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炎黄二帝的传说

如题所述

炎黄二帝的历史传说(记载),有很多个说法

1、炎帝部落居住在陕西南部,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与黄帝部落冲突,与黄帝战于阪泉,三战皆溃,被迫与黄帝结盟从而归附,从此形成了华夏民族

2、黄帝部落兴起与泰山以西,炎帝部落统治天下末期,因为势力孤微无力号令天下,黄帝为争夺帝位与炎帝战与阪泉,炎帝战败,被流放,炎帝部将蚩尤不服而骑兵反抗,与黄帝战与涿鹿,败死。

后来因为炎帝的威望很高,百姓思念,黄帝召炎帝回朝廷辅政,从而形成以黄帝、炎帝为首华夏联盟。

3、炎帝部落居住在渭河流域农耕,在东进扩张的过程中被当地的蚩尤驱逐去国境,后来因为侵略诸侯被黄帝击败与阪泉,并且与黄帝部落结盟归附,黄帝、炎帝联盟逐渐统一各部,蚩尤不服,与黄帝、炎帝战于涿鹿,败死。

4、炎黄二帝在相互向东扩张的过程中发生冲突,战于阪泉,炎帝战败,与黄帝结盟归附。炎黄二部联盟之后,势力扩张。

后来蚩尤入侵炎帝的领地,炎帝不敌,被驱逐到涿鹿,向黄帝求援,炎、黄联合各族与蚩尤联盟战与涿鹿,大败蚩尤81部,擒杀蚩尤(一说俘虏后重用)。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扩展资料:

涿鹿战争的胜利,进一步扩大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发展成规模更大的部落联合体。黄帝的权威大大提高了,集审判权、祭祀权、军事指挥权与生产指挥权于一身。各部落均需听从他的号令,不听从号令的,即出兵进行征伐。

他还开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区的隔绝,增进部落之间的交往。传说黄帝一生“未尝宁居”,在118岁那年出巡河南时死在荆山,人们将他护送回陕北,葬在今陕西黄陵县的桥山之上,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黄帝陵

由于黄帝后来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便把远古时代的许多创造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大臣”们,如说黄帝建造屋宇,开凿水井,缝制衣冠,制造舟车弓弩,炼石为铜,创制乐律,他的妻子嫘祖发明育蚕,他的“大臣”仓颉创文字,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等等。

同样的原因,由于炎帝也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也将一些创造发明的功劳算到他的身上,并称他为神农氏。在先秦的传说中,神农氏和炎帝原本是时代不同的两个人物,神农氏生活的时代要早于炎帝。

到战国时,人们将两个人合在一起,称为炎帝神农氏,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这些发明当然也是原始时代人们的集体创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炎黄二帝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28
在炎陵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炎陵人民世世代代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美动听的民间故事,特别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传说和故事,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影响之深,流传之久是罕见的。由于他教民耕种、发明医药、日中为市、治麻为布、削桐为琴······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人们世世代代崇敬他,歌颂他,传唱他······通观这些民间传说故事,就是一部“炎帝史”。  《炎帝的三个母亲》  在炎帝陵的东北面,有一座大山,名叫岩鹰山,相传炎帝神农氏就出生在这座山上。炎帝的母亲叫女登,;有一天晚上,她梦见天上的太阳落在自己的怀里,感到又温暖又舒服。过了一年零八个月,女登生下一个红球,红球在地上滚了几滚之后裂开,中间坐着一个胖乎乎的男孩。女登见了,非常高兴,连忙把他抱在怀里,用兽皮包好,取名叫石年。  女登和大家一起去采果实,把孩子放在一块大石头上,让他晒太阳,谁知时间一长,孩子睡醒了,感到又热又饿,便哇哇大哭起来,哭声惊动了山中的生灵。这时,岩鹰首先飞过来,为孩子遮荫扇凉。接着,山鹿也跑过来,为孩子喂奶。孩子歇着荫凉,吃着鹿奶,甜甜地睡着了。此后,每当女登离开孩子时,鹰和鹿都会很快过来照护。人们认为鹰和鹿也是炎帝的母亲。由于孩子得到三个“母亲”的精心养育,他三天就会学着说话,五天就会学着走路,九天就长齐了牙齿,而且蛮聪明,逗人喜爱。炎帝长大成人后,额头生得蛮宽,嘴巴长得蛮大,身长八尺七寸,粗壮结实,很有力气。  炎帝去世之后,为了纪念炎帝的三个母亲,人们雕刻石鹰、石鹿,安放在炎帝墓冢左右,和炎帝同享祭祀。宋乾德五年修建炎帝庙时,将石鹰、石鹿移放主殿前方的左右侧,至今未变动。人们还在岩鹰山修建了“帝母祠”,祭祀炎帝母亲,四时香火不绝。  《神农洞》  相传,在九烈山(也叫九龙山)下住着一个氏族部落,这个氏族部落的首领叫少典。少典的妻子是有是娇氏的女儿,名女登。  女登是一个漂亮、贤惠的姑娘。一天,女登赶着羊群,提着柳条篮子上山采集食物。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女登来到山上,看着一堆堆红的花,一丛丛绿的树,一片片青的草,心中有说不出的快意。她让羊群尽情地吃草,自己采野菜。轻风把花的芳香和青草的甜气送到她的鼻中,女登觉得甜而又香,快乐的笑了。  天上的太阳还没当顶呢,女登就想找一个地方歇息一下。  她顺着弯弯的山路,穿过丛丛树林,在半山腰发现有一个洞穴。洞内很宽敞,洞口边长满青翠的小树和映山红。好奇心诱使她提篮进入洞中。  洞里清爽、恬静,舒适宜人。女登放下篮子倚着洞壁坐下休息。不一会儿,她感到疲倦,打起瞌睡来了。后来又出洞,在洞外睡着了。  再说,这个洞原是七龙子住的地方(洞在九烈山第七座山上,现在叫“洞天山”)。因为镇莽有功,王母娘娘设蟠桃宴会,宴请9个龙子。在瑶池,七龙子多喝了点酒,回来后就把洞门打开透气睡觉了,洞门也忘了关。第二天醒来,他发现洞口睡有一个美丽的姑娘,眉毛似柳叶,鼻子犹如玉石所雕成,小嘴象石榴。七龙子情不自禁地把姑娘抱起,走入洞内,放在龙床上······。  女登仍然睡着,她梦见一个自称是七龙子的英俊的小伙子正和自己亲热。然后小伙子仍然把她送到洞口。  女登一觉醒来,还清清楚楚记得梦中的情景,不觉感到脸上发热。她提着篮子、赶着羊群下山去了。  女登自此以后,就感到肚里有一个什么东西在跳动。她时常回忆起那次梦中与七龙子的相亲情景,每天都要到洞口去坐一坐。  一天,她在洞口坐了一会儿,便往洞内走去,走着走着,前面越走越宽,越走越亮。洞内有石床、石桌、石碗,是一个居住的好地方。回去后,她和丈夫少典商量。接着,她就和丈夫搬到石洞里去住了。  第二年,春风和煦的时候,又是一片山花烂漫的景象。女登在洞中生下一个7斤重的肉球。这一天,在有了日历之后推算,是4月26日。  生下的是个肉球,女登感到纳闷。少典也气得发抖,举起石刀准备把肉球劈开,不料肉球滚动起来,“砰”的一声,肉球自动裂开,跳出一个胖小子,迎风长高3尺。少典和女登又都乐了。女登为他起名“石年”。这个石年,就是后来的炎帝神农;这个洞,后来就叫“神农洞”。  《五谷的故事》  远古时期,人们都是吃鸟兽的肉和山上的野果过日子。到了炎帝神农时,人慢慢多起来了,炎帝心想,鸟兽总会越吃越少,而草木的果实,每年可以生长一次,可以源源不断。要是能把那些最壮实的草木拿来种植,就可以年年有新的收成,不愁食物短缺了。于是,他从山上砍来一些木料,削成启土锄地的耒耜,让他的琉璃狮子狗在前面拉着走,自己在后面扶着耒耜掌握方向。土翻好后,又从野地里收集了一些草籽,开始试种起来。  不久,这些种子破土而出,长得很茂盛。到了秋天,收到了多几倍的收成。炎帝高兴极了,第二年,就叫稻、黍、稷、麦、菽五位大臣,带领百姓按土地的高燥湿肥等情况,划分地段,分头大面积种植。这件事感动了玉皇大帝。他打发一只满身通红的神鸟,衔着一株九穗的禾苗,飞到炎帝他们开垦过的土地上空,把种子撒在地里。又命令太阳神和雨神帮助照管。结果,五个地段长出了五种不同的作物。为了便于记忆,炎帝就按五个大臣的名字,把这五种作物叫做稻、黍、稷、麦、菽,这就是五谷的由来。  《神农犁》  一天,炎帝神农氏躺在田垄上苦苦琢磨如何改进耕作技术的问题,想入了迷,大雨将自己淋成了落汤鸡也没感觉到。后来,大概是为自己始终未想出个门道来而生气吧,他竟将一只手猛地戳进地里,又使劲向前一推,当提起手来时,五条泥沟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尤其是中指犁出的那条沟,又深又直,两旁翻起的土也很整齐。他喜出望外:若能仿照手指向前、手臂悬空的样子做成一种农具耕田,岂不又省力、又利于作物生长吗?他立即叫来伙伴们,先把一截质地坚硬的木头削成一个前薄后厚,前尖后宽的三角形,再在三角形后部装上一个木把,又找来两根山藤穿在木把的底部。他让伙伴们在前面拉,自己扶着木把掌握方向和深浅。果然,三角形所过之处,地上便留下一条条平平直直、深浅一致的犁沟。耒耜制作成功了,大伙儿都乐得合不拢嘴。这就是最早形态的耒耜,后人叫“神农犁”。  《麻与布的故事》  远古的先民,不论男女,都穿兽皮来保护和遮掩身体。可是,到了夏天,赤日炎炎,兽皮穿在身上,实在热得难受。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把野兽的皮,割成很细小的条条,用它来把树叶串连起来围在腰上。树叶易得烂,穿不了好久就要更换,很是麻烦。一天,炎帝在山上砍柴,发现一种植物的皮软绵绵的,很是结实,他就砍下来几株,把皮剥下来,用它来捆柴火。他回到家后,拿着这树皮仔细端详着。原来这树皮的里层有一种白色的纤维,所以柔软结实。用手一撕,它还可以分成一条一条的。他看着、撕着;撕着、笑着,很是高兴,便要人们用它来代替皮带串连树叶。后来,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又渐渐发现可以把它搓成更加光滑结实好用的绳子。  由于树叶容易烂,烂了又要用这种树皮或这种树皮搓成的绳子补缀新的树叶,这样补了又补,渐渐变得叶少绳多,如此多次,这种树皮绳子横七竖八,密密麻麻,不好再补了,他们就干脆把它们连成一种绳子结织似的东西披在身上、围在腰间。这就是人类最早结织的衣服。用这种树皮绳子连缀起来的衣服,穿了好多年,大家感到太稀、太粗,想要改善,又想不出办法来时,炎帝发现一年轻女子坐在大树底下的草地上,一边乘凉,一边聚精会神地把这种树皮撕成一条一条的细缕,缠在手指上穿来穿去,织成密密的小块儿玩。他觉得这很新鲜,心里默神,如果像她这样再多织一些,把它连缀起来,穿在身上,不是一件好的衣服吗?于是,他就依照着织,织了很多小块后,再用骨针连起来,穿在身上,觉得挺舒服。这样,他就告诉人们,如此这般地做起衣服来,并给这种植物取了一个名字,叫“苎麻”。  后来,人们在反复实践中,才发明织布机,把苎麻撕得细细的,再织成细密的麻布,从此,麻类植物便成了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了。  《日中为市》  炎帝在位期间,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吃的东西越来越丰足。大家都能按照天时地利,从事各种劳动。住在水源好的平原地带的人,主要种稻子;水源差一些的地方的人就种麦、黍、稷、菽;靠山的人以狩猎为主;近河的人以捕鱼为主;赤翼人住在干燥的高地,就教他们制陶器。人们生活得有条有理,国家有11年的粮食储备。  有一天,炎帝来到一个平原的部落巡视,问大家现在的生活过得怎么样。一位老人说,现在食物充足,,就是单调一些。我们这里出产稻谷,别的东西就很少,要是能相互交换一些东西就好了。  炎帝一听,这个想法很好。于是召集群臣商议,要开辟市场,让大家把出产的东西拿到市场上来,根据需要互相交换。当时没有钟表,也没有记录时间的方法,凭什么来确定交换的时间呢?人们不能丢掉劳动,整天在市场上老等呀!炎帝想了想,告诉大家拿太阳来做标准。太阳当顶的时候,就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过了这段时间就散市。  这条办法又标准,又简便,人人都欢喜。每天一到日中时分,附近的人都把各自出产用不完的东西,拿到一个商定的中心地点来交换。这一下子可热闹了。五谷、鸟兽、鱼虾、野果,还有晒制的兽皮和编好的麻布,粘土做成的陶器、用石头磨成的杵臼等等,五花八门,摆满了一地。大家都挑选自己部落需要的东西进行交换,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从此以后,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丰富多采。一个地方这样做了,别的地方也跟着学样,慢慢地全国都推行了这个日中为市的办法。直到现在,许多地方的民间墟场,还保留着日中为市的习惯,据说就是从炎帝时期传下来的。  《神农琴》  炎帝教民耕种成功之后,人类开始从采集渔猎的生活,过度到原始农业时期。  有一天,炎帝对大臣们说,现在种了五谷,食物丰足,不需要天天去忙着捕捉鸟兽了,但是,我看到大家耕作时很吃力,要是有什么办法能减轻劳累就好。  大臣郴夭说,我倒想起一件事。前几田,我和大家一起挖土,当时荒地中间有一块大石头,决定把它推开。当大家一起用力时,很自然地发出“嘿嘿嗬嗬”的喊声。说也奇怪,大家边喊边推,感到轻松多了。  炎帝高兴地说这办法不错,就命郴夭把这些喊叫声编成扶犁之乐,让大家在劳动时哼着做事。郴夭遵命很快就编出来了。炎帝叫大家学着哼唱,劳动时果然没有过去累了。  又有一天,炎帝说:我在采药的路上发现一根很好的木头,正在用它制作一把琴,郴夭你就再制一曲丰年之咏吧,让大家好好欢庆今年的丰收吧。  经过七天七夜的精心制作,炎帝的琴造好了。这张琴是用桐木做琴身,用麻绳做琴弦,琴身长三尺六寸六分,中有五弦分宫、商、角、征、羽五个音调。这时,郴夭的丰年之咏也编好了,于是选择一个月白风清的晚上,在白鹿原的西北面山窝里一块大平地上,烧起一堆大篝火,旁边摆满了用陶盆盛着的烧熟了的鸟兽肉和饭团、野果等。另外,又用陶器盛上一些饭团,用粘土堆成馒头样的土鼓,放在木排上顺?水漂流,以祭祀米鼓神。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25
在炎陵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炎陵人民世世代代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美动听的民间故事,特别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传说和故事,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影响之深,流传之久是罕见的。由于他教民耕种、发明医药、日中为市、治麻为布、削桐为琴······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人们世世代代崇敬他,歌颂他,传唱他······通观这些民间传说故事,就是一部“炎帝史”。  《炎帝的三个母亲》  在炎帝陵的东北面,有一座大山,名叫岩鹰山,相传炎帝神农氏就出生在这座山上。炎帝的母亲叫女登,;有一天晚上,她梦见天上的太阳落在自己的怀里,感到又温暖又舒服。过了一年零八个月,女登生下一个红球,红球在地上滚了几滚之后裂开,中间坐着一个胖乎乎的男孩。女登见了,非常高兴,连忙把他抱在怀里,用兽皮包好,取名叫石年。  女登和大家一起去采果实,把孩子放在一块大石头上,让他晒太阳,谁知时间一长,孩子睡醒了,感到又热又饿,便哇哇大哭起来,哭声惊动了山中的生灵。这时,岩鹰首先飞过来,为孩子遮荫扇凉。接着,山鹿也跑过来,为孩子喂奶。孩子歇着荫凉,吃着鹿奶,甜甜地睡着了。此后,每当女登离开孩子时,鹰和鹿都会很快过来照护。人们认为鹰和鹿也是炎帝的母亲。由于孩子得到三个“母亲”的精心养育,他三天就会学着说话,五天就会学着走路,九天就长齐了牙齿,而且蛮聪明,逗人喜爱。炎帝长大成人后,额头生得蛮宽,嘴巴长得蛮大,身长八尺七寸,粗壮结实,很有力气。  炎帝去世之后,为了纪念炎帝的三个母亲,人们雕刻石鹰、石鹿,安放在炎帝墓冢左右,和炎帝同享祭祀。宋乾德五年修建炎帝庙时,将石鹰、石鹿移放主殿前方的左右侧,至今未变动。人们还在岩鹰山修建了“帝母祠”,祭祀炎帝母亲,四时香火不绝。  《神农洞》  相传,在九烈山(也叫九龙山)下住着一个氏族部落,这个氏族部落的首领叫少典。少典的妻子是有是娇氏的女儿,名女登。  女登是一个漂亮、贤惠的姑娘。一天,女登赶着羊群,提着柳条篮子上山采集食物。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女登来到山上,看着一堆堆红的花,一丛丛绿的树,一片片青的草,心中有说不出的快意。她让羊群尽情地吃草,自己采野菜。轻风把花的芳香和青草的甜气送到她的鼻中,女登觉得甜而又香,快乐的笑了。  天上的太阳还没当顶呢,女登就想找一个地方歇息一下。  她顺着弯弯的山路,穿过丛丛树林,在半山腰发现有一个洞穴。洞内很宽敞,洞口边长满青翠的小树和映山红。好奇心诱使她提篮进入洞中。  洞里清爽、恬静,舒适宜人。女登放下篮子倚着洞壁坐下休息。不一会儿,她感到疲倦,打起瞌睡来了。后来又出洞,在洞外睡着了。  再说,这个洞原是七龙子住的地方(洞在九烈山第七座山上,现在叫“洞天山”)。因为镇莽有功,王母娘娘设蟠桃宴会,宴请9个龙子。在瑶池,七龙子多喝了点酒,回来后就把洞门打开透气睡觉了,洞门也忘了关。第二天醒来,他发现洞口睡有一个美丽的姑娘,眉毛似柳叶,鼻子犹如玉石所雕成,小嘴象石榴。七龙子情不自禁地把姑娘抱起,走入洞内,放在龙床上······。  女登仍然睡着,她梦见一个自称是七龙子的英俊的小伙子正和自己亲热。然后小伙子仍然把她送到洞口。  女登一觉醒来,还清清楚楚记得梦中的情景,不觉感到脸上发热。她提着篮子、赶着羊群下山去了。  女登自此以后,就感到肚里有一个什么东西在跳动。她时常回忆起那次梦中与七龙子的相亲情景,每天都要到洞口去坐一坐。  一天,她在洞口坐了一会儿,便往洞内走去,走着走着,前面越走越宽,越走越亮。洞内有石床、石桌、石碗,是一个居住的好地方。回去后,她和丈夫少典商量。接着,她就和丈夫搬到石洞里去住了。  第二年,春风和煦的时候,又是一片山花烂漫的景象。女登在洞中生下一个7斤重的肉球。这一天,在有了日历之后推算,是4月26日。  生下的是个肉球,女登感到纳闷。少典也气得发抖,举起石刀准备把肉球劈开,不料肉球滚动起来,“砰”的一声,肉球自动裂开,跳出一个胖小子,迎风长高3尺。少典和女登又都乐了。女登为他起名“石年”。这个石年,就是后来的炎帝神农;这个洞,后来就叫“神农洞”。  《五谷的故事》  远古时期,人们都是吃鸟兽的肉和山上的野果过日子。到了炎帝神农时,人慢慢多起来了,炎帝心想,鸟兽总会越吃越少,而草木的果实,每年可以生长一次,可以源源不断。要是能把那些最壮实的草木拿来种植,就可以年年有新的收成,不愁食物短缺了。于是,他从山上砍来一些木料,削成启土锄地的耒耜,让他的琉璃狮子狗在前面拉着走,自己在后面扶着耒耜掌握方向。土翻好后,又从野地里收集了一些草籽,开始试种起来。  不久,这些种子破土而出,长得很茂盛。到了秋天,收到了多几倍的收成。炎帝高兴极了,第二年,就叫稻、黍、稷、麦、菽五位大臣,带领百姓按土地的高燥湿肥等情况,划分地段,分头大面积种植。这件事感动了玉皇大帝。他打发一只满身通红的神鸟,衔着一株九穗的禾苗,飞到炎帝他们开垦过的土地上空,把种子撒在地里。又命令太阳神和雨神帮助照管。结果,五个地段长出了五种不同的作物。为了便于记忆,炎帝就按五个大臣的名字,把这五种作物叫做稻、黍、稷、麦、菽,这就是五谷的由来。  《神农犁》  一天,炎帝神农氏躺在田垄上苦苦琢磨如何改进耕作技术的问题,想入了迷,大雨将自己淋成了落汤鸡也没感觉到。后来,大概是为自己始终未想出个门道来而生气吧,他竟将一只手猛地戳进地里,又使劲向前一推,当提起手来时,五条泥沟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尤其是中指犁出的那条沟,又深又直,两旁翻起的土也很整齐。他喜出望外:若能仿照手指向前、手臂悬空的样子做成一种农具耕田,岂不又省力、又利于作物生长吗?他立即叫来伙伴们,先把一截质地坚硬的木头削成一个前薄后厚,前尖后宽的三角形,再在三角形后部装上一个木把,又找来两根山藤穿在木把的底部。他让伙伴们在前面拉,自己扶着木把掌握方向和深浅。果然,三角形所过之处,地上便留下一条条平平直直、深浅一致的犁沟。耒耜制作成功了,大伙儿都乐得合不拢嘴。这就是最早形态的耒耜,后人叫“神农犁”。  《麻与布的故事》  远古的先民,不论男女,都穿兽皮来保护和遮掩身体。可是,到了夏天,赤日炎炎,兽皮穿在身上,实在热得难受。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把野兽的皮,割成很细小的条条,用它来把树叶串连起来围在腰上。树叶易得烂,穿不了好久就要更换,很是麻烦。一天,炎帝在山上砍柴,发现一种植物的皮软绵绵的,很是结实,他就砍下来几株,把皮剥下来,用它来捆柴火。他回到家后,拿着这树皮仔细端详着。原来这树皮的里层有一种白色的纤维,所以柔软结实。用手一撕,它还可以分成一条一条的。他看着、撕着;撕着、笑着,很是高兴,便要人们用它来代替皮带串连树叶。后来,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又渐渐发现可以把它搓成更加光滑结实好用的绳子。  由于树叶容易烂,烂了又要用这种树皮或这种树皮搓成的绳子补缀新的树叶,这样补了又补,渐渐变得叶少绳多,如此多次,这种树皮绳子横七竖八,密密麻麻,不好再补了,他们就干脆把它们连成一种绳子结织似的东西披在身上、围在腰间。这就是人类最早结织的衣服。用这种树皮绳子连缀起来的衣服,穿了好多年,大家感到太稀、太粗,想要改善,又想不出办法来时,炎帝发现一年轻女子坐在大树底下的草地上,一边乘凉,一边聚精会神地把这种树皮撕成一条一条的细缕,缠在手指上穿来穿去,织成密密的小块儿玩。他觉得这很新鲜,心里默神,如果像她这样再多织一些,把它连缀起来,穿在身上,不是一件好的衣服吗?于是,他就依照着织,织了很多小块后,再用骨针连起来,穿在身上,觉得挺舒服。这样,他就告诉人们,如此这般地做起衣服来,并给这种植物取了一个名字,叫“苎麻”。  后来,人们在反复实践中,才发明织布机,把苎麻撕得细细的,再织成细密的麻布,从此,麻类植物便成了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了。  《日中为市》  炎帝在位期间,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吃的东西越来越丰足。大家都能按照天时地利,从事各种劳动。住在水源好的平原地带的人,主要种稻子;水源差一些的地方的人就种麦、黍、稷、菽;靠山的人以狩猎为主;近河的人以捕鱼为主;赤翼人住在干燥的高地,就教他们制陶器。人们生活得有条有理,国家有11年的粮食储备。  有一天,炎帝来到一个平原的部落巡视,问大家现在的生活过得怎么样。一位老人说,现在食物充足,,就是单调一些。我们这里出产稻谷,别的东西就很少,要是能相互交换一些东西就好了。  炎帝一听,这个想法很好。于是召集群臣商议,要开辟市场,让大家把出产的东西拿到市场上来,根据需要互相交换。当时没有钟表,也没有记录时间的方法,凭什么来确定交换的时间呢?人们不能丢掉劳动,整天在市场上老等呀!炎帝想了想,告诉大家拿太阳来做标准。太阳当顶的时候,就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过了这段时间就散市。  这条办法又标准,又简便,人人都欢喜。每天一到日中时分,附近的人都把各自出产用不完的东西,拿到一个商定的中心地点来交换。这一下子可热闹了。五谷、鸟兽、鱼虾、野果,还有晒制的兽皮和编好的麻布,粘土做成的陶器、用石头磨成的杵臼等等,五花八门,摆满了一地。大家都挑选自己部落需要的东西进行交换,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从此以后,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丰富多采。一个地方这样做了,别的地方也跟着学样,慢慢地全国都推行了这个日中为市的办法。直到现在,许多地方的民间墟场,还保留着日中为市的习惯,据说就是从炎帝时期传下来的。  《神农琴》  炎帝教民耕种成功之后,人类开始从采集渔猎的生活,过度到原始农业时期。  有一天,炎帝对大臣们说,现在种了五谷,食物丰足,不需要天天去忙着捕捉鸟兽了,但是,我看到大家耕作时很吃力,要是有什么办法能减轻劳累就好。  大臣郴夭说,我倒想起一件事。前几田,我和大家一起挖土,当时荒地中间有一块大石头,决定把它推开。当大家一起用力时,很自然地发出“嘿嘿嗬嗬”的喊声。说也奇怪,大家边喊边推,感到轻松多了。  炎帝高兴地说这办法不错,就命郴夭把这些喊叫声编成扶犁之乐,让大家在劳动时哼着做事。郴夭遵命很快就编出来了。炎帝叫大家学着哼唱,劳动时果然没有过去累了。  又有一天,炎帝说:我在采药的路上发现一根很好的木头,正在用它制作一把琴,郴夭你就再制一曲丰年之咏吧,让大家好好欢庆今年的丰收吧。  经过七天七夜的精心制作,炎帝的琴造好了。这张琴是用桐木做琴身,用麻绳做琴弦,琴身长三尺六寸六分,中有五弦分宫、商、角、征、羽五个音调。这时,郴夭的丰年之咏也编好了,于是选择一个月白风清的晚上,在白鹿原的西北面山窝里一块大平地上,烧起一堆大篝火,旁边摆满了用陶盆盛着的烧熟了的鸟兽肉和饭团、野果等。另外,又用陶器盛上一些饭团,用粘土堆成馒头样的土鼓,放在木排上顺?水漂流,以祭祀米鼓神。 
第3个回答  2013-09-26
  [编辑本段]关于炎黄二帝的一些历史传说(记载)
  炎黄二帝的历史传说(记载),有很多个说法 1、炎帝部落居住在陕西南部,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与黄帝部落冲突,与黄帝战于阪泉,三战皆溃,被迫与黄帝结盟从而归附,从此形成了华夏民族 2、黄帝部落兴起与泰山以西,炎帝部落统治天下末期,因为势力孤微无力号令天下,黄帝为争夺帝位与炎帝战与阪泉,炎帝战败,被流放,炎帝部将蚩尤不服而骑兵反抗,与黄帝战与涿鹿,败死。后来因为炎帝的威望很高,百姓思念,黄帝召炎帝回朝廷辅政,从而形成以黄帝、炎帝为首华夏联盟。 3、炎帝部落居住在渭河流域农耕,在东进扩张的过程中被当地的蚩尤驱逐去国境,后来因为侵略诸侯被黄帝击败与阪泉,并且与黄帝部落结盟归附,黄帝、炎帝联盟逐渐统一各部,蚩尤不服,与黄帝、炎帝战于涿鹿,败死。 4、炎黄二帝在相互向东扩张的过程中发生冲突,战于阪泉,炎帝战败,与黄帝结盟归附。炎黄二部联盟之后,势力扩张。后来蚩尤入侵炎帝的领地,炎帝不敌,被驱逐到涿鹿,向黄帝求援,炎、黄联合各族与蚩尤联盟战与涿鹿,大败蚩尤81部,擒杀蚩尤(一说俘虏后重用)。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关于炎黄二帝还有以下传说详解: 黄河和她的儿女们,是如何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门槛的,要揭开这个谜底,除了依靠考古文物资料外,还要利用古籍记载的许多远古神话传说。炎黄二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便可帮助我们探明黄河及其儿女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某些轨迹。 黄帝和炎帝其实并不是皇帝,而是古书记载中黄河流域远古时代的两个部落首领。黄帝和炎帝都出生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当时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传说他们都是“有熊国君”少典氏的后裔,“昔少典娶于有氏,生皇(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里所说的“生”,并非说黄帝和炎帝是少典氏亲生,而是说他们都是少典氏的后裔。“黄帝以姬水成”,是说他在姬水岸边长大,因而以姬为姓。姬水当即古漆水,发源于今陕西麟游县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县汇入渭河。姜水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陕西宝鸡汇入渭河。这就是说,炎黄两个部落,最初的活动地区都在黄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区。 传说黄帝原姓公孙,因长于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因是有熊国君之苗裔,又称有熊氏。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伶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后来被推举为部落首领,率部迁徙到陕西北部定居。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寻找更加平坦、开阔、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那里的黄土地给了他们发展农业的便利条件,但不时出现的干旱又困扰着他们,迫使他们去继续寻找理想之所。于是,黄帝又率领族人从大荔、朝邑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麓进入汾河谷地,再向东北迁移,到达今河北涿鹿附近。那里有由桑干河、洋河冲积而成的适宜农耕的宽阔谷地,附近还有可供狩猎的山林,他们觉得环境非常优越,就定居了下来。 就在黄帝率领他的部落东迁的时候,炎帝也率领他的族人开始长途跋涉。炎帝又称赤帝,一说他降生于厉(烈)山即今湖北随州市厉山镇,一说他降生于常羊即今陕西宝鸡神农乡常羊山,“育于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同是为了寻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领部落东迁。但走的路线与黄帝不同,他们先是沿渭河东下,到达今河南西南部,再顺黄河东下,到达现在的豫东地区,在那里安顿了下来。 那时候,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领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权。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为了互争雄长,经常发生战争。一些部落首领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内行刀锯,外用甲兵”,也发动掠夺财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战争。这种战争加剧了社会的分化,给正常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威胁,但氏族制度调节社会矛盾的习惯法此时又已丧失作用,对此显得无能为力。面对日益增多的战争,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部落便互相联合起来,结成联盟,进而结成范围更大的联合体。炎、黄两大部落这时也都使用武力征讨四方,扩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冲突。双方在阪泉(今河北怀来)进行了三次大战,黄帝指挥属下的熊、罴(读pí,熊的一种,也叫马熊或人熊,毛棕褐色,能爬树游水)、貔(读pí,传说中的一种野兽,似熊,一说似虎)、貅(读xiū,古书上说的一种似狸而大的猛兽)、虎六个氏族,与炎帝部落杀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惨败,只得缴械投降。由于这两个部落有血缘亲属关系,黄帝没有屠杀炎帝部落,而是和他们结成部落联盟,黄帝便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炎黄部落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雏形。 后来,定居在山东曲阜地区的九黎首领蚩尤扩展势力范围,又引发了与炎帝部落的战争。九黎即九夷,属于东夷族。传说蚩尤领有9个部落,81个氏族,他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如同妖魔,这可能是出自炎黄子孙对其他部落首领的故意丑化。“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制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战,威震天下。他率领9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西进豫东,进攻炎帝部落。炎帝部落无法抵挡,节节败退,居地尽失。蚩尤紧追不舍,炎帝向黄帝寻求援助。黄帝于是率部迎击,与蚩尤在涿鹿展开激战。这场战争进行得极其惨烈,据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不胜,蚩尤放出大雾弥漫了三天三夜,黄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黄帝之“臣”风后受北斗星座的启示发明了指南车,他们才得以冲出大雾。黄帝在困境中还得到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大鼓,用东海神兽夔的皮蒙鼓,用雷兽的骨头作鼓槌,在战斗中擂响,声闻500里。战斗延续了很长时间,最后在冀州进行决战。黄帝派应龙向蚩尤进攻,应龙蓄水,摆下水阵。蚩尤请来风伯雨师,一时风雨大作,冲垮水阵,使黄帝再次陷入了困境。黄帝又请来天女旱魃阻止风雨,使天气突然转晴。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黄帝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取得最后的胜利,蚩尤和他请来的风伯雨师都投降了黄帝。黄帝便进入东夷活动的地区,他“驾象车而六蛟龙,毕言(兆火鸟)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顶大会鬼神,并演奏了他亲自作的一支激越悲凉的《清角》乐曲,以纪念涿鹿之战的胜利。蚩尤后来被杀,一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黄部落联盟,融入了华夏族;一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蛮之中。 涿鹿战争的胜利,进一步扩大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发展成规模更大的部落联合体。黄帝的权威大大提高了,集审判权、祭祀权、军事指挥权与生产指挥权于一身。各部落均需听从他的号令,不听从号令的,即出兵进行征伐。他还开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区的隔绝,增进部落之间的交往。传说黄帝一生“未尝宁居”,在118岁那年出巡河南时死在荆山,人们将他护送回陕北,葬在今陕西黄陵县的桥山之上,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黄帝陵。 由于黄帝后来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便把远古时代的许多创造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大臣”们,如说黄帝建造屋宇,开凿水井,缝制衣冠,制造舟车弓弩,炼石为铜,创制乐律,他的妻子嫘祖发明育蚕,他的“大臣”仓颉创文字,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等等。同样的原因,由于炎帝也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也将一些创造发明的功劳算到他的身上,并称他为神农氏。在先秦的传说中,神农氏和炎帝原本是时代不同的两个人物,神农氏生活的时代要早于炎帝。到战国时,人们将两个人合在一起,称为炎帝神农氏,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这些发明当然也是原始时代人们的集体创造。 尽管炎黄二帝只是传说中的人物,他们的发明创造也都是远古时代黄河儿女智慧的结晶,但是他们作为华夏民族先祖的象征和中华文明奠基者的化身,还是受到后人的无限尊崇与怀念。因此,在黄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之外的中华大地上,一直流传着许多有关炎黄二帝的传说,留下了许多同他们有关的名胜古迹。除了前面提到过的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和宝鸡市的炎帝祠、炎帝陵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山东曲阜的景灵宫,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济源的王屋山天坛,灵宝荆山的黄帝陵,河北涿鹿的黄帝城、黄帝泉,四川都江堰的黄帝祠、轩皇台,盐亭的嫘轩宫、嫘祖墓,安徽黄山的黄山轩辕峰,湖南岳阳的轩辕台,浙江缙云的仙都鼎湖峰,甘肃平凉的问道宫,湖北宜昌西陵山、嫘祖庙,随州的神农祠,山西高平的神农城、神农井,河南淮阳的神农五谷台,郑州炎黄二帝塑像,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等等。这些源远流长的传说和名胜古迹,对于增强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合体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这时已是龙山文化的晚期,处于氏族制度行将崩溃的时代。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他的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现在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古书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对百姓却很关心,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他说这是他使他们挨饿受冻的,有人犯罪受了处罚,他说这是他平时没有管教好的缘故,自己出来承担责任。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东北)。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今蒲州镇),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还有舜帝庙、舜帝陵。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他曾几次遭到继母和同父异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贤惠的妻子巧设智计,才使他化险为夷。但他被推举为首领后,却不计前仇,宽待他的继母和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动,一心向善。禹的先祖传说住在河套一带,禹的时候迁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更是受到高度的赞扬。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
第4个回答  2013-09-25
后果然后来

炎黄大战的传说
传说黄帝和炎帝,是同母异父的兄弟。黄帝是中央的天帝,炎帝是南方的天帝,兄弟俩各占天下的一半,黄帝主张行仁义之道,可是炎帝不肯听从,两个人发生了矛盾,以致闹得水火不相容,终于动起干戈。那时候,双方已经用火和水这两种东西做为战争的武器了。炎帝是太阳神,用的是火攻,当然还有火神祝融帮助...

炎黄子孙的来历与故事
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出自同一个部落,后来成为两个敌对部落的首领。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这就是炎黄子孙的来历。炎黄子孙的故事如下:在有关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本领最大、发明最多的...

炎帝和黄帝的故事
约四千多年以前,炎黄二帝争天下,炎帝之子蚩尤被俘后,做了黄帝的一名随从,后来找机会逃了出来,回到炎帝的身边去,力劝炎帝重起战事,洗雪阪泉之耻。但是,炎帝已经年迈力弱,又不忍因自己发动战争而让百姓遭殃,没有听从蚩尤的建议。蚩尤只好去发动他的兄弟们,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泽间...

炎黄二帝的成就
炎黄二帝的历史传说(记载),有很多个说法 1、炎帝部落居住在陕西南部,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与黄帝部落冲突,与黄帝战于阪泉,三战皆溃,被迫与黄帝结盟从而归附,从此形成了华夏民族 2、黄帝部落兴起与泰山以西,炎帝部落统治天下末期,因为势力孤微无力号令天下,黄帝为争夺帝位与炎帝战与阪泉,炎帝...

黄帝和炎帝的故事 简短的
3、魑魅魍魉 约四千多年以前,炎黄二帝争天下,炎帝之子蚩尤被俘后,回到炎帝的身边去,劝炎帝重起战事,洗雪阪泉之耻。炎帝已经年迈力弱,没有听从蚩尤的建议。蚩尤只好去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泽间的魑魅魍魉等鬼怪,向黄帝发起了挑战。黄帝听到蚩尤发动大军也不禁大吃一惊,他想施以仁义...

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他们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得到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黄帝姓公孙、号轩辕氏。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由西北进入了中原地区。

炎黄二帝的故事
炎黄二帝的故事如下:黄帝和炎帝其实并不是皇帝,而是古书记载中黄河流域远古时代的两个部落首领。黄帝和炎帝都出生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当时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传说他们都是“有熊国君”少典氏的后裔,“昔少典娶于有氏,生皇(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

黄帝和炎帝的故事简短的
3、魑魅魍魉:约四千多年前,炎黄二帝争天下,炎帝之子蚩尤被俘后,回到炎帝身边,劝炎帝重起战事。炎帝年老力弱,未听从蚩尤的建议。蚩尤召集南方苗民及山林水泽间的鬼怪,向黄帝发起挑战。黄帝听到蚩尤发动大军后,大吃一惊,试图以仁义感化蚩尤,但未能成功。双方在逐鹿展开大战,蚩尤使用魔法,但黄帝...

你认识炎黄二帝吗?
黄帝与炎帝,又与居住在东方的部落、南方的部落一部分逐渐融合,上古大华夏部落联盟最终形成,形成了华夏民族的雏形,汉以后称为汉族。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汉民族是“炎黄子孙”或...

关于炎帝黄帝的故事
炎黄联盟不断扩展,归顺之部落越来越多,但蚩尤始终不服,大战一场在所难免。蚩尤带领著九黎,与联盟大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为传说时代的第二场战争,称为涿鹿之战,所谓涿鹿中原,源出于此。最后蚩尤被打败。从此姜氏族便与黄帝在中原安定下来了。2.关于黄帝的传说: 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