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 历史典故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故事来源:《史记》《左传》
春秋时代,晋国的大臣赵盾辅佐晋襄公,使国家越来越富强。襄公死后,其子晋灵公继位,荒淫无道,残害臣民。赵盾多次劝谏,灵公不但不听,反而怀恨在心,赵盾不得已而出逃。后来他的兄弟赵穿发动政变,杀了灵公,拥立襄公的弟弟即位,为晋成公。这时赵盾又被请回来,主持朝政。他的儿子赵朔娶了成公的姐姐为夫人。成公死后,儿子景公继位。大夫屠岸贾原是晋公的庞臣,一贯助纣为虐,对赵氏早就恨之入骨。他对景公说:"灵公遇难,祸首是赵盾,以臣弑君,应当灭族。"这时赵盾已死,景公就把赵朔一族全部杀死。赵朔的妻子因系公主身份,幸免于死。她回到王宫,生下遗腹子。屠岸贾听说后,到宫中搜索,想斩草除根。公主把婴儿藏在裤子里,屠岸贾没有搜着。在这危难之时,赵氏的两个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决心把赵氏孤儿救出来。于是二人定计,买了别人一个婴儿,由公孙杵臼抱去藏起来,然后程婴去向屠岸贾"告密",说赵氏孤儿在公孙杵臼处。屠岸贾领兵抓到公孙杵臼和那个婴儿,当即处死。这时程婴却偷偷跑到王宫,抱出赵氏婴儿,逃到偏僻的山林里躲藏起来。孤儿长大,取名赵武,十五年后景公得了重病,让卜者占卜,卜者说生病的原因是错杀了功臣。大臣韩厥一向和赵氏关系亲密,此时便趁机向景公说:"赵氏世代有功,被错杀灭族,老百姓都为之不平,应当恢复名誉,给予重用。"于是景公听了韩厥的话,派人把赵武和程婴接进宫来,让赵武继承了赵氏原来的俸禄、封地。赵武又奉景公之命,杀死了屠岸贾。后来赵武的曾孙赵襄子和韩氏、魏氏三家分晋,建了赵国。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01
赵氏孤儿”的故事,虽然源于《史记》的记载,其实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道德传说。历史的真实唯有赵氏被灭族,以及旋即的平反,由赵武继任祖职等,整体过程也不到一年;且其起因是赵门的祸起萧墙。因此,所谓“屠岸贾专权”、“搜孤救孤”直至孤儿的长大复仇、程婴怀念公孙杵臼而自尽等等,统统是子虚乌有。司马迁并非不明里就,而是觉得虽属造假,但故事太动人了,真是难于割舍,程婴、公孙杵臼的义薄云天,权作文学史料,让他们名留千古不也很好吗?但写史又不能弃真取假,只好两种情况都予记录在案,又费尽了心机,在书中做足功夫,使明眼人一看便知,以免后世以讹传讹。《左传》则是只录载正史,凡是已被证实的、主要情节失实的传闻,再不忍心也要舍弃。看来,左丘明才是个严肃的史学家,而号称太史公的司马迁,则更像一位大文豪。
提起赵氏孤儿,在我国的民间,不说是家喻户晓,那对于稍有史学、文学和戏剧知识的人们,也可算耳熟能详。这一桩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事件,两千多年来能盛传不衰,还要记在司马迁的功劳簿上。当然他是整理周秦诸家的记录,最后成文于《史记》,但正是这部巨著的系统性,才使许多历史典故,成为了朝房、私塾、文著直至舞台、田间正统讲学和演唱评说的不朽素材,赵氏孤儿那脍炙人口的故事即为其一。然而,研究了一番古代史后,我却竟然意外地发现,虽然赵氏被晋景公灭族和平反都是事实,但是这两者相隔仅仅一年;那就没有了赵武长大复仇的情节,程婴、公孙杵臼义薄云天的作为,也纯粹属于杜撰!
司马迁是一位严肃的史学大家,为什么竟会信录谣传,给后世留此话柄呢?再次认真检索了资料,尤其是《左传》和《史记》的相关文字,才恍然大悟:司马迁确是史学家,但更是一位文学家,太史公之所以“戏说”一回,可能是觉得这一故事虽属造假,但实在太动人了,真是难于割舍,让程婴、公孙杵臼名留千古不也很好吗?但写史又不能弃真取假,只好两种情况都予记录在案,又费尽心机,在书中做足功夫,使明眼人一看便知,哪个是录载的正史,哪个是所不忍弃的传闻,且是已被证实的、主要情节失实的传闻,以免后人以讹传讹。可是再读历代的文字,除了写起赵氏孤儿就津津乐道,倒无人去体察司马迁的苦心,标明自己所言之事,实是一宗不存在的故事,这直至近代的学者们。我想,也许是文学家不忍心明言,而史学家觉得不值一提,于是成就了一种奇异状况:除了那些专门家外,从平民百姓直至达官贵人,统统都信以为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4-09
屠岸贾并非奸臣 故事虽美亦是传说。三家分晋的由来

赵氏孤儿 历史典故是怎样的?
孤儿长大,取名赵武,十五年后景公得了重病,让卜者占卜,卜者说生病的原因是错杀了功臣。大臣韩厥一向和赵氏关系亲密,此时便趁机向景公说:"

《赵氏孤儿》是根据什么历史故事改编的?
典故故事来源:《史记》 时间:春秋时期 地点:山西盂县主要人物:程婴(乡间医生)、赵武(赵氏孤儿)、屠岸贾(晋国将军),公孙杵臼(赵朔的门客) “赵氏孤儿”的这段故事最早见之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赵世家》。晋景公年间,奸臣屠岸贾欲除忠烈名门赵氏。他率兵将赵家团团围住,杀掉了赵朔、赵同、...

赵氏孤儿是什么梗 赵氏孤儿是什么典故
1、《赵氏孤儿》的故事见于《史记·赵世家》。2、赵氏孤儿就是赵武,春秋时晋国卿大夫,政治家、外交家,为国鞠躬尽瘁的贤臣,后任正卿。出生世卿大族,幼年其母与叔公不和,随母移居宫中。后下宫之难,赵氏灭族,赵武独存。前573年,晋悼公以之为卿。前548年,继范宣子执政,晋再修文德,弃征战...

赵氏孤儿的典故是怎样的
公孙杵臼带着一个别人的孩子赴死,程婴也将赵氏孤儿抚养成人。十五年后,晋景公大病一场。韩厥于是说,赵氏的功劳不可忘记,要晋景公复立赵氏来积点阴德。景公同意,于是孤儿继承赵氏。孤儿就是赵武,谥号赵文子,晋平公年间担任中军将,及正卿,也就是相国。赵武恢复地位不久,晋景公即追究屠岸贾的责任...

程婴赵氏孤儿典故
程婴隐居盂山十五年,与赵武在朝中韩厥的帮助下,里应外合灭掉屠岸贾。赵氏冤情大白于天下,程婴忠义大白于天下,公孙杵臼忠烈大白于天下。程婴并未品尝胜利的美酒,十数年积聚的丧子之痛,丧君之痛,丧友之痛一并袭上心头,程婴自刎而死,赵武为此服孝三年。

赵氏孤儿的历史典故
有一出古戏叫《赵氏孤儿》,演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其中就有两个人以生命为代价信守诺言的情节。春秋时候,赵国有个忠臣赵奢,遭到奸臣屠岸贾的诬陷,被杀了。临刑前,赵奢对他的两个门客程婴和杵臼说:“我死后,你们一定想办法保住我的儿子,日后让他为我报仇,除掉屠岸贾这一帮祸国殃民的...

赵氏孤儿历史上真的有这个事么?
提起赵氏孤儿,在我国民间,稍微有点历史常识和兴趣的人们对这个名字必定十分熟悉。这一桩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事件,两千多年来能盛传不衰,还要记在司马迁的功劳簿上。当然他是整理周秦诸家的记录,最后成文于《史记》,但正是这部巨著的系统性,才使许多历史典故,成为了朝房、私塾、文著直至舞台、田间正统...

历史名典故:赵氏孤儿的故事
终于有一天,他把真相告诉了赵武。在守边归来的大将军魏绛的鼎力相助下,赵武拔剑刺向仇人,并告之自己便是他斩不尽、杀不绝的赵氏孤儿。元代(公元1206年——公元1368年)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曾于1775年被法国着名文学家伏尔泰翻译成《中国孤儿》,在欧洲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历史名典故:赵氏孤儿的故事
终于有一天,他把真相告诉了赵武。在守边归来的大将军魏绛的鼎力相助下,赵武拔剑刺向仇人,并告之自己便是他斩不尽、杀不绝的赵氏孤儿。元代(公元1206年——公元1368年)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曾于1775年被法国着名文学家伏尔泰翻译成《中国孤儿》,在欧洲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历史典故故事。
赵氏孤儿 屠岸贾是晋灵公(因昏庸残暴,被赵氏弑杀)的宠臣,晋景公时为司寇,主管国家政法工作。屠岸贾要作乱,追究晋灵公被弑一案,借题发挥要诛灭赵氏。当时,与赵氏交往颇深的韩厥告赵朔赶快逃走,赵朔不肯。在屠岸贾的鼓动下,诸将擅自进攻赵氏於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赵朔是赵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