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和捻军后怎么处理了

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初中老师说当时曾国藩势力非常大,在北京外面击败最后一股余党后令湘军就地解散,是真的么?求大神详细讲一下

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和捻军后就解散了。

清朝中后期,原来让满清统治者引以为傲的八旗兵,已经彻底被安逸享乐所腐蚀,基本彻底丧失了战斗力,所以在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等农民起义军兴起的时候,一些地方武装力量开始逐渐崭露头角,这其中尤其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组建的地方军最为出色。

所以,他们逐渐成为清廷剿灭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等农民起义军的主要依靠力量。特别是慈禧掌权后,更是在一定时期内,重用了这些汉臣。


扩展资料

创建背景

1852年,太平军出广西,进湘鄂,所向披靡,清廷深感绿营和八旗兵已不足用,便饬令各省举办团练,以助“攻剿”。

1853年1月21日,因母丧回湖南湘乡守制的礼部右侍郎曾国藩奉命帮同湖南巡抚张亮基督办湖南团练。后来,曾国藩认为团练不足恃,决定组建一种新的军队,这就是“湘军”(也称“湘勇”)。

湘军大体上仿照明朝戚继光的营制,以营为基本单位,直接受“大帅”统辖(后增设统领,各统率若干营)。每营编营官一、哨官四、勇丁五百人,另配长夫一百八十人,合计每营六百八十五人。每哨设八队,火器队与刀矛队各半。

火器主要有抬枪、鸟枪。全营有劈山炮队二,直隶于营官。湘军水师筹组的时间略晚于陆师。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湘军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14

解散了

原因:

1853年初正值朝廷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湖南湘乡人曾国藩丁忧在籍,经郭嵩焘力劝,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

满清政府虽然对地方汉族武装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于湘军。曾国藩同时也借助了安徽本土力量,发展了淮军,并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

湘军虽然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镇压了各地的其他起义,挽救了清王朝,由于湘军,淮军以至于清王朝末期的北洋军,私家军队只效忠将领而不效忠国家的气味浓厚造成清廷重权落入汉族重臣北洋军阀袁世凯,客观上加快了其灭亡。

湘军在攻破南京以后,大肆焚掠、屠杀,这一点几乎都给予极度负面的评价,更成为其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扩展资料:

作战战法:

曾国藩建立湘军的时候,正是满清国运危机存亡的时刻,也是中华民族遭遇大变乱、大灾难的时刻。

曾国藩虽然是一介书生,但凭着一腔爱国之情,他在战争中自学成材,尽管他对建立军队,行军打仗毫无经验可谈,可是他以史为鉴、以战争为师,从多次失败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军之策、战阵之法,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

他的建军标准是:“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太平天国兴起时的中国,正处在刚刚与西方列强“接触”的时期,许多西方的武器已经开始流入中国,中国的战争处于冷兵器与火器并用的阶段。由于清制军队的废弛,清朝必须依靠临时招募的勇营来抵御外辱和清剿太平军。

但是勇营的临时性质和组成(从农民中临时征募),使得其素质和战斗力都是很低下的。而且兵力也远少于太平军(天京之役湘军人数达到高峰也才12万人左右,而太平军动辄可以纠集五六十万的兵力)。

如何使这些毫无组织的农民和书生迅速的组成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与勇悍的太平军作战是曾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对政局的影响:

始于湘军的“兵为将有”对晚清政局也产生重大影响。湘军重要将领江忠源、胡林翼、左宗棠、杨载福(岳斌)、彭玉麟、刘长佑、李续宜、曾国荃、刘蓉、刘坤一、蒋益沣、刘岳昭、刘锦棠以及后来成为淮军首领的李鸿章等。皆官至总督、巡抚等大员。

根据清代定制,总督、巡抚委以行省大权,其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一省的民政、财政和按劾、司法。

但两司听命于六部,例可专折奏事,其事权独立,惟部臣始有管辖的权力,督、抚对两司只是居于监督地位。故六部可以控制督、抚,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

但清代这种格局到湘军将帅担任督、抚后,就发生了改变。手中有兵有将的督抚把两司降为属官,不听部臣指令,朝廷也不得不予迁就,因而在晚清形成督、抚事权过重的局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湘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4-23
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湘军实力发展到巅峰,有二十万精兵强将,几乎控制了大清东南半壁江山;而那时候的淮军、楚军等势力还远不如湘军强大,而且与湘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清廷的直属军队,也就曾格林沁的蒙古骑兵还有些战斗力,兵力也远远不如湘军,而且曾格林沁本人在与捻军的战斗中阵亡,清廷掌握的军事力量更加无法和湘军相比了。这个时候,曾国藩和他的部下有没有什么想法不好说,但要是曾国藩真想当皇帝的话,还真不是没有可能。
此时发生了对湘军打击最大的“刺马案”。当时面对湘军势力,清廷想尽办法压制,其中一个动作就是派马新贻担任两江总督。马新贻也是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崛起的名将,但不是湘军系统的,所以被朝廷利用来侵夺湘军控制区域;而两江(江苏、浙江)是湘军控制的重点区域,把马新贻安排在这里,等于是虎口夺食,自然引起了湘军的不满。
1870年,马新贻在校场检阅部队后,被刺客张文祥刺杀。此事轰动朝野,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关注,因为这可能涉及到中国中央政权和最大的地方势力之间的权力斗争。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湘军军阀无疑是刺杀张文祥的最大嫌疑。清廷下令曾国藩主审此案,此时,如何尽快平定事端,避免湘军与朝廷矛盾全面激化甚至引发内战是最关键的问题。所以,曾国藩给张文祥定了一个“发匪”——也就是太平军余党的罪名,把案件解释为太平军余党的报复行动。同时,在此案结案之前,民间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传言,说马新贻有“杀友夺妻”等恶行。这个现象颇不寻常,个人推测可能是曾国藩故意放出的信息,把一起政治事件的舆论引导向道德和桃色事件,避免舆论对此案背后的政治意义过分关注。就这样,曾国藩用明暗两手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
此案结束后,曾国藩深感湘军势力太大,已经成为了影响清廷统治的重要因素。曾国藩忠于清廷,但担心自己的部下会给自己来个黄袍加身,所以开始配合朝廷大力裁撤湘军。最终,曾经辉煌一时的湘军势力衰落了,只留下了两万余人的一支部队,后来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湘军的衰落,引发了很多影响。首先是湘军衰落,造成了中国东南地区的海防空虚,导致了此后中国东南沿海列强势力壮大。李鸿章曾说:“如果不是刺马案,使得中央政府对湘军的裁撤和打击越来越厉害,终于导致了海防的日益废驰,而列强的气焰日益嚣张,战争不断国家便日渐衰弱。”但也正是因为湘军衰落,为淮军的崛起腾出了空间。
第3个回答  2013-04-23
  楼主你好!

  【他们不是就地解散,而是后来裁军】

  湘军,是清朝著名的地方军阀武装,清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以吏部侍郎的头衔回湘办团练,用“营官自招”方式组建一万七千人的地方武装,能征惯战,与太平天国军队恶战多年,转战数省,扩充至十余万人,于同治三年(1864年)在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率领下攻破太平天国的天京(今南京),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成为清末一支举足轻重的军事政治力量。曾国藩以军功连升高官,后任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节制浙、赣、苏、皖四省军务,官居一品,并封侯爵。曾国藩久在江南,苏、皖、赣各省大小官员均为曾的部下、门生、故旧,湘军驻防三省各地,而这三省的赋税收入占了清廷年收入的三分之一。这样一股庞大的地方势力,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清皇室已对此颇为忌惮。
  太平天国失败后,人们传言曾国藩有野心,其实他的部下早就怂恿他谋取帝位。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清廷不得不依重湘军,但是,如今太平军被“荡平”了,慈禧太后能允许曾国藩在江南坐大吗?东南卧着一只虎,她睡觉也不安心。于是她把曾国藩调离江宁,派马新贻任两江总督,迅速裁撤湘军。

  详细介绍【湘军】:

  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其营制主要采用明代著名军事家戚继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中的”束伍”成法。陆军每营五百人(营官一员、哨官四员在外),十人为队,队有什长;八队为哨,哨有哨长,统以哨官;四哨为营,辖以营官;余为亲兵,直辖于营官。各队以抬枪、刀矛、小枪等长短兵器配合作战。水师每营五百人(营官一员、哨官三十员在外),有长龙八艘,每艘二十四人;舢板二十二只,各十四人。每船为一哨,设哨官;哨官之上,辖以营官。船只各有火炮,但仍配小枪刀矛,以备近战。湘军营以上设统领,统领辖数营至数十营不等。其后又在统领下增设分统,以便于指挥。在武器装备上,湘军不仅向外国采购洋枪洋炮,还自设船厂,仿造新式武器。

  【湘军战术】

  作战非常讲究主客之道(防御为主、进攻为客)。
  湘军作战,每到一地,必先深沟高垒,严密布防,然后再思作战。
  湘军的“防守反击”的战术决定了他们对扎营特别重视,有着详细而严谨的规定。
  湘军扎营,一定要选择靠近水源的地方(一面临水更好),以免被断绝汲道(无粮尚可坚守几天,无水可是一天也守不住,马谡之败就在于此)。
  曾公改革水军,学习太平军战法,不用大船,改用长龙、舢板。并且从两广购买大量英国前膛炮(一次就有两百余尊)增强水师火力。而太平军因为内耗不断,实力减弱,终于一败涂地,长江天险从此为湘军所有。

  扎硬垒、打呆仗,湘军战法看似笨拙,其实是以拙胜巧的妙着。湘军兵少,兵员素质不高,将领缺乏战争经验(早期)是其弱点,但是当时清廷为外国所承认,湘军可以从境外购买大量新式武器,火力强劲是其优势;太平军正好相反,其兵多、将猛(早期),但是在外交和内政上都很失败,火器只能通过缴获来获得(自产的根本不堪用),弹药不充足,攻坚能力差。在这种情况下,多用正、少用奇,以火力决胜,避免肉搏就是扬长避短的正确战法。所以曾公才可以挽狂澜于既倒,就国家于危难,终于成就不世功业。

  【湘军精神】

  湘军拥有勇猛的战斗风格和坚强的战斗意志,意志和精神力量比几件西洋火器有用的多,“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的湖湘精神在其所参加的历次战事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曾国藩为何不称帝】:

  他说,虽然有名士相劝,但曾国藩主观上并没有要当皇帝的想法。曾氏从一个艰苦立学的农家子弟到京城高官,其被提拔之快,在满清历代都不多见,这显然与皇家的特殊重用密不可分。因此对满清皇朝,曾氏心存感激。此外,曾氏客观上也不具备争夺帝位的实力,虽然他创立的湘军一时风光无量,他也官至直隶两江的最高行政长官,但他更清晰地看到,其嫡系打下南京后便彻底腐败,不可再用,而另一支嫡系水师,在未来的北方战场上,因缺乏河流可用也失去了优势。
  希望帮到你!!
第4个回答  2013-04-23
是的。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以后,已经是功盖日月的郭子仪了。首先他没有听从弟弟和谋士的建议造反,其次为了打消慈喜朝廷对他的忌惮,先让弟弟辞官,而后上表请求就地解散湘军,并且不要朝廷的遣散费,得到了慈禧的高度褒奖,充分表现出他的忠君报国之心。符合儒家思想的曾国藩只是为了求名垂后世,为子孙后代树立丰碑。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利,所以对于造反他是坚决不同意的。一些浅见。

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和捻军后怎么处理了
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和捻军后就解散了。清朝中后期,原来让满清统治者引以为傲的八旗兵,已经彻底被安逸享乐所腐蚀,基本彻底丧失了战斗力,所以在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等农民起义军兴起的时候,一些地方武装力量开始逐渐崭露头角,这其中尤其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组建的地方军最为出色。所以,他们逐渐成为...

捻军,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和捻军后怎么处理了
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和捻军后怎么处理了 解散了 原因:1853年初正值朝廷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湖南湘乡人曾国藩丁忧在籍,经郭嵩焘力劝,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满清 *** 虽然对地方汉族武装不信任,但不...

太平天国失败后最后退到那儿
同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至此,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历时13年。注:太平天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太平天国失败以后,剩下的那些将士都去了哪里?
像洪仁长子、能以英文会话的洪葵元,在天京失陷后出逃到广东浮海,后来到美国哥朗帮工,后就寄住南美洲英属圭亚那,据广东花县纪_念馆调查称,洪仁的后代在美国是确有其人的,流落南美洲西印度群岛马提尼克的太平军将领中还有国民党元老陈友仁的父亲。当然,近代中国已不再是封闭的世界了,在此大背景下,...

太平天国最后的人都去哪了
这是最后一支可以查证的使用太平天国旗号的反清武装,理论上是最后一支太平军。不少学者认为,应以李文彩部的覆灭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标志。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考证,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许多太平军将士及其亲属为躲避清廷迫害,流亡海外。他们远涉重洋,足迹遍布拉美及太平洋部分岛屿~

捻军盟主兼太平天国沃王,揭秘张乐行的传奇一生
之后捻军后分为东、西二捻,西捻为左宗棠所平定,东捻乃李鸿章所灭。捻军兴起后,首领为张乐行,他率领捻军配合太平军大败湘军,但最后在叛徒的出卖下被僧格林沁捕获,和儿子和妻子杜金婵一起被凌迟处死。张乐行,字洛行,乳名香儿,安徽涡阳人,与贫苦的起义农民不同的是,张乐行出身于清末豪绅地主家庭...

大清的湘军和淮军为什么在平定太平天国后就被闲置了?
淮军作为湘军的一部分也是不甘示弱,根据《清史稿》记载:“1862年淮军刚刚建立,立刻就被拉去对付处于巅峰时期的李秀成部队,最后竟将李秀成军打的损失惨重”。太平天国运动平定以后,淮军又转头对付捻军,并迅速将其扑灭。可是仅仅只经历了二十来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湘军和淮军却不敌日军,从...

捻军是什么组织,最后结局又是这么样的?
但是不久之后,捻军内部因意见不合,走向分裂,张乐行南下配合太平天国,而大部分捻军返回淮北。1863年3月,清朝的僧格林沁亲王攻下亳州雉河集,张乐行被叛徒俘送至清营遇害。当时分裂后,北上的捻军曾深入河南、山东,推动了当地人民以各种形式起义反清,给予了清军沉重的打击。1864年6月1号,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有没有人躲过清政府追杀,得了善终的呢?_百度知 ...
一般而言,封建帝国对犯上作乱者(起义军)都是处以凌迟之刑,对余部也是追杀殆尽,不留下活口。满清对太平天国高级将领也是如此,只要被活捉,基本都是凌迟处死;就算是主动投降,清朝也诛杀,很少给条生路。那么,太平天国灭亡后,有没有高级将领能够成功躲避清朝追杀,安全度过余生呢?这里“安全...

捻军是个什么样的组织?他们的结局如何呢?
捻军早期活动中心主要在河南、安徽两省,与同期太平天国有密切联系,天京被围后,捻军张宗禹等部也率军南下,以解天京之围。但捻军和太平天国毕竟是两支独立的义军,所以他们的主要活动区域基本上与太平天国没有重叠,行踪飘忽,难以捉摸。后期捻军活动范围较广,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湖北、陕西、山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