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越州赵公救灾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0

1. 越州赵公救灾记翻译

越州赵公救灾记 宋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

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①,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②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

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

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

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

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

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③,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

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④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选自《元丰类稿》有删节) 【注】①赵公:赵抃,宋仁宗蠊佑初年中进士第,熙宁二年除资政殿学士,知杭州,五年知成者,七年知越州。 ②僦:雇用。

③ 绥辑:安顿。④灾沴(lì):灾害。

附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为越州长官。

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

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

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

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不能养活自己的人,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供应。

对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平抑的价格卖给百姓。

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一样。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

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

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结束。

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

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

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

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只是能够预先作防备。

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吗?。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答案:1.B;2.A;3.A;4.D;解析:(1) 便宜:应办的事,这里指对救灾有利的事。

(2) A为:均作介词,替:后者见《信陵君窃符救赵》。B其:前者代词,他们的;后者指示代词,那,见《廉颇蔺相如列传》。

C所:前者结构助词,…的地方;后者,为…所,同表被动,见《报任安书》。D而:前者连词,表转折,却;后者连词,表修饰,不译,见《孟子见梁襄王》。

(3) ①②⑥都是赵抃亲为。③⑤多是赵抃部署,不一定亲为。

③承上文城市郊野多设“给粟之所”,可知是分头告示;④是民工的用工。 (4) 作了精心的裁剪。

(5) (1)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替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 (2)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

(3)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吗? 附录文言文翻译材料: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为越州长官。

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

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

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

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

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平抑那价格价格卖给百姓。

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一样。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

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

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结束。

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

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

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

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作防备。

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吗?。

3. 越州赵公救灾记 翻译 急需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

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

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

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

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最岁尽五月而止。

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

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

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译文: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为越州长官。

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

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

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

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

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平抑那价格价格卖给百姓。

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一样。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

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

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结束。

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

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

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

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作防备。

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吗?。

4. 曾巩《咏柳》和白居易《杨柳枝词》求大神帮助需曾巩的《咏柳》的写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说明: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解释: ①倚--仗恃,倚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白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佑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 · · · · 曾巩《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 嘉祐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 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时,总是以“仁”为怀,“除其奸强,而振其弛坏;去其疾苦,而抚其善良”(《齐州杂诗序》).由于他思想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对王安石变法有些不同看法.他认为法愈密,则弊愈多.但是曾巩也不主张死守成法,他对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满,提出“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战国策目录序》)的观点.主张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对法制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动上,他能够维护新法,在齐州为官时,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乐业. 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他在《南齐书目录序》中说:“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他强调只有“蓄道德能文章者”,才足以发难显之情,写“明道”之文.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宋史》本传说他“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他的议论性散文,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辨难,不露锋芒.《唐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援古事以证辩,论得失而重理,语言婉曲流畅,节奏舒缓不迫,可与欧阳修的《朋党论》媲美.他的记叙性散文,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又生动.著名的《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有力,通情达理.他的书、序和铭也是很好的散文.《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历来被誉为书简范文.叙事委婉深沉,语言简洁凝练,结构十分严谨.《战国策目录序》论辩人理,气势磅礴,极为时人所推崇.当西昆体盛行时,他和欧阳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风,专趋平易自然.王安石曾赞叹说:“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赠曾子固》).苏轼也说:“醉翁门下士,杂从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曾巩也擅长写诗,有400余首传世.其诗或雄浑瑰伟,或委婉超逸,无不含义深刻,妙趣横生.《迫租》描绘了“今岁九夏旱,赤日万里灼”,“计虽卖强壮,势不旭弱”的惨状,发出“暴吏体宜除,浮费义可削”的呼声,与王安石的《兼并》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绝句《西楼》、《城南》,清新隽永,具有王安石晚年诗作的风致.他的咏物诗多数富有新意,如《咏柳》诗:“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以柳树隐喻奸臣和邪恶势力,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别开。

5. 越州赵公救灾记的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低价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一样。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结束。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作防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是,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吗?

公元1079年,由大学士,加升,太子少保,致仕(年龄为七十岁或有重病),归家还乡在衢州。(他)直道而行的风气流行到(当时)朝延,和乐平易(厚道)实实在在的人,这里不详细介绍。写篇(饥荒)灾年治理办法可教育后人,命名为《越州赵公救灾记》。

文言文越州赵公救灾记
1. 越州赵公救灾记翻译 越州赵公救灾记 宋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 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①,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②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

忧其且流亡也的且是什么意思?
语出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上下文是: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他(赵公)又担心乡民将要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在文言文中,“且”...

越州赵公救灾记在哪张试卷
课时跟踪检测试卷。《越州赵公救灾记》是一篇文言文章,作者曾巩,在课时跟踪检测试卷出现,选择题每小题3分。《越州赵公救灾记》是中国北宋散文家曾巩的一篇文言文章。

《画鼠》这片文言文典型的描写方法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曾巩生平所写的文言文
名篇如《答李沿书》、《与王向书》、《回傅权书》、《赠黎安二生序》、《越州赵公救灾记》、《醒心亭记》、《游山记》、《道山亭》、《辞中书舍人状记》、《战国策目录序》、《宜黄县学记》、《墨池记》等 《宋史.曾巩传》原文 曾巩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贱...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测试。
解析: B.作者在文中没有强调“必须确立和推行”的意思答案: B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越州赵公①救灾记 □曾巩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②民...

齐有富人文言文翻译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原文题为《越州赵公救灾记》,有删节)注:①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熙宁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 ②赵公:即赵忭,字阅道。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县)人...

文富人之子文言文翻译
(原文题为《越州赵公救灾记》,有删节) 注:①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熙宁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 ②赵公:即赵忭,字阅道。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县)人。宋景佑初年中进土第,官拜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贵,世称“铁面御史”。 ③纵予:指放手借钱。 ④绥辑:安顿。 7. 财归原主文言文全文翻译 急~~ 赵孝基归...

文言文翻译
例如《越州赵公救灾记》,写知越州的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云: 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这段文章叙赵公救灾的考虑,真可谓有条不紊...

高考文言文能力步步高的目录
文言考点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四、了解文言断句、标点的方法五、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观点七、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常识冲刺篇第四章 高考模拟试题第一套越州赵公救灾记二人议丐第二套先妣事略所好轩记第三套...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