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色彩 这篇课文分成3大段怎么分

如题所述

《北京的色彩》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段);第二部分(4-8段);第三部分(9-11段)。

根据总分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概括交代听说中北京的色彩与初到北京时对北京色彩的总体感受;

第二部分(4~8段)详写北京的自然景物和人文建筑的色彩;

第三部分(9~11段)总写对北京色彩的深刻理解。

第二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4~6段),写北京“自然风光”中的色彩;第二层(7~9段),写北京“人文景观”中的色彩。 

扩展资料

按“总分总”的关系分段,或按“活动前、活动时、活动后”的顺序分段

一、适用于哪些种类的文章:有的文章,在开头先总的概括介绍一下要写的内容,然后再一一叙述事情,最后又进行总结。这就是总起分述总结的文章,我们可以按照总分结构的方法分段。 适用于按“总分总”和“活动前——活动时——活 动后”这种顺序进行写作的文章。

二、如何分段:第一自然段为一大段,最后一自然段为一大段, 中间全部合为一大段。于是分成三个大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三段”。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4

《北京的色彩》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段);第二部分(4-8段);第三部分(9-11段)

原文:

我像一片云,从四季常青的东海之滨飘到了北京城。

在到北京之前,有人告诉我:北京是红色的海洋,从紫禁城的宫墙到孩子们嘴里的糖葫芦,全是红彤彤的。

我带着一种南方人特有的绿色的骄傲,步入了北京城。然而,深秋时节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壮丽而辉煌的色彩,驱除了我的偏见。

首先把我征服的,是北京的树叶。从机场进入市区,夹道的松柏,高高的白杨,全是绿的。就在这绿色中间,呈现出我在家乡所看不到的深深浅浅的黄、闪闪烁烁的金、团团簇簇的红。一时辨认不清的乔木、灌木,把千百种奇妙的色彩纷繁而又和谐地展现在我的面前,使我又惊又喜。

我登香山,探访那秋日里最后一批黄栌树的红叶。我又发现,在那残留枝头和铺满地上的红叶中,竟也有我在南方所想象不到的层次:金黄、橘红、曙红、猩红、赭石……几乎没有两片树叶是同色的,就是同一片叶子,也往往是柑黄中渗透着桃红,丹红中凝结着玫瑰紫……

北京城这彩色的秋林啊,终于使我明白:大自然并非只有一种绿色,也并非只有一种黄、一种红…

我攀登长城,漫游故宫。长城的城墙是黑灰色的,凝重中透着一种冷峻;故宫的宫墙则是朱砂色的,深沉中显出一种威严。它们色彩热烈明快,因而也更使人感到亲近。我常常把面孔紧贴在公共汽车的窗玻璃上,不断从街道两旁飞驰的楼群中寻找雪白的洁白、草原的嫩绿、沙漠的金黄、大海的蔚蓝……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北京城里无数个彩色的音符,自然使人想起祖国的四面八方……

我是一片云,从彩色的北京又飘回绿色的东海之滨。

如果有人问:北京的色彩如何?

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

扩展资料:

这篇课文的分段思路解析:

一、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分段 、分层

1、适用于什么种类的文章:在写人记事的文章里,你为了写的清楚、明白, 总要交代起因、经过和结果。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就是从文章中找出哪儿是起因,哪儿是经过,哪儿是结果,并把每一部分划分一个意义段。这种分段方法适用于写事的记叙文, 能清楚地看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起因、经过、结果。

2、分段方法:一般按“起因、经过、结果”分三段。如果事情的经过特别长,要把“经过”分成“发展”和“高潮” 两段。那么比较长的记叙文就可以分四段。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划分。

二、按时间顺序分段、分层

1、适用于哪种文章:有的文章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的。在叙述内容时,往往用一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或句子,找出这些语句,就可以划分段落。这种分段方法适用于时间顺序十分清楚的记叙文, 一眼就能看出时间词语很多,时间变化很清楚。

2、分段方法:首先,把表示时间的词语全部找出来,然后进行归类,这样就可以分了。比如,把表示“早上”的时间归为一段,表示“中午”的时间归为一段,表示“晚上”的时间归为一段。春、夏、 秋、冬更是典型的时间顺序。凡此种种都要按时间顺序来分段。

三、按方位顺序分段、分层

1、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文章:有的文章,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故事的地点发生了变化。这时,我们就按地点变换给文章分段。访问记、参观记和游记,多用这种分段的方法。 适用于写景的文章,尤其是写参观或游览的文章。这种文章的地点变化十分的清楚。

2、如何分段:先把表示地点的词语都找出来,再进行归类, 一个大的地点就是一段,地点变化了几次就分成几段。

四、按事物的不同方面分段、分层

1、适用于什么文章:有的文章为了介绍清楚事物,往往用了好些材料,从几个方面表现它的中心。这样就可以按照所述的几方面来分段。在分段以后,可以把内容相同的方面划分为一段。 适用于说明文,要说明某一种东西的文章。

2、如何分段:一般说来这种文章会从几个方面来说明一种东西,不同的方面就一定要分开,有几个方面就分成几段。

五、按“总分总”的关系分段,或按“活动前、活动时、活动后”的顺序分段

一、适用于哪些种类的文章:有的文章,在开头先总的概括介绍一下要写的内容,然后再一一叙述事情,最后又进行总结。这就是总起分述总结的文章,我们可以按照总分结构的方法分段。 适用于按“总分总”和“活动前——活动时——活 动后”这种顺序进行写作的文章。

二、如何分段:第一自然段为一大段,最后一自然段为一大段, 中间全部合为一大段。于是分成三个大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三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18
一、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语言因素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叶老看后为什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还是肯定了像。 (五)词语讲解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副词。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 进:课文中作量词。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六)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习“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矮”、“窄”、“险”。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内洞有两个重点:一是奇景双龙,一是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洞内奇景,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 难点:课文中有几个难懂的句子,应引导学生弄懂它的内涵。在教材分析中已经涉及。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三、教案 (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划分段落。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内容、释句、理解课文写作方法。 (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要求:释题、知道作者、了解游记段落划分的线索,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要求:读懂课文,掌握景物的特点,理解难懂的句子,并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提示 1.学生几乎都没有去过岩洞,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要播放录像带。没有条件看录像也可以看幻灯片。连这条件也不具备的,教师可搜集图片让学生看。总之,应当有感性的材料供观赏。 2.写双龙洞沿途景物要让学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不然,学生写游记,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3.学完这课书,教师给学生组织一次旅游,可近距离的,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按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五、资料 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江苏关县人。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创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隔膜》、《城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本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节选时略有删改。原文现收在叶圣陶的散文集《小记十篇》里。记金华的双龙洞

北京的色彩 这篇课文分成3大段怎么分
《北京的色彩》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段);第二部分(4-8段);第三部分(9-11段)。根据总分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段)概括交代听说中北京的色彩与初到北京时对北京色彩的总体感受;第二部分(4~8段)详写北京的自然景物和人文建筑的色彩;第三部分(...

北京的色彩 这篇课文分成3大段怎么分
回答:一、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

大自然的文字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这四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第一部分说明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先从...

北京的色彩写作文
1. 仿写北京的色彩写一片作文 一支灵犀的画笔;一份恬淡的心情;一段优美的音乐;大自然,这位巧夺天工的画家,调和阳光的绚丽,配饰天空的质感,挥一挥衣袖,为奥运的北京增抹了五种斑斓的色彩。从此,斑斓的北京,斑斓的奥运,斑斓的笑颜。 深沉的蓝——福娃贝贝的颜色,象征繁荣,收获,年年有余像是从天空撷取的一缕淡远...

求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十五课《落花生》的预习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可以分成以下三段理解,第一段(第1自然段),先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爸爸对于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如果学生把二、三...

分段写作文?
我们可采取先把段落划分好,把结果先告诉学生,然后大家说出分段的理由(也即是分段的根据),知道为什么。如《颐和园经过再读课文,深入思考,不难知道:第一自然段总写了颐和园的印象,可以独立成为一段;第二自然段都是讲长廊的景色,也应该自成一段;第三、四自然段讲万寿山山下山上景色,应该归并在一起,成为一段;第...

朱自清的背影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十一册15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预习资料
这篇课文的对话很多,这些对话简洁明快,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第一部分里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很生动。选编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

《北京的春节》问题
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

北京的春节 课文问题
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