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一般为大众误解为玄妙的的学科,事实上再也没有比哲学更客观,理性并且实在的了,甚至是科学。哲学会受到这样误解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哲学是一门讨论真理与知识的学科。而组成世界的真理似乎是不只是实体的东西,而似乎越基础的真理与知识就是越抽象的。由于哲学是这么一门谨慎且基础的学科,使得哲学这门学科的内涵自古以来就有非常多的争论。
许多的哲学家认为对方的哲学不是哲学。事实上,我们可以概括的说,这些哲学家的批评,是批评对方对于真理的认识有所偏差。而不是对方的理论就不是哲学。事实上,即便是错误的理论,也常常被接续的学者所讨论,因此,哲学似乎可以泛指所有 研究真理与知识的理论,而非一种狭隘的真理理论。
哲学的历史
哲学的英文单字(philosophy)这个词最早出自希腊文的“φιλοσοφος”(philosophia),即“philo-”(喜爱)和“sophia”(智慧)(爱智慧)。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接续的希腊三哲人,柏拉图,苏格拉底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这代表他们提出了有关形上学(研究终极真理的学科),知识论(我们是否有知识,知识是什么)与伦理学(我们应该如何做)的好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这些哲学家做注脚而已,那也就是说我们依旧在试著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著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在西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最早哲学的范围涵盖所有的知识层面。它一直是人类最抽象的知识研究。对哲学一词的介绍最初来自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
[编辑]
哲学的基础
最早的哲学实践是提出问题,古希腊哲学家透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活动。从古至今,哲学家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以下三类。
世界是什么?
我与世界的关系?
我们应该怎么做?
第一个问题询问有关宇宙的组成,世界的性质,以及有关信仰,科学的争辩。第二个问题询问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有所谓的知识吗?什么叫做真理?我们怎么知道她,第三个问题询问面对这样的世界,我们应该要怎么行动,有所谓的善恶吗?我们是否必须依照善的法则所行动。
可想而知,世界是什么?跟我们怎么了解这个世界是有很大的关系的。面对一个你不知道的人,你可以宣称他不存在,或者是说可能有这个人,可是你不知道。不管如何,世界的真相总是与我们了解他有著密切的关联。因此,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总是与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有关。甚至反过来说,或许我们可以说世界有什么东西,我们才能知道什么,因为我们不能知道不存在的事物。因此,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往往受限第一个问题的解答。这仅仅是一个起点,一个好的哲学家意味著它能够在这两个问题上给予我们详细的答案,并且这两个答案必须是一致(consistent)的。但是因为这个问题是如此的困难,多数的哲学家只能在其中一个问题上做研究并且试图回答,或者是去检视前人的答案,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整部哲学史我们可以说就是哲学家们的哲学问题接力赛节目。只有最顶尖并且努力的哲学家能够在这两个问题上给我们精辟的见解,并且使得他们足以流传千古。
第三个问题是有关哲学的实践,他的答案仰赖于前两个问题的解答。有些哲学家认为第三个问题是哲学的终极目标,比方说道德问题,最有名例子的哲学家莫过于马克思所说的"了解世界是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改变她。"
这三个问题延伸出哲学的三大科目:形上学,探讨存在与终极真理的科目。知识论:探讨真理与知识的科目。以及伦理学,探讨道德与实践的科目。这三个科目再加上讨论命题与推论关系的逻辑,四者成为哲学的基础。几乎所有的哲学理论都是在回答这三个问题,所有的哲学学科都是这三个科目的子集。
[编辑]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从学术史看,科学是哲学的衍生物。后来,科学独立为与哲学并行的学科。科学与哲学有互动关系。科学产生知识,哲学产生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代西方哲学中有科学哲学,是专门研究有关科学的理论。这种理论研究了科学的历史,为科学总结了许多理论模型,但这也只是解释了科学,并不是可以指导科学。哲学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来的一门学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现世”用途。有人认为,离开哲学,各门学科也可以发展得很好,或者会更好。 哲学并不关注各门学科中实例、概念或定理的具体内容,它所关注的,是这些具体科学的“基本常识”,或是其中被人们惯常使用因而视作理所当然的概念、准则、定律等。这包括:促使它们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在哪些范围上有效?它们的威权是由什么来得到保证?它们是否已经是这门具体学科中所要求的足够的基本前提?它们对人有什么意义?等等。以及将这些疑问运用于哲学自身。
因此:
物理学研究物体现象、结构和运作规律,寻求一种解释现象的客观最优方法;而形而上学要求对规律的有效性以及最优方法何以成立作出说明。
知识多被视为经验以及方法的整合;而知识论关注的是知识自身是否可以获得、是否可以划界以及是否具有意义。
数学利用逻辑形式来研究数量、结构以及模型;而逻辑学则关注那保证推理有效的威权是什么、逻辑推理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社会学试图以某种普适定律来概括并预测人类群体或其中个体的行动;而伦理学则更加关心这些行为的自由度与道德责任的相关性、其内在动机、意义所在以及如何使人们的行为朝向一个最优的趋势发展。
政治学关注权力的转移;而政治哲学对权力何以能够出现并成立更加关心。
艺术向人们展现美的魅力,却不曾说明这魅力的由来;而美学则追问美的本质和意义。
[编辑]
哲学的价值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哲学也可以说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
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借。
哲学还是对人的自我一种定位的工具。
[编辑]
哲学理论
利他主义 —— 反现实主义 —— 佛教哲学 —— 儒家思想 —— 享乐主义 —— 唯物主义 —— 唯心主义 —— 理想主义 —— 非现实主义 —— 逻辑正确主义 —— 悲观主义 —— 道家思想 —— 自我主义 —— 悲观主义 —— 理性主义 —— 现实主义 —— 唯美主义 ——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辩证唯物主义 —— 客观唯心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 —— 非理性主义 —— 斯多噶主义 ——存在主义——形而上学——功利主义 —
[编辑]
哲学分支
由于研究领域的不同,哲学有很多分支。
哲学史
东方哲学史
印度哲学
中国哲学史
伊斯兰哲学
日本哲学
西方哲学史
古希腊哲学
中世纪哲学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俄国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科学哲学
现代哲学
生存哲学
分析哲学
人文哲学
解释学
符号学
实用主义哲学
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
教育伦理学
政治伦理学
家庭伦理学
生命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
美学
美学史
艺术美学
技术美学
形而上学
现象学
过程哲学
知识论
死亡哲学
人生哲学
法律哲学
心灵哲学
墨家哲学
当代英美哲学
比较哲学
当代法国哲学
哲学哲学
[编辑]
与哲学相关学科
相对论
量子力学
混沌学
旋理论
思维科学
人工智能
心理学
信息论
语义学
科学社会学
逻辑学
科学学
控制论
机械论
[编辑]
其他与哲学相关的学科
宗教哲学
政治哲学
物理哲学
天文哲学
化学哲学
语言分析哲学
佛教哲学
教父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日常语言哲学
自然哲学
经济哲学
同一哲学
思辩哲学
生物学哲学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历史哲学
易学
经学
玄学
灵源泛哲学体系
[编辑]
哲学命题
自由意志
决定论
因果律
随机性
白马非马
百姓日用即道
悖论
变化日新
辩者二十一事
仁为万物之源
体用一源
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自然
万物皆备于我
物极必反
心统性情
心无本体
新故相除
形质神用
性即理
性日生日成
一分为二
一物两体
EPR悖论
坚白相盈
参考资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3%B2%E5%AD%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