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植物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主要区别和两者的关系

如题所述

侵染性病害
由微生物侵染而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由于侵染源的不同,又可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性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等多种类型。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的环节: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对寄主进行侵染活动(初侵染病程)。由于初侵染的成功,病原物数量得到扩大,并在适当的条件下传播(气流传播、水传播、昆虫传播以及人为传播)开来,进行不断的再浸染,使病害不断扩展。由于寄主组织死亡或进入休眠,病原物随之进入越冬阶段,病害处于休眠状态。到次年开春时,病原物从其越冬场所经新一轮传播再对寄主植物进行新的侵染。这就是侵染性病害的一个侵染循环。

非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因子引起的病害,如营养、水分、温度、光照、和有毒物质等,阻碍植株的正常生长而出现不同病症。这些由环境条件不适而引起的果树病害不能相互传染,故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这类病害主要包括缺镁症、缺锰症、缺锌症、缺铁症、缺钙症、缺钾症、缺铜症、缺硼症等。

  1、缺镁症 常在酸性土及轻沙土的果园发生。主要发生在老叶上,尤其以挂果多的老年树,其结果母枝的老叶为甚。最初表现为老叶顶端及两侧的叶片出现轻微的黄化,主脉附近少许叶片呈绿色,严重时仅叶片主脉基部呈楔形绿色区、其余部分黄化,甚至全叶黄化,提早脱落,新梢不能正常转绿。防治方法:

  (1)在酸性土壤,按1吨/公顷或1-2公斤/株的用量增施钙镁磷肥。

  (2)在各次新梢抽发前及叶片转绿前分别喷1次0.5%硫酸镁或硝酸镁肥,或每株施100克硫酸镁。

  2、缺锰症 常在酸性土和砂质土的果园发生。发病初期叶片黄化症状与缺锌相似,且缺铁症状常隐藏于缺锰症,因此缺锰症不易判断,常被误为缺锌症。缺锰症黄化程度较轻,主、侧、细叶脉附近叶肉多不黄化,且新梢叶片大小正常。防治方法:

  (1)叶面喷施0.3%硫酸锰,或0.0 5%高锰酸钾,或0.3%硫酸锰加0.1%熟石灰。

  (2)需施用石灰调整土壤至微酸性,并在树盘内株施50-100 克硫酸锰。

   3、缺锌症 常在酸性砂质土及轻沙土的果园发生。新生老熟叶片的叶肉先出现淡绿色或黄色斑点,发病的新梢叶片比正常叶片明显小且窄,新梢节间缩短,小枝顶枯,果实偏小、僵硬,汁少味淡。防治方法:

  (1)在新梢抽出1/3-1/2 时和叶片转绿前,叶面各喷1次0.2%硫酸锌+0.1 %熟石灰,或在春芽萌发前1个月用3%硫酸锌注射树干。

  (2)施用石灰调整土壤至微酸性,并可在树盘内株施100-150 克硫酸锌。

  4、缺铁症 常在碳酸钙或碳酸盐过多的碱性土壤的果园发生。初期新梢顶叶呈淡绿色,进而叶脉间的叶肉黄化,仅叶脉网状绿色,叶片失绿黄化失去光泽,与严重缺氮症相似,但同树老叶仍为正常绿色。叶片早落,果实变小,幼果果皮绿色变淡。防治方法:

  (1)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是解决缺铁症的有效措施。

  (2)发病初期,喷0.2%硫酸亚铁加0.1%柠檬酸液,或加0.3%柠檬铁铵有一定效果。

  (3)在紫色土中施入硫磺粉,也可促进根系对铁的吸收。
 
  5、缺钙症 常在酸性土和砂质土的果园发生。新梢幼叶先出现症状,嫩叶的叶缘处先产生黄色或黄白色;主、侧脉间及叶缘黄化,但主、侧脉及附近叶肉绿色,叶面黄化产生枯斑,嫩叶窄小黄化,不久脱落。严重枝条端部枯死,生理落果严重。病果小而畸形。土壤中大量施用酸性化肥或土壤中钾、硼元素含量过多,在干旱时造成元素不均衡,易诱发缺钙症。防治方法:

  (1)合理施肥,多施有机肥料,少施含氮和钾的酸性化肥;酸性土壤施用500-800 公斤/公顷的石灰来调节土壤酸度。

  (2)喷施钙肥,刚出现症状时在新叶期树冠上喷施0.3%磷酸氢钙或硝酸钙溶液。

  6、缺钾症 常在砂质土或有机质少的土壤的果园发生。发病初期,在老叶叶尖和上部叶缘开始发黄,逐步向叶片中部发展。叶片卷曲畸形,新梢长势弱,果小而皮厚,味淡而酸。防治方法:

  (1)增施有机肥和复合肥,实行配方施肥。

  (2)生长期用喷施0.5%硫酸钾数次,或冬季、初春每株根施硫酸钾120-150 克。

  7、缺硼症 多在土壤含钙过多或施石灰过多的果园发生。发病嫩叶上产生不规则的黄色水渍状斑点,叶小畸形,老熟叶片叶脉肿大,主侧脉木栓化,叶尖向内卷曲,易脱落,枝条干枯;幼果皮出现白色条斑,果变形、小而坚硬、皮厚汁少,严重时大量落果。防治方法:

  (1)施用含硼较高的草木灰或种植绿肥(如藿香蓟)。

  (2)在花期、幼果期喷施1-2次0.2%硼砂或硼酸来防治。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简述植物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主要区别和两者的关系
非侵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因子引起的病害,如营养、水分、温度、光照、和有毒物质等,阻碍植株的正常生长而出现不同病症。这些由环境条件不适而引起的果树病害不能相互传染,故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这类病害主要包括缺镁症、缺锰症、缺锌症、缺铁症、缺钙症、缺钾症、缺铜症、缺硼症等。1...

简述植物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主要区别和两者的关系?
它和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在于无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不同的个体间不能互相传染,所以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环境中的不适宜因素主要分为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两大类。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虽然不属于环境因子,但由于无侵染性,也属于非侵染性病害。不适宜的物理因素主要...

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有什么样的关系?
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关系密切。非侵染性病害可能诱发或加重侵染性病害的发生。非侵染性病害使植物抗病性降低,利于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苹果在发生冻害后,常导致腐烂病大发生,先旱后涝导致苹果裂果后常发生霉烂病、霉心病;早春西葫芦受低温或冻害后,极易发生花腐病或果腐病;辣椒果实发生了日烧...

如何区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1、侵染源不同 非侵染性病害由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非生物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植物病害。侵染性病害为由微生物侵染而引起的病害。2、传染性不同 侵染性病害能够传染,非侵染性病害因不能传染,也称非传染性病害。3、非侵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因子引起的病害,如营养、水分、温度、光照、和有毒物质...

什么叫林木的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二者有何区别和联系?
林木的非传染性病害不仅直接造成严重损失,而且是许多侵染性病害的先驱。如土壤高温对幼苗根茎部的灼伤伤口,是茎腐病侵入的主要途径。落叶松受霜害后,形成层的活力减弱,降低了抗病力,有利于溃疡病的发生。在我国北方,旱害和冻害都会削弱杨树对腐烂病的抗力。所以,有些情况下,防止了非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有哪些不同
1、突发性。侵染性病害病程较长,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要在组织内部才能看到,多数线虫病害侵害根部,要挖取根系仔细寻找。非侵染性病害即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突然发生,病程较短。从病植物上看不到任何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2、普遍性。侵染性病害只开始在少数植株上发生,而不会在同一...

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的异比较
一般来说,侵染性病害会有比较明显的病征,比如说细菌性病害危害部位会有菌脓或者腐烂的粘液,真菌性病害表面一般有霉状或者粉状,而病毒性病害会有叶片皱缩或扭曲;而生理性病害跟侵染性病害不同的是:生理性病害一般是大面积发生的,整体表现为生长受阻 ...

侵染性与非侵染病害区别与联系
1、区别:病原体作用部位不同。非侵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在宿主体内分泌毒素或过敏原物质,引起免疫反应,使患者出现相应的疾病表现。而侵染性疾病则是由病原体侵犯宿主体内的细胞或组织,直接引起细胞、组织的病变和症状。2、联系: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危害。非侵染性疾病和侵染性疾病都可能严重危害人体...

什么是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能互相传染,有侵染过程,又称为传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不能互相传染,没有侵染过程,又称为生理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的非生物因素有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小叶病、黄叶病、缩果病、芽枯病、粗皮病等)、水分供应失调(旱害或涝灾)、...

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在发生特点有什么不同?
非侵染性病害:从病植物上看不到任何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的病害;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侵染程序一般分为3个时期:①侵入期。从病原物接触寄主到与寄主植物建立营养或寄生关系的一段时间。②潜育期。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的一段时间。潜育期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