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的层次划分

如题所述

全文层次可以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段),交代人物,叙述跟父亲奔丧回家的有关情节,为描写父亲的背影作好铺垫。文章开头一句,落笔点题。“二年余”表明“我”清楚地记得和父亲分离的日子。

副词“已”体现出“二年余”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相当漫长,想望之情,不言而喻。两年多的分离,“我”对父亲的思念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点出题目。

2、第二部分(第四至第六段),写父亲为“我”送行的情景,重点描写父亲的背影,表现父子间的真挚感情。丧事完毕,因为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所以父子便一路同行到了南京。到南京之后,因为父亲要谋事,须接交各种关系,忙是可以想见的。

所以说定要一个熟识的茶房为“我”送行。“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既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怀,同时也说明了他对茶房的不放心。父亲当时异地谋生,正须多方奔走,又难以抽身,因此,他“颇踌躇了一会”。“踌躇”,反映了在父亲心中谋事与送子的矛盾。

3、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直接抒发深切怀念之情。

扩展资料

文章的思想主题:

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百般的怀念。

本文作于1925年,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的一段经历。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会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

作者以自己的家庭为例,讲述了其家庭因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

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出了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

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背影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0

全文层次可以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段到第三段):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

2、第二部分(第四段到第六段):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

3、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直接抒发深切怀念之情。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扩展资料:

《背影》的创作背景

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背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2
段落是文章的内容划分成的部分,层次就是段落(包括自然段
和逻辑段)的内容划分成的次序。划分段落层次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
解。那么,怎样划分段落层次呢?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一般依据是:时
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事件的发展、感情的变化等。有的文章中有一个
或若干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这也是划分段落层次的主要标志。
请同学们给《背影》分段,想一想依据什么划分。
讨论并归纳:按时间划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3、4、5、6自然段。
第一层:第2、3自然段。
第二层:第4、5自然段。
第三层:第6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为什么这样划分呢?因为第一部分是写与父亲分别两年后的事,第
二部分是回忆两年多前与父亲分别时的情景,第三部分写近几年来的
事。依据时间的推移分段。
2.划分完段落层次,接下去就要归纳段落大意。归纳段意就是用
最简明的语言将段落里所包含的最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归纳段意可用
以下几种方法:(l)取舍法。有的段落中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但有主次
之分,可略去次的,选用主要的进行归纳。(2)综合法。有的段落中几个
意思都重要,分不出主次,可把段中几个意思联接综合起来进行归纳。
(3)摘引法。有的段落中有揭示中心意思的关键词语或中心句,就可以
直接摘引来作为文章的段落大意。(4)概括法。对没有揭示中心意思的
关键词语或中心句的段落,要用自己的话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段意。总
之,归纳段意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思想,舍弃次要人物、次
要事件、次要思想。请大家归纳《背影》各段落层次的大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部分: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摘引法)
第二部分: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
子的真挚感情。(取舍法)
第一层: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
气氛。
第二层: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第三部分: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直
接抒发深切怀念之情。(概括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6-17
段落是文章的内容划分成的部分,层次就是段落(包括自然段
和逻辑段)的内容划分成的次序。划分段落层次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
解。那么,怎样划分段落层次呢?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一般依据是:时
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事件的发展、感情的变化等。有的文章中有一个
或若干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这也是划分段落层次的主要标志。
请同学们给《背影》分段,想一想依据什么划分。
讨论并归纳:按时间划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3、4、5、6自然段。
第一层:第2、3自然段。
第二层:第4、5自然段。
第三层:第6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为什么这样划分呢?因为第一部分是写与父亲分别两年后的事,第
二部分是回忆两年多前与父亲分别时的情景,第三部分写近几年来的
事。依据时间的推移分段。
第4个回答  2019-11-10
全文层次可以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段),交代人物,叙述跟父亲奔丧回家的有关情节,为描写父亲的背影作好铺垫。文章开头一句,落笔点题。“二年余”表明“我”清楚地记得和父亲分离的日子。

副词“已”体现出“二年余”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相当漫长,想望之情,不言而喻。两年多的分离,“我”对父亲的思念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点出题目。

2、第二部分(第四至第六段),写父亲为“我”送行的情景,重点描写父亲的背影,表现父子间的真挚感情。丧事完毕,因为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所以父子便一路同行到了南京。到南京之后,因为父亲要谋事,须接交各种关系,忙是可以想见的。

所以说定要一个熟识的茶房为“我”送行。“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既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怀,同时也说明了他对茶房的不放心。父亲当时异地谋生,正须多方奔走,又难以抽身,因此,他“颇踌躇了一会”。“踌躇”,反映了在父亲心中谋事与送子的矛盾。

3、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直接抒发深切怀念之情。



扩展资料

文章的思想主题:

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百般的怀念。

本文作于1925年,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的一段经历。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会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

作者以自己的家庭为例,讲述了其家庭因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

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出了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

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8年级上背影分段
朱自清的《背影》全文可分为三部分:1、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段),交代人物,叙述跟父亲奔丧回家的有关情节,为描写父亲的背影作好铺垫;2、第二部分(第四至第六段),写父亲为“我”送行的情景,重点描写父亲的背影,表现父子间的真挚感情;3、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写对父亲的想念。作者在描写...

朱自清的 背影 可分为几层
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第二层(“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第三层(从“我说道”到“……又来了”):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

朱自清背影的层次划分
全文层次可以分成三大部分:1、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段),交代人物,叙述跟父亲奔丧回家的有关情节,为描写父亲的背影作好铺垫。文章开头一句,落笔点题。“二年余”表明“我”清楚地记得和父亲分离的日子。副词“已”体现出“二年余”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相当漫长,想望之情,不言而喻。两年多的分离...

朱自清背影共写了几次背影?
《背影》写了4次背影。1、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略写背影。原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作用:惦记背影,开篇点题,表明父亲背影在“我”心灵留下的深刻印记,虚写背影。2、第二次是车站送别中父亲买桔子时,详写背影。原文:“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朱自清的背影分3个层次
第二层次:背影的意蕴 朱自清的《背影》不仅仅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小说,在文章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意蕴。故事中,父亲的背影成为了文章的象征,代表着父爱、亲情、关怀和牺牲。他的背影是温暖的,是坚强的,也是无私的。父亲始终不回头看儿子,展示了他在儿子成长过程中的无私付出,也象征了他对儿子的信任,...

朱自清《背影》中有多少次写到了背影?各有什么作用?
4次写到了背影。1、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2、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

朱自清的背影主要讲了什么
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第二层(“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第三层(从“我说道”到“……又来了”):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3.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写别后对父亲...

朱自清《背影》全文(要有分段)分段明确
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第二层(“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第三层(从“我说道”到“……又来了”):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

朱自清《背影》
第一次开篇点题,引出回忆(点题的背影)。第二次“背影”是文中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写得很详细(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是离去的背影,被感动得情不自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离别时的背影)。最后一次“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父亲...

朱自清背影 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朱自清背影一共出现四次,每次意义不同。第一次是第1自然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这里概括一下,就是:怀念父亲,惦记背影;好,那这次写背影,有什么作用呢?对,开篇点题“背影”,还有呢?对,这句话引发我们思考:为什么与父亲不相见都二年余了,作者还是不能忘记...

相似回答