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的月亮情节

我们要写份论文,希望能找些有关方面的资料。希望能提供相应链接和有关文章(有出处),不胜感激!
好的我会追加分的!谢谢了!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15、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1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1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2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2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2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对联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
  2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2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2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
  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
  ●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
  ●关于月亮,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义等故事。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四、我国古代关于月亮的富有幻想色彩的诗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屈原《楚辞·天问》)
  (意思是:月亮具有什么特性,消亡了又再长起?那好处是什么,而抚育一个兔儿在怀里?)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十夜对月》)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梦天》)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问,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荡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如钩?(辛弃疾《木兰花慢》)
  五、赏月佳对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南楼一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
  ●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
  六、月亮的美称与雅号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从科学意义上讲并不存在“一个中国的月亮”,但正如华严经教义所谓“月印万川”,天上的月亮只有一轮,而映照在不同的山川河流就反映出不同的波光月影,因而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而深沉的文化内容,从而有了文化属性上的“中国月亮”。在月光世界里“中国人那根极轻妙,极高雅而又极为敏感的心弦,每每被温润晶莹流光迷离的月色轻轻拨响。一切的烦恼郁闷,一切的欢欣愉快,一切的人世忧患,一切的生死别离,仿佛往往是被月亮无端地招惹出来的,而人们种种飘渺幽约的心境,不但能够假月相证,而且能够在温婉宜人的月光世界中有响斯应”[1]。淡淡的月光世界不仅仅反映出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和意趣,也反映出中国文人的心象构成。

  “天上月色能够移世界”,其实,月色在移动世界之际,首先移动的是人们的心灵世界。月在动,心亦在动,月随心动。李渔《闲情偶寄》中论述“中秋赏月”一折说:“同一月也,出于牛氏之口者,言之欢悦。出于伯喈之口者,字字凄凉”,究其原因“所言者月,所寓者心”。同是一轮明月,在李白笔下是“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月亮象征着雄心勃勃,生命盎然的盛唐气度;而在杜甫那里则成为“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江月》),显得那么苍老而疲惫。见到明月,范仲淹的感觉是“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思泪”,反映的是相思难耐怕见清辉的忧苦心境;王安石则抒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希冀着皓月当空,乘舟返乡的理想,洋溢着理想境界中的欣喜之情。即使是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里对月亮也有不同的理解,李白《古朗月行》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拟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将月比做“白玉盘”“瑶台镜”都是形象而贴切的比喻,不能说是不识月,只是此时诗人对月的理解已不是孩提时代的天真烂漫,在经历了人世的种种磨砺之后,此时他感受到的已是“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了,这种现象用欧阳修的诗说就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里很明白,动的是人之心境,与风月无关。

  1、 月色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例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第》)、卢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明月。”(《晚次鄂州》)、陈后山:“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十五夜月》)、徐祯卿:“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月》)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是把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神秘相似物。这不正标志着在人们意识的深层,月亮总是母亲社会温馨与和谐的象征,因而每当人们浪迹天涯心灵孤寂之时,月亮便成为家园的精神寄托;月亮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这样又引发了亘古一月两地相思的主题。谢庄《月赋》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白居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八月十五夜禁中寓直寄元四稹》)、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表层结构上看这些诗无非是“我寄愁心与明月”的情怀,而其深层结构里月亮不正是和谐、温馨的体现吗?

  2、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籍与解脱的心理。李商隐《无题》诗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诗句,“夜吟应觉月光寒”并不是月光真有冷暖之分,而是月亮构成了孤独与失意者的苦苦心理。因为月宫里还保存着女性遭到驱逐的凄凉忧伤的记忆,因此失意者站在月光下总是把月写成寒月、孤月、冷月。李白有诗谓“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商隐“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置身于月光下,遥想广寒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感慨相切合。《古诗十九首》有:“明月何皎皎,照我床罗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正因为月亮反映的孤独失意的意象,它才牵系着诗人嗟时伤悲的情怀,阮籍于月下“忧思独伤心”、杜甫在“秋月仍圆夜”而感叹“江村独老身”、连豪放旷达的苏东坡也写出了“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一弯残月,满怀孤寂,月下彷徨,忧苦之情不可遏止。最富有典型意义的是白居易的《中秋月》:“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生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月亮带着它凄冷忧戚的月光,对于失意者来说只能是“添愁益恨”,凄苦的月亮意象映照着凄苦彷徨者的心灵。

  3、月亮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它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现实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成为一种飘逸的风范。李白《月下独酌》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月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此刻的月亮已不是一种纯然的客观事物,而是诗人自身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人格化身,诗人在摆脱了异化的束缚之后成为月的知己、月的伙伴。

  中国人的人生观并不是一种科学的人生观,而是一种艺术的人生观,月亮作为一种物我两忘契合天机的神秘启示物,也参与了中国士大夫的人格塑造。“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是中国人神往的艺术境界。“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当士大夫经历了人生波折顿悟了人生禅机,便自然地走向那澄彻晶莹的月光世界里了,希冀着“抱明月而长终”,吟风啸月成为士大夫的努力追求的人格化身。

  唐人刘禹锡诗谓:“扬州从事夜相寻,无限新诗月下吟”[2],中国文学的“无限新诗”,之所以常吟于月下,正在于月亮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月亮是中国文化的原始意象。当西方文化热恋着日神阿波罗时,我们的民族更钟情于朗朗明月。虽然我们的民族文化早期,也有过日神的崇拜,但随着后羿举起射日的神箭,也就射落了文化中的日神精神。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它启示着中国古老的哲学和艺术,即使在今天月亮意象仍然在艺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轮明月缺圆盈亏,历时邈远,汇聚着历史的烟尘,而中国人心灵中那轮艺术的明月却永远是月出皎兮。

  明月一轮照千秋
  ——古代文人笔下的月
  作者: 韶霁 发表时间 2005-06-20 10:27:42 人气:62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诗中,由于诗人巧妙地借用月光来表达远离家乡的游子思乡之情,因而唤起了广大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

  月亮,古来有嫦娥、婵娟、玉兔、蟾宫、桂宫、广寒宫、清凉宫等美称,从古到今,历来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早在《诗经 陈风》中就有“月出”篇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将月色与美人并举,给月亮带来了美的神话。屈原在《离骚》中更是“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以风月为马,潇洒至极。到了“古诗十九首”,明月成了普通人倾吐人生悲欢的对象。“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是写一个闺中女子的深切相思。从这时起,月亮已是人们共同的精神“知音”,她静静地听着,以洁白的光辉抚慰尘世间受伤的心灵;她是一位圣洁的仙女,带给人生存的希望。人们望着一轮明月,往往浮想联翩,特别是唐宋赏月风气盛行起来后的中秋之夜,明月千里,月光如银,洒在田间、山野,山川、湖泊都笼罩在一片洁白的月光之中,文人墨客成群相邀,对月酌酒,酒酣而诗兴大发,留下许多咏月佳句。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气势何等豪迈;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则别具幽情;张祜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充满了思乡怀亲之情;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寄托了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怀念。他们望着玉盘般的明月,想起独在异乡的亲人、朋友,希望能在月下团圆,而客居他乡的游子,在皎皎的月夜又何尝不在思念家乡的一切?这正是:“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满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华岳影寒清露掌,海门风急白潮头。因君照我丹心事,减得愁人一夕愁。”

  唐朝吟月诗众,宋代咏月词多。古往今来的吟月高手,首推斗酒诗百篇的酒神、诗仙李白,他写下的咏月诗可谓千古绝唱。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等句,把月夜描写得如此多姿多彩,浪漫可爱。诗人似乎很偏爱月亮,如醉如痴地迷着月亮,孤独寂寞时,每每举杯,首先想到的就是月仙:“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人生的孤独中,唯有明月是如此善解人意,那么就请她下来与我共饮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遥望着皎洁的月亮,诗人想到那里一定是一座冰清玉洁的宫殿,里面住着俊美飘逸的人群,那里不容许污浊,那里的人都一片“冰心”。我们的诗人兴奋了,他要去追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对待友人,除了借酒表情外,诗人还把一片赤诚与明月并举,赠给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嗜酒恋月简直到了贪婪的地步,不仅可以为酒而“天子呼来不上船”,对月也要向天公强行赊取,“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且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酒与月成了李白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真是难以想象倘若离了酒与月,我们的诗人将怎样生活?

  宋代的苏轼是继李白之后的又一个写月高手,虽然他的吟月诗文不及李白繁多,但仅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可见其不凡的气势,也许正是他继承了李白的浪漫品格,才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不仅如此,苏轼还多次在月明之夜,邀约友人泛舟赤壁怀古,“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慨叹。在中国文学史上,正是李白和苏轼,一个用诗,一个用词,造就了不朽的月神,他们是月神最伟大的崇拜者。唐朝另一著名诗人,号称诗魔的王维,也堪称写月高手,他不仅山水诗写得空灵优美,边塞诗慷慨悠长,其送别诗更是如歌如乐,简直是千古绝唱。他笔下的月亮,表达出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禅意。请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何等的幽静空灵,没有诗人心灵的旷达、超然,怎能写出如此恬静的诗句?再看《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人独坐竹林,已为超世,琴音悠扬,是生命的歌唱,永恒的生命息息相通,于是一轮皓月姗姗而来,把为知音,人与月共悠远。再看一首《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不管是花落还是鸟鸣,也不论是月出还是山空,生命都自自然然地存在着,生而复灭,灭而复得,彼此心心相映,读来肺腑清澈,已入玲珑世界。禅宗的最高境界是“无我之境”,“我”之生命完全融入宇宙大生命的流动中,无可分辨,同归永远,王维的诗所表达的就是这种境界。

  纵观古代文人笔下的月亮,其用意大致有四:其一是把月亮比作美人,如前面已提到的《诗经 陈风》“月出”篇,民间称月亮为嫦娥、阿里山姑娘,就是通过一些传说故事把月亮想象为一位美丽的仙女,月明之夜,人们望着天上的上轮皓月,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想象。其二是用月亮来表达一种浪漫情怀,这好象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专利。他在很多诗中,通过想象、夸张等手法,简直可以随心所欲地与月交流。在诗人的笔下,他可悠闲地与月对话(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邀月共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或随意向天空借来月光(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且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或将明月作为礼物,赠送给远方的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兴致所至,甚至可上九天揽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你看这是何等的浪漫?除了我们的诗仙,还有谁能做到?其三是表达思乡之情。在月明之夜,人们望着空中如水似银的月亮,不觉就想到远在异乡的亲友,流落在外的游子也很容易思念家乡,这类诗中最著名的还是首推李白的《静夜思》。此外,张祜“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其四是作为一种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心情,如北朝民歌《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表现的都是边塞地区那种艰苦的征战环境。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则是通过月夜荷锄归来,表达诗人归隐生活的怡然自得和异常闲适的心境。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都是表现月夜的幽静、空灵,向人传达出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禅意。陆游《游山西村》“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王安石《船泊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出诗人异常兴奋愉快的心情。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则借一弯残月表达词人身陷囹圄的愁绪;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给人也是一种惆怅思绪。把月亮作为一种环境来描写的诗句很多,如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曹丕《短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阮籍《咏怀诗》“簿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沈佺期《独不见》“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句均是。

  月亮,你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你是诗人墨客永远歌咏的对象,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让我们追随古人的脚步,相约举杯于皓月当空之夜,共赏一轮明月,感受古人的情怀吧。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3-25
隔千里兮共明月
——论月亮与古代诗人之关系
摘要:
人类与自然界之间有着天生的亲缘关系,风花雪月,一直是人们吟咏的对象,特别是月亮,古代诗人们似乎对其有着额外的情感,一本唐诗宋词,有关月亮的诗词描写竟占相当篇幅,古代诗人为何对月亮如此关注?其有何种魅力将人们召至她的麾下?本文主要从诗人与月亮之关系入手,从神话之月、寄情之月、及其他三方面来阐述的,这对于认识古代诗人创作、内心情感与月亮之关系,及人类与自然之关系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客观物象 情感表达 月亮意象
生命情感 情景结合 主观情感

我国是诗的国度,自古以来,吟咏山川景物、花鸟虫鱼、风土民情、悲欢离合及评古吊今、怀念伤别的文章多不胜数。可以说人类与自然界有着天生的亲缘关系,特别是艺术家们,善感的心灵最易被自然所感动。他们以天生的触角感受和描绘这个世界,因此,自然界中万事万物都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风花雪月,都成了他们的描写对象。
翻开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史,从人类发出的第一声吟唱,经过艰难的蜕变,至发展到今天的文学,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哦的对象,并长久不衰。“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诗经小雅 - 渐渐之石》),意思是说月亮靠近毕星,天要下大雨。这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的宛若蒙昧的顽童,对月亮只是浅显的认识。当然,此时的月亮仅作为一种客观物象存在的。再往后一本唐诗宋词,描写月亮的诗词竟至四分之一,可见人们对自然的关注。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艺术家是自然的情人,所以他是自然的奴隶,又是自然的主人”,中西方艺术家们在情感上是相通的,用一句话说,就是人类对自然的深切关怀,体现了一种共同的主观情感与人文精神。
一、神话之月
古代诗文中的月亮首先是作为一个神话故事而存在的。当时人们生产水平低下,对自然的认识有限,特别是月亮本身的朦胧形态、阴晴圆缺,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在加上那些动人的传说,更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屈原在《天问》中说“夜光何德,死而又育”,可以说是把月问青天、对月叩问。
在民间关于月亮的传说是多样的,更多是体现在诗文当中。如: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月中有桂树,流影自徘徊。(南朝粱 - 萧绎《关山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 - 李商隐《嫦娥》) 人们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对月亮进行再创造,为其增添了可爱的白兔、飘香的桂树,奔月的嫦娥,这样,月亮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物象,而具有了人的情感。另外,月亮具有情感性还表现在人们对月亮的不同称呼上,如玉钩、冰轮、蟾兔、玉斧、飞镜、婵娟等,这些称呼体现了人们主观对客观的规定性,以及对月亮的认识和不同时期的审美情感。表现在诗文中如: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夜行》
玉钩斜傍画 生,云匣初开一夜明。(唐 - 赵嘏《新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从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及其多样的称呼中,可看出人们对月亮有着一种别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神秘而又亲切的,普遍而又深厚的,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诗人对自然是情有独钟的。
众所周知,自然景物是无所谓喜怒哀乐的,中国诗歌中最常见的手法是比兴,它借用某一自然景物,造成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重要的是讲究情景交融,将自然之景融会诗人之情,情景结合,物我合而为一。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之所以让人感动,主要在于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时较大的吸收了宗教和民间传说的内容,增添了现实中没有的色彩,月被诗人人格化,赋予了人的情感。这样,月就作为一个情感意象而存在,诗中之月是一个象征意象、文化意象,不仅投射诗人情感,还成为一种思想观念的载体。历代诗人在创作中,又借它来寄托各种复杂的人生体验、生命情感及哲学思想,使其成为主观与客观相契合的产物,超出了单纯的物象层次。诗中之月还被赋予人格化身份,成为一种拟人化形象。可以说,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是中国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历代诗人发挥艺术想象力,进行情感再创的结晶。
二、寄情之月
在古代诗人笔下,月是有感情的,无论你在人生得意之时,还是失意落魄之际,都可以引月为知己,把它作为倾诉的对象,“月有万古光,人有万古心,此心良可歌,凭月为知心。”(《明月谣》)宋代诗人范仲淹就是这样。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时候,唯把月亮作为你的知音。明代庄 在《月轩序》中说“夫月也,有文人之月,有诗颠酒狂之月,有自得天性之月。”月亮阴晴圆缺,周而复始,形态上是不断变化的,有圆月、残月、初月、微月之分,同样,人的感情也是不断变化的,诗人笔下有望月、问月、咏月、怀月、怨月、感月之别。因此,同样写月,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

由于月亮有盈虚圆缺之变化,当一轮圆月升上中天的时候,身在异乡或身处两地的人们,便会有月圆而人未圆发出怀念亲人、友人和思念故乡的感情。这是双方处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而产生的感情。“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晋无名氏《秋歌》)此时的诗人,只有通过月亮来表情达意了。如:
《月夜》 杜甫
今夜 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静夜思》 李白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登楼望月》唐 -李
皎洁三秋月,巍峨百丈楼。
下分征客路,上有美人愁。 三首诗同写月下之感,着眼点不同,所表达的感情也不同。第一首诗作者杜甫在安史之乱中与妻儿天隔一方,诗歌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通过想象妻子思念他的情景更深刻地表现出来。第二首诗诗人客居他乡,睡梦中突然惊醒,对月思乡,诗短情长,把他对故乡的怀念推向极致,千百年来流传不衰。后人评“深衷浅貌,子夜本色”。俞樾《湖楼笔谈》说“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以无意写意则意出”。胡应麟在《诗 -内编》中评“此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第三首写对月怀人,全诗含蓄,虽采用客观写实手法,未点出女子形态衣貌,却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仿佛看到了一女子“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的身影,在月光下展开了相思的翅膀。全诗无一句言怨,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宋代人说写诗应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此三首诗侧重各异,但都是诗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体现了诗人复杂的生命情感。
在诗歌当中,中秋之夜,更能触发诗人的感情,望月怀人,对月抒怀尤甚,在此仅举一例: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或许是秋天更容易触发诗人的思乡情感,仲秋之月历来为众多文人骚客所吟咏,“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身处异地的诗人更觉故乡之月的可亲了。
吟月赠友在古典诗词中也不乏其例,文人间喜互赠诗文,酬和应答,以表达自己志向或二人之间的友谊。如:
《送日本国敬龙归》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日本国僧敬龙来唐访问,与诗人韦庄结下深厚友谊,而今友人马上要离开了,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万千悲痛无从诉说,后两句诗写以风月赠友人,你我(韦庄)虽然分开了,但仍有月亮伴随你直到家乡。此诗别出心裁,以风月赠友,真所谓“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此时之月化成了有情之物,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另外,大凡诗人写诗是为了言情的,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词以境界为上,喜怒哀乐,亦心中之境界也”。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也是强调的情。诗人所抒之情,大多是感叹人生短暂、世事沧桑、悲欢离合、生命艰难,这些情要靠诗人来表达。如: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楼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后主不是一位好皇帝,却是一位好诗人,他所表现的事物,大多是艺术生活。身为亡国之君,月还是昨天之月,然而今非昔比,昨日不再,触景生情,顿时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明代诗论家谢榛《诗家直言》中言“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情和景是不可分的。这首诗借助于景,来抒亡国之情,可谓淋漓尽致。
再看另外一首诗:
《寄人》张泌
别梦 依依 到 谢家, 小廊 回合 曲阑 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袁枚说“凡写诗,写景易,言情难”,“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衷感顽艳”。人生之中,常有一些感情上的经历,虽成云烟,但经久不忘,此诗借春庭之月,写多情之怀,抒离合之感。
三、其它之月
月亮的圆与缺,人们在视觉上能够看到,更奇妙的是人也能听到。如:
《听月》
听月楼高接太清,楼高听月正分明。
摩空 冰轮转,捣药铿锵玉杆鸣。
曲墨霓裳音细细,斧柯丹桂韵丁丁。
忽然一阵天风鼓,吹下嫦娥笑语声。 这是明朝一女子的诗,此诗清新奇妙,全在于敢于打破常规,变视觉为听觉的“赏月”,创造出一般人心中皆无的形象,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虽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却是一种用心灵感受生活的结果,是主观世界切入客观世界的一种奇特的感受,高扬的主体意识使自然之物被人情感所左右,变成一幅超越现实、在更高层次上表现情感心灵的图画。
另外,关于月亮的诗还有一些其它作品:
《咏月》李建枢
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
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够几多时少年? 此诗借用月亮的圆缺,感叹时光匆匆,昨日不再,劝人爱惜光阴,珍惜青春年华。
四、
“天行一何健,日月无停踪”(晋傅玄《天行篇》),时代发展到今天,各种文化现象雀起,那么,月亮也可算作文化的一部分,不妨称之为“月亮文化”,但月亮也并非一种单纯的文化现象,从中可以看出它和中国古代诗人之间有着天生的亲缘关系,就某种程度而言,月亮是一种文化载体,负载了诗人的情感之 舟,生命之舟。最后以南朝宋谢庄的《月赋》中关于月亮的诗结尾:
美人迈兮音尘绝,
隔千里兮共明月。

月,作为一颗始终围绕地球运转的永恒的星体,作为地球最忠实的伴侣,与地球子孙中最容易动情感怀的诗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绵延千载的亲情。
从《诗经•陈风•月出》到屈原《天问》,再到李白、苏轼,再到关、王、马、白,优秀的诗人们无不以月作为自己的抒情审美对象,以表达诗人与月同喜共忧,休戚相关的感情。
在诗人的眼中、心中,有静态如淑女处子的新月、满月、月牙、月魄、月轮……;有动态如水似梦的月华、月波、月光、月脚……;有不同时间的月:如古月、今月、春月、夏月、秋月、初月、午月、落月;更有不同空间的月:如林月、松月、山月、江月、海月、湖月、关山月、闺中月、宫墙月、水中月……
“月”在诗中的称谓多达六十多种:
太阴、素娥、玉盘、玉轮、玉弓、玉钩、玉羊、玉蟾、冰轮、冰镜、月府、月宫、月精(玉兔、蟾蜍)、婵娟……
至于与月相关的语词更是不胜枚举:
与太阳神、东君相对的是月主、月神;可以为人间有缘份的男女牵线联姻的是月老;可以朗照人间是非善恶的是月鉴、玉镜;
用来形容美人花容月貌的是月面、月眉;
拿在美人手中用以掩面的是月扇(古诗《怨歌行》:“裁为全欢扇,团圆似明月”);
提在关公手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青龙偃月刀;
文人雅客的笔下工夫称月斧(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由八万二户修之,故能诗善文者被喻为修月手。苏轼的《王文玉挽词》云:“才名谁似广文寒,月斧运斤琢肺肝”)
菊花的别称是月朵,蔷薇的一种叫月季;
中秋吃的是月饼,祭神祈福的是月坛;
阴历的时令称月令,每月的初一称月旦、月朔,每月的十五称月望(十六称既望);
由十二个月的名称去配古代十二音律称月律;
古代城门外两边修及护城河的半月形城墙叫月城;
赏月的高台叫月台,由此引申如今火车站迎来送往的站台叫月台;
民间乐器中有如吉它柳琴的是月琴。
每月的工资中月俸、月薪……
在四字成语中更有花前月下、风花雪月、月地云阶、月黑风高、偷星换月……
如此等等,月便与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犹如酒、柳、书、剑等等。

一 中国诗歌中的月 《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将月与美人联系起来。
屈原《天问》:“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曹丕《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从此,月光便成了相思的寄托物,而美人的相思又是文人才子思慕明君圣主的象征。
谢庄《月赋》:“白露暖空,素月流天……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
谢朓《同王主簿有所思》:“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
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唐诗中的月更是层出不穷,张若虚、王维、王昌龄、李白、杜甫、张继、刘禹锡、白居易、杜牡、李商隐,每一个大家不以月为诗友。
至于宋词元曲,月更是历史的见证,故国的象征,是人化的、人格化的、时代化的宇宙实体。

二 中国诗歌中月的象征寄托意蕴 1.孤苦的象征,思心的寄托
中国的诗人,向来以其悲悯之心看人生,忧心忡忡于国计民生。然而“利剑不在掌”,看政权江山无可奈何花落去,只好针兵书宝剑藏于腹中,在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悲叹中寻觅知音与寄托。而“表里澄澈”、“肝胆相照”的月亮正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对象化实证,故那万里夜空的一轮皎皎孤月,便与始终系心于朝政,钟情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中诗人相追随。
2.美人的风貌,明君的象征
圆满无缺而又光明皎洁的月亮既是鼓动诗人热情躁动、奋发进取的力量,又是以其朦胧迷离之美将诗人导向一个很难冲突的永难超越的等距离,象征着中国诗人命运与情感追求的悲剧结局。
3.爱情的见证,忠贞不渝的象征
始终以地球为中心的月亮运行轨迹,是情痴情种们亦步亦趋的象征。初生的新月,如爱情的使者,恬淡而温馨;一轮满月,象征爱情的完美结局,因团圆而幸福美满,然而人世多艰,总是聚少离多,故东坡先生才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祝愿不是现实,而现实却是严酷无情,故残月以其惨淡悲凉象征着一个无法摆脱的社会法则和自然规律,那就是所有的美好都无法在生存中永恒。
4.理想的化身,事业的象征
正如普罗米修斯盗来天火照亮人们的心灵一样,月亮在沉沉暗夜中给人以希望光明;正如教堂中的神父可以接纳你内心罪恶的忏悔、抚慰你历尽苦辣艰辛的灵魂一样,静穆高洁的月亮永远给你一种安全感、依顿情、平静心。你可以无妨碍地向它倾诉,可以无戒备地向它投靠,也可以无牵挂地与它若即若离。它既是一个充满神性的、飘渺天河的彼岸,又是一个通情达理,具有凡胎俗骨、七情六欲的充溢灵感悟性的人,更是一个超脱于社会风俗、习惯势力、个人局限的永恒的自然实体。它的万古常新、它的明鉴真伪,它的执着坚定,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诗人对事业、理想、前途的不懈追求精神。
中华文化是一种诗华的乐感文化,中国诗人仰慕着诗化的、人格化的月亮,甚至包容、理解着它那旁观千古历史变迁的“冷”。

三 李白诗中的月 在中国诗人中,与月心神交契,生死相许的诗人是李白。
李白现存一千余首诗,其中提到月的便有二百五十余首,即每四首诗中就有一首写月,可谓第一了。在这些诗中,李白邀月伴酒,携月同行,社月为友,请月送客,攀月飞天,揽月遣兴,其浪漫天真,亦可谓中国诗坛之最。
月意象在李白的诗中,共有八十多种。同是一个月,随着环境、心情的变迁而五光十色、异彩纷呈,难怪前人要盛誉李白有“明月肺肠”了。

李白与月亮
邱云

古今文人骚士写月、颂月的诗文可谓浩若星汉。若论其成就,当首推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李白留给的后人的千余首诗歌中,直接或间接泳月的诗作竟有三百二十多首。月亮给了这位竺仙智慧、灵感和创作源泉,诗人笔下的“月”多具情态,令人遐思不已。

李白观月之细,举世的诗笔,描写出的月变化莫测,千姿百态。有明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有孤月:“千客此时徒极目,长渺孤月向谁明”;有秋月:“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有海月:“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有江月:“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有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有溪月:“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有边月:“边月随弓影,故霜拂剑花”。

李白写月之美,天下独步。月亮是他美好心灵的表露。“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月出峨眉照苍海,与人万里长相随”;“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跪进雕故饭,月光照素盘”等,这一首首月色美景,胜似一幅幅秀丽的图画。

李白天性孤傲,蔑视权贵;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因此,常借酒浇愁,对月抒怀。“水影弄月色,清光奈 愁何”,这是诗人纯洁、王瑕的心灵写照;“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凌”,这是诗人狂达、潇洒性格的表现;“众星青天罗,良者独有月”,这是诗人高洁、清谦心境的描述;“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是诗人怀才不遇,忧郁伤感的缩影;“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是诗人在抒发他的远大政治抱负和敢与权贵一较高低的豪迈气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嗜酒如命,澹泊仕途,笑傲江湖的真实表露。

李白更把月亮当做自己随身的伴侣和亲密无间的朋友。在《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中写道:“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当他得知好友王昌龄遭谗受贬时,满怀为挚友担忧之情写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最能表现他和明月亲密无间的佳作,应算《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兴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他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以极其丰满的想象力,把月亮与自己的身影凑合起来,绘成“三人”真是罕见。

李白给儿女取名也忘不了月亮,名曰:月奴和玻璃。就连李白之死,也相传他在酒醉之后,“入水捉月而死”。后人还为他绘下了《李白捉月图》。足见在后人心目中,李白的形象是和月亮连在一起的。

李白的一生,以他辉煌的诗歌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而在他诗中吟咏的明月,则具有浪漫的奇思异想和浓郁的感情色彩,构成丰富多彩的奇妙意象。
月亮是文人的理想国,月亮是文人的桃花源,月亮是文人心灵的图腾,月亮是文人永远的情人。 说月亮是一部中国人心灵的历史,也不过分。读了许多古人吟月的名诗佳句,我的心中就升起了古时的明月。
月亮是从《诗经》中升起来的。月照东山之上,一群青年男女在月光下唱着恋歌,一群奴隶在月光下艰辛地劳作。后来烟熏火燎,月光艰难地皎洁着,直至唐代,这轮月亮才丰满起来。唐朝是个到处都充溢着诗歌的朝代。这些诗歌不是宦官大夫的专利,不是皇室深宫的特产。在那个时代,迁客骚人、戍卒羁旅、渔夫樵子、歌伎闺女,大都能创作吟咏,他们对唐诗的痴迷绝不亚于代青年对港台流行歌曲的热情。�
唐诗大多都是些和月光交织在一起的文字。有些被晕黄的月笼着,有些被皎洁的月映着,有些被圆圆的月托着,有些被弯弯的月钩着……唐朝这些痴人啊,望着这月亮,想着这月亮,或悲或喜、亦哭亦笑,或吟啸抒怀,或黯然神伤,经意间,便创造了光耀整个唐朝的奇迹。
于是,唐朝的月和唐朝的诗交相辉映,月,便也染上了瑰丽缤纷的色彩,显得有几分神奇,几分玄妙。我也禁不住跟上这群痴人一起去探望。“今人不见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这样吗?不。借着唐诗的光辉,透过历史的尘烟,看唐朝的月亮仍是那样地真切!
唐朝是一个月亮的朝代。我总喜欢在唐诗中望李白的月亮。李白无语。“花间一壶酒,独斟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把整个月亮都装在酒壶里,他便拥有了一片宁静的天地。他的痛苦太多,他的心灵需要宁静的慰藉。李白的月亮是疯狂的,李白的月亮被他用酒灌得大醉。李白思念如水,在月光河中潺潺流过,盈过唐时金樽,那床前的月光至今醉人,故乡是月,乡情汩汩。李白把整个月亮都装在酒壶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的望月真的是心神若仙。李白还有一首《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双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从月亮的形状到月亮的神话传说,从儿童的视角与心理,写出了童真、童趣、童心。
李白的诗文中,月的形象明丽、亲切,情意深长。有美丽得令李白欲挂于东溪松的月:“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有秋天明丽清冷的峨眉山月:“峨眉山月半轮秋”,有给诗人美好的回忆的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可寄愁心的解意的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也有一往情深的山月:“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还有引发人生短暂,宇宙永恒,时空不可扭转的感叹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他慨叹人生苦短,韶光易逝,难以相伴永远运行不息的明月,只好让月光照在自己对对酒当歌及时行乐的金樽里面!
李白一生爱月亮,李白的月亮,也大多是他自己投影的化身。月亮里的嫦娥、玉兔、蟾蜍,也赋予了人的精神魂魄,因而,也就成为了鲜活的艺术形象了。李白一生政治上不得志,在贫病中死去,但他以杰出的诗歌创作,为自己树起了一座丰碑。他继承了屈原和庄子开拓的浪漫主义传统,反对齐梁柔靡诗风,在诗歌革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他的诗留传下来的近千首,各体皆备,都有脍炙人口的名篇,尤以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成就最大。其诗气象宏大,格调雄浑,感情豪迈,境界开阔,清新自然,余味无穷。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把中国诗歌艺术推向顶峰,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城市没有了月光,现代人的心灵里再没有一片纯净的月色了。然而我们不是依然对心中的那片净土一往情深吗?我们不是仍旧怀着一份月亮般的渴望吗?美好的东西只要有,哪怕是在遥不可及的天上,哪怕只在我们的心底。 多少帝王和百姓,多少辉煌和阴谋,多少爱情和仇恨都流水般逝去,唯有一轮明月朗照乾坤,禅一般静穆,佛一般永恒
第2个回答  2006-03-25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15、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1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1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2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2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2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对联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
2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2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2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
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
●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
●关于月亮,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义等故事。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四、我国古代关于月亮的富有幻想色彩的诗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屈原《楚辞·天问》)
(意思是:月亮具有什么特性,消亡了又再长起?那好处是什么,而抚育一个兔儿在怀里?)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十夜对月》)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梦天》)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问,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荡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如钩?(辛弃疾《木兰花慢》)
五、赏月佳对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南楼一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
●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
六、月亮的美称与雅号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从科学意义上讲并不存在“一个中国的月亮”,但正如华严经教义所谓“月印万川”,天上的月亮只有一轮,而映照在不同的山川河流就反映出不同的波光月影,因而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而深沉的文化内容,从而有了文化属性上的“中国月亮”。在月光世界里“中国人那根极轻妙,极高雅而又极为敏感的心弦,每每被温润晶莹流光迷离的月色轻轻拨响。一切的烦恼郁闷,一切的欢欣愉快,一切的人世忧患,一切的生死别离,仿佛往往是被月亮无端地招惹出来的,而人们种种飘渺幽约的心境,不但能够假月相证,而且能够在温婉宜人的月光世界中有响斯应”[1]。淡淡的月光世界不仅仅反映出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和意趣,也反映出中国文人的心象构成。

“天上月色能够移世界”,其实,月色在移动世界之际,首先移动的是人们的心灵世界。月在动,心亦在动,月随心动。李渔《闲情偶寄》中论述“中秋赏月”一折说:“同一月也,出于牛氏之口者,言之欢悦。出于伯喈之口者,字字凄凉”,究其原因“所言者月,所寓者心”。同是一轮明月,在李白笔下是“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月亮象征着雄心勃勃,生命盎然的盛唐气度;而在杜甫那里则成为“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江月》),显得那么苍老而疲惫。见到明月,范仲淹的感觉是“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思泪”,反映的是相思难耐怕见清辉的忧苦心境;王安石则抒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希冀着皓月当空,乘舟返乡的理想,洋溢着理想境界中的欣喜之情。即使是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里对月亮也有不同的理解,李白《古朗月行》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拟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将月比做“白玉盘”“瑶台镜”都是形象而贴切的比喻,不能说是不识月,只是此时诗人对月的理解已不是孩提时代的天真烂漫,在经历了人世的种种磨砺之后,此时他感受到的已是“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了,这种现象用欧阳修的诗说就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里很明白,动的是人之心境,与风月无关。

1、 月色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例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第》)、卢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明月。”(《晚次鄂州》)、陈后山:“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十五夜月》)、徐祯卿:“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月》)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是把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神秘相似物。这不正标志着在人们意识的深层,月亮总是母亲社会温馨与和谐的象征,因而每当人们浪迹天涯心灵孤寂之时,月亮便成为家园的精神寄托;月亮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这样又引发了亘古一月两地相思的主题。谢庄《月赋》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白居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八月十五夜禁中寓直寄元四稹》)、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表层结构上看这些诗无非是“我寄愁心与明月”的情怀,而其深层结构里月亮不正是和谐、温馨的体现吗?

2、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籍与解脱的心理。李商隐《无题》诗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诗句,“夜吟应觉月光寒”并不是月光真有冷暖之分,而是月亮构成了孤独与失意者的苦苦心理。因为月宫里还保存着女性遭到驱逐的凄凉忧伤的记忆,因此失意者站在月光下总是把月写成寒月、孤月、冷月。李白有诗谓“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商隐“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置身于月光下,遥想广寒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感慨相切合。《古诗十九首》有:“明月何皎皎,照我床罗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正因为月亮反映的孤独失意的意象,它才牵系着诗人嗟时伤悲的情怀,阮籍于月下“忧思独伤心”、杜甫在“秋月仍圆夜”而感叹“江村独老身”、连豪放旷达的苏东坡也写出了“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一弯残月,满怀孤寂,月下彷徨,忧苦之情不可遏止。最富有典型意义的是白居易的《中秋月》:“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生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月亮带着它凄冷忧戚的月光,对于失意者来说只能是“添愁益恨”,凄苦的月亮意象映照着凄苦彷徨者的心灵。

3、月亮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它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现实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成为一种飘逸的风范。李白《月下独酌》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月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此刻的月亮已不是一种纯然的客观事物,而是诗人自身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人格化身,诗人在摆脱了异化的束缚之后成为月的知己、月的伙伴。

中国人的人生观并不是一种科学的人生观,而是一种艺术的人生观,月亮作为一种物我两忘契合天机的神秘启示物,也参与了中国士大夫的人格塑造。“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是中国人神往的艺术境界。“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当士大夫经历了人生波折顿悟了人生禅机,便自然地走向那澄彻晶莹的月光世界里了,希冀着“抱明月而长终”,吟风啸月成为士大夫的努力追求的人格化身。

唐人刘禹锡诗谓:“扬州从事夜相寻,无限新诗月下吟”[2],中国文学的“无限新诗”,之所以常吟于月下,正在于月亮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月亮是中国文化的原始意象。当西方文化热恋着日神阿波罗时,我们的民族更钟情于朗朗明月。虽然我们的民族文化早期,也有过日神的崇拜,但随着后羿举起射日的神箭,也就射落了文化中的日神精神。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它启示着中国古老的哲学和艺术,即使在今天月亮意象仍然在艺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轮明月缺圆盈亏,历时邈远,汇聚着历史的烟尘,而中国人心灵中那轮艺术的明月却永远是月出皎兮。

明月一轮照千秋
——古代文人笔下的月
作者: 韶霁 发表时间 2005-06-20 10:27:42 人气:62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诗中,由于诗人巧妙地借用月光来表达远离家乡的游子思乡之情,因而唤起了广大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

月亮,古来有嫦娥、婵娟、玉兔、蟾宫、桂宫、广寒宫、清凉宫等美称,从古到今,历来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早在《诗经 陈风》中就有“月出”篇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将月色与美人并举,给月亮带来了美的神话。屈原在《离骚》中更是“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以风月为马,潇洒至极。到了“古诗十九首”,明月成了普通人倾吐人生悲欢的对象。“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是写一个闺中女子的深切相思。从这时起,月亮已是人们共同的精神“知音”,她静静地听着,以洁白的光辉抚慰尘世间受伤的心灵;她是一位圣洁的仙女,带给人生存的希望。人们望着一轮明月,往往浮想联翩,特别是唐宋赏月风气盛行起来后的中秋之夜,明月千里,月光如银,洒在田间、山野,山川、湖泊都笼罩在一片洁白的月光之中,文人墨客成群相邀,对月酌酒,酒酣而诗兴大发,留下许多咏月佳句。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气势何等豪迈;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则别具幽情;张祜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充满了思乡怀亲之情;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寄托了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怀念。他们望着玉盘般的明月,想起独在异乡的亲人、朋友,希望能在月下团圆,而客居他乡的游子,在皎皎的月夜又何尝不在思念家乡的一切?这正是:“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满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华岳影寒清露掌,海门风急白潮头。因君照我丹心事,减得愁人一夕愁。”

唐朝吟月诗众,宋代咏月词多。古往今来的吟月高手,首推斗酒诗百篇的酒神、诗仙李白,他写下的咏月诗可谓千古绝唱。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等句,把月夜描写得如此多姿多彩,浪漫可爱。诗人似乎很偏爱月亮,如醉如痴地迷着月亮,孤独寂寞时,每每举杯,首先想到的就是月仙:“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人生的孤独中,唯有明月是如此善解人意,那么就请她下来与我共饮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遥望着皎洁的月亮,诗人想到那里一定是一座冰清玉洁的宫殿,里面住着俊美飘逸的人群,那里不容许污浊,那里的人都一片“冰心”。我们的诗人兴奋了,他要去追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对待友人,除了借酒表情外,诗人还把一片赤诚与明月并举,赠给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嗜酒恋月简直到了贪婪的地步,不仅可以为酒而“天子呼来不上船”,对月也要向天公强行赊取,“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且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酒与月成了李白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真是难以想象倘若离了酒与月,我们的诗人将怎样生活?

宋代的苏轼是继李白之后的又一个写月高手,虽然他的吟月诗文不及李白繁多,但仅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可见其不凡的气势,也许正是他继承了李白的浪漫品格,才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不仅如此,苏轼还多次在月明之夜,邀约友人泛舟赤壁怀古,“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慨叹。在中国文学史上,正是李白和苏轼,一个用诗,一个用词,造就了不朽的月神,他们是月神最伟大的崇拜者。唐朝另一著名诗人,号称诗魔的王维,也堪称写月高手,他不仅山水诗写得空灵优美,边塞诗慷慨悠长,其送别诗更是如歌如乐,简直是千古绝唱。他笔下的月亮,表达出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禅意。请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何等的幽静空灵,没有诗人心灵的旷达、超然,怎能写出如此恬静的诗句?再看《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人独坐竹林,已为超世,琴音悠扬,是生命的歌唱,永恒的生命息息相通,于是一轮皓月姗姗而来,把为知音,人与月共悠远。再看一首《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不管是花落还是鸟鸣,也不论是月出还是山空,生命都自自然然地存在着,生而复灭,灭而复得,彼此心心相映,读来肺腑清澈,已入玲珑世界。禅宗的最高境界是“无我之境”,“我”之生命完全融入宇宙大生命的流动中,无可分辨,同归永远,王维的诗所表达的就是这种境界。

纵观古代文人笔下的月亮,其用意大致有四:其一是把月亮比作美人,如前面已提到的《诗经 陈风》“月出”篇,民间称月亮为嫦娥、阿里山姑娘,就是通过一些传说故事把月亮想象为一位美丽的仙女,月明之夜,人们望着天上的上轮皓月,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想象。其二是用月亮来表达一种浪漫情怀,这好象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专利。他在很多诗中,通过想象、夸张等手法,简直可以随心所欲地与月交流。在诗人的笔下,他可悠闲地与月对话(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邀月共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或随意向天空借来月光(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且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或将明月作为礼物,赠送给远方的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兴致所至,甚至可上九天揽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你看这是何等的浪漫?除了我们的诗仙,还有谁能做到?其三是表达思乡之情。在月明之夜,人们望着空中如水似银的月亮,不觉就想到远在异乡的亲友,流落在外的游子也很容易思念家乡,这类诗中最著名的还是首推李白的《静夜思》。此外,张祜“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其四是作为一种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心情,如北朝民歌《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表现的都是边塞地区那种艰苦的征战环境。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则是通过月夜荷锄归来,表达诗人归隐生活的怡然自得和异常闲适的心境。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都是表现月夜的幽静、空灵,向人传达出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禅意。陆游《游山西村》“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王安石《船泊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出诗人异常兴奋愉快的心情。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则借一弯残月表达词人身陷囹圄的愁绪;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给人也是一种惆怅思绪。把月亮作为一种环境来描写的诗句很多,如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曹丕《短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阮籍《咏怀诗》“簿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沈佺期《独不见》“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句均是。

月亮,你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你是诗人墨客永远歌咏的对象,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让我们追随古人的脚步,相约举杯于皓月当空之夜,共赏一轮明月,感受古人的情怀吧。
第3个回答  2006-04-04
月饼

中国节日食品 。
古代月饼为中秋节所食 ,
取团圆之意。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开始有“月饼”的记载。明代已流行于民间。清代已有详细记述月饼制作方法的书籍。月饼制法,以水油面团或酥油面团摘剂作皮,内包馅成扁圆形生胚,再入模具压使表面呈凸凹花纹,经烘烤成熟后食用。其皮因制酥法多种,有多样酥皮;其馅因用枣泥或五仁、豆沙、松仁、火腿及香料,而成多种不同风味的馅心。以广式月饼、苏式月饼、京式月饼最有名。此外,椒葱月饼(江西)、薄酥月饼(湖南)、冬瓜月饼(四川)、水晶月饼(陕西)、三白月饼(黑龙江)、海味月饼(山东)、鸡丝月饼(清真式)等,也是名品。

月老

中国 民 间神 话传说中 专司婚 姻 之神 。
又称月下老人。据说月老手执一书,书中记有天下男女姻缘;随身一袋,内装红线以系夫妇之足,此即为俗语“千里姻缘一线牵”的出处。月老今已成为媒人的代称。

《月月小说》

中国近代小说期刊 。月刊 。 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月于上海创刊,至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停刊,共出24期。吴趼人任总撰述,周桂笙任总译述。《月月小说》的宗旨在借小说宣传教育之力改良社会,开通民智,佐群治之进化。认为小说所写的内容便于读者记忆,易于增进读者知识。但小说不仅是游戏笔墨,而实寓教育意义于其中。序文特别强调历史的重要,认为历史著作不仅记其事实而且有旌善惩恶的意义。月刊选载的一些重要小说大体体现上述宗旨。《月月小说》刊载的小说分撰著与译著两大类。撰著以吴趼人创作居多,译著以周桂笙译述较多。撰著分长篇与短篇。长篇按内容性质细分门类,有历史小说、哲理小说、理想小说、社会小说、侦探小说、写情小说等不下20种。短篇小说不分门类,提倡短篇小说是本刊一大特色,共刊载20余篇。译著中以侦探小说、虚无党小说为多。此外,还辟有栏目专载笔记小说。除小说作品外 ,月刊亦载小说理论文章 ,兼及戏剧 、弹词、诗词等。

中秋节

中国汉族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从时序上看 ,八月是作物 收获季 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 。是日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 ,献月饼 、 瓜果以祭月 ,古风延续至今。傣、苗、白、哈尼、纳西、蒙古、瑶、布依等少数民族中亦甚流行。
第4个回答  2006-03-29
我给你些最实用的:
对于月亮,最大最古老的一项活动就是祭月,从商周时期,那时的人就开始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古时人们相信有月神“常羲”和日神“羲和”之说,所以逢春祭日,秋祭月。
每逢中秋夜都要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如果你要关于月的诗词,我这里有比他们多十倍的资料,要的话加我QQ:535926844

中国文人与月亮的有关故事
有一种民间传说,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传说唐朝大诗人李太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独自坐在酒楼上赏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赋。李太白生平最喜爱月亮,说月亮又干净又好看。这天晚上,他抬头看...

中国古代诗人中最常写月亮的有哪些?
李白的诗篇洒满星河:床前明月光,照亮了思乡的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份孤独又何尝不是浪漫。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他独步在壮丽的月色中。王维的松月共长夜: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松间的对话,如画般宁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自然与月光的和谐旋律。杜甫的月映万里:露从今...

中国文人与月亮的有关故事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

月在古代诗人眼中是怎样的
中国文人心中的月亮情结 从科学意义上讲并不存在“一个中国的月亮”,但正如华严经教义所谓“月印万川”,天上的月亮只有一轮,而映照在不同的山川河流就反映出不同的波光月影,因而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而深沉的文化内容,从而有了文...

关于月亮的传说有哪些呢?
玉兔捣药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个经典故事。根据《董逃行》等文献记载,月亮中有一只洁白如玉的兔子,名叫玉兔。它拿着玉杵,跪地捣药,制成蛤蟆丸,据说服用这些药丸可以长生不老。玉兔因此成为了月亮的象征,常被文人用于诗作中,用以代指月亮。4. 天狗吃月亮 “天狗吃月亮”实际上是指月食这一天文现象...

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象有哪些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在古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人特别是诗人对月亮有一种独特的情感,他们对月的惊叹和对月的深情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形成了中国人一种独特的月亮情结。看到月亮就会触发他们的心弦,牵动他们的情思,勾起他们的遐想。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主要有:离别...

月亮在文学中一般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月亮也是思念之情的象征,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月亮成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代表。身在他乡的文人墨客常用月亮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如李白的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种情感在诗歌中得以深沉而细腻地表达。月亮在富有哲学意义的诗歌中,象征着恒久不变的客观规律。例如,“人生代代无穷已...

有关月亮的古代故事
古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阿蒂米斯(Artemis)。她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妹妹,非常漂亮,同时也是个很厉害的弓箭手,掌管着狩猎,身边常伴着她心爱的弓箭和猎犬。每天她驾着银色的马车在夜空中奔驰,代表了夜间的一起——寒冷、寂寞、以及亡灵的道路。她还是未婚少女的守护神——她自己也是终身未婚,这里面还有个...

月亮的传说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关于月亮的故事数不胜数。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

中国现代文人笔下的月亮
风景依稀似去年。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李白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杂曲二首 王筠 鸟还夜已逼, 虫飞晓尚赊。 桂月徒留影, 兰灯空结花。 月明如水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