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二:6岁前孩子的心理成长有多个敏感期,经常不被家长所理解,所以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孩子与大人相对是出于弱势的,他无力抗争,只有通过大哭大闹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愤怒。比如:1岁左右是口欲期的阶段,孩子是用嘴巴认识物品的,经常的表现是:拿到东西就往嘴巴里塞,大人一个是不了解,一个从卫生的角度考虑,就是强行制止,孩子没办法只有大哭,其实,我们人是看不到自己嘴巴的,拿东西放进嘴巴里,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手眼协调,眼睛看到了,用手去拿,然后要准确塞进嘴里,这一系列动作是器官协调配合的过程,孩子这是在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探索呢,大人最好是尽量满足他需求,把他拿到的东西消毒干净。2岁左右有完美敏感期、执拗敏感期等等,孩子看到纸张折叠不平整了不完美了,看到饼干缺一个小角了,看到玩具放得不是平时的位置了等等,很多大人不容易发现的不完美的细节,都会引起他们的挫败和伤心,而嚎啕大哭,这个时候,宁愿浪费一点,也要满足孩子们对于完美的要求,否则,他长大了,他会毫不爱惜东西,不注重细节,你付出的代价会更大。所以对于6岁前的孩子,情绪调节以疏导,接纳为主。可以说:你看到饼干缺角了,心里不高兴不想吃,对吗?那妈妈就给你换一块,好吗?前面是接纳情绪,后面是给出建议,这样孩子情绪就不会对抗了。
原因三:孩子长时间被忽视了,觉得无聊,为了引起照顾者的关心照料,也会用哭来吸引大人的注意。这是孩子对依恋情绪的需要,这个年龄的孩子需要与大人建立牢固的依恋关系,时常获得照料着的关注与爱,才能健康顺利地成长,对于这种经常哭泣的孩子,爸爸妈妈们需要检讨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陪伴孩子相处的时间是否太短,关注不够,在孩子6岁前的婴幼儿时期,大人需要全身心地陪伴,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父亲母亲的关爱与陪伴就是给予孩子最好的营养,是培养孩子自信和潜意识积极自我暗示的关键因素,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我们养的不是宠物,养育的是活生生的孩子,宠物才时时刻刻讨好你,看你的脸色行事,活生生的孩子就是一个人,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情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他有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权力,他或她没有必要也不会讨好你,他或她有自己的生命成长的轨迹,如果我们大人不干涉、不伤害,他会成长得更加完美,更加健康。
其次,由于不能正常看待孩子的哭声,妈妈在孩子大哭面前经常是束手无策的,孩子学会用哭声要挟大人。每个孩子都是非常聪明的,他会从自己的经验中发现:大人不喜欢听我哭,只要我一哭,什么目的都能达到。特别是有老人一起住的家庭,只要有一次,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是通过哭声达到的,那么孩子就会屡次使用这个工具。对策很简单,就是和家里人事先沟通好,达成一致,说明哭对孩子来说是锻炼肺活量,相当于跑步锻炼,这个年龄哭一哭是好事,父亲母亲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然后,遇到孩子用哭声来要挟的时候,你只要温和坚定地坚持自己原来的立场,孩子哭的时候谁也不去理他,让他发泄一下,孩子独自哭过几分钟,哭一哭停一停,看看你的反应的时候,你就给他一个台阶下,给出一个折中的办法,过去拥抱他说:“宝贝,我知道你想吃糖没吃到很难受,但是我们有约定,饭前是不能吃糖的,对吗?这样吧,我把糖给你,你看着,不吃,等吃完饭后再吃好吗?”这个时候孩子多半会听从你的建议。遵守家庭规则对于孩子安全感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平常心态看待孩子的情绪表达,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一个人的所有生理需求,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检讨自己的日常行为,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态更积极,让自己轻松快乐,让自己用接纳开发的心面对一切,享受育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告诉自己:
没关系,我孩子碰到的问题,其他孩子也一样会碰到,我已经做到挺好的。
别小看了如何对待孩子哭闹的问题,其实这里面蕴含着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涵盖了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常识,体现的是父亲母亲营造家庭氛围,建构和谐家庭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智慧。加强家庭教育基本常识的学习,了解孩子心理成长的基本规律,与同龄爸爸妈妈多交流,经常跟专家咨询,接受专业机构的育儿指导,长期沟通陪伴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