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写作风格、语言风格怎样?

如题所述

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理智只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感情才是人生的全部。 生命中的很多事,你错过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

翻开林清玄散文书,我便看见了这几句话,它们背后的扉页上是一片白桦林,纷繁的飞絮,似乎编织着一个个凄迷而又隐讳的故事,映射着文字间跃然浮动的暗象。

这又是个满怀愁苦的作家吧,我思付道,在我所读过的台湾作家的作品中,很少有人会以一种轻快自如的笔调来吐露心迹的,余光中的《乡愁》,虽写得婉约真挚,却也有过“乡愁是一个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诗句,令人感伤之余,又多了几分世事无常的凄楚;席慕容的文字,的确也有清丽脱俗的篇章,但在不经意间,她还是会流露出种种对往昔的伤逝之情,她用的是一颗“初心”,圆润光滑,细腻隽永,却似乎着重于感情的抒发,而忘却了凝重的质感;陈冠学以一名当代的梭罗自喻,在他悠闲自如、从容舒缓的淡墨画面之外,却是一种行将消失的紧迫感;李敖呢,一柄锋刃的剑,充满了剑气的张弛与挥洒,直刺向世间一切的丑陋,羁熬,迅猛。而林清玄则是一派佛家风范,清清玄玄,不悲不嗔,在博大精深、烟波浩渺的佛教艺术和佛教哲学的海洋里潜泳泅渡,将之化为气息,化为血脉,是内容和形式,灵魂和肉体,历史和现实,瞬间和永远的结合体。

在当代中国的散文文坛上,林清玄是以其艺术个性著称的佼佼者之一。他擅长将眼前的与记忆中的景物,现实的场景与历史的事件、文物,用散文的笔法和诗的境界,流转万里而又隐讳婉转,一一收入艺术的品位和冥想之中,熔铸在抒情的流动的气清神定的凝注里。读他的文章,最能感受到的是那东方的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他同样关注卑微的小人物形象,农民、士兵、小商贩、小职员,甚至有一些生活在最底层的“被侮辱的被损害的”人,但与鲁迅等作家不同的是,他并不着意去刻画和批判左右他们命运的社会力量,比如说鲁迅的《孔乙己》;也不是为了从小人物身上发掘一些悲喜剧的成分,比如老舍的《茶馆》,他也没有一味地强调人性自身的坚韧和价值,你也许会奇怪地问:他的文章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就我自己来说,我最喜欢的是那种气氛,一种柔弱生刚强、宁静而致远的人世间的一脉温情和心香,用苏东坡的一句话来说,便是“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无余,一蓑烟雨任生平。”

林清玄的《月光下的喇叭手》便体现了他这一风格。故事的内容很简单,讲的是一个从大陆流落到台湾的穷苦艺人,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冬夜遇到了作者,他们两人同样怀着寂寞:“街很空旷,我自街口走去,他从望不见底的街头走来,。我们原也会像路人一般擦身而过,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那条大街竟被他孤单凉墨的影子紧紧塞满,容不得我们擦身”,当“我”了解到他是一个用骊歌为死人送葬的喇叭手后,“他不觉仰天笑了:‘人到底免不了一死,喇叭一响,英雄豪杰都一样。’”老人谈起了他的生平,他故乡的大豆田和他的童年,说:“故乡真不是好东西,看过也发愁,没看过也发愁。”而“我”却说:“故乡是好东西,发愁不是好东西。”离别时,老人吹着喇叭,“我”唱着歌:
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
去看望祖国的土地
你用你的足迹
我用我游子的乡愁
你对我说
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
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
少年的中国也没有乡愁
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

林清玄把所有人世间的苦难和现代文明社会中人性的失落,统统看成是一种无常和苦谛,而对付无常最有效的办法,自然不是尽情的发泄那一份无力和无奈,而是向内转,和一颗植物一样,回复并内敛为一颗种子,追述到种子发芽的瞬间,最具有张力,引而不发。他总是会把诸如乡愁一般的感情,融入像月光一样气清神定的温情中,换句话说,他有一套将激情醇化和晶体化的本领,能将如火如荼的激情化为透明的洁白的瀑布那样,带给人欲罢还休,虚实生辉的感觉,如沐浴在一片梵乐、馨香之中,从而置于一个“返朴归真”、“空故了群动”的意境里。

林清玄的文章自始自终有一个独创性,但又非偏激和极端。比方说,他把台湾社会转型以后,人性的普遍失落造成的精神危机,形容为《洗碗水社会》,他说:“洗碗水社会就是温吞水社会,一天天的在浑浊。洗碗水社会最可怕的是,不管你是多么清澄的水,……一流下去马上就脏了。”这段文字中有一个清晰的辩证联结——先是社会的萎靡,再是风气的倒退,接着便是人性的堕落,且丝毫没有环转的余地,台湾残酷的现实也就暴露无遗。

如果只看到林清玄婉约、清雅、独创的文风,而没有看到他本身性格对文字的影响,是不全面的。也许和余秋雨有异曲同工之妙,林的文章,有许多也是文化的体现。他熔铸了丰厚的东方美学和佛家宗教情怀,他将现代人生中的无助感,挫折感,空漠感细细道来,充满着现实感,这与他皈依佛教的悟性和入世的人生观是分不开的。他写过众多的篇章,如《木鱼馄饨》、《光之四书》、《佛鼓》、《黄昏菩提》,以及集禅机和生命体悟为一体的《金色印象》。尤其是《金色印象》一文,他将许多具有文化底蕴的事物收录于间,这里有一段:“我想,所有的果实都是美的,如果说果树是生命,果实就是树的心,随便怎么摆,都是美的,如果一个人有果实,也是一样的。”

看来,将自己的文笔定位于气清神定的氛围中,即便没有那么明显的悲愁,也是一份难得的洒脱,谁又能说“一蓑烟雨任生平”不是一种聪明的选择呢?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10
在迄今长达三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林清玄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优美、简炼、有力量。林清玄用笔多涉大自然和佛教禅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林清玄的写作风格
林清玄散文的语言清新隽永,语言形式十分灵活,在艺术传达过程中具有非常浓厚的意境特点。由于林清玄从小受到父辈热衷宗教事务的影响,以及有文化、有学识母亲的关爱,母亲的言语和入释后的经历共同塑造了林清玄散文的语言特色。此外,林清玄的散文语言还以清新幽默的禅语助长。一般来说,幽默性的语言形式只有在活...

哪些叶子绿得 作者
林清玄是台湾的知名作家,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富有哲理性和诗意。他的写作风格独特,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并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二、作品特点 《哪些叶子绿得》是林清玄的一部作品。在这篇文章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不同叶子独特的绿色,并通过这些绿色的描绘,传达了对于生命、自然和生活...

林清玄散文
答案简述:林清玄的散文风格独特,以清新、自然、深邃见长。他的文字简洁优美,富有哲理,常常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生智慧。详细解释:一、语言特点 林清玄的散文语言优美清新,自然流畅。他的文字不华丽,却极具表现力,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事物的神韵和作者的情感。他的文字往往带有...

【热】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林清玄的散文风格独特,不同于朱自清的文风,语言朴实,易于理解。在他的作品中,善用借物喻人,如《桃花心木》等文章,展现出对生活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人生哲理。林清玄擅长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拥有一双敏锐的慧眼。他善于通过细微的现象和动作,进行奇妙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人生启示。在他的...

林清玄简介
林清玄的文学创作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常常探讨人生哲理、生命意义等深刻问题。他的散文风格独特,文笔流畅,情感真挚,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他的作品多次获得文学奖项,并广受读者好评。林清玄的作品不仅受到台湾读者的喜爱,还流传到大陆及海外,拥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三、作品...

林清玄的写作风格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这类作品往往包含了深远的禅意,林清玄的散文独树一帜,自成风格,其散文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写作能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伴之以人文的关怀和思考.他的散文风格简朴、清新、智慧、幽远,能做到虚实生辉,空灵流动,具有诗性之美.

林清玄哪个作品短
《会读书的孩子出书都不平凡》是林清玄的一本著作,其篇幅相对较短。这本书主要围绕读书的主题展开,通过讲述孩子们读书的经历和成长的故事,传达出对于阅读的热爱以及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作品语言简练,情节紧凑,主题鲜明。二、林清玄作品风格 林清玄的作品风格以简洁、清新、富有哲理而著称。他的文字简练...

林清玄的作品
林清玄的作品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散文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深受读者喜爱。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于推动当代散文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他的作品也对于传播佛教文化和弘扬人文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四、代表作品解析 《菩提十诫》是林清玄的...

林清玄简介
林清玄的生平如下:一、个人背景与成长经历 林清玄出生于台湾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自小就展现出了文学才华。他热爱阅读,并不断积累知识,这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文学创作特点 林清玄的散文作品风格独特,以清新、自然、质朴见长。他的文字简练而富有哲理,常常通过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展现...

林清玄简介
林清玄,1953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他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写作生涯跨越了新闻、出版、佛学等多个领域。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融合了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以清新脱俗的文字表达了他对世界的独到见解。林清玄的散文作品广泛涉及生活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