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圆明园阅读答案

如题所述

18.为什么作者“仍感到来自心底的震撼”?(4分)
答:
19.文中第③段与第⑤段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0.文章在提到作者两次去圆明园的经历时,都谈到了“流泪”这一细节,试分析两次流泪所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6分)
答:

21.下面对本文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是一篇文化散文,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巧妙地将十年前与十年后对圆明园的观察和思考连接起来;表达手法也灵活多样,以记叙和描写为主。
B.作者多次写老老少少的欢笑嬉闹的场面,目的是为了与哭泣的圆明园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十年前与十年后两次参观圆明园的经历也形成了一种对比,两处对比引人深思。
C.作者先前同意留下圆明园废墟,为的是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开始怀疑留下废墟的必要性。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http://www.ywzx8.com
D.文题中的“哭泣”,既形象说明了过去历史带给圆明园的疼痛与耻辱,也暗示出为现实中的人们忘记历史而感到悲哀。
E.本文旨在说明随时间的流逝,人们已渐渐淡忘了断壁残垣的圆明园象征着的奇耻大辱,作者以自己去圆明园的经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一个民族的疼痛、屈辱与自尊。

18.①作者记忆中的圆明园残酷的历史。 ②如今真实地面对它时所感受到的圆明园的依旧华美、依旧精致、依旧贵族。(4分)
19.第③段环境描写衬托了作者沉重的心情。第⑤段环境描写烘托了游人欢乐的场面,反衬作者悲痛的心情。(4分)
20.第一次流泪表现了作者为园明圆残酷的伤痛,为民族耻辱的历史而感到悲伤。(2分)
第二次流泪表现了作者对人们精神匮乏的一种无奈,为人们不理解废墟价值的一种愤怒与悲哀。(4分)
21.AC(4分)

题目要是不同请追问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哭泣的圆明园阅读答案,急~~!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②是...

一道语文阅读题,题目是哭泣的圆明园,选择题的A选项为什么不正确,是因 ...
生还叫兄弟,相隔千里,却近在咫尺。

哭泣的圆明园阅读答案,急~~!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②是...

哭泣的圆明园阅读答案
B.作者多次写老老少少的欢笑嬉闹的场面,目的是为了与哭泣的圆明园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十年前与十年后两次参观圆明园的经历也形成了一种对比,两处对比引人深思。C.作者先前同意留下圆明园废墟,为的是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开始怀疑留下废墟的必要性。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http:...

哭泣的圆明园阅读答案,急死了,在线等(题目有修改)
第一次流泪,是十年前,看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想到圆明园和中华民族遭受的奇耻大辱感受到切肤之痛故而流泪。第二次流泪时十年之后,看到如今的圆明园人声喧哗,成了众人游览之地,已看不出受辱的痕迹,作者此次流泪是悲愤国人轻易忘记国耻。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也就是说圆明园不需要重建,保持...

哭泣的圆明园的阅读答案
5.题目“哭泣的圆明园”包含哪两层含义?第4题的划线句子是:1.英法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 2.依旧华美——我抚摸看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拱门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答案...

哭泣的圆明园阅读答案
回答:第一段中的伫立能否改为站立

2012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预测试卷《哭泣的圆明园》阅读...
2.“我”十年前和十年后到圆明园看到的景象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3.第6段说“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废墟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里? 4.以文中划线句为例子,说说这文章语言上的特点。 5.题目“哭泣的圆明园”包含哪两层含义?(第4题的划线句子是:1.英法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

哭泣的圆明园阅读答案
圆明园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

哭泣的圆明园阅读答案
第一段中的伫立能否改为站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