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介绍一些关于杜甫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资料。万分感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9-06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第2个回答  2006-03-27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译文:
我在边远的四川忽然听到唐王朝军队先后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消息,激动的眼泪都沾满了衣裳。回头再看妻子儿子脸上哪里还见愁容,此时我也无心看书急着回家。在这草木茂盛、阳光明媚的春天,我可以放声歌唱,开怀饮酒,和家人踏上还乡的路程。我由水路经过巴峡再穿过巫峡,到了襄阳再走就是家乡洛阳了。

中心:
诗中刻画了诗人长期饱受战乱痛苦,突然听到胜利的消息是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03-27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寓居在梓
州(今四川省三台县)时所作。这年正月,安史叛军
头子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持续七年之久的
安史之乱暂告结束,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携家带
眷流落在梓州的杜甫,听到唐军的胜利消息,喜不自
禁,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
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开门见山,诗情激荡。“剑
外”点明听到喜讯的地点。“忽传”“初闻”表明喜讯
来得突然,也表明喜之“惊”,“收蓟北”直接写出是
什么样的喜讯。一个“忽”字,将惊喜之情溢于纸上,
同时又将“剑外”“ 蓟北”相隔千里的两地连接在一
起,把人们奔走相告飞快地传递喜讯的情态和气势都
融于字里行间。
杜甫在国家的动乱中,颠沛流离,饱受忧患,无
时不在渴望着叛乱的平定 。“初闻涕泪满衣裳”呢?
一个“满”字,将诗人百感交集,喜泪纵横的状貌真
实而细致地描摹出来。不是半生坎坷,饱经沧桑的人,
怎会如此“泪满”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如狂”是继表现
闻听喜讯后的情景。初闻时的喜悦,还没有来得及有
更多地体会,在惊喜之中已是涕泪纵横。这是感情的
第一次爆发,“喜”情还多在“ 惊”情之中。回过头
来看看妻子儿女,她们脸上平日的愁云,早已烟消云
散,呈现出一片欢乐的情态。这就不能不使诗人想到,
平日患难与共的妻子儿女,几年来与自己一样遭受过
多少战乱之苦,忍受了多少忧愁的折磨。如今也都转
忧为喜,这就更使诗人喜上加喜,以致顾不得看书了,
胡乱地把书收拾一下,就手舞足蹈起来,一个“狂”
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喜态,这是诗人喜
悦感情的第二次爆发。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人
喜悦感情的第三次爆发。诗人象小孩子一样欢乐得手
舞足蹈还不能表达自己的喜悦,还需要“放歌纵酒”
才能把喜情抒尽 。’白日放歌 ”纵酒 ,不是借酒浇
愁,而是以酒助兴;今日之高歌,不是长歌当哭,而
是快乐地欢唱 。他恨不能立即归去,“即从巴峡穿巫
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正是诗人归心似箭的心理写照。
“ 穿”“下”二字,贴切、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想象中
在险峡中穿行疾驶与出峡后顺流而下的畅快之情。
这首抒情诗,抒发了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消息
后的极度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
生活得到安定的热烈感情 。 诗中突出地抒发了一个
“喜”字 ,从闻喜讯,到流喜泪、观喜容、呈喜态、
唱喜歌、思喜归,无处不喜 。
杜甫的诗一向以“沉郁顿挫”著称,这首诗却一
反往日的风格,而以爽朗明快取胜。八句诗似脱口而
出,水到渠成,极其欢欣鼓舞,轻快跳宕。因此清人
孙沫评这首诗说 :“一气旋折,八句如一句,而开合
动荡,元气浑然,自是神来之作。”除第一句叙事外,
这首诗后七句全是抒情;除前两句不对仗,后六句全
对仗。这种内容与形式毫无拘束地完美结合,更加增
强了诗的感染力。
第4个回答  2006-03-27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谁能给我介绍一些关于杜甫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资料...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

杜甫生平介绍
代宗庆德元年,杜甫五十二岁,於梓州听说唐军已收复河南河北,非常兴奋,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声泪俱下,喜极而泣,乱世离乡终有天下太平可携眷回乡之时。但是杜甫回洛阳的心愿仍未实现,因为当时中原虽复,但回纥气焰高涨在洛阳长安任意横行。 故乡归不得,成都乱后又无所依靠,只得继续留在梓州。梓州当时是东...

杜甫的故事,急~~~10个
《新唐诗》本传说杜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 ”仕途上,杜甫也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他自己耽误了。公元755年,四十四岁的杜甫忽然收到朝廷的一份委任状,要他去当河西县尉,主要任务是征收赋税,追捕盗贼,而且河西荒凉偏僻,杜甫觉得太苦,不肯上任。后来也不知道是谁帮了他的忙,进行了通融,朝廷转而让...

谁知道李白,杜甫的有关故事?
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 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 并让他参加了幕府. 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 为宋写过一些文表, 并跟随他到了武昌. 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 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 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但不知什么原因, 后来不但未见任用, 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梓潼), 完全出乎意...

杜甫的诗
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

杜甫的爱国诗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

杜甫的资料哦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题解】见《杜工部集》。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兵败,自缢于林中,其将田承嗣,李怀仙皆举地降。至此,河南、河北地区相继收复。时杜甫寓居梓州(今四川三台),乃作此诗。河南河北,指今洛阳一带及河北北部。【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

杜甫的平生事迹,一生的政治抱负
《草堂即事》《绝句二首》《绝句四首》《戏作花卿歌》《望岳》《酬高使君相赠》《春日江村五首》《春水生二绝》《绝句六首》《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兖州城楼》《登楼》《月夜》《潼关吏》《新安吏》《...

杜甫李白的辩论赛 急急急!!!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整首诗洋溢出来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平定时。诗人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初闻的激动,到放歌纵酒庆祝,正是诗人有那种爱国之情,才会...

诗人杜甫的轶事
缓缓移到伊洛河的下游,在黄河南岸巩县城东的瑶湾村,一个新的生命伴随哭声而降临.像每个新生儿一样,光赤而稚嫩的身子偎依在母亲怀中,贪婪地吸吮着乳汁.他的父母,亲戚以及前来祝贺的人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个普普通通的幼儿,将会成为照耀中国诗坛的一颗万古璀璨的巨星.他就是——杜甫....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