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魏延“脑后有反骨”吗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长沙太守韩玄欲杀老将黄忠时,“忽然一将挥刀杀入,砍死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大喊大叫者就是魏延。入长沙后“玄德待黄忠甚厚。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玄德惊问其故。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后患。’”魏延脑后有反骨之说便由此传开。
魏延“面如重枣,目若朗星。”可以说是相貌堂堂。纵观其一生,真如诸葛亮所言“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吗?
非也!相反,我倒认为魏延忠勇兼备。
魏延对刘备及其缔造的蜀国一直忠心耿耿。魏延认准了刘备乃仁德之人,并思慕追随。只是投奔的方式有些唐突和一厢情愿。在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行至襄阳时,“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张飞便跃马欲入,玄德急止之曰‘休惊百姓’魏延只管招呼玄德军马入城……”在刘备进位汉中王时,他被提拔为汉中太守而“一军尽惊”。士为知己者死,正是因了魏延的大忠大勇,刘备才慧眼抬爱。终不负刘备所望。后来魏延“羌中败郭淮,入川取西蜀,南战擒孟获,北伐任先锋,天水收姜维、射曹操、斩王双、射死张郃,大战司马懿,惊退夏侯霸”,真战功赫赫忠勇可嘉一猛将也!
汉中是蜀国的命脉所在。魏延终不辱使命,充分体现了其大将之才!勇略可与关羽相匹:魏延不负众望,治理的汉中海晏河清,而关羽却“大意失荆州”。
蜀军兵退时魏延烧绝栈道,欲断其归途。魏延真的意欲谋反吗?
窃以为,魏延从未有过谋反之念。
《三国志》与《资治通鉴》中如是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而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魏延只是不服诸葛亮的安排,不以大局为念,欲与杨仪火并罢了。
二、魏延被杀的根本原因
魏延被杀是其刚愎率直的性格所致。
三国演义中对魏延性格的描述有三:
一曰爽直率性。第四十一回中魏延与刘备素无谋面,可他一厢情愿地“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并大呼“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第四十三回中更是直爽得近乎粗鲁。先是“挥刀杀入,砍死刀手,救起黄忠。”后又“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奔云长。”不管别人是否领情,只要看你忠义我就把心掏给你。这是魏延的做事风格。在杀韩玄献长沙这件事上,黄忠绝对不赞成这样做的。可魏延不管那一套,上来喀嚓就把韩玄砍了。黄忠与魏延“杀其主献其地”迥然不同,他的反应是非常矜持稳重的。先是关羽请其相见时“托病不出”,后玄德“乃亲往黄忠家相请,忠方出降,求葬韩玄尸首于长沙之东”,并“待忠甚厚”。魏延自以为劳苦功高,却被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并下了“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的谶语。诸葛亮一见面就给魏延来了个下马威。魏延救下黄忠、向关羽杀主献城、对刘备相见恨晚都是一厢情愿,都是其爽直率性性格的集中体现。
二曰傲慢少礼。在第五十三回中“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如此性格往往不被人接受。早在第四十一回中有一句“只见城内一将引军飞马而出,大喝‘魏延无名小卒,安敢造乱!认得我大将文聘吗!’可以想见魏延在刘表手下亦不为重用。
三曰恃功务高、人皆下之。在第一百四回中魏延与费祎的谈话中可见一斑。魏延曰“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当时诸葛亮将一应大事托与杨仪,用兵密法授与姜维,试问你魏延算哪棵葱?竟然如此大言不惭!
魏延性格的这三方面,确实难以令人接受。若是山大王尚能图个快意恩仇,可魏延的身分不是山大王,是领兵打仗的将军。军令如山,要求的是绝对服从;若自行其是势必引发混乱,酿成不可预料的恶果。
开始还小打小闹,口生怨言“丞相若听吾言,径出子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边洛阳皆得矣!今执定要出祁山,有何益耶?既令进兵,今又教休进,何其号令不明!”(第一百回)挑唆得陈式丢了性命。后来蜀军退兵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烧绝栈道,引兵拦路”,终于自取其祸,身首两分。
常言说,性格决定命运。魏延的刚愎自负注定了他以后悲惨的结局。
三、魏延的前荣后辱
如果将魏延的一生分两个阶段,可以这样划分:刘备生前其“荣”,刘备死后其“辱”。
先说“荣”。魏延先反刘表后杀韩玄,直到遇见刘备才遂了心愿忠心耿耿起来。尽管没有被列入五虎将,却每每被视为大将使用,大仗硬仗必上。刘备入川时与五虎将并肩多立战功——攻雒城、射曹操、镇守汉中。当然这时尽显五虎将之神威,魏延还处于磨砺阶段。刘备死后魏延才脱颖而出大展拳脚,没能让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刘备一览其才,这也是一种缺憾。
再说“辱”。诸葛亮南征北伐时魏延便被调离了汉中,由马超继任。从此魏延就成了一枚真正的棋子,有气有火只能窝在心里,任由他人驱使。此的他如一朵怒放的鲜花,能为发挥得淋漓尽致,“败郭淮,取西蜀,擒孟获,射张郃,战司懿。”人生得意如此,快哉!
然而明了众人对魏延内心的真实看法后,就明白这只是表面现象,背后潜藏着莫大的“屈辱”。
初遇孔明即被冠以“脑后有反骨”的恶名,在一百回邓芝言及魏延、陈式无礼时,孔明再次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惟其勇而用之。久后必生患害。”这是诸葛亮对魏延的一贯看法。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对魏延的看法也是如此“平日恃攻务高,人皆下之”,董允奏曰“自恃功高,常有不平之心,口出怨言,向所以不反者,惧丞相耳。今丞相新亡,乘机为乱,势所必然……”
既为蜀国社稷拼死征战,又见疑于诸人。非“辱”而何?
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既然刘备已亡,知音难觅,为什么甘愿受如此屈辱,不另寻出路呢?
四、魏延何以身败名裂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谁杀了魏延?他是被冤杀的吗?
魏延是被马岱斩杀,并诛灭三族。《三国志》中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其意是说魏延只是反对马岱北上作战,并没有叛变的意思。然而杨仪造谣魏延要造反,致使魏延冤死。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也认为魏延是被陷害致死。
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魏延和杨仪二人都是难得的人才,但二人都有其性格上的致命缺陷,魏延孤僻暴戾,杨仪狭隘自负。诸葛亮生前有能力制衡他们,但是在他死后二人必成为蜀国的大患,所以生前就制定了让杨仪去牵制魏延,又让蒋琬去牵制杨仪的策略。再次回到文章开头,为什么魏延被杀,姜维全程袖手旁观,这其实是诸葛亮事先授意的,...
魏延是被诬陷的还是他真的想谋反?
魏延是被逼反的。诸葛亮死后,魏延心存多年的积怨一下爆发,导致烧毁栈道,欲独自出山,征讨魏国。却被早已布下陷阱的诸葛亮害死,马岱斩下其首。魏延落了个谋反的罪名,成为了千古罪人。
历史上的魏延到底是怎么死的 正史和演义是一样的吗
魏延这个人在正史上的死法,其实和三国演义里区别不大,都是被马岱杀的。只不过,杀的过程要稍微复杂一些,并且还诛其三族,给他扣了一个谋反的罪名。说白了魏延之死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他这个人的性格。魏延,字文长,蜀汉的名将。公元211年,刘备进入蜀地,攻打张鲁,当时魏延率领着大军投奔了...
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呢?
费祎飞马而去,魏延立刻反应过来,知道是杨仪的圈套,想到杨仪一定会向刘禅告发自己谋反,但追他又来不及。大军随杨仪退兵,魏延气愤不已,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及二人谁是谁非,结果众人都担保杨毅忠心,说魏延反叛。魏延为了自保早点...
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里写的是魏延企图夺取军权而被被马岱所杀,但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非正史,里面有很多不实的情节。那么正史《三国志·蜀书·魏延传》里记载的魏延是如何死的呢,原文如下: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
正史上魏延怎么死的?
以上为《三国志》作者陈寿本传的记载,不过据裴注引《魏略》所记,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裴松之认为此说法是在曹魏的传言,蜀汉陈寿的《三国志》比较可信。
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呢?
诸葛亮病逝之后,魏延却被马岱斩杀,并被杨仪以谋反的名义,诛灭三族。魏延究竟怎么死的?以下依据《三国志》做简要分析。首先分析诸葛亮逝世后,魏延都有哪些反常的举动,以及如何被杀。诸葛亮病逝后,杨仪、姜维等秘不发丧,按照孔明的计划,瞒过司马懿,再循序渐进的撤回汉中。为了提防魏延,杨仪令费祎...
三国中魏延是被谁杀死的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正史魏延结局 魏延的结局是什么
在魏延、杨仪争斗的消息传到后主刘禅那边时,大部分人都站在了杨仪这边。而且,魏延的部下也是纷纷背叛他,促使魏延被马岱斩杀。4、最后,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延自负、傲慢,不好相处,也为最后不好的结局埋下了伏笔。《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有一句: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用现在的话说,不作死就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