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称谓语、

选择几个你感兴趣的称谓语,对它的使用场合、对象、频率、历史沿革做一些探究

  人际传播中,称谓语通常指代三个方面:交际双方对彼此的称呼、说话者对自己的称呼、说话者对他人的称呼。本文对称谓语的不同使用对于传播有效性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并概括出称谓语的普遍使用原则及总结了称谓语的使用规律。
  正文文字大小:大 中 小 1.引言

  言语传播中,交际的双方都在无意识或有意识的进行角色(翻译成英文为communicative roles或subject positions)转换,选择恰当的称谓语以保证话语的有效传播。称谓语通常包括普通名词、专有名词、人称代词等指称方式,它在传播中起着指示功能和角色定位的作用,其界定双方的话语角色,为进一步的话语建构规定基本的角色关系。社会语言学理论认为:“称谓语的运用应在民族文化的框架内,根据亲疏关系、权势关系、一致关系等不同的人际关系,在特定语境中正确认知角色关系,遵循社会所期望的话语角色的言语行为规范。”

  称谓语在言语传播中的具体作用有哪些?是否存在潜在的使用原则和规律?笔者认为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有利于人们进行更为和谐的人际传播活动。

  2.称谓语的作用

  人际传播中,称谓语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交际双方对彼此的称呼、说话者对自己的称呼、说话者对他人的称呼。美•费希曼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提出“语域理论”,把称谓语的使用分成五个语域:“家庭域”、“朋友域”、“宗教域”、“教育域”、“工作域”。他认为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场合根据这五种语域来选择自己的称谓语。

  笔者认为:称谓语的作用是为了保证话语的连贯和意义的明确表达,使交际双方的信息传播更为流畅。具体表现在:

  (1)称谓语建构新的人际关系。其中分为:表达希望接近;仅作为一种称谓;表达远离。例如:在就名字的称呼上,两个人初次见面,一方得知对方的名字叫张小军,当他用“小军”称呼对方,会让对方感到亲切,这是他表达希望和对方接近而采用的称谓语。同样是这两个人初次见面,一方对对方的称呼为“张小军”。其效果就不如第一种更能表达亲切和热情。而当其中一方对另一方的称呼是“喂!”,这种不礼貌的称呼则明显表示出一方对另一方的不友好,是表达远离的称谓符号。

  (2)称谓语调整旧的人际关系。其中分为:使原有关系更加亲密;使原有关系保持不变;使原有关系疏远。从在下面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称谓的不同使用巧妙传达了交际双方的心理活动,暗示了双方对原有人际关系的不同调整。

  如:一男士对一女士说:“老婆,你这次就原谅我吧!”

  女方回答:“不,陈中庆,我不会再做傻瓜了!”

  上文中前后两人选择不同的称谓语,表明两人对原有人际关系的不同调整目的。丈夫用“老婆”这类非常亲密的称谓,其目的很明显,就是想拉近二者之间的关系,请求妻子的原谅。而妻子用全名称谓对方是想竭力保持两人之间的距离,甚至使原有的亲密关系疏远,表达自己的不合作,拒绝接受丈夫的道歉的心理活动。

  又如: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他站住了,脸上表情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声:“老爷———”选自鲁迅《故乡》

  在这段对话中,少年鲁迅见到闰土极其欣喜,热情亲切地称呼对方“闰土哥”。少年鲁迅用这种称谓自然的表露出心中的喜悦,这种称谓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使关系更加亲密;而闰土由于意识到自己的身份低微,虽然看到曾经的好伙伴,却也不敢接近,只是用“老爷”这样的称谓拉开两人之间的距离,将两人关系仅仅保持在主人和仆人之间。

  3.称谓语使用的原则和规律

  称谓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总结形成的,不同的地区对其的使用有着各自民族特点和地域特征。但笔者认为,称谓语在使用原则和规律上仍具有较为普遍的共性。

  称谓语的使用原则

  称谓语的选择使用必须满足两大基本原则:有效性原则和得体原则。有效性原则和得体原则分属不同的层级。有效性原则是指称谓语选择在社会层面上的原则,它合乎称谓发生时角色的定位,言语交际发生时间、空间上的一种最主要的原则,是首选的原则。由于人们进行交际是一种本能需要,因此满足交际的有效性是首要原则。而为了满足有效性所采用的手段,即得体原则,相比之下成为称谓语使用的第二原则。得体原则是从语言作为工具这个层面来说的,满足得体原则,称谓语的选择必须遵循礼貌准则、语体准则和风格准则。

  称谓语的使用规律

  (1)随着社会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称谓语也在逐渐的发生改变。这些改变的共同特点是对称谓使用的灵活性增强、内涵性拓展。笔者将这些转变划分为两类,一类称为性质转变,一类称为对象延伸。例如:过去认为是不尊重人的称呼今天却可以作为表达亲密的常用词汇。这类称谓语在年轻人当中使用更为广泛。如“猪”过去是骂人的话语,只有在生气或不礼貌的情况下说话者才会对他人称呼为“猪”,另一方听到他人对自己这样的称呼也一定恼火。而今天,特别是青年男女之间,互相称对方为“猪”却很普遍。我们不仅不认为称呼对方为“猪”是一种不尊重他人的称谓语,反而更加感觉亲切可爱。笔者将这种称谓语的转变称为性质转变。另一种称谓语的变化,笔者将其概括为对象延伸,其同样较多体现在青年男女中,如男性往往称呼自己的女朋友为宝宝,“宝宝”在过去是对婴孩的称呼,或是长辈对晚辈的爱语,但现在,这种称呼则延伸到男女朋友之间。

  (2)交际双方用越少的字称呼对方越表明双方关系的密切。例如,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称呼,有的时候用孩子的小名,有的时候则叫孩子的全名。其中,用小名如“涛涛”和“涛(儿)”又是有所差异的,后者一般包含更多的情感在其中,表明两者的关系更为亲密,而对于前者,一般的朋友或长辈都可以对其这样称呼。名字的称呼中,全名的称呼更易让人感觉陌生和严肃,除去姓的称呼拉近了称呼者和被称呼者之间的关系,简化到用一个字的称呼明显表明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在生活中,当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对孩子批评往往是直呼孩子的全名,以此来表示父母在这时态度的严肃和认真。又如当夫妻双方发生争吵时,妻子会对丈夫这样称呼:“姓张的!”将对方与自己之间划清界限,表达自己对对方的不满。因此,笔者将这些称谓所表达的亲近程度这样表示:全名称谓<除去姓的称谓<单个字的称谓

  (3)交际双方在年龄或辈分上存在大小或高低之别时,年龄大或辈分高的一方和年龄小或辈分低的一方在交谈时涉及到对他人进行称谓时,前者往往按照后者对他人的称谓为称谓标准。而后者则不需要在对他人称谓时进行角色转换。如:姑姑和侄子在家,姑姑对侄子说:“奶奶什么时候回来?”侄子回答:“奶奶下午回来。”这是说话双方存在辈分高低时的例子。年龄存在大小之别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如表哥问表妹他自己的妈妈在哪这件事情时,表哥会说:“姨妈去哪了?”。而当表哥问表妹的妈妈去哪了,情况则不同,他会这样问:“你妈妈去哪了?”

  (4)交际双方为一强一弱时,弱的一方则需对其他对象以尊称的方式。如士兵向将军汇报某上校的军情,将军问:“他到哪了?”士兵说:“某某上校正在途中。”其中的强弱意指地位和等级的高低。

  (5)交际双方对自己的称谓皆以谦虚低下为原则。这种对自己的称谓在中国古代尤其显著,现代社会表现则不多。目前仍在使用的有“在下”、“鄙人”等,但使用的普遍性也很低。

  (6)交际双方对对方的称谓以双方的目的性为核心来选择不同的称谓。希望和对方拉近关系或表达友好时,称谓以尊称、或名字+辈分、或以小名称呼为主。没有明确的希望接近,双方会以全名、姓+职位为主。如果关系糟糕或不希望关系的维持,则称呼往往是简单的“喂!”或类似“姓孙的!”这样的称谓语。当然,这种潜规则也不是绝对的。例如,有的时候对主席的称呼省去了姓,直接称呼为“主席”却可以表达称呼者对主席的爱戴和尊敬,特别是体现了一种下级与上级之间关系的亲密性,而同样的称呼在有的情境下则只是一般关系的保持。

  4.结语

  总之,称谓语是在生活中形成原则和规律,对其的使用又随着社会变革逐渐发生着相应地变化,关于称谓语的研究应始终与社会发展不断保持同步,以促进人际之间进行更为良好的言语传播。
  古代年龄称谓知识介绍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读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称谓语,就是对别人的称呼语。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
1、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如,伯、舅;哥、妹、堂弟姑、姨),直系孙、侄孙叔、伯、哥、弟哥、嫂子、姐、姐夫。
2、社交称谓
1)代词称谓 我 你 您 他 她 我们 你们 他们 她们 咱们 人家 咱 大家 各位 诸位
2)社交称谓 先生 小姐 女士 夫人 殿下等
3)职衔称谓
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
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
职称:工程师、教授、讲师等;
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4)关系称谓 同志 老师 师傅 老板 朋友
5)名字称谓,用于平辈间:小名 大名 绰号
6)亲昵称谓
3、敬语和谦语
在称谓语中,尤其要注意敬词和谦词的使用。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谦称、敬称的词和词组。
谦称,表示谦虚的称呼。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如, “犬子”“小女”“足下”
为了表示谦逊,可以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从修饰的词性来看,可分为三种情况:
1、用形容词来修饰,常见的有:
  愚:愚兄、愚弟、愚见、愚意
  敝:敝国、敝邑
  贱: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我的”)  小:小女、小儿、小号
  微:微臣 
  卑:卑职
2、用动词来修饰, 常见的有:
 窃:窃思、窃念、窃闻
 伏:伏惟、伏闻
3、用名词来修饰, 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家人,比自己年纪长的用“家” ,比如:家兄、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 (舍,舍间,含有家里的意思。),比如:舍弟、舍侄。总结 “家大舍小令外人”
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8�5 敬称
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对他人的尊称还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附:亲友间礼貌称呼
�8�7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8�7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8�7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8�7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8�7 夫妻称: 伉俪、配偶、伴侣;
�8�7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8�7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8�7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8�7 学校称:寒窗、庠序; 同学称:同窗。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3-21
敬称、爱称、昵称、统称、通称、尊称、专称、

自称、互称、盛称、谦称、全称、简称、俗称、

特称、同称、总称、贵称(敬称)、

泛称(总称、统称)、

别称(1.别称。 2.美誉)、省称(简略的称谓)、

私称(偏爱的称谓)、他称(即第三人称)、

衔称(官衔职称)、虚称(空职位、虚关衔)、

谐称(打趣的称呼)、徽称(褒扬赞美的称号)、

鸿称(大名、美称)、贱称(卑贱的称谓,与尊称相对)、

兼称(另一名称)、美称、嘉称(美称)、

矫称(诈称)、极称(最高的称号)、

令称(美好的名称、称号)、讹称(误称)、

连称(连起来称呼)、浮称(虚名)、

嫟称(亲昵的称呼)、荣称(光荣的称号)、

遗称(指死后所给予的称号)、

雅称(1.素称。 2.美称)、贞称(贞德的称誉)、

自称、良称、职称、肇称(始称)、

史称、追称(谓称颂死者;以后来的称号称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