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厢记》中的关键情节为例,分析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以《西厢记》中的关键情节为例,分析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要求: 1. 观点突出 2. 层次分明 3. 不少于800字 很急,最好这几天就要,先谢谢了啊!

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即张珙,字君瑞)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

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

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

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与自身的封建礼教烙印作斗争

老夫人毁约后,张生一撅不振,此时莺莺明明思念张生,让红娘去探望,但当见到红娘带回张生的简贴时,又“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改变了朱颜”,怒斥红娘说要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

待红娘说要将简贴儿交与老夫人时,她又道:“我逗你耍来”,并急切地询问张生的情况。这种有辱于小姐身份的言行,是“欲”与“礼”的斗争。她在红娘面前遮掩,而内心又忍不住牵挂张生。

但她对张生的爱恋,一开始却是胆怯和动摇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又是在那样的母亲的管教下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接受过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这就构成了她思想和行动上的矛盾。

她回答张生的那首诗“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表达了她不甘寂寞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流露了她对异性的渴望。在“听琴”的时候,她被张生琴中热切的呼唤深深地感动着,以致于泪水涟涟,但是她又没有勇气与张生见面。

此时在她的心中,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对张生的爱恋激烈地冲突着,最后爱情终于战胜了礼教。因此当她接到张生的情诗时,终于大着胆子写了一首题为《明月三五夜》的回诗,约定张生于十五日晚上相会。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凝是玉人来。”短短二十个字,标志着莺莺决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

紧接着的 “赖简”中她出言道:“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若不看红娘的面,扯你到老夫人那里去,看你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三句道白,无一不提到老夫人。

虽然此刻莺莺是远离老夫人的,但老夫人的威严却依然笼罩在她周围,使她产生了一种恐惧感。再说,直到此时,她也还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相信红娘,这也是促使她变卦的原因之一,而她的这次变卦又是出于不得已的。

因此当她看到由于自己的所做所为,使张生相思成疾,病得快死时,便打消了一切顾虑,采取了一个大胆的行动,深夜主动去向张生表示慰问安抚,表达爱情。至此,莺莺的叛逆性格终于达到了高峰。

除了叛逆的性格以外,在莺莺身上还体现了我国妇女所共有的一些其他品质,美丽、敏慧、深情、善良、温柔,才华横溢。她爱上了张生后,对他一往情深,温柔体贴。这是作者所看到的并赋予的剧中人物所具有的中国封建女子的典型美德。

但《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已不再是元稹《莺莺传》中那个永远处于男性社会中的性别奴役和规范之中,任人摆布、最终被“始乱终弃”的有着悲剧形象的弱女子了,作者赋予了她鲜明的个性和内涵。

莺莺虽然是一个带着封建礼教深深烙印的女子,同时也是一个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敢于对自己的命运有所把握的女子,尽管她还只能把自己的爱情命运寄托在男人身上,像以后的很多女子如杜十娘、繁漪,都如此尽管莺莺的成功带有理想色彩,但毕竟她有自己明确的追求,她比她的前人有新的觉醒,更突出了性格中的叛逆,也给了后人启迪和希望。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虽本唐代元稹《莺莺传》,实际却是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曾任陕西县令、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后来由于他不满当时官场的龌龊,愤而辞官,决心以写戏抒发心中之郁懑。于是他回到出生地中山府,开始了杂剧创作。

金代的一位姓董的读书人,依据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改编成《诸宫调西厢记》,把原来故事中的主人公莺莺写成是博陵郡人。定州在隋代就称博陵郡,所以在博陵一带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流传相当广泛。相传在定州崔沿士一带曾有过崔莺莺的墓冢。

王实甫正是根据这一点,在中山府开始了他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写作。 该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人物介绍

崔莺莺

崔莺莺出身名门贵族,是个美丽而有才情的少女,父亲崔相国生前已将她许配给郑尚书的儿子。在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中,她内心强烈地追求着爱情和幸福。她和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中相遇,张生的痴情和才华博得她的爱慕,但相国小姐的身分和她所受的教养,使她感到不能自由表达爱情的苦恼。

张生解普救寺之围,本应与她结为夫妻,但老夫人的变卦,给她以沉重的打击,反抗的意识开始觉醒。她逐渐从犹豫动摇、怯弱和顾虑中解放出来,终于突破束缚,和张生美满结合。 

张生(张君瑞)

张生先父官礼部尚书,可见他也是书香门第出身,自幼在此环境熏陶下,勤奋学习,学成满腹文章以求金榜题名。时运不济,造化弄人,多次应举,均名落孙山,因此“书剑飘零,游于四方”。由此可见,张生的愿望是:但求功名日,光宗耀祖时。

但这位饱学之士在偶遇莺莺时,却将功名利禄抛向九霄云外,将23年的艰辛与努力置于十八层地狱,义无返顾地把追求自由爱情放在第一要务。

于是经史子集却成了他追求爱情的幌子,在之后的岁月里他相思难寐,更别说读书学习了,在普救寺英雄救关,绞尽脑汁争取爱情,终于爱情有望,却遭崔夫人拒绝,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张生迫不得已,只能赴京赶考,未料到自己的爱情却建立在功名的基础之上“得官啊,来见崔夫人。

驳落啊,休来见崔夫人”的确,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未遇莺莺时,张君瑞“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遇莺莺后,他胸有成竹,胜券在握,最终“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

红娘

红娘不仅仅是一个裨女,而且是剧里剧外的联络人,她作为作者代言人,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意图,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加在了她的身上,她左右着剧情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红娘奔走于崔、张之间,周旋于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中,老夫人维护封建纲常和家族利益,维护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教,要打破它,就需要红娘这样具有大胆的反抗精神而又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侠气角色,她见义勇为,情缘反礼,愿为“有情人终成眷属”扫除障碍铺平道路,因此,她在剧中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老夫人

老夫人是一个多苦多难的、已经衰败了的封建家庭的家长。丈夫刚刚去世,能够担负起家庭支柱的小儿子尚且年幼,显赫的相府之家转眼之间变得只剩“至亲三四口儿”,而客居萧寺,后面会遇到什么麻烦,她一无所知。

老夫人的丧夫之痛和对未来世事难料的苦楚,不是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莺莺小姐所能体会和理解的。老夫人是《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她的一段“子母孤霜途路穷”的唱词,反映了她对门前冷落、世态炎凉的感伤,这对老夫人性格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由于她痛感门庭冷落、处境凄凉,所以她特别想为女儿寻一段既可以维持崔家贵族之家的社会地位,又能给女儿带来幸福的婚姻,因而,如张生这般之人断然不是老夫人的理想人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崔莺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厢记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1
虽说崔莺莺常年在深闺之中,但也不至于被封建礼教毒害的没有人性,她所受的是封建正统思想,而这些思想也不见得都是毒苗.很多在今天仍旧熠熠发光.她只是大胆冲破了礼教的束缚.追求爱情和自由.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崔莺莺人物形象深层探析  崔莺莺是著名的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的《西厢记》中的女主角,是作者王实甫倾尽心血着力塑造的一个反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争取婚姻自由的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光辉形象。在崔莺莺身上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体现了人性的复苏和觉醒,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的美好愿望,成为千余年来,广大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楷模。
  崔莺莺的光辉形象,历来受到人们高度赞誉,称赞崔莺莺是封建社会里反封建礼教的勇士。我们仅从人性的角度,探究崔莺莺由一位封建礼教熏陶的相国小姐,冲破重重阻力,和白衣书生张生结合的艰难过程中,对爱情的渴望和大胆追求,体现了人性的张扬和升华,寻求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身解放和人性复苏的轨迹。
  一、闭锁深闺,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封建礼教泯灭了崔莺莺的人性,试图将崔莺莺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崔莺莺她虽然长得如花似玉,容貌秀丽,感情丰富,但却长期闭锁在深闺后院,与世隔绝,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她成为一位闭锁深闺蒙受封建礼教熏陶的毒害者。
  首先,黑暗的封建社会,压抑着崔莺莺的人性。崔莺莺出身于封建社会达官贵人豪门望族之家。她父亲是当朝权重位高的丞相。他当然也是封建礼教的守护神。她母亲是封建门阀制度的奉行者,封建礼教的捍卫者。她主观上十分疼爱自己女儿,希望女儿生活幸福,婚姻美满,但是她从封建礼教出发,按照封建礼教来规范女儿言行,调教女儿习性,希望将女儿培养成为循规蹈矩的封建礼教的典范,实际上她是在不断地在损害着女儿的真正幸福,压制着女儿的人性。出生在这样一个封建势力强大,封建礼教浓郁的家庭,崔莺莺的人性早已被践踏。
  其次,闭锁深闺后院,阻隔了崔莺莺人性萌芽。崔府深宅后院,高墙壁垒,与世隔绝。崔夫人常年四季将崔莺莺闭锁在深闺后院,从不让她踏出崔府大门半步。养在深闺的崔莺莺,好象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里,避免了接受社会上所谓的“异端学说”,防止她做出离经叛道的行为,为她设定了一个真空世界。这样残酷黑暗封闭的环境泯灭了崔莺莺对青春、对爱情、对美满幸福生活追求的火焰。
  其三,封建礼教的教化,压制了崔莺莺的人性。为了加强对崔莺莺施行封建礼教的灌输,崔夫人专门聘请了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一位思想迂腐意识守旧性情固执的老夫子担任崔莺莺的私塾老师。这位道貌岸然的老学究,每天从清晨天亮到黄昏日落,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向崔莺莺讲述“四书五经”,讲解封建伦理道德,传授妇女应遵循的“三从四德”,宣扬妇女应接受“七出”责罚的封建礼教,企图将崔莺莺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
  总之,黑暗的封建社会,残酷的封建家长,高墙的深闺后院,迂腐的封建礼教,组成一座严密的封建礼教的桎梏,将崔莺莺紧紧地关押其中,封闭崔莺莺美好的人性,企图用封建礼教扑灭崔莺莺的爱情之火,压制了她对美好人生的渴望和追求。
  二、寺庙相遇,点燃了崔莺莺的爱情火焰。追求甜蜜幸福的爱情,构建美满和谐的婚姻,是人性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宝贵的追求。崔莺莺虽然备受封建社会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封建家长的压制,深闺后院的封闭,但是人性中最基本、最宝贵的对美满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并没有彻底泯灭。只要有一滴火种,就会燃烧起炽热的爱情之火。
  首先,春风拂面,播撒爱情的种子。封建礼教的老夫子谆谆善诱地给崔莺莺讲唱《诗经》,本想让崔莺莺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不曾料到,在春暖花开之时,清风细雨之中,崔莺莺轻声深情地颂读着《诗经·关雎》中的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句,从而点燃了崔莺莺的青春火焰,播下了爱情的种子。这是崔莺莺人性的萌动。
  崔莺莺醒悟到爱情是自古以来最甜蜜、最令人向往的情感。她深深认识到闭锁深闺不为人识的痛苦,怎能让自己青春在禁锢中流逝:“怎能让自己金枝玉叶自毁掉,无人赏怜”、“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这既是她思想痛苦的流露,又是她对美满幸福爱情生活追求的开始。
  其次,普救寺相遇,点燃了爱情之火,崔莺莺的人性得到了复苏。崔夫人携带着自己女儿崔莺莺来到普救寺烧香还愿。白衣书生张拱上京应试赶考,路经普救寺,前来游玩,两人不期而遇。压抑在崔莺莺心底的爱情之火在这次相遇中被点燃。一经点燃,是不会熄灭的。于是,崔莺莺不顾封建礼教的训斥,不管佛门净地,不论自己还带着丧亲热孝,大胆地向张生“回顾觑示”。“临去秋波那一转”是崔莺莺向张生投去钟情万端的目光,显示了崔莺莺人性的复苏。
  三、以身相许,私订终身,崔莺莺以大无畏的勇气宣告和封建礼教的决裂,展现了人性的觉醒和抗争。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崔莺莺追求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的道路也不是一条坦途。在追求美满幸福爱情生活的过程中,崔莺莺经过了一波三折的曲折斗争,才获得了自己应该得到的那份爱情幸福。
  首先,兵围普救寺,崔夫人许婚,是崔莺莺追求爱情斗争的开始。孙飞虎羡慕崔莺莺美貌,要用武力强行抢走崔莺莺,作自己压寨夫人。当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情急之下,崔夫人许婚,张生搬来救兵解了普救寺之围。崔莺莺对张生的深厚爱情即将产生甜蜜的果实之时,天空突然乌云翻滚,崔夫人嫌张生是一介白衣秀士,“止留下四海一空囊”的清贫家产,于是狠心地反悔昔日的诺言,让张生和崔莺莺以兄妹相称。本来是美满幸福的爱情,平地里掀起了巨浪,一波涌起。这是崔莺莺追求美满幸福爱情生活斗争的第一回合。
  其次,崔夫人的赖婚,虽然割断了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爱情丝线,但是崔莺莺已经点燃起的爱情火焰是无法扑灭的。崔莺莺大胆要求红娘为自己穿针引线,送去诗简,约来张生。她要求红娘带信,口里却说叫张生“下次休是这般”。但寄去的却是约张生月夜私会的诗简。张生应约而来时,她又翻脸借故不认帐赖简,把张生教训了一顿。她责怪红娘,怒斥张生,崔莺莺如此矫情作假,不仅表现了她所受的封建教养对她的影响,更真实地揭示了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她的制约,又显示出她在追求幸福爱情的道路上曲折复杂的斗争。这是崔莺莺追求幸福爱情斗争的第二回合。
  其三,崔莺莺的赖简,造成了张生因情生病。张生因情生病卧病在床,病情加重,牵挂着崔莺莺的心弦,崔莺莺情丝难割难舍,辗转反侧。这是她思想斗争最激烈的时刻,是情与礼的抗衡,是人性和法制的较量。终于,在崔莺莺“一去也救他不得”的关键时刻,情战胜了礼,人性超越了法制,崔莺莺大无畏地冲破一切阻力不顾一切地去“酬简”,并且私定终身,以身相许。这是崔莺莺追求爱情自由斗争的第三回合。
  经过这一波三折的曲折复杂的矛盾斗争,说明了崔莺莺人性觉醒的艰难程度。这是对封建礼教的有力冲击,这是一种离经叛道的行为,更是对压制人性的封建礼教的大胆抗争。
  四、摈弃功名利禄,夺取胜利,实现美满幸福的爱情婚姻。这是崔莺莺反对封建礼教的胜利,又是对人性的张扬。崔夫人是封建礼教的代表,是崔莺莺追求爱情婚姻的最大的障碍。为了夺取爱情婚姻的最后胜利,崔莺莺与崔夫人之间进行了三次尖锐激烈的斗争,最终崔莺莺和张生结合在一起,取得了彻底胜利。
  首次斗争的焦点,是崔莺莺为了爱情,坚决抗拒崔夫人的赖婚。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里,崔夫人握着崔莺莺的婚姻生杀大权。崔夫人早已把崔莺莺许配给郑尚书的儿子郑恒为妻,但因郑恒相貌丑陋,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品行不端,崔莺莺并未心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时,崔夫人许婚,但等张生借来救兵解了普救寺之围后,崔夫人以崔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企图赖婚,叫崔莺莺和张生以兄妹相称。在崔夫人赖婚事件上,崔莺莺认识了崔夫人“口不应心的狠毒狼”心肠。崔莺莺为了自己爱情幸福,坚决不听从崔夫人安排,坚决承认许婚之事。从此以后,她们之间的矛盾斗争拉开了序幕。
  其次斗争的焦点是,崔夫人安插红娘监视崔莺莺言行,妄想掌握崔莺莺与张生来往的行踪,扼杀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但是,崔夫人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在崔莺莺与崔夫人斗争的过程中,红娘逐渐地看清了崔夫人的阴险狠毒,认识到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是正义的,是对人性的追求。于是红娘坚决地站到了崔莺莺一边,和崔莺莺构成了统一战线,成为崔莺莺与崔夫人斗争的盟军,并帮助崔莺莺取得了斗争胜利。
  再次斗争的焦点是崔夫人逼张生上京赶考,企图拆散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婚姻。崔夫人看见崔莺莺和张生情投意合,生米做成熟饭,以崔家不招白丁之婿为由,逼张生上京赶考,谋取功名。但是崔莺莺识破了崔夫人拆散她和张生婚姻的阴谋,愤怒地进行了声讨。崔莺莺鄙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把爱情看得高于名利,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但是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崔莺莺就是这样,为了幸福爱情,为了美满婚姻,以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摈弃功名利禄,蔑视荣华富贵,和以崔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进行了坚决斗争,最终,她和张生圆满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斗争胜利。
  崔莺莺在追求和张生的爱情婚姻斗争中,同以崔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展示了封建礼教对崔莺莺人性的摧残。崔莺莺为爱情婚姻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体现了崔莺莺人性的复苏和觉醒,表现了作者“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理想,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倾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