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0-05-24
我感觉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我周围的人,毕业后绝大多数都没从事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当然也包括我,究其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报志愿选专业时,除非你委屈了很多的高考分数去报一个低自己分数很多的学校的就业好排名高的专业,要么你就是报个和自己分数差距不大的学校但你喜欢的专业可能录不到你。十年磨一剑,你苦巴巴考出来的那点高考分数你舍得它贬值吗?更有“考得好不如报得好”这种鬼话作祟,让你在报志愿的时候更加踌躇,无所适从。

二,由于高考前所接受的教育大部分是为了应试,所以报志愿的时候很多人还不清楚各种大学专业到底学什么,需要人的哪些素养,对这些专业的不了解,自身兴趣爱好和这些专业对各种素养要求的相悖,也是导致很多大学生入学后对自己专业产生质疑,厌烦的原因。

三,很多人根本解决就不知道自己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到底真正喜欢什么,愿意从事什么工作,并朝着这个方向一直努力。目标都还没找到,即使大学毕业科班出身,也会在就业的时候再次犹豫不决的。国内教育对职业规划和自身发展认识投入得还太少,即便大学开了这门课程,那也是高考选完专业之后的了。

四,大学转专业困难,有数据调查美国大学生在四年中每人平均转过3.6个专业,这种数据在国内转专业最没有门槛的大学也是不会出现的。美国老师说:你们还年轻,还拥有犯错误的机会,给你们机会多去接受不同的知识体系去发掘自身个性是很有必要的。比起一直盯着一个目标,委屈自己的个性去迁就眼前的专业,他们更愿意接受学生对自身个性的不断发掘。
从消极一点的方面来讲:中国大学教育只能用“KANGDIE”两个字形容,所学知识和实际应用相去甚远,就算你努力学习用功读书等将来毕业工作了以后往往要从头开始学,这个事实也“引导”大学生们实际就业不是本专业的原因之一。
从积极一点的方面来讲:大学是年轻人进入社会之前的过渡,经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应该知道自己未来就业发展的方向,这个时候很多数大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不在本专业,更希望从心出发,往自己兴趣的方向发展,所以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自然自然会偏离所学专业。
第2个回答 2020-05-24
现在众多大学生毕业够从事与本专业无关工作的现象,我对此有一些看法:
第一,大学毕业没有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的工作,我觉得这个是很正常的,有很多人在高考后选择专业都不是按自己意愿选择的,有可能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填报的专业,等大学毕业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个专业,所以找工作的时候按照自己喜欢的工作找,这无可厚非吧。
第二,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我觉得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正说明了大学生在大学里面不仅仅把本专业的知识学好了,还学习了其它的技能。
第三,只要有能力,做哪一行都可以。不一定要做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而且知识是没有界限的,知识本来就是互通的。只要努力,都能成为优秀的人。
以上是我的观点,希望能帮到你,谢谢。
第3个回答 2020-05-24
看你的人格了,如果岗位适合自己的人格,就算岗位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你一样可以发展的很好。如公务员,销售……这些都属于非专业性岗位,专业作用很小,人格与岗位非常匹配的话,一样可以发展的好。
不过,从经济学上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看,你做了一次亏本生意。因为你学的专业知识在你人生中作用太小,你只是运用了你的学历来获得工作,而你的专业可以说是约等于浪费。投入与产生严重不成比例。
如果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能在你的工作中发挥一些作用,你会成长的更快。
原因很简单,你只要仔细观察,你会发现——
1. 走专业技术路线,一般会成长的更快————
公安局长,少有从录户口的科员变成局长的,多由一线得力干警破案能手成为局长的;
医院院长,也少有从行政科员上升为院长的,多由专业技术能力强的医生荣升为院长;
大学校长也少有从办公室科员成为校长的,多由有一定名气的教授荣升为校长。
这种情况太普遍了,除了党委行政机构外,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情况都如此。所以,专业技术做的好,又适合做一些管理,这样的人最容易荣升为老大。
专业这么重要(尤其是对某几个类型的人),那怎么选专业?
2. 走专业技术路线,职业多样性的可能性更高———
如,A学医学,但不适合不喜欢,毕业后考公务员,5年过后,想出来当医生,基本上不可能了,只有一直当公务员,成功转行的可能性比较低。
如,B也学医学,喜欢且适合,毕业后当医生,工作10年后,赚了些钱,但觉得当医生太累,你可以出去开诊所,自由自在,也可以去医学院当老师。或去血站,或去CDC预防疾控中心,或去私人医院专家,或去国际SOS 周游列国,等等,转行的可能性非常高。
第4个回答 2020-05-24
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原因介绍如下:
大学转专业困难,有数据调查美国大学生在四年中每人平均转过3.6个专业,这种数据在国内转专业最没有门槛的大学也是不会出现的。美国老师说:你们还年轻,还拥有犯错误的机会,给你们机会多去接受不同的知识体系去发掘自身个性是很有必要的。
从消极一点的方面来讲:中国大学教育只能用“KANGDIE”两个字形容,所学知识和实际应用相去甚远,就算你努力学习用功读书等将来毕业工作了以后往往要从头开始学,这个事实也“引导”大学生们实际就业不是本专业的原因之一。
从积极一点的方面来讲:大学是年轻人进入社会之前的过渡,经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应该知道自己未来就业发展的方向,这个时候很多数大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不在本专业,更希望从心出发,往自己兴趣的方向发展,所以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自然自然会偏离所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