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谈高考加分政策的利弊。

如题所述

正方观点:加分有利于考试公平,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对高考加分政策持肯定观点的人认为,高考的加分政策是经过有关方面认真研究权衡,并经过多年实践逐步完善的,应该是科学合理的,其好处在于:对于对少数民族等特殊群体考生的降分录取照顾是符合国家民族政策的,而对优秀学生的加分照顾则是符合鼓励学生全面发展、鼓励拔尖人才这一原则的,因此其科学性和可行性不容质疑。 “显而易见,高考对各类优秀学生实行加分照顾是公平的,因为它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死读书和读死书!”在市区某中学教书的钟老师说。他说,在他执教的班级里,每年都会有几名因为在全国五个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名次的优秀学生得到加分照顾,这些学生的素质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能得到加分照顾也是理所当然的,从来没有人质疑。采访中多数老师对加分政策表示赞同。 市民李先生的儿子今年即将参加高考,对于高考加分政策,他表示赞同,而他的儿子就在加分之列,原因是他的儿子曾获得过“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名次。“绝对不是说因为我的儿子能享受加分照顾我就说好,而是因为这些成绩确实是孩子自己多年来努力奋斗的所得。”他告诉记者,由于多年来儿子对小发明创造十分着迷,知识面很宽,但是学习成绩却不算拔尖。“高考本来就是‘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性考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我的儿子因为综合素质高能得到一定的照顾也是应该的。”李先生还表示,也正是因为他早就知道有高考加分的政策,他才会对儿子多年来着迷于发明创造非常鼓励。 反方:“高考加分”成了少数人谋取“特权”的工具 “高考加分是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其初衷应该也是好的,只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很容易被少数人钻‘空子’。”市民刘先生说。他举例说,就像对少数民族给予降分录取这一政策,本来是符合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的,本来不应该质疑,可是有不少人为了得到照顾而挖空心思,从身边的亲戚中寻找少数民族,然后通过姓氏、户籍等手段把自己的孩子弄成“少数民族”,由此出现了不少人改从母亲、奶奶、姥姥甚至其他姻亲的姓氏,从而获取少数民族待遇的现象。 其实,想在“加分”上钻“空子”的人,还有很多的文章可做。记者从有关媒体上获悉,在2006年高考中,湖南省在对获得“体育特长生”加分资格的考生进行统一测试时发现,大多数所谓的“体育特长生”测试结果都不达标,有的人专业成绩甚至只相当于普通小学生的达标成绩。此后,该省又对全省发放“二级运动员”的情况进行整顿,撤消了450名高考考生的“二级运动员”资格。“我们通常都认为体育竞技是最‘过硬’,不带主观意志的比赛,可是连‘体育特长生’这么明显有硬性标准的资格都能造假,那么其他的像文艺特长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这些难以测试的资格不是更容易造假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生家长说。 反对者中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高考加分政策中有一些比较“软”的指标难以把握,具有很大的“弹性”。“比如在加分政策中有一条叫做‘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加20分’的规定。就这么简单一句话,没有任何细则说明,你说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许多人对此表示不理解。 “在高考这么激烈的竞争中,相差一分就可以拉开上百名的距离,一些人这样轻而易举地就加了10分、20分,这能说公平吗?”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市民都这样表示。有人认为,不管加分者是“货真价实”还是“弄虚作假”,这对于其他没有得到加分的考生都是不公平的。“比如说奥林匹克竞赛吧,本来设置这些比赛的初衷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现在因为成了高考加分的筹码,许多家长不管自己的孩子能不能接受,都强行把孩子推上‘奥赛战车’。反过来说,如果孩子真的有能力拿到奥赛的大奖,就说明他比别人都强,如果再给他们加分,不是把大家的差距拉得更大吗!”学生家长申某分析说。 中立方:问题确实存在,但不能“因噎废食” “无论支持也好,反对也罢,作为国家的一项政策,其存在就必然有其合理性。”持中立态度的人这样表示。他们认为,对于高考加分政策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有关部门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一“废”了之,而是应该不断完善,使之更加科学,比如在加分的资格条件方面进行进一步规范,杜绝“弹性条件”,或者对加分幅度进行进一步细化、合理化等。 还有不少市民认为,除了加分政策本身的不断完善以外,对加分政策的执行进行规范更加重要。比如进一步公开化、透明化,杜绝“暗箱操作”;比如对获得加分的某些可测试项目加强测试,而不是简单地凭证书说话等等。(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