等内容,前人因其称“经”,定为墨翟自著,实为后期墨家作品,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的宝贵资料。《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言行记录,体例与《论语》近,乃墨子弟子所辑录,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备城门》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专讲守城技巧与城防制度,其制度颇近于秦,是战国时期“秦之墨者”所作,是研究墨家军事学术的史料。《墨子》内容博大,包含政治、哲学、伦理、逻辑、科技、军事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集中资料。西晋鲁胜、乐壹皆曾为《墨子》一书作注,已佚。通行本有孙治让《墨子闲诂》,主要版本有《诸子集成》本。 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
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
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
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可能当过
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
主张。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
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许以五
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
现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
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
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
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及
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
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
性,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
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墨子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
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
“力”。他指出,“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
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其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
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
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他
又认为,鬼神能“赏贤而罚暴”。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说成是一回事,认为天
鬼是专门为万民“兴利除害”的,这实际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墨子在政治上提出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
“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
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
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佚乐,都进行了尖锐的
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
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
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墨子》文中,他比较自觉地、
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
实必须相符的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在《耕
柱篇》中,要求“能谈辩者谈辩”,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他在反
驳别人的观点时常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并把“无故从有故”,即没有
理由的服从有理由的作为辩论的原则。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
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
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
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
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
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
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
但却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
《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
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简介另篇
摘自<千龙军事>
  《墨子》是战国显学墨家学派的论文集,未必尽是墨子自著。
  墨子,名翟,战国时鲁国人(或说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据孙诒让考证,墨子生卒年在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他也许出身低微,“上无
君子之子,下无耕农之难”,可能是一个接近手工业劳动者的读书人。因而养成了注重
节俭、劳身苦志的作风,“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
褐之衣”,足登“跋跷”。他注重实践,善于制作,相传他的木工技术,与鲁班齐名。
在学术上,初受孔子影响,“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逐渐成了孔儒的叛逆,创
建了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儒和墨两派互相驳辩,在先秦首先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
幕。人们常把孔墨、儒墨并提。墨子在战国时代乃是流誉四方、最具影响力的大思想家
之一。墨家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自己使命,并为之孜孜奋斗,游说诸侯,谋求制止
战争,安定社会,安定民生。墨子“平生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
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果。”(孙诒让《墨子传略》)“席不暖”,“衣不
黔”,真有孟子所说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主”的精神。两千多年来一直流传着他止楚
攻宋的传说。正因如此,他的智慧、坚定和见义勇为,博得了历代人民尊敬。鲁迅根据
《公输篇》写成了著名小说《非攻》,再现了墨子的传奇形象。
  到了汉代,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墨家学派渐趋式微。但体现墨家思想精华的
《墨子》一书得以保存下来,并一直流传至今。《墨子》的主要版本有:①汉秘府藏简
原本七十一篇(今不存);②汉魏间改写古卷本(今不存);③隋唐卷子本(今藏于日
本宫内省);④宋刊本;⑤明正统十年刊道藏本(五十三篇,今藏于北京白云观);⑥
明唐尧臣刊本;⑦清毕沅乾隆四十八年校刊本。《墨子》一书由历代墨者薪尽火传,一
再加工整理或集体创作而成,时间跨度从战国初至战国末,即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
世纪,决不可能成于一人之手,也非成于一时。因而内容比较复杂。据专家考订,其中
《尚贤》、《尚同》、《非攻》、《兼爱》等二十四篇,是墨家专论城守防御的著述,
《耕柱》等篇记录了墨子及其弟子言行,《经上》、《经下》等六篇是墨家后学著作,
《亲士》等篇内容混糅,有街于进一步考证。
  在墨家整个思想体系中,军事思想占有重要位置。《墨子》军事思想是处于弱者地
位的自卫学说,其主要内容有二:一是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二是救守,支
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
  (一)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
  墨子认为,当时进行的战争均属掠夺性非正义战争,在《非攻》诸篇中,反复申诉
非攻之大义,认为战争是凶事。他说,古者万国,绝大多数在攻战中消亡殆尽,只有极
少数国家幸存。这就好比医生医了上万人,仅仅有几人痊愈,这个医生不配称之为良医
一亲友,战争同样不是治病良方。历史上好战而亡的统治者不可胜数。这无异于给那些
企图通过攻战来开疆拓土吞并天下的人以当头棒喝。所以墨子主张,以德义服天下,以
兼爱来消弭祸乱。在墨子眼里,兼爱,可以止攻,可以去乱。兼爱,是非攻的伦理道德
基础,非攻是兼爱的必然结果。
  墨子主张非攻,是特指反对当时的“大则攻小也,强则侮弱也,众则贼寡也,诈则
欺愚也,贵则傲贱也,富则骄贫也”的掠夺性战争。墨子以是否兼爱为准绳,把战争严
格区分为“诛”(诛无道)和“攻”(攻无罪),即正义与非正义两类。“兼爱天下之
百姓”的战争,如禹攻三苗、商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上中(符合)天之利、中中鬼之
利、下中人之利的,因而有天命指示,有鬼神的帮助,是正义战争。反之,大攻下,强
凌弱,众暴寡,“兼恶天下之百姓”的战争。是非正义的。
  墨子还坚决无情地揭发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无尽的灾难。①贻误农时,破坏
生产。农业是斩断了老百姓的衣食之源。②抢劫财富,不劳而获。窃入桃李,抢人犬豕
鸡豚牛马,杀人越货者,“谓之不义”,攻小国,“入其沟境,刈其庄稼,斩其树木”,
同样是“不与其劳就其实,以非其所有而取”的不义行为。③残害无辜,掠民为奴。墨
子指出,大国君主命令军队攻小国,“民之格者,则迳杀之。不格者,则系操而归。丈
夫以为仆圉胥靡,妇人以为舂酋。”
  (二)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
  墨子“惟非攻,是以讲求备御之法”,从“非攻”出发,《墨子》论述了作为弱小
国家如何积极防御的问题。墨子深知,光讲道理,大国君主是不会放弃战争的,因而主
张“深谋备御”,以积极防御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战争。这些研究防御作战的论述,集
中在《备城门》以下十一篇,形成了一个以城池防守为核心的防御理论体系,概言之,
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倡导积极准备,力争做到有备无患。“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
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
义不能征无义;城廓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必无备虑,不可以应卒。”只有在战前进行
后勤、城防、军备、外交、内政等物质和精神上诸方面的充分准备,才能造成守城防御
战斗中的有利条件和主动地位,赢得防御作战胜利。
  二是“守城者以亟敌为上”的积极防御指导思想。墨子认为在守城防御中,应守中
有攻,积极歼敌。“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是下策。“亟伤敌”的具体措施是:利用
地形、依托城池,正确布置兵力;以国都为中心,形成边城、县邑、国都的多层次纵深
防御,层层阻击,消耗敌人;顽强坚守与适时出击结合。
  三是在防御作战的具体战法方面,提出了一整套防御作战战术原则。《备城门》等
篇,墨子通过禽滑厘的询问,针对十二种攻城方法一一对应以有效防御。如高临法、水
攻法、穴攻法等,是当时颇为先进的攻城术,墨子对以别具匠心的应对措施,并详细解
说守城器械的制作方法、使用技巧等。
 墨子防御理论在中国兵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有关防御原则和战术的记述,多
祖述《墨子》,以至于一切牢固的防御也被笼统称为“墨守”。如果说范蠡是从战略高
度提出了朴素的积极防御理论,墨子则更多从作战角度探讨防御,形成了较完备的防御
作战理论体系,而这一体系恰好与孙子以进攻为主的作战理论形成互补关系,对传统兵
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墨子(关于墨子的基本详情介绍)
1、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2、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3、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4、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

墨子是哪国人 墨子的介绍
1、墨子,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科学家、人权活动家。2、(约公元前479年~前381年)。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出生于山东滕州,也有少数学术界人士认为墨子出生于河南鲁山。3、墨翟...

墨子简介及《墨子》介绍
墨子简介及《墨子》介绍 , 1.墨子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战国初年学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他主张“兼爱”p“非攻”,...

墨子是什么学派的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出生于公元前468年,逝世于公元前376年,本名翟,是鲁国人。墨子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子》一书流传至今,其中包含了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主要观点。这些观点以兼爱为核心,...

墨子简介
公元前5世纪初,墨子可能是出生在一个以木工为谋生手段的手工业者家庭。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处工就官府”的社会,即工匠处于官府的严格控制之下,隶属和服务于官府,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而当时的工匠是世袭的,因此墨子从小就承袭了木工制作技术,并由于他的聪明巧思,使他成为一名高明的木工匠师和杰出的机械制造家,为他后...

我需要关于《墨子》这本书的资料
墨子,名翟,战国时鲁国人(或说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据孙诒让考证,墨子生卒年在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他出身低微,“上无君子之子,下无耕农之难”,可能是一个接近手工业劳动者的读书人。因而养成了注重节俭、劳身苦志的作风,“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

墨子介绍
在远古的华夏文明中,闪耀着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墨子(约前476-390),这位宋国的平民哲人,以其独特的“兼爱”与“非攻”理念,与儒家并列为当时学术界两大显赫流派的代表。墨子,以科学理论的卓越贡献和深邃的政治智慧,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理性与和平的守护者。墨子的学术主张墨子倡导“兼爱”,...

墨子的简短介绍
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墨子自称“...

简单介绍下墨子的简介
墨子名翟鲁国人。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贫贱,甘愿与下层社会为伍。生活俭朴,“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能制造防御器械,曾步行十日十夜去楚都,止楚攻宋。<墨子>一书,记录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尤其弟子整理而成,原有71篇,现存53篇。墨子宣传“非攻”“兼爱”等主张,反应小生产...

墨子简介及其思想
墨子(公元前468 年—公元前376年),名翟(dí),华夏族,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人。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子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