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明清时期房屋的特点是什么?

如题所述

我国的建筑发展到明清时期,在官式建筑方面已经高度标准化和定型化。
清朝政府于公元1733年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又进一步加以制度化。它规定把所有官式建筑物分成二十七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房屋的大小、尺寸、比例和构件都固定不变。这种做法在施工中固然方便,但却缺乏灵活性。但聪明的建筑匠师们利用这种成熟的和定型的做法,妥善而巧妙地完成了明清皇宫、坛庙和园囿的建筑设计,遗留下来的像北京故宫、天坛和颐和园等一系列优秀的建筑群。
明清的民间建筑从总的发展方向来看,也趋于标准化和定型化。但由于受到的约束较官式建筑为小,再加上地区、民族、阶级和贫富的不同,表现在具体建筑物上的差别也比较大。这就意味着民间匠师们在设计施工中享有较大的自由和灵活性,使此期民间建筑的地方特色更为显著。
早在明代中期,江浙一带民间的木构建筑就有了规范化的专书《鲁班经》,它是以堂屋为中心来规定其他房间尺寸的。流行于北方黄土高原的窑洞住宅,到明清时期也有了发展,从布局到结构都作了改进。当时福建的土造楼房,用一米多厚的夯土墙承重,可以建成高达四、五米的楼房。各地区、各民族的建筑装饰艺术也比官式的更加生动活泼,富有变化。
在明清时期,四合院式的住宅在我国北方更为流行。这种住宅的特点是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安排房屋和院落。通常是把南向的房屋称作“正房”或“上房”,北向的房屋称作“倒座”,东西两侧的房屋称作“厢房”。其中正房供长辈居住,厢房供晚辈居住,倒座则用作客房或仆役的住室,另有耳房和小院作为厨房和杂屋等。房屋,一般都房高厅大,因此,多悬挂高大的挂轴。院子的四周都有封闭式的围墙,所有门窗均朝向院子,以保持安全和宁静。大门多开在南面围墙的东部,大门内有迎面的影壁(又名照壁),使外人看不到院内的动静。大门和二门之间称为“前院”或“外院”,前院的南侧有一排“倒座”。二门又名“垂花门”,常有比较华丽的装饰。二门内称为“内院”、“正院”或“里院”,是四合院的中心部分。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常用走廊连接,庭院里多栽有花卉树木。比较大型的住宅则由几个四合院组成,并在左右或后部再营建花园。
四合院的屋顶式样以硬山式的居多,次要的房屋才用平顶。一般居民住宅的屋瓦和墙面多使用灰青色,比较讲究的住宅才在大门、二门、走廊和主要住房略施彩色。至于琉璃瓦、朱红门墙和金色的装饰,则只有贵族府第才许使用。一般四合院房屋内外的地面多铺以方砖,室内可按照生活的需要,用格扇和博古架(饰有古代文物图案木板架)隔成若干空间,上部再安装纸糊的顶棚。由于北方气候寒冷,所以屋顶和墙壁部比较厚实,室内还设有暖坑。
在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千百年来一直广泛流行着窑洞住宅。到明清时期,在结构上也有了发展。可分作“靠崖式窑院”和“天井式窑院”两种类型。靠崖式窑院是在天然崖壁内开凿窑洞,较为讲究的还在窑洞里加砌砖券或石券,以防黄土崩坍。有的还在窑洞外加砌砖墙,以保护崖面。规模略大的窑院,则在崖外再建房屋,并围以土墙,组成较大的院落。“天井式窑院”或称“地坑式窑院”,是在平坦的“原”(黄土岗地)上,开凿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再沿着坑壁开凿窑洞。这种窑洞多以各种形式的阶道通到地面上,或掘隧道与附近的天然崖面相通,成为连接外部的地下通道。这些窑洞的形式,一直到今天还流行于我国的黄河中上游地区。
在长江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所以屋顶的结构和墙壁都较单薄。较大的厅堂内部则常用屏门、隔扇等分成小间,其中分作前后两部分的厅堂称作“鸳鸯厅”。在色彩上一般喜用白墙和灰瓦,露出于室外的木构部分则常刷成深色,如黑色、褐色或墨绿色等。
又如居住在西南各省和台湾、海南岛等亚热带地区的少数民族住宅。由于这些地区气候炎热,并且多雨潮湿,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使用下部架空的“干栏式”住宅。这种住宅既便于通风和采光,又可防范野兽或盗贼的侵犯。像云南傣族的住宅,平面多作横长形,有的是木结构,有的是竹结构。下层多用作饲养家畜,或作堆放杂物和碾米之用,楼梯有的设在室内,有的设在室外。上层的前部有晒台和长廊,后部就是堂屋和卧室。有的干栏式住宅可以高至三层,并利用屋顶作成阁楼。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31
我国的建筑发展到明清时期,在官式建筑方面已经高度标准化和定型化。
清朝政府于公元1733年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又进一步加以制度化。它规定把所有官式建筑物分成二十七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房屋的大小、尺寸、比例和构件都固定不变。这种做法在施工中固然方便,但却缺乏灵活性。但聪明的建筑匠师们利用这种成熟的和定型的做法,妥善而巧妙地完成了明清皇宫、坛庙和园囿的建筑设计,遗留下来的像北京故宫、天坛和颐和园等一系列优秀的建筑群。
明清的民间建筑从总的发展方向来看,也趋于标准化和定型化。但由于受到的约束较官式建筑为小,再加上地区、民族、阶级和贫富的不同,表现在具体建筑物上的差别也比较大。这就意味着民间匠师们在设计施工中享有较大的自由和灵活性,使此期民间建筑的地方特色更为显著。

早在明代中期,江浙一带民间的木构建筑就有了规范化的专书《鲁班经》,它是以堂屋为中心来规定其他房间尺寸的。流行于北方黄土高原的窑洞住宅,到明清时期也有了发展,从布局到结构都作了改进。当时福建的土造楼房,用一米多厚的夯土墙承重,可以建成高达四、五米的楼房。各地区、各民族的建筑装饰艺术也比官式的更加生动活泼,富有变化。

在明清时期,四合院式的住宅在我国北方更为流行。这种住宅的特点是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安排房屋和院落。通常是把南向的房屋称作“正房”或“上房”,北向的房屋称作“倒座”,东西两侧的房屋称作“厢房”。其中正房供长辈居住,厢房供晚辈居住,倒座则用作客房或仆役的住室,另有耳房和小院作为厨房和杂屋等。房屋,一般都房高厅大,因此,多悬挂高大的挂轴。院子的四周都有封闭式的围墙,所有门窗均朝向院子,以保持安全和宁静。大门多开在南面围墙的东部,大门内有迎面的影壁(又名照壁),使外人看不到院内的动静。大门和二门之间称为“前院”或“外院”,前院的南侧有一排“倒座”。二门又名“垂花门”,常有比较华丽的装饰。二门内称为“内院”、“正院”或“里院”,是四合院的中心部分。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常用走廊连接,庭院里多栽有花卉树木。比较大型的住宅则由几个四合院组成,并在左右或后部再营建花园。

四合院的屋顶式样以硬山式的居多,次要的房屋才用平顶。一般居民住宅的屋瓦和墙面多使用灰青色,比较讲究的住宅才在大门、二门、走廊和主要住房略施彩色。至于琉璃瓦、朱红门墙和金色的装饰,则只有贵族府第才许使用。一般四合院房屋内外的地面多铺以方砖,室内可按照生活的需要,用格扇和博古架(饰有古代文物图案木板架)隔成若干空间,上部再安装纸糊的顶棚。由于北方气候寒冷,所以屋顶和墙壁部比较厚实,室内还设有暖坑。

在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千百年来一直广泛流行着窑洞住宅。到明清时期,在结构上也有了发展。可分作“靠崖式窑院”和“天井式窑院”两种类型。靠崖式窑院是在天然崖壁内开凿窑洞,较为讲究的还在窑洞里加砌砖券或石券,以防黄土崩坍。有的还在窑洞外加砌砖墙,以保护崖面。规模略大的窑院,则在崖外再建房屋,并围以土墙,组成较大的院落。“天井式窑院”或称“地坑式窑院”,是在平坦的“原”(黄土岗地)上,开凿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再沿着坑壁开凿窑洞。这种窑洞多以各种形式的阶道通到地面上,或掘隧道与附近的天然崖面相通,成为连接外部的地下通道。这些窑洞的形式,一直到今天还流行于我国的黄河中上游地区。

在长江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所以屋顶的结构和墙壁都较单薄。较大的厅堂内部则常用屏门、隔扇等分成小间,其中分作前后两部分的厅堂称作“鸳鸯厅”。在色彩上一般喜用白墙和灰瓦,露出于室外的木构部分则常刷成深色,如黑色、褐色或墨绿色等。

又如居住在西南各省和台湾、海南岛等亚热带地区的少数民族住宅。由于这些地区气候炎热,并且多雨潮湿,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使用下部架空的“干栏式”住宅。这种住宅既便于通风和采光,又可防范野兽或盗贼的侵犯。像云南傣族的住宅,平面多作横长形,有的是木结构,有的是竹结构。下层多用作饲养家畜,或作堆放杂物和碾米之用,楼梯有的设在室内,有的设在室外。上层的前部有晒台和长廊,后部就是堂屋和卧室。有的干栏式住宅可以高至三层,并利用屋顶作成阁楼。

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特点
明清时期建筑结构奇特、坚实耐久,具有很强的抗震和防火能力。建筑多采用木石结合的结构,瓦木结构的屋顶、檐口、直梁等雕刻艺术的运用,使得建筑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质。同时,建筑采用榫卯结构,拼插牢固,能够有效地抵御地震侵袭。四、注重环保,建筑与风水相结合 明清时期的建筑注重环保,采用环保、天然材料。...

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特点
1. 明清时期的建筑布局大气,形式简洁。庭园式布局以中轴线为基准,包括前厅、主厅、后厅、侧厅等,并设有偏厅、厢房、戏楼等附属建筑。这种布局展现出大气、稳重的气质,同时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传统风格。2. 明清时期的建筑雕梁画栋,工艺精湛。采用木雕、砖雕、石雕等工艺,使建筑物的雕梁画栋、斗拱...

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特点是什么?
1、明朝建筑的风格特点比较严谨、工丽、清秀、典雅,具有江南艺术的风范。大多数的民式建筑都是使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梁枋门窗大多数都是使用本色木面,显得十分雅致。2、在明朝,官式建筑的高度都是标准化、定型化的,而经常可以得到日照的房屋主体部分,一般情况下都是使用暖色,其中使用最多的就是朱...

我国明清时期房屋的特点是什么?
这种住宅的特点是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安排房屋和院落。通常是把南向的房屋称作“正房”或“上房”,北向的房屋称作“倒座”,东西两侧的房屋称作“厢房”。其中正房供长辈居住,厢房供晚辈居住,倒座则用作客房或仆役的住室,另有耳房和小院作为厨房和杂屋等。房屋,一般都房高厅大,因此,多悬挂高大的挂...

明清两代古建筑的风格与特点,你了解吗?
明清两代古建筑的风格与特点 1. 拘束而严谨的沉稳之风:明清时期,中国封建政治的发展和完善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反映出政治上的严格和压抑,同时在思想上受到严重禁锢。尽管如此,明清建筑依然展现出中国大一统封建王朝的辉煌与大气,多采用金红两种颜色来凸显尊贵与霸气。2. 园林艺术的发展:明...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建筑的特点
3、明清时期的建筑,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明代建筑大量使用砖瓦。硫琉砖瓦烧制技艺在土坯中加入淘土,提高了硬度,色彩和纹群更加丰富细致。殿顶高陡、两翼角上翘。4、清朝房屋外型与明朝变化不大,但翼角翘得更高了,斗拱更小了。清代中叶出现了镂刻,追求细致多彩的装饰。

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特点是什么?
1. 明朝建筑风格以严谨、工丽、清秀、典雅著称,体现了江南艺术的风范。民居多采用青灰砖墙与瓦顶,木质梁枋与门窗保持本色,展现出雅致的韵味。2. 明朝官式建筑高度遵循标准化和定型化原则。房屋主体部分,尤其是能得到日照的部分,常用朱红色等暖色调,而阴影部分则以绿蓝等冷色调相配,形成鲜明的对比,既突出了阳光的温...

明清时期建筑设计的特点和风格,需要完整点?
1. 明朝建筑风格严谨而工丽,体现了江南艺术的韵味。民居多采用青灰砖瓦和本色木质梁枋门窗,整体呈现雅致风貌。2. 官式建筑在明朝呈现出标准化和定型化的特点,主体部分常采用朱红色等暖色调,而阴影部分则使用绿蓝等冷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视觉美感。3.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最后一个...

明代和清代的建筑特点
明代和清代的建筑特点为明代和清代的建筑特点。在建筑方面,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官式建筑由于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

明清时期建筑设计的特点和风格,需要完整点?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虽然在单体建筑的技术和造型上日趋定型,但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氛围的创造上,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明清建筑的最大特点就体现在其园林领域。明代的江南私家园林和清代的北方皇家园林都是最具艺术性的古代建筑群。明代继续大力修筑宏伟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