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岁,五十岁古代称为什么?

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五十岁称为知天命。

不惑之年是指人到中年(这里中年指四十岁),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有完全的了解后所以不惑。

知天命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扩展资料:

《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惑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天命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8

四十岁称为“不惑”,五十岁称为“知天命”。

意思是人到了四十岁,不为外物所迷惑。到了五十岁的时候,懂得自然的规律法则。

该句出自《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扩展资料: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为政》是《论语》的第二篇。该篇包括24章,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论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论语·为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3-17

在古代,四十岁称为“不惑”,五十岁称为“知天命”。这一说法出自《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人到了四十岁,不为外物所迷惑。到了五十岁的时候,懂得自然的规律法则。

扩展资料:

古代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说法如下:

“三十而立”,做事合于礼,能够考虑周到了,但是这时候还有迷惑,还有摇摆的现象。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会人事物所迷惑。

“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岁的时候,懂得了自然的规律法则。 

“六十而耳顺”,六十岁的时候自己可以听得进不同意见。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的干任何事情,而不会干出出格的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06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4-30
四十岁被称为不惑,因为古人们觉得到3这个年龄不会被外界事物所迷惑。而五十岁被古人称为知命,源于孔子的为政。其实全文因该是知天命,详情见原文。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正所谓七十古来稀,四十岁,五十岁在古代称为什么?
在古代,四十岁称为“不惑”,五十岁称为“知天命”。这一说法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人到了四十岁,不为外物所迷惑。到了五十岁的时候,懂得自然的规律法则。

四十岁,五十岁古代称为什么?
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40岁是不惑之年,那50岁是什么?
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出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解释]: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向学,三十岁能坚定地立于所学,四十岁对各种各样的事情都不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

古代对40、50、60、70、80、100岁的人怎么称呼?
1. 四十岁:古人称四十岁为“不惑之年”,意味着至此年龄,人们已不再困惑,对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有人称其为“强壮之年”。2. 五十岁:五十岁被称作“年逾半百”,意味着人生已过半。此外,还有“知非之年”和“知命之年”等称呼,表明此时期的人们对自己的命运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

古代分别称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八九十岁各称什么?
20岁:加冠 30岁:而立 40岁:不惑 50岁: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90岁:鲐背

古文中,三十岁称什么、四十岁称什么、五十岁称什么、六十岁称什么、七十...
一、二十岁称弱冠。二、三十岁称而立。三、四十岁称不惑。四、五十岁称知命或知非。五、六十岁称花甲或耳顺。六、七十岁称古稀或杖国。七、八十岁至九十岁称耄耋。八、九十岁称鲐背。九、百岁称期颐或上寿。

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分别对应的称谓是什么?
四十岁:不惑之年。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四十而不惑’。”智慧成熟,因明白事理而不被迷惑。古代壮年也称为“强仕之年”、“春秋鼎盛”。五十岁:知天命之年。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指明白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包括生命本身。五十岁也可称为“知非之年”、...

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青壮之年,那么三十岁呢?五十岁呢?六十岁呢?七十岁呢...
——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古代汉语中50岁怎样说
不惑———四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四十而不惑’。”智慧成熟,因明白事理而不被迷惑。古代壮年也称为“强仕之年”、“春秋鼎盛”。知命———五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指明白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包括生命本身。五十岁也可称为“知非之年”、“...

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在古代分别叫什么
男子20岁叫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女子20岁叫桃李年华。男子30岁叫而立之年,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女子30岁叫半老徐娘。40岁叫不惑之年,50岁叫知命之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