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国古人的记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这里说的“时辰”,指的是时段。
古代自唐以后将十二个时辰分为初、正两个部分,午时三刻即午正三刻(非午初三刻)但是这种午正三刻并非是中午阳气最盛的时候,最接近中午阳气最盛的时候是午初三刻,即现在的十一时四十五分朔:农历每月初一叫作“朔日”。
朔日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因为月光其实反射的是太阳的光线,所以天是看不到月光的。这种月相就叫作“朔”、“朔月”或是“新月”。又,新月也指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因为天体轨道会有小角度偏移,所以十六日和十七日也是可能的)叫作“望日”。望日地球运行至月球和太阳之间,当太阳西下时,月亮恰好东升。月亮可以全面反射太阳光,所以在地球上看起来是圆月,这种月相就叫作“望”、“望月”或是“满月”。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从某月的末一天到下月的第一天,或是指从天黑到天明,我们可以说“晦朔”。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藏伏土中只虫)始振,鱼陟负冰,獭祭鱼,雁候北,草木萌动。
扩展资料:
十进制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因此早期的历法、时间才用了十进制。阴阳五行历,属于十月太阳历;十时辰制,则是时间的十进制划分。在十时辰的使用早期,选择了若干关键性的自然现象、生物反射、生活习惯作为时间的节点,帮助人们认知时间。到后来,才逐渐转变为使用数字、或天干等代码来表述。
据《隋书.天文志》,白天的五个时间节点为:朝、禺、中、晡、夕;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为:甲、乙、丙、丁、戊。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逐渐转变为夜间安全巡逻时的附加授时节点,称为五鼓、五更,一直延续到清末。
百刻制是十时辰制的进一步划分,即把十时辰进一步划分成均衡的一百刻。百刻制可能起源于商代,有出土的汉代日晷,盘面上的刻度为一百刻中可能用到的69刻。另一方面,人们对时间测量精度的要求及百刻制的提出,推动了铜壶滴漏的产生(毕竟百等分圆周,对于两千年前的古人来说,难度不小)。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十六时辰制是历算的副产品。中国早期的历法,从阴阳五行历转变为四时八节历,历算过程中,将一年切分为十二个月时,会出现以16为分母的分数。古代人很早就认识到,一年的长度为365又1/4天,切分为12个月,则每个月30又7/16天。十六时辰制,就是配合历算而进行的时间划分。
《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记录十六时辰的十六个时间节点中的十五个: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晡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计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午时三刻
古人表示日期的方式除了普遍地用干支来表示以外,就是用某月某日的方式。表示日期的方式应该是“几月初几”,如“九月初九”、“十月初一”等等,和今天农历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一样的。
时间表示的方式为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
扩展资料:
在古代,光阴表示时间。时间是人根据物质运动来划分的,不是本来就有的,宇宙中的"时"本来是没有间的。物质运动需要耗费"时",
但是如果不把"时"分割成间,我们的思维就无法识别"时",我们之所以能思考,是因为思维能对物质世界命名,物为实,思为虚,思命物以虚名,为思所用。没有进行分割过的"时",无法被命名,无法进行区分,只有分割成"时间"后,才能被思维所用,因为分割后可以命名了。
比如我们把地球绕太阳一周的运动过程划分为一年,地球自转一圈的运动过程划分为一日,这样的划分便于思维使用数字符号来计算。如果你不是生活在地球上,绝对不会以地球的运动过程来分割时。
所以,时间不过是人为了便于思维思考这个宇宙,而对物质运动进行的一种划分,是人定的规则,而并非什么自然规则。间是人为的划分,怎么分都可以。
请问古代怎么表示年月日?
1、在古代,人们除了使用干支纪年法来表示年月日,还常用“某月某日”的形式来记录日期。例如,“九月初九”或“十月初一”,这与今天农历的表述方式相似。2、古代对于时间的划分,一昼夜被分为二十四个时辰,相当于西方的十二小时制。当西方的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后,人们将中西时辰进行对应,分别称之为“...
古代怎么表示年月日
1、古人表示日期的方式除了普遍地用干支来表示以外,就是用某月某日的方式。表示日期的方式应该是“几月初几”,如“九月初九”、“十月初一”等等,和今天农历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一样的。2、时间表示的方式为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
古代人如何形容日期和时间?
古人表示日期的方式除了普遍地用干支来表示以外,就是用某月某日的方式。表示日期的方式应该是“几月初几”,如“九月初九”、“十月初一”等等,和今天农历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一样的。时间表示的方式为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
我想问一下古代怎么表示年月日
1、在古代,除了使用干支纪年法来表示年份外,人们通常还会用“某月某日”的方式来具体表述日期。例如,“九月初九”或“十月初一”,这与现今农历的表述方式相类似。2、古代对于时间的划分,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当西方的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后,人们将中西时间系统合并,...
古代人如何形容日期和时间?
古人用以表示日期的方法,除了使用干支纪年外,还常见的是用“某月某日”的形式。例如,“九月初九”或“十月初一”等,这与现今农历的表示方式应该是相似的。对于时间的表述,古代则是将一昼夜划分为二十四个小时,而在古代,这一时间段被称为十二个时辰。当西方的机械钟表传入中国时,人们将中西时间点...
古代人如何形容日期和时间?
此时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无法看到月光。12. 望日是农历每月十五,此时地球运行至月球和太阳之间,月亮可以全面反射太阳光,看起来是圆月。13. 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也可以指从天黑到天明的时间段。14. 古代还有其他与时间相关的概念,如孟春之月,描述的是春季的开始,万物复苏的时节。
古代人如何形容日期和时间?
历史上,中国古人的记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这里说的“时辰”,指的是时段。古代自唐以后将十二个时辰分为初、正两个部分,午时三刻即午正三刻(非午初三刻)但是这种午正三刻并非是中午阳气最盛的时候,最接近中午阳气最盛的时候...
古代人如何形容日期和时间?
古代人用天干和地支来表示时间,比如说庚辰年,但这么多又表达不清,因为60年又会有一个庚辰年,所以看古人的年的表述,就要看人物,事件的朝代,来确定具体年份。月和日也有用天干地支表现的,比如历史上有“马日事变”,就是指那一天是地支中的马当值。我们所说的生辰八字,其实就是指我们出生的年...
年月日文言文怎么表达方式
③古代纪日法:有干支纪日法。 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3. 【在英语中,如何表达年月日 这是复制的,但是我绝对认同:日期方面,美英英语的表达方式是有差别的.以日为先,月份为后,此为英国式;美国式则与此相反,以月为先,日期则在后.如一九...
古代人如何形容日期和时间?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