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1、榜眼
榜眼,拼音是bǎng yǎn,是科举时代的一种名次称号。即在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2、探花
探花,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
扩展资料:
由来:
1、榜眼
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六年三月,在讲武殿亲试举人,并确定自此以后定为常式。自武则天称帝,天授元年二月亲自策试贡士,开殿试之先河,至此终于将殿试纳入科举制常例之中,成为科举中最高的一级考试。
北宋时期,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进士始分三甲。一开始殿试设三甲取士,一甲三人都可以称为状元。凡眼睛,人们认为必成双成对,于是将黄榜之上,榜首之下的一甲二、三名统称为金榜之眼,不分第二、第三,全称作榜眼。
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已经将进士第二人号称为榜眼。到南宋时期,将探花的称谓专属第三名,而榜眼也成为进士第二人的专用名称。
2、探花
“探花”一词的频繁出现,为其最终成为科举(主要是进士科)第三名的代称奠定了基础。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正式建立殿试制度,即于礼部试之后,皇帝再次亲试进士,并确定名次。
开宝八年(975年),礼部试和殿试分别放榜,标志着三级考试制度正式确立。“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
科举制度在宋朝趋于完备。宋朝在“探花”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江西丰城黄氏家谱载: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黄彦正为进士第三人。他六兄弟中有三兄弟荣登同榜进士。
宋徽宗对其家人大加赞赏。曾赐诗一首:“黄河曾见几番清,未见人间有此荣。千里朱旗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魁星昨夜朝金阙,皂盖今朝拥玉京。胜似状元和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
北宋徽宗宣和三年距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只有六年。由此可以看出,北宋晚期,“探花”一词已开始专指第三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榜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探花
科举考试的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榜眼是古代时期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称呼,在明清两代代表的是科举考试中取得第二名成绩的人。榜眼的这个称呼在最开始是起源于北宋。
在北宋时期的考试中,最开始第一名叫做状元,第二名和第三名都叫做探花,意思是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在状元郎的左右,就好像状元的两只眼睛。
但是到了北宋晚期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也就是在考生们参加玩科举以后皇帝再亲自考试排名前几位的人,并且确定名次。
到了975年,礼部的科举考试和皇帝的殿试会分别放榜,标志着三级考试制度正式确立。而探花作为科举考试中第三人的代称正式确立。
扩展资料:
科举考试最先起源于隋朝,为地方荐举与中央考试相结合。刚开始设立两科,隋炀帝时期,增设为十科,由文武五品官以上荐举,规定有一艺可取即应采录,且随才升擢。同时设进士科,用诗赋、试策进行考试。
由于科举考试公开进行,有规定的知识结构作为公认的主要录取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平等公开竞争,显示了其选拔人才的一定优越性,这种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来选拔人才的考试,标志着科举制的确立。
科举制度的产生适应了封建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把选用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朝廷,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巩固,被后来历朝所沿用。唐初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种,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每年考一次,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明法、明书、明算考选专业人才,影响力不大。因此,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榜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探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科举考试的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如北宋前期宰相寇准就是探花。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扩展资料: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登科前叫“童生”“孺子”。登科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合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展开的。光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季,所在首都礼部官衙,登科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测验,登科了就叫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历。殿试分三甲(三等)登科。一甲赐进士落选,二甲进士出生,第三甲赐同进士出生,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科举考试的第二名,第三名被称为什么?
1、榜眼 榜眼,拼音是bǎng yǎn,是科举时代的一种名次称号。即在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2、探花 探花,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
古代科举考试第一名叫什么第二名叫什么第三名叫什么
1、古代科举考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2、科举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3、科举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
古人科举考试第一名叫什么第二名叫什么第三名叫什么?
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
古代科举考试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分别叫什么
第三次考试叫乡试,只有获得秀才资格才可以参加,所有通过乡试的叫举人,被荐举之人。其中乡试里边的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第四次考试叫会试,由有举人功名的人参加,通过会试的称为贡士,进贡给天子的士子。贡生里边的第一名叫会元;到皇帝那儿的考...
古代科举考试第一二三名叫什么?
进士: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举人:乡试,第一名“解元”,第二名“亚元”,第三名无特定称谓。秀才:院试,统称“生员”
以前古代考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第三名叫什么?他们统称什么?
一、在古代科举制度中,第二名考试者被称为“榜眼”,第三名则被称为“探花”。二、这两位及状元一起,被统称为“进士”。三、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四、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名者称为“解元”,在会试中取得第一名者称为“会元”,在殿试中取得第一名者则是“状元”。五...
古代考取头名状元,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叫什么
第一名:状元,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第二名:榜眼,科举考试中,殿试录取一甲(第一等)二三名均称榜眼,意指榜中之双眼。第三名:探花,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三名的人。第四名:传胪,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
古人科举考试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分别叫什么?
第一名:状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三个级别全考第一叫“三元及第”。基称唐代已有,武则天试贡士于殿前,别其等第,门下例有奏状,其居首曰状头,亦曰状元。后亦称殿元、鼎元。清赵翼《陔余丛考.状元榜眼...
古人科举考试第一二三名各叫什么
古人科举考试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科举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三个级别全考第一叫“三元及第”。殿试,为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
古代科举考试第一名叫什么第二名叫什么第三名叫什么?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取中后统称为进士,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