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后西乡隆盛是什么职位

西乡作为维新三杰 在明治政府里是什么职位?为什么他不惜辞官也要为下层武士说话 是因为关系到他自己的利益 还是信仰所为? 可不可以这么理解 他至始至终都站在下层武士的立场 即使身居高官 也不动摇

明治六年(1873)10月西乡隆盛因侵略朝鲜的计划被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等内治派否决,辞去参议兼近卫都督的职务,回到故乡鹿儿岛县。可见,明治维新后,他的职务是参议兼近卫都督,也有种说法是陆军元帅兼近卫都督。
他出身于濒临破产的下级武士阶层,长期担任低级官吏,使他对下层人民有一定的了解和同情,对幕府末期的政治腐朽有所认识。巡视农村,接触农民,通晓农政。其间,郡长迫田因荒年要求藩政府减免年贡不准而愤然辞职,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从而走上了矢志改革的道路。
岛津齐彬继承萨摩藩藩主之后,西乡隆盛为首的“诚忠组”上书阐述减轻农民负担问题。其政治主张得到岛津齐彬的赏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西乡在权利基础是代表下层武士的。
明治维新后,就是一场关于权利与资源的分配,可想而知,下层武士所处的地位会使西乡在新政府所得的资源受到相应的挤压。西乡想出的办法就是对外扩张, “堤内不足堤外补”, 让下级武士们去侵略别的国家, 从新的领地内和其它国家的人民身上取得新的特权和新的资源。从而,继续保持其地位, 而西乡所代表的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下层武士们, 永远失去了他们的生命。
因此,恐怕西乡还是因为自己的利益多一些。追问

是吗 可西乡当时既然已经是元帅级别了 就算不如其他二杰 也享受着高官俸禄 为了自己的利益的话 完全可以不管那些下级武士嘛 那些下级武士利益被剥削 跟他也没啥关系嘛 不知这个观点 有何不妥

追答

在政治上,单纯职位高的人在官场上大多数都不会长久,政权都有阶级基础的,就像群体的力量,如果西乡背后是下级武士,掌权者可能就会考虑到这部分人的隐藏威胁性。职位又高,同时又有较为广泛的下层武士的支持,那么,在明治维新后的权利之争中,西乡受到的挤压就较小。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4
【总述】
西乡隆盛,(さいごう たかもり,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他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前期一直从事于倒幕运动,维新成功后鼓吹并支持对外侵略扩张,因坚持征韩论遭反对,辞职回到鹿儿岛,兴办名为私学校的军事政治学校,后发动反政府的武装叛乱,史称西南战争,兵败而死。
【详细】(维新运动成功之后)
9月,他以在倒幕维新运动和戊辰国内战争中的功勋,,授正三位官职,赏典禄为两千石,成为诸藩家臣中官位最高、受封最厚的人。
功成名就的西乡,出于封建思想,认为自己功名地位高于萨摩藩主岛津家,有损“忠臣”的声誉,遂于1870年1月辞职,回鹿儿岛做了藩政顾问,后任藩大参事。 西乡离开中央回到地方,还因为他对明治政府实施有损于下级武士利益的政策感到不满。他很同情下级武士们在明治维新后的悲惨遭遇。他在请求萨摩藩政府救济一个参加内战的士兵的信中写道:“临生死之境,使之如私物,事定之后,即行抛弃,影响德义”。他的一首广为流传的言志诗写道:“几经辛酸志始坚,丈夫玉碎耻瓦全。一家遗事人知否,不为儿孙买美田”。他看不惯许多政府高官追名逐利,穷奢极侈,指责他们为“利”忘“义”。西乡的个人品德,在日本一直被人们推崇。正是在这些内政问题上,西乡与大久保等人产生了矛盾。 西乡、大久保等人尽管有矛盾,但他们都认识到要建立近代国家,使日本摆脱半殖民地危机,必须消除封建割据局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从1871年起,他们又在这个目标下联合起来,全力进行废藩置县的改革。
1872年7月,西乡任陆军元帅兼近卫军都督。次年7月,政府公布《地税改革条例》等5个文件,实行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近代土地制度的地税改革。在此前后,政府还进行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多项资产阶级改革。西乡主持和参与了这些改革,虽在改革内容上没有特别的建树,但他统帅军事力量,以武力为后盾,保证改革顺利进行,应该说是他的特有贡献。 西乡、大久保、木户三人以在倒幕维新活动中的作用和贡献,被人们誉为“维新三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24
西乡隆盛,(さいごう たかもり,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他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前期一直从事于倒幕运动,维新成功后鼓吹并支持对外侵略扩张,因坚持征韩论遭反对,辞职回到鹿儿岛,兴办名为私学校的军事政治学校,后发动反政府的武装叛乱,史称西南战争,兵败而死。追问

麻烦不要复制百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