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菩提树下怎么证悟的

佛陀之前跟外道修行四禅八定,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发现方向错误又不修了,然后在菩提树下坐了49天,就成佛了。 我很奇怪: 1.佛陀在菩提树下是用什么法门成佛的?是不是还是四禅八定呢,还是止观? 2.四禅八定既然是外道,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要学?不是说方向错误吗? 3.佛陀没告诉我们他老人家究竟是怎么样在49天之内悟道的,否则我们也不用学那么久都不成就了,把他老人家的方法照搬就得了吗,为什么他不说呢?

证悟是第六识触证第八识。禅宗叫“开悟明心”。佛经中的说法是:“般若正观现前”。
从皈依三宝发愿成佛开始,到究竟佛地,一共有52位阶,时间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开悟明心处于第17阶,时间大约是七分之一。
为什么必须开悟明心呢?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过:“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因为在识得本心之前,学佛是可能转退的:这一世修的很好,下一世却可能堕地狱。如是进退无常。我们无始劫以来,就是这样在六道中轮回不已。或得四禅八定生于诸天,或诽谤正法而堕地狱。
如果开悟明心,最大的好处就是“永不转退”:可以在人天往返的过程中不断进修。一步一步走向究竟佛位。
如果开悟明心,就能亲自观察到“诸法实相”,凡夫对事物的不如实的看法就能消除。如《楞严经》所说:“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这个法身,即是开悟明心所明之心,即是第八识如来藏,一切有情本自具足)。
如果开悟明心,就能看得懂绝大部分般若经典和禅宗公案。就会感受到佛说、祖师说的亲切。无始劫以来第一次发起般若智慧。
如果开悟明心,就能“打破无始无明”:无始劫以来第一次感受到无始无明,可以从如来藏(真心)入手,一分一分修除尘沙惑。修除一分,这一分烦恼就永远不会再沾染,是为“实修”。
如果开悟明心,就能依真心修行。布施一钱,超过凡夫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如是乃至,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波罗蜜尽成实修。所作所为,非有作非无作。皆是真实功德。
如果开悟明心,则不疑诸方:诸方大师一言一行,落在何处?是否真悟?皆能一眼辨别。
如果开悟明心,不再拘泥于戒相,而是“道共戒”。
如果开悟明心,现观罪障虚妄无常,无作者,无受者。是为“实相忏悔”。如山罪障,顿时消除。
以上是末学所能举出的开悟明心的功德受用。尚有许多难以赘述。

菩萨悟后,生生世世不入无余涅槃。生生世世度生无尽。这样,每一世都要“例行手续”:再开悟一遍。除非三地满心,永离胎昧之后。往昔所证才无需再证。而此证悟,亦非明心一种,还有“眼见佛性”(破重关);深入意根与如来藏的微妙运作(破牢关),以及每上一个位阶都要满足的功德与证量。此外,还有“转识成智”的问题:下中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以及成佛时才能发起的“成所作智”“大圆镜智”。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超凡入圣”的那一关:触证第八识:明心。

最后身菩萨,圆满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证量与佛等同,住兜率陀天内院,观察世间众生因缘成熟而成佛出世。出世之后,为示现“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因此故意示现为普通人。示现出家修道、成道、说法、入灭。并非49天而能成佛。
菩提树下之悟,是发起上品“成所作智”“大圆镜智”。此一悟,与一切菩萨之悟都不同。

在凡夫位,应当寻求打破无始无明,永不转退,发起般若智慧的第一次开悟:明心。而不是去问:“佛是怎么悟的?我要怎样才能想佛那样去悟?”,毕竟过于遥远。

至于开悟明心的问题。如前述,是菩萨52位阶的第17阶。如果前面16阶尚未圆满。则如《楞严经》所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世间语则是:“欲速则不达”。因此,一切凡夫需要从皈依三宝、发菩提心,进入菩萨最初的位阶:“初信位”,而后一步一步增上。如果没有皈依发心,没有积累足够的定力、慧力、福德、绝无开悟明心的可能。

若是定力、慧力、福德具足,圆满或是接近第16位阶。善知识一举手一投足都可能令学人悟入。八万四千法门,每一门都可以悟入。

一切果证,因慧而得,不因定得。四禅八定,是“共于外道”之法,若专修禅定,既不涉及解脱生死,亦不涉及开悟明心入大乘门。《优婆塞戒经》云:“诸外道等,获得非想非非想定,寿命无量劫,若不得解脱分法,应观是人为地狱人!”。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事释迦牟尼佛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4
  乔达摩·悉达多王子离家后四处蛮有,跟随数论派先驱阿逻逻加罗摩和郁陀加罗摩子学习禅定。数月之后,王子觉得难以得到解脱,开始尝试严格的苦行来发现真理。据说,当时王子认为人身需要苦行,脱离体液才能悟出真理,如同摩擦湿木头不会生活一样,开始逐渐减少饮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后来每七天进餐一次。身着鹿皮、书皮,谁在鹿粪与牛粪或荆棘丛中,六年后,形同枯木。在求解脱无效的情况下,开始净身进食,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现在的菩提迦耶,坐在毕钵罗树下面沉思默想,后来这树被称为菩提树,整整七天七夜,觉悟出“四谛”的真理,觉悟成佛。
  佛陀本指释迦牟尼,后演为觉悟真理者之总称。
第2个回答  2013-03-25
阿弥陀佛,您好。

师兄你这些问题问的真好,很有意义。

佛出现在世间示现八相成道,做出种种榜样,功名富贵都有,修行世间四禅八定,世间人都会的佛都学过,这样的示现就是为了教化机缘成熟的众生,让众生深深相信,而不会让别人怀疑佛只会说佛法、而对于其他的东西一无所知、你的教诲也只是自高自大而已,佛自己以身作则的行持,那让众生无有疑虑,并且帮助机缘不深的众生增加善根,接引其他众生入佛道。

现在正式回答师兄的问题:

1、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是示现成佛,他无量劫以前就成佛了,这次来地球是表演成佛的(之后有佛经为据,师兄不要怀疑),如果问释迦牟尼佛最初是如何成佛,那就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之后有佛经为据,师兄不要怀疑)。

2、众生根性不同,所以爱乐就不同,对于需要大根性的法门,小根性的人是不能接受(譬如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给他初中、高中的课程,他就没有受益处),所以修行五戒十善、四禅八定,来生能在人天善道总比在三恶道好。

3、佛陀已经告诉了他是如何成道的,就在佛经里。佛说法四十九年,就是一步步把我们导引到佛道,中间讲其他经典过程中,还无数次的或明或暗的告诉众生要念佛,尤其是无量寿经,多次在不同宣讲。“诸佛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佛出世在世间的目的,就是希望众生都能像他一样,那是最彻底的究竟离苦得乐。可是对于佛说的捷径念佛法门,并不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以为成佛哪有那么容易呀,非要走山路十八弯,不走捷径,那也是没办法的,各人因缘不同。
----------------------------------------------------------------------------------------------------------------------
《佛说阿弥陀经》(节选):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佛在此处说了真话,“行此难事”就是指念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成佛,“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佛将此念佛成佛的捷径法门介绍给众生,“是为甚难”是真的很难,因为太难相信了,一般的人哪里会觉得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能成佛???

《妙法莲华经》(节选):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 引导于众生 说佛智慧故 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 终不以小乘 济度于众生

“‘诸善男子,于是中间,我说燃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别。诸善男子,若有众生、来至我所,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亦复现言、当入涅槃,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发欢喜心。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三请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谛听,如来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3-24
楼主,释迦摩尼不是49天证道,而是7天。禅宗有句专业术语,叫作"打七"。意思是下定决心,在七天之内打坐,势必开悟。否则就不起来了。
之所以选"7"这个数字,是因为佛学中相信,7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单位,任何事物,都是以七小时,七天,七周,七个月,或者七年为单位进行变化的。
释迦摩尼在去到菩提树下之前,除了学非想非非想定和止念花了6年,还独自到山里修苦行休了4年。虽然最后他说"苦行非道也",但还是在10年其间积累了许多实际的基本功。没有这些基本功,佛根本无法在7天内证道。
佛崽说得没错,佛在这七天里,每天开一个神通,六通之后,最后一晚,他夜观漫天繁星,陡然悟出了最后的成佛之道。从此成佛。
第4个回答  2013-03-24
谁说的四禅八定是外道的,四禅八定是修行的共法,
不管佛教还是其他宗派都有修的

佛陀并不是在49天内证悟成佛的,
实则他无量劫前已成佛
修行有两个阿僧岂(大劫)之久。

成佛的方法都在那里,佛陀都开示出来了,
只要我们依教奉行,是一定能成佛的

佛陀在菩提树下怎么证悟的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超凡入圣”的那一关:触证第八识:明心。最后身菩萨,圆满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证量与佛等同,住兜率陀天内院,观察世间众生因缘成熟而成佛出世。出世之后,为示现“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因此故意示现为普通人。示现出家修道、成道、说法、入灭。并非49天而能成佛。菩提树下之...

佛祖在菩提树下参悟到了什么?
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升座之后即圆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跃天地,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众生脱离苦海的就称为菩萨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

佛陀在菩提树下究竟证悟了什么?为何发生六种震动
佛陀所证悟的是什么道理?现简单地将之分为四点来说明,但实际上真正的证语是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的,只能通过实修实证去证得: 一、佛陀感到过去的人和事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历史上的种种都历历如绘地展示在眼前,过去、现在、未来,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三个阶段,时光流年,被一条细长 的环索,绵绵密密的联缀在一起,...

请问施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得什么了?详细些
他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经过长时间的思索,进入一种“明白”或“醒悟”状态,达到“既不知道满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况,似乎错误消失,智慧涌现,黑暗过去,光明到来。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升...

乔达摩 悉达多在菩提树下究竟悟出了什么?
来到伽耶山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东向端身正坐,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他在树下静坐49天,以超凡悟性克服了内外的种种“魔障”。彻见自己本来面目,止息一切妄想无明,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观缘起法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

佛陀在菩提树下究竟证悟了什么?为何发生六种震动
身着鹿皮、书皮,谁在鹿粪与牛粪或荆棘丛中,六年后,形同枯木。在求解脱无效的情况下,开始净身进食,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现在的菩提迦耶,坐在毕钵罗树下面沉思默想,后来这树被称为菩提树,整整七天七夜,觉悟出“四谛”的真理,觉悟成佛。佛陀本指释迦牟尼,后演为觉悟真理者之总称。

菩提树下
是佛陀证悟成佛的地方。相传佛陀在离开王宫后,不断寻找解脱和智慧的方法,在菩提树下打坐苦修了六年,最终于冥想时证悟,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成为佛陀。因此,菩提树下成为了佛教信仰中的重要地点,被认为是连接人类和佛法的一条桥梁。此外,菩提树下也是佛教修行者的聚会地点,寻求更深的禅悟和智慧。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佛陀所证悟的是:“我现在知道的和世间上的人所知道的不一样:我认为美好的,他们认为不好,我认为道是至真至贵的,而众生畏苦裹足不前;我体悟到欲念的痛苦,而众生贪爱趋之若鹜。”一切的生命皆由如来藏中所引发,菩提种中所生,即众生,因为万物一体,佛陀由于证悟了实相,因此兴起大慈悲心、...

学佛释疑──佛陀真的是靠打坐见法悟道吗
打坐 只是禅定修行的一种身体上的姿势选择 禅定也不是非要打坐才能修 只是这种打坐的方式 有助于收摄心神 于禅定有义 佛陀见道 源于福慧圆满无漏 于四圣谛 苦集灭道 证解脱法 是于戒定慧无漏成就 永断贪嗔痴 是出世间菩提觉法 推荐可以先看一看 佛教的阿含经系 有悟慈法师讲解版更好 ...

在公元前那么落后的条件下,释迦牟尼是通过什么方式无所不知的?
他是自觉自悟,凭自己的智慧另辟蹊径而成为先知的。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山附近的菩提伽叶,在一株菩提树下铺草而坐,发誓“不成正等正觉,不起于此座!”然后自调身心,深入禅定,在第四禅的寂静澄澈心中,用“缘起”的智慧观察研析生死苦恼的因因果果,观察禅定中所发宿命、天眼、他心等神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