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前,铁蹄踏进家门,那一夜,枪炮的火光照亮了北大营,震惊了整个中华。而今天,穿越时空的警报,时刻在耳畔响起,提醒我们要把记忆擦亮……
每个中国人都该铭记这一天
鲜血与抗争写就的历史警示国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勿忘国殇,吾辈自强!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918发生当时,日军一万多人,装备以轻武器为主;东北军三十多万人,装备有飞机坦克大炮。连日本国内都不支持关东军的军事冒险,派来一个大将叫他们停手。918发生以后,东北军受令不抵抗撤退到锦州,在锦州挨炸。日军编制里没有飞机,轰炸用的是东北军自己的飞机。
那么张学良为什么下不抵抗命令?918事件的真相是什么?
第一,918到底是谁的责任
在接受唐德刚采访时,张学良说:“我要郑重地声明,就是关于不抵抗的事情,九一八事变不抵抗,不但书里这样说,现在很多人都在说,这是中央(蒋介石)的命令,来替我洗刷。不是这样的。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绝对不是的。”“那个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张学良还进而解释当时为什么下令不抵抗:“没想到日本敢那么样来(指侵占整个东北——引者注)……事前未料到,情报也不够,我作为一个封疆大吏,我要负这个责任。”“不抵抗,不能把这个诿过于中央(蒋介石)。”当唐德刚说,五十多年都说蒋介石电令不抵抗,张学良还把电报稿随时放在身上时,张学良回答说:“瞎说,瞎说,没有这事情。……这种事情,我不能诿过于他人。这是事实,我要声明的。最要紧的就是这一点。这个事不是人家的事情,是我自个儿的事情,是我的责任。”
第二,放弃锦州,则是张学良公然违背中央命令
1931年12月21日,张学良认为东北已经守不住了,没有必要在锦州和日军硬拼,损失本钱(部队)。他电令王树常第二军司令部:当日本进攻锦州之时,我军驻关外部队理应防范,但若现政府方针未定时,自然不用锦州部队进行防守,因而撤至关内,该部队驻地为迁安、永平、滦河、昌黎。根据张的命令,驻锦州的步兵十二旅、二十旅,骑兵第三旅相继撤入关内,留锦兵力仅剩熊飞率领的3个公安骑兵总队。1931年12月25日,迫使蒋介石辞职的新任南京政府,通过情报部门得知张学良得决定以后大为震怒。他们立即明确下令张学良“积极筹划,以固强圉。对于日军进攻锦州,应尽力之所及积极抵抗…死守锦州”,该命令立即为国内外诸多报纸转载,这是日本侵占东北以来,国民政府下达的第一道抵抗命令,军心、民心大振。张学良并不理会,依然继续把主力撤出东北。
12月29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再次明确发电,命令张学良停止撤军:如遇侵犯,则抵御之。张学良早下了决心,他回电到:是为我以东北一隅之兵,敌中邻全国之力,强弱之势,相去悬绝,无论如何振奋,亦必无侥幸之理!29日当日,关东军攻陷盘山,迫近锦州。参谋总长荣臻于当日从北平谒张返锦,以“兵力过疲,损失过重,枪弹缺乏,后援不及”为由下令各军做总撤退。30日,国民政府得知东北军发动总撤退令以后,再次电令张学良坚守锦州到:“日军攻锦紧急,无论如何,必积极抵抗”。张学良连样子都不作了,根本不予理会。
1932年1月2日,东北军队各部已从锦州撤退完毕。3日,日军前锋数百人进入锦州城,他们惊讶的发现根本没有遭到军队抵抗,日军后续部队随即进入,锦州沦陷。锦州是关内外的咽喉,锦州的沦陷也就意味着东北三省全部丢了。
第三,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张学良是军阀,他的每一步决定都是出于一个军阀的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的,都是基于自己的地盘、军队、权力考虑的。只不过,鉴于张学良自身能力,所以这些考虑中,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而已。
张学良此人不能说没有能力,但是,比起乃父确实差了一个大档次。我觉得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做事不稳重不周详,这也是导致后期一系列问题的总原因。张学良作为一个年轻少帅,有着年轻人的共性,血气方刚,做事冲动,许多时候的选择容易走极端。他上位伊始,第一个决策就是很激进的“改旗易帜”,在当时一些元老主张再作周旋时候直接作出了这么一个激烈转折的决定。结果,这个决定成功了,东北军获得了完整的利益保全。第二个大决策就是中原大战带兵入关支持蒋介石,这一次尽管有前期的观望,但整体是一直押宝蒋介石的,且带兵入关时东北军的支持权重是很大的。这次又成功了,东北军彻底达到最高峰。
这两次成功中,张学良的决策都非常果断,且都做的很极端。对于一个本来就容易激动的年轻人,上来又凭借自己的果断和极端尝了两个大甜头,自然加剧了他的这个能力属性。而这也是导致其日后悲剧的根源,因为他不周详的问题彻底不可能改正了。
此后中东路事件,就是冲动的惩罚。张学良抛弃了其父时期长期在日俄间周旋的政策,甚至直接杀了杨宇霆,贸然挑起战端。结果自然被苏联一顿揍。这件事有人归咎于国民政府言出不行。但问题是,张学良作为当时国内二号实力派,就随便一忽悠就被卖了吗?他自己就没有分析当时的国内形势,看看国民政府到底有没有能力支援?就没有分析分析苏联实力,看看东北军有没有掰腕子的资本?他都没有做到,就是这么一冲动就走了极端路线。结果损失惨重。这个损失归根到底是怪在他自身的能力和做事方式上。
再然后就是九一八事变,众所周知,当时一般认为日军比苏军还要精锐,有了中东路事件的教训,张学良由此推论,日军一旦进攻,东北军如果正面对抗,张学良是军阀,而军阀实力强弱均靠枪杆子说话。张学良在918初期错误判断形式,认为日本只是小规模挑衅,所以不敢作战。然而日军闪电战攻陷东北很多地区,张学良又觉得战局不可收拾,东北沦陷已经是必然,还不如保住自己军队。要知道,如果张学良能够保住1万人,他就是1个军长;如果能够保住5万人,他就是1个集团军司令;如果能够保住二十万三十万,他仍然是国内军阀中的顶尖人物。
说白了,张学良为了保住自己利益而已。
我们做一个历史上的假设——如果918事变东北军拼死抵抗将会如何?
我们先看看东北的底子:
日军在918事变后,在中国兵工厂缴获了15万支步枪,机枪4000挺,迫击炮600门,各类重炮山炮250门,飞机260架,这还不包括被张学良率军带走的部分。
这些都是大帅张作霖在世时留下的遗产。当时,张作霖能够靠自己的威望控制山头多如牛毛的东北军。他成立了陆军整理处,整军经武。并且还搞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兵工厂——奉天兵工厂,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沈阳兵工厂。大量德国和日本的先进机器被购入安装,还聘请了德国日本技师指导。厂内成立了科学研究会,集中专研兵工技术,可以造枪造炮,以及各种弹药,甚至可以仿造法国雷诺坦克和装甲汽车。其他的如辽宁迫击炮厂也拥有研制大口径火炮的实力,远远超过江南地区。
除了军事,东北的经济也很不错。20年代末东北工业化水平也超过了长江流域。
只读了半年私塾的张大帅还很重视教育。新建的东北大学,奉天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等高等院校吸引了内地的人才,三餐免费,薪资全部发放银元,比清华北大还高。
918事变实力对比:
到“918”事变前,东北正规军有16.5万人,非正规军(警察保安等)4万,关内还有9万余人,共30多万部队。另有数十辆法国雷诺FT17等轻型坦克,近300架飞机。
日军方面关东军约2万人......
(日军在东北军仓库缴获的化学航空炸弹)
交战胜败的可能性:
日军——由于长期日日夜夜不休止的艰苦训练,单兵作战能力在亚洲来说首屈一指。士兵的营养水品也较高,装备先进。但其关东军数量不多,而且没有得到大本营的完全授权,处于自行其是阶段。
东北军——士兵众多,但来源复杂,山头派系林立。张学良一纨绔子弟,根本没有能力指挥这些骄兵悍将。枪支弹药储备充分,可以随时补充。重火力,装甲力量,空中支援并不弱于日军。
我们可以推测——在日军开始进犯以后,张学良假如拼死抵抗,日军的初期进攻会很不顺利。东北军利用人数优势,和防御优势,充分发挥机枪火炮火力,可以在一些关键地区迟缓日军。
但日军增兵以后,东北军外部压力增加,内部的不团结会暴露出来。根据历史上东北军的多种表现,这时,有的东北军将领会投靠日本,有的会坚持抵抗,有的会阳奉阴违。张学良由于年轻自负,缺乏统御能力,无法有效调度指挥资历很深的大帅老部下。并且东北地区缺乏天险,一旦有部队投敌或者率先逃跑,整个防线会出现崩溃的危险。
但是,日军即便获胜,付出的代价也会很大。由于无法大量缴获东北军的装备,只有从国内不断增兵运输物资,增加其国内政治的不确定性。
这样的坚决抵抗,会让日军充分感受中国方面的决战意志,全面侵华要么在匆忙之中提前到来,打成僵持状态。要么也就需要更长时间的准备,给民国政府更长的缓冲时间。
当然,鉴于民国政府历史上的拙劣表现,最终中日战争的长期化依然不可避免。
鲜血与抗争写就的历史警示国人: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
9月18日,
每个中国人都应铭记这一天!
如果中原大战时,张学良不率东北军入关,还会有“九一八”吗?_百度...
再然后就是九一八事变,众所周知,当时一般认为日军比苏军还要精锐,有了中东路事件的教训,张学良由此推论,日军一旦进攻,东北军如果正面对抗,张学良是军阀,而军阀实力强弱均靠枪杆子说话。张学良在918初期错误判断形式,认为日本只是小规模挑衅,所以不敢作战。然而日军闪电战攻陷东北很多地区,张学良又觉得战局不可收拾,东北沦陷...
如果张学良没杀杨宇霆,还会有九一八事变吗
1930年9月18日,就是918之前整1年,少帅率20万东北军出关调停中原大战,东北开始空虚 之后为了应对石友三叛乱,又抽掉了一部分部队出关 东北空虚 加上后方无人坐镇,日本人轻松得手 如果杨不死,中东路等事件发生可能会减少,918可能延后
没有东北易帜就没有九一八事变 ?
不是的。张作霖被炸死后,东三省议会于1928年7月2日一致推举张学良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奉天省保安司令。7月4日,张学良正式主政东北。他受命于危难之时,集国难家仇、内忧外患于一身,面临的军政形势十分险恶。日本要他实行"自治",扬言如蔑视日本警告,日本将自由行动;南京国民革命军则敦促他早日易帜,...
张学良如果不杀杨宇霆,九一八还会发生吗
杨宇霆死于不死,对九一八事变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因为东北主帅早已不是那个对他信任有加的老张了,而是对他充满这敌意的少帅小六子。1928年6月4日,日本人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张作霖,接掌东北政局的少帅张学良年仅27岁。虽然当时的军政要人表面上拥戴他,但很多人仍持观望态度,特别是一些绿林出身...
怎么看待918不战而丢东北
从我掌握的一些东西看,918的很大一部分责任要算在张学良身上。当时整个国民当对外政策都是等待国际社会的调停,对内积极剿共。所以在张学良918之前,就已经命令部队不许抵抗了。而后在东北军曾经组织过一些抵抗,但是谈不上顽强,比之中原大战士的奉系差得远。当时蒋介石是很希望东北军放弃东北的,因为这样...
张学良奉命将东北军撤至关内和日本策划华北事件那个早?
还有一点,亲,张大哥不是奉命不抵抗或者撤军的,张是30年9月18号中原大战时,发电宣布支持蒋后,基本上东北军的大部分都入关了,东北留守的兵力很少,如果守军多的话,也不至于日本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第二天就占领了沈阳。第二点,九一八之后,不抵抗政策并不是蒋下的命令,而是张的命令,蒋只是默认...
如果张作霖不先被炸死,日本还能占领东北吗
而不是像九一八那样一枪不放,让日本轻松占领整个东北。日本经过东北战役进攻能力也必将大减,再加上还有平津战役这样的仗要打。相当于日本要比历史上那样凭空多出两个大战役来打。日本能否最终有能力发动武汉战役都是大问题。所以我一直认为张学良就是个败家子。东北那么大的基业直接拱手送人,跑到西北说...
九一八事变,东北陷落,张少帅是否负主要责任?
在中原大战中,如果不是张学良的东北军入关支持蒋介石,蒋介石的胜利或许还未知。因此,蒋介石对张学良的命令通常是以商量的口吻进行,是否接受取决于张学良的态度。综上所述,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作为东北军的高级指挥官,其决策和责任不能忽视。但将主要责任归咎于他或许并不公允,还需考虑当时的政治环境和...
热河事变为何东北军一败涂地?
当时热河是张学良的势力范围,虽然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学良丢掉了东北的地盘,但是中原大战之中他便是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地的超级军阀,即便失去了东北,东北军的实力却并没有受到太大损伤。根据东北军内部的势力划分,热河省是东北军元老汤玉麟的地盘,汤玉麟自己也是热河的最高军政长官,热河的一切军政大...
东北地区被日本人占领之后 张学良跑哪去了?
你好,,,中原大战后入关的大批东北军没有回防,1931年张学良为了讨伐石友三又再度征调部分东北军精锐入关,导致了东三省兵力的进一步空虚。这些都给图谋东北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以可乘之机。正好是张学良入关的一年之后的9月18日,日本少壮军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